德国社民党简史

【按:本篇文字最初是在2003年读《德意志历史(DeutscheGeschichte—FischerTaschenbuchVerlag2002版)》一书之后写的,为了补充资料,后来又查了德国社民党的官方网站www.spd.de。本篇文字的资料都基本出于这2处。现在看来这篇文字也未完全过时。基于现在的情况做了些补充。错误难免,请指正。】

一工人运动的兴起,德国社民党的发端

二德国社民党的前身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成立,从阶级斗争转向议会民主制

尽管保守势力的镇压,然而随着德国赢得普法战争并按俾斯麦(OttovonBismarck)的“小德意志”理念统一为以威廉一世(WILHELMI.)为皇帝的“第二帝国”,并在经济上继续腾飞,工人运动也得以复兴。不过这一阶段受马克思理论的影响较重。在1875年的格塔大会上,全德工人协会与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ozialistischeArbeiterparteiDeutschlands)。在它的纲领中宣称:“劳动的解放必须是工人阶级的事业,任何与工人阶级相对的其他阶级只是一个反动的集合。”由于它宣称将使用“所有手段”以达到其纲领,德国帝国议会同年决定以徒刑威胁任何挑动阶级仇恨的行为。然而贝贝尔继续宣称巴黎公社只是“战斗的小小预演”,“欧洲的大事件”正要发生。党内的思想家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认为国际革命的领导权正转入德国工人阶级之手。

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于保守势力不得不找借口予以镇压。1878年初发生了两起针对威廉一世的刺杀事件。尽管社会主义党人和此事件无涉,俾斯麦依然在帝国议会通过了以紧急状态法的面目出现的,两到三年一延的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党人法》。它们针对任何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的,共产主义的协会、集会和出版物,只要他们试图“颠覆现存的国家和社会秩序”。于是,尽管各社会主义倾向的党派和选举协会并未正式被禁,也允许帝国议会中继续存在社会主义党人身份的议员和党团,社会民主的工人运动依然在事实上陷入非法状态。在此法律的头十年内共有1299种出版物及322个协会被禁,约1500人被判入狱或监禁。社会主义工人党不得不被迫宣称解散它的组织,并将资金移往瑞士,从那里出发继续他们在德意志帝国里的非法活动。党的活动也以其他非政治的方式继续,如成立体育、音乐俱乐部等等。

在这种情势下,工人运动依然茁壮成长。1890年,《社会主义党人法》并未延长。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参加了同年的帝国议会选举,得票为各党派之最,达19.7%,共计142万票。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歧视选举政策,社会主义工人党只获得了391个议席中的35席。在1890年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同一党派进而在1912年的帝国议会选举中获得34.8%的票数,成为议会中的最大党团。这一结果显示,尽管保守势力软硬兼施,也无法改变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力量不断壮大的事实和趋势。这一结果固然与工人运动自身的发展有关,也与德国工业化不断深入,工人的数目不断增大有关。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似乎也并未忘记他们在1878年发出的使用“任何手段”的誓言,在1891年的埃尔福特(ERFURT)党代会上通过了埃尔福特纲领,进一步向马克思的理论倾斜,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内进行毫不迟疑的深入的改革。

不过就表象看来,德国工人运动特别是社会民主党人的趋势是,一步步放弃阶级斗争特别是暴力的阶级斗争,走向议会民主制。特别是在以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BERNSTEIN)和卡尔·考茨基(KARLKAUTSKY)为代表的一批党内人士重拾社会改良主义的理念,并不断发表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有较大区别的言论之后,社会民主党人的“修正主义”似乎越走越远。1893年考茨基宣称,“社会民主党是个革命性的党,而不是一个制造革命的党。”社会民主党人也越来越相信,有一天能通过议会民主制接管并重塑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国家。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二国际中占领导地位,第二国际也因此被称为修正主义的第二国际。

另外一方面,保守势力也走向和解,妥协和拉拢。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作为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1883年德国出现了医疗保险,紧接着是1884年的事故保险和1889年的养老保险。除了事故保险由工人独力承担,其他保险均为劳动者和资本家合力承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人运动发展至此,社会民主党人或社会主义党人与工会是一码事的印象开始改观。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工会的发展也得到迅猛发展。然而,社民党和工会在组织上互相独立,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分歧,虽然很多成员具有双重身份,很多工人也把它们的活动看作一个硬币的两面。

