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不再:用户规模增速减缓,获客成本增加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占总人口的73.0%,手机网民规模为10.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中国手机网民在全体国民的渗透率约为72.8%,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中72%-90%的渗透率。
2020年以来,移动应用用户增长速度下滑,新用户增量变少,存量代替增量市场,存量转化竞争显得尤为重要。“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企业在2020年和2021年的主题,如何精细化运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重中之重。
在整体大盘用户规模增长趋缓的背景下,移动应用获量竞争日益激烈,有40.8%的开发者认为投入产出比相对去年同期呈下降趋势,51.5%的开发者认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应用产品的获客成本单价有所上升。结合来看,一方面说明用户获取成本确有增加,另一方面说明用户的付费能力提升有限,因此投入产出比并没有上升。
从行业整体来看,即使是在头部互联网公司,随着互联网总体流量的收窄,获客难度增大,近年来新增活跃用户对应的当期营销费用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2、存量运营背景下,仍有增量空间可供挖掘
在用户规模增长速度受限的背景下,艾瑞认为移动应用运营仍存在可增长的空间供开发者挖掘,并从用户时长、细分市场、新终端和新技术四个方面列举了增长可能性。
细分来看用户使用时长分布,视频服务占据了超过43.9%的用户使用时长,同时视频类内容已经融入资讯、社交乃至电商应用中,各类应用通过推动服务和内容视频化来达到吸引用户停留、增强用户粘性的目的。
(2)头部应用转向主攻下沉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的人群占到我国人口比例的68.4%,规模与增长潜力巨大,且下沉市场人群在娱乐、社交、电商、资讯等各方面的需求远未被满足。
银发族、Z世代、亚文化人群在用户群体特点和运营策略方面都各不相同,而主流应用尚未完全覆盖这部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这便为中长尾企业留出了发力空间,通过挖掘不同圈层的流量,深耕圈层文化,能够有效开拓新市场,提升细分人群用户的使用时长与活跃度。
(3)新终端的涌现带来了新流量的可能,刺激了新应用的产生和分发,如大屏、车机、智能手表等新一代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开发和分发机会。
基于智能手机为主入口,多种智能设备为辅入口的多终端体系,也可以让消费者获得全场景多终端无缝流转的智能生活体验。而开发者可以借助这一体系,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自由跨端体验,创造“人、设备、应用”智慧互联的新场景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实现用户的长周期留存。
4、破局之道:需更重视细分人群营销和存量经营
针对开发者拉新阶段痛点的调研中,开发者认同度最高的痛点是希望提供综合内容营销和效果营销为一体的复合推广渠道,认同度为54.4%,说明品效合一、高转化的获量渠道是开发者拉新阶段的最大诉求;其次是缺少高曝光、高转化,精准获量的资源位推荐(52.4%),总体来说,在流量增长有限的背景下,开发者普遍希望做到精准获量、高效转化、降低营销成本。
要达到精准获量的目的,可以通过第三方工具定向投放潜在细分用户,如华为应用市场及HUAWEIAds支持RTA、人群定向、oCPD等精准投放和智能出价能力,由开发者指定投放潜在用户并实现智能计费;同时利用更多流量资源触达用户,多场景触达促进高效转化,如华为推广渠道覆盖华为应用市场、浏览器、全局搜索、华为视频、华为阅读、华为音乐等华为终端应用及三方联盟媒体,帮助开发者通过多场景、多形式、多层次触达用户,促进转化。
针对用户拉新、促活、留存、变现及裂变中遇到的痛点问题,白皮书从平台服务、运营工具、渠道资源等多维度呈现解决方法,为移动互联网开发者、运营人的运营决策提供参考,助力应用获得用户和营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