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底的迷茫,可能当我们站在人生岔路口时,都很难自在地做出决定:
高考后翻开密密麻麻写满院校和专业的报考书,却不知道什么才适合自己;考研时在反复纠结中确定了方向,却还在一遍遍回想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毕业后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招聘信息,却还没想好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
《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的调查中发现95.7%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方向存在迷茫和困惑,KY小姐姐在#知道青年#第一期的演讲现场询问在场的清华大学同学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很迷茫,结果超过四分之三的人都举起了手。在这些困惑的背后,可能每一天他们都会追问自己:
我究竟是谁?
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选择的专业是我喜欢的吗?
我现在所做的是否有意义?
我的未来在哪儿?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但即便你现在无法回答上述问题也没有关系,毕竟寻找方向本就是我们一生中的重要课题。
A
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把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分成八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
婴儿期(0-2岁)
儿童早期(2-4岁)
学前期(4-7岁)
学龄期(7-12岁)
青年期(12-18岁)
成年早期(18-25岁)
成年中期(25-50岁)
老年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我们在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当一个人建立起了“自我同一性”,也就意味着他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
但这并不代表着18岁结束我们就一定会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心理学家玛西亚就曾把这种自我探索的状态分为四种:
第一种状态是自我同一性扩散。属于该状态的人没有确立自我同一性,也不想确立自我同一性。他们不关心自己的人生,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易冲动、易动摇,很容易就抛弃自己曾经所做的决定,也总是处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之中。
++++
第二种状态是自我同一性早闭。属于该状态的人已经确立自我同一性,但不是通过自己经验以及深思熟虑形成,而是内化他人自我同一性而形成的。
他们虽然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但不是自己摸索、决定的,而是将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或养育自己的人)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视为己有。
因此,他们虽然看起来十分坚定,却这份坚定其实又非常脆弱。一旦可能面临失败或者是他人尤其是权威者的负面评价,他们就会很容易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第三种状态是自我同一性延缓。属于该状态的人还未确立自我同一性,但正在不断探索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迷茫和焦虑是处在这个状态中的人常有的感受,也是四种状态中最令人感受到煎熬的。不过相比于前两种状态,他们也是最有可能在经历过努力探索之后,达成自我同一性。
第四种状态是自我同一性获得。属于该状态的人在人生目标、价值观、职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经历了危机,并通过深思熟虑之后确认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目标,即自我同一性。因此,他们稳定、沉着,目标明确,能够依据本心做出选择,即便遭遇挫折与阻碍,也不至于瞬间心灰意冷,全盘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
B
18-25岁的挣扎
18-25岁的我们在做什么?
在这以前,我们为着那场所谓决定命运的大考而努力,全力奔跑、无暇他顾,老师和父母的催促和鞭策,成绩和排名的量化,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为了这个目标而旋转。那这个目标实现了,之后呢?
何炅曾在《世界青年说》的节目里说他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他人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定要看一场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
可迈克尔很少来亚洲,所以当有一年迈克尔来到韩国的时候,何炅的那位朋友想方设法地弄到了一场迈克尔演唱会的门票,演唱会很棒,听完演唱会的他也很兴奋。可是在回酒店的路上,他却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放声大哭。
而这个阶段的我们,就好像那个曾经在原地哭过的孩子,又挣扎着站起来往前走。
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幸运。相比于上一代人,我们在这个年龄段没有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身份限制,没有生存的压力所迫,我们有机会继续着比青春期更为强烈的角色探索,很多对我们的一生有持续性影响的决定,也恰恰是在这个阶段做出的。
C
如何走出成长的困境
01
分辨哪些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
有时候,因为我们过度依赖身边的人(比如父母),我们就会很容易把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希望当成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因此,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问问自己,哪一些事情是他人的要求,哪一些才是我真正的选择。
02
畅想自己理想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你是更向往规律且舒适的生活还是希望每天都多些新鲜有挑战的事情?你每天都有很多新认识的朋友还是只和一圈子的人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你想和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共度余生?
你对爱情、友情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想象,其实就能帮助自己了解到你渴望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也能帮助你做出当下的选择,向着心里的理想生活接近。
03
给自己尝试的可能和试错的勇气
自我同一性正是在人们的不断探索和选择中获得的。如果A是你理想的职业,B是你理想的伴侣,C是你理想的城市……不妨做出尝试,距TA更近一些,进一步确定TA是不是真的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其实是一个更好的获得自我认同的过程。
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至少每一次做出尝试的时候,我们都会离了解自己更近一步。
路还很长,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在一夕之间得到答案。
-END-
编辑|小葱蘸大酱
排版|neves
审核|水泽木兰
图片|柴織
参考文献:
[1]KnowYourself: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EmergingAdulthood
[2]KnowYourself:还不了解自己,却已经要做出人生的选择?|了解自己的4种状态,你是哪种
[3]简单心理:我们的成长,滞后了8年|成长困境发生在什么时候?
[4]刘爱书,庞爱莲主编,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6.
[5]柳圣爱编著,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咨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