三社会民主党进一步融入议会民主制

在一战前,作为主要成员由无教派信仰的无产阶级工人组成的政党,德国社民党在中层中也开始赢得支持者,并与资产阶级的中左派势力有着议会形式上的合作。

由于工会的影响,社民党在态度上支持一战中德意志帝国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争端,也因此,一战对德国社民党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直至社民党发生分裂。首先是李卜克内西在1914年12月的帝国议会中投票反对战争贷款,接着在1915年中相继有20名社民党议员紧跟。1916年社民党党团以党的纪律为名,开除了这些异见者。这些不愿一起承担向反动势力妥协的“城堡和平”的社民党成员先是组成了自己的党团,接着成立了“斯巴达克思联盟”。最后成立了“独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USPD,Unabhaengige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它的成员包括伯恩斯坦、考茨基、李卜克内西及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而社民党的其余部份则成为“多数派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Mehrheitspartei)”。

然而分化还没走到尽头。尽管在战争末期USPD将自己看作由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和贝贝尔奠定的革命社会民主党的真正继承人,而事实上,它只是战争反对者的一个不纯的集合。战争结束后,斯巴达克思联盟先是和其他激进左翼的代表成立了以苏联为榜样的德国共产党(KPD,KommunistischeParteiDeutschlands),接着在柏林发动了以失败告终的斯巴达克斯暴动。

而以弗雷德里希·埃伯特(FriedrichEbert)和菲利浦·帅德曼(PhilippScheidemann)为代表倡导改良的MSPD继续他们在议会中与资产阶级党派的合作,继而奠定了魏玛执政联盟的基石。他们与天主教徒的政治化派别中央党(Zentrum)和资产阶级左翼的德国民主党(DeutscheDemokratischePartei)组成联合政府,埃伯特任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而帅德曼则是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由于1918年末到1919年初组建的德国共产党与USPD在事实上有着政治理念上的较大分歧,两者也渐行渐远。德国共产党谋求按苏联的模式用暴力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而USPD的改良派则与MSPD在理念上无甚区别,即,放弃暴力的阶级斗争,试图通过议会民主来改变和改良资产阶级的国家和社会。于是,在左翼激进人士分裂出去自组德国共产党并使之成为激进的革命的大众党之后,USPD别无选择,于1922年与MSPD重新统一为一体的德国社民党。

德国社民党和德国共产党已是无可避免地最后决裂了。

四魏玛共和国时期和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社民党

德国社民党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受一战打击的德国民众中也有较高的威望。这体现在:社民党在几次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均不低,埃伯特任魏玛共和国总统直到其去世等等。社民党在魏玛共和国期间推动了多项在劳工权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使得魏玛共和国向民主的社会福利国家迈进。

然而,埃伯特于1925年去世。这一事件不仅对社民党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魏玛共和国及德国政治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魏玛共和国为其举行了国葬,和其身体一起下葬的还有魏玛共和国的宪法安全。因为继任的总统是出了名的保皇党人,前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PaulvonHindenburg)。

由于一战赔款、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央党的勃瑞宁(HEINRICHBRUENING)政府采取极端的节约政策,德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民众的生活日显艰辛,最终为极端右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NationalsozialistischeDeutscheArbeiterpartei),即纳粹(NAZI,国家社会主义的缩写)通过宣传其激进的政策而上台铺平了道路。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任总理。他进一步通过各种手段攫取独裁的权力。国社党先是通过2月的国会纵火案取缔了德国共产党,接着社民党也于6月被取缔,剩余的其他党派则“自愿”解散,最后于7月14日通过了《禁止成立新党派法》。纳粹的独裁就此形成,希特勒更于1934年兴登堡死后,将总统和总理一职合于一身,自称“元首”。

应该说,纳粹和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社民党是有责任的,例如在编纂魏玛共和国宪法时,未能考虑到总统可通过第48条攫取独裁权力,或危及议会民主的继续存在;例如在勃瑞宁实施苛刻的节约政策时,出于“团结”的考虑,未能予以及时和有效的反对。其实,社民党也预见到了纳粹的危险,并因此做出了一些努力,如在议会选举中尽力宣传国社党的威胁,试图通过影响民众用民主的手段阻止纳粹的上台。

不过,事后看来,纳粹和希特勒的上台与走向独裁,不是德国社民党可以独力阻止的。

德国社民党的活动从此转入地下,领导层也被迫流亡。在流亡和地下抵抗的过程中,德国社民党与德国共产党的抵抗组织有过接近,但是由于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差异,最终并未发生合并。

五二战后的德国社民党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领土大大缩小的德国被分为苏,美,英,法占区。大柏林作为特区也分为4个占领区。盟国在波茨坦会议时已决定允许德国人有独立的政治生活及建立民主党派。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是苏联,在1945年的6月10日决定在其占领区内允许党派、工会及其他政治和社会团体的建立。于是,一天之后,德国共产党首先露面,并积极寻求和德国社民党合作。然而由于德国共产党过于依赖苏联,于是在以后的投票中,苏占区的德国社民党不管是得票数还是民意都高于德国共产党。最后在苏联人的支持下,德国共产党于1946年4月强迫苏占区的德国社民党和自己统一,并更名为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SED,SozialistischeEinheitsparteiDeutschlands),而德国共产党党员则占取了这个新党的大部份领导职位。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等于在苏占区上攫取了除苏联势力以外的独裁权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DeutscheDemokratischeRepublik)的成立。进而直到1990年德国统一,SED转化为PDS(民主社会主义党,ParteidesDemokratischenSozialismus)。在此,我们不对SED的历史做详细探讨。

而在美英法占区方面,德国社民党则拒绝和德国共产党合并。美英法占区的德国社民党延续了它在纳粹上台前的政治传统,而其此时的代表人物库尔特·舒马赫(KURTSCHUMACHER)也对它将来的走向施加了强烈的影响。舒马赫强烈反对共产主义以及任何与德国共产党的合作,因为他认为德国共产党试图建立明显为恐怖主义的体系。他认为:德国社民党必须扩展它的社会基础,并且向中层人士推进;阶级斗争虽然是社会事实,但是它的过程比预想的要复杂;私人财产不应被剥夺,只有带有经济强权且不造福社会的庞大私人资本才应被消除;最终目的应是议会民主制,它尊重人权,党派多样化,而国家对经济实施温和调控。

在资产阶级阵营方面,一个拥有更广泛社会基础的政党成立了,它就是基督教民主联盟(CDU,Christlich-DemokratischeUnion)。这个政党试图聚合全德国所有非共产党的及非社民党的社会阶层,除了拜恩州(BAYERN,即按英文译为巴伐利亚州的德国最大州)。在这个州里,二战结束后成立了基督教社会联盟(CSU,Christlich-SozialeUnion),它在1949年的全国基督教联盟势力的大会上选择了保持独立,不过在以后的联邦选举中都是与基民盟联合计票,并和基民盟在联邦议会里组成联合党团。

尽管舒马赫在很多方面的看法和基民盟的代表人物康纳德·阿登纳(KONRADADENAUER)一致:如德国西部(1949年以后是联邦德国)无法在东西阵营里保持中立,只能是一边倒地向西方一体化。但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势力由于他们曾经与希特勒的合作而已彻底信誉破产。因此舒马赫直到其去世始终扮演了阿登纳的政治对手的角色,他认为阿登纳的西向政策有两个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加深了德国的分裂,使得统一更加困难;二是加强了已信誉破产的资产阶级势力在德国西部的复活。

只是,阿登纳的政策也许代表了或者说是暂时代表了民意,德国社民党的得票率一直不高,只能沦为“建设性的反对党”。

1959年德国社民党在巴特哥德斯堡(BADGODESBERG)的党代会上通过了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标志了德国社民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决定性转变:放弃了社民党的传统目标如社会福利化,国有化,集体化;经济上,认为“可能的时候就竞争,必需的时候才计划”;通过调整宗教关系而向教众打开了加入社民党的大门;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发源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及阶级哲学”;目标是基于自由、公正、团结的基本价值观念的民主社会主义;……

尽管很多社民党党员在初期无法接受新的纲领基本放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遗产,认为对老的工人运动的内涵的放弃意味着放弃与资本主义丑恶进行抗争,害怕社民党成为一个全民党,然而,哥德堡纲领最终奠定了德国社民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德国社民党也确确实实成为了全民党,也似乎因此而赢得更多的民意以及地方上的执政权。

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之后,德国社民党的票数虽然少于基民/社盟,但由于自由民主党(FDP,FreieDemokratischePartei)的“倒戈”,德国社民党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维利·勃兰特(WILLYBRANDT)出任战后第一任的社民党身份的联邦总理。他一改以前基民盟政府在对待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方阵营国家上的僵化外交政策,实行了更灵活的“东方政策”,陆续与东欧国家包括民主德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其中,承认了民主德国的国际法地位,承认了波兰西部边界的合法性,等等。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联邦德国与东方阵营的外交正常化,为联邦德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空间。勃兰特因此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六现阶段的德国社民党

1982年的议会选举之后,自民党再次“倒戈”,从此德国社民党做了十六年的反对党,直到1998年与绿党(Buendnis90/DieGruenen)一起赢得联邦议会选举。

2002年,德国社民党和绿党再次赢得联邦议会选举,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SCHROEDER)也因此连任联邦总理。然而,连任的喜悦劲头还没过,施罗德和德国社民党就不得不面对沉疴深重的德国经济和严峻的社会危机。施罗德试图为其改革措施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不断号召社民党党员,工会及德国民众面对严峻现实,那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德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社会福利历史的的社会福利国家,不得不改革和缩减很多福利措施。

这些改革举措还未实施就招来一片反对声,社民党里的左派和各个工会相继发出“绝不妥协”的威胁,工会甚至号召罢工。由此反证了德国社民党并不是工会的党,更不是工会的附庸。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施罗德改革的反而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基民/社盟以及资本家联合会。

虽然,德国的经济依然抢眼,然而由于难民接收政策的失败,默克尔及其联盟党的支持率大幅下滑,同样,政策理念其实和联盟党差别不大的社民党的支持率也连连缩水,甚至从曾经的逼近50%一路下滑到20%左右,已经快算不得上是一个全民党了。正是因为如此,社民党在2017年的大选前,曾表示绝不再和联盟党联合执政。但是由于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AfD,AlternativefuerDeutschland)获得13%的得票率而搅乱了整个德国政局,而且联盟党和自民党(FDP,FreieDemokratischePartei)及绿党(Buendnis90/DieGruenen)的三党执政联盟谈判破裂,为了避免政局更加混乱,社民党领导层不顾党内巨大的反对声音,还是改弦更张,决定和联盟党继续组建执政大联盟。

尽管在执政大联盟的谈判中,社民党获得了不少好处,将几个关键部如财政部抓取了过来。但是,我们满头雾水:社民党和工人运动是否还有真正的联系?社民党和资产阶级政党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德国的社会民主,甚至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究竟会走向何方?

附德国社民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表: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1848年全德工人兄弟会在柏林成立1852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1863年5月全德工人协会在莱比锡成立1869年8月社会民主工人党(1870年起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在埃森纳赫成立1869年9月社会民主工人党加入第一国际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与全德工人协会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78年《社会主义党人法》在帝国议会通过1891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通过埃尔福特纲领1916年斯巴达克斯联盟成立1917年“独立的德国社民党”成立1918年德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独立的德国社民党”融入“多数派德国社民党”,重新成为一体的德国社民党1933年德国社民党被希特勒取缔1945年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社民党在德国的土地上重新公开的政治活动1946年苏占区的德国社民党被迫与德国共产党合并成为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1956年德国共产党被联邦宪法法院判为违宪而被禁1959年德国社民党通过哥德堡纲领

THE END
1.世界首个!丹麦将对牲畜出恭排放的甲烷征税该部的成立是为了协调实施夏季达成的各项协议。当时,社民党、自由党和温和党三个执政党与农业利益代表、工会和环保组织就此达成了一致。 现在,社会主义人民党、保守党、自由联盟和社会自由党也支持该协议。协议中的措施旨在帮助实现丹麦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即到2030年将该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70%。议会对该协...https://investgo.cn/article/gb/gbdt/202411/753118.html
2.自由民主党自由民主党の公式サイト。自民党の政策、最新ニュース、総裁のメッセージ、議員情報を掲載。皆さまからのご意見も募集しています。https://www.jimin.jp/
3.中国民主党派简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农工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参政议政,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和振兴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改革开放发挥积极作用。 农工党的发展范围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和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农工党目前在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https://tzb.shiep.edu.cn/f6/a7/c3862a194215/page.htm
4.安德鲁·戈登:日本自由民主党的衰落与复兴私家历史澎湃新闻自民党与日本社会党的结盟,纵然可以用上述因素解释,但对日本选民来说这仍然是件讶异及困扰的事。最受损害的则是社会党的支持者,一般人均已把自民党看作一个务实、以利益交换为主的政党,自民党的支持者期待的是政治及经济利益,并非贯彻始终的意识形态。但日本社会党则不一样,其选举支持度多半倚赖原则,如保卫和...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3672
5.亲民党亲民党,中国台湾地区政党,于2000年3月31日成立,其前身是宋楚瑜及张昭雄在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期间成立的新台湾人服务团队。亲民党创建人及首任党主席是宋楚瑜,副主席是张昭雄;首任秘书长钟荣吉、首任副秘书长秦金生。亲民党(英语:People First Party)为中国台湾地区https://baike.sogou.com/v197651.htm
6.中国历史上的21个民主党派始末1949年9月,民革、民联、民促均独立地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为新的政治纲领。会议决定民革、民联、民促和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四方面的力量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https://chzxws.conghua.in/article.php?id=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