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13.233.198.6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史料
档案
商会
国民政府
档案资料
银行
海关
金融
历史档案馆
整理
档案史料
字体:大中小
除了这些大型综合史料之外,大多数史料是按照部门史或其他分类方式编纂出版的。
(一)财税金融
金融史资料书规模庞大,达到极致者当属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金融史料汇编》(影印版,全28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该套书为民国金融文献的大型汇编,内容共分五类:(1)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以及中联银行、大陆银行等全国性银行所办的月报、月刊、通信,如《中央银行月报》《中行月刊》《交通银行月刊》《交行通信》《中国农民银行月刊》《中农月刊》等。(2)金融类刊物,包括《金融周报》《金融导报》《金融周讯》《中外商业金融汇报》等。(3)证券类刊物,包括《交易所周刊》《证券市场》《华股研究周报》《上海票据交换所月报》等。(4)各地省市银行所办的通信、月刊、季刊、特刊,包括《北京银行月刊》《满洲兴业银行周报》《安徽省银行月刊》等,涵盖河北、安徽、福建、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省、自治区行。(5)合作金库、农贷、地方金融等方面的文献,包括《金融与合作》《农贷消息》《地方金融》等,这些文献,首次大规模出版,对研究民国金融史、经济史,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在《四联总处史料》出版前后,组成四联总处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史料也相继问世。最先出版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该书选辑自1933年至1949年有关中国农民银行的史料,史料主要来自国民政府档案,也包括一些编辑者访问原中国农民银行工作人员的谈话记录以及他们自己所写的一些回忆材料。由于资料不足,该书内容较为简略,总字数不足30万字。
交通银行是我国现有银行中成立最早的一家全国性大银行,筹建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成立于1908年3月4日,距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交通银行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交通银行总行和第二历史档案馆组织力量,历时三载,收集、编纂《交通银行史料(1908—1949)》,约131万字。
中央银行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垄断性极强,规模无比巨大,权力震惊中外的金融机构。洪葭管主编的《中央银行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分上、下卷,184.8万字。辑录了中央银行从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至1949年5月被接管为止的所有资料,分为三编三十四章,反映了这家旧中国特大型金融机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和典型代表22年历史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活动内容。
1991年,由中国银行总行和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的《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出版,该书六易寒暑,增删数次,洋洋二百万言。该书编辑工作从1985年开始,总行和分行从两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抢救活资料,组织当时还健在的中国银行老职工开座谈会,写回忆录,进行个别采访,有的还录了音。通过这些方式,在短短几年内,收集到不少珍贵史料。其次是广泛搜求历史档案和有关报纸杂志,到编书时,已找到了上万卷失散在外的旧档案,并且得到了利用。中国银行的历史资料卷帙浩繁,几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藏有中国银行档案一万数千卷,不少省市的档案馆、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也存有大量的档案资料。据编选者事先摸底估计,总数在4万册200万件左右,达20亿字之多。另外,还有大量的报纸杂志都载有中国银行的资料,仅刊物据调查就不少于千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编选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爬罗剔抉,稽核考订,去粗取精,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他一些重要银行也受到了重视,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天津财经大学编《金城银行档案史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二者均由原始档案选辑而成,区别是前者着重金城银行在上海的营业活动,后者着重在天津的营业活动。再有,同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与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之五: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内容也有所不同,前者,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通商银行简史,第二部分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史料;而后者,从通商银行创办人盛宣怀遗存档案中,辑录了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至民国二年(1913)有关通商银行的函稿565件,内容为开办银行的奏议、章程、条陈、合同。
外国银行在华活动也是史料出版的弱项。有关资料书只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活动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两种。花旗银行在华档案史料为数不多,该书从上海花旗银行残留档案中选择了一部分较为重要的史料,本着收录原文,不做删改和甄别的原则编辑成册。这本史料的编辑和出版为我们研究花旗银行在华活动情况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和较为详尽的真实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横滨正金银行在华活动史料》绝大部分译自日文机密档案,其中有日本天皇的敕令、有内阁总理大臣、大藏、外务、大东亚诸省大臣的批文,有侵华军事首脑机关及驻华大使的密令,有正金总行与各支店的往来密电,有正金银行董事与中国政府进行交涉的内部报告,有日、美、英、法等国外交部门为了侵占中国利益的谈判记录。这些档案大部分没有翻译、公布过。因此,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是极其宝贵的资料,还为金融管理提供了某些借鉴。
(二)工商企业
荣家企业包括茂新、福新和申新三个系统,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组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已于1962年出版,下册于1980年出版,共110余万字,按企业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5编17章。《史料》辑录的资料主要取自上海总公司及各厂、无锡、汉口和内地企业保存的档案、账册资料与访问记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资料,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典型资料。该资料较为齐全,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许维雍、黄汉民的《荣家企业发展史》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但此资料书也存在较大缺点。如该书提出:荣家长期以来,把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一般采取少发股息、不发红利的办法从事于扩大企业和开办新企业。又提出申新在不景气时“增产棉布和布袋,以资调剂”,而这两个论断的依据,从该《史料》来看,都是较为薄弱的。
另一个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即“永久黄”团体,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缺乏研究资料,经济史学界一直难以对该企业集团的历史进行系统性的发掘。2010年,由赵津主编的《“永久黄”团体档案资料汇编》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汇编由两部专辑组成,即《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全3册)和《久大精盐公司专辑》(全2册)。前专辑第一次较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该团体核心企业的珍贵档案,内容包括资金筹措、人才汇集、技术成就、内部管理、市场竞争、银企关系、政企关系和企业文化等;后专辑体例与前专辑相似,是在《范旭东企业集团历史资料汇编——久大精盐公司专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的基础上经修改、调整后再版的。
《满铁史资料》甫出一卷,即引起日本学术界的热烈反应。《路政篇·前言》在《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发表后,即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尾形洋一把该文译成日文,并加以介绍。《路政篇》出版后,早稻田大学满洲问题研究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此书,认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在日本国内是难以找到的。日本爱知大学教授野间清以《中国为真正的满铁研究赠送的礼物——读〈满铁史资料〉第二卷》为题,撰写书评向日本学术界推荐,认为该卷从广泛的基本文献中,选出庞大数量的记录,系统整理出路权斗争全貌,并说中国正在进行的满铁研究,对日本学术界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鼓舞和帮助。他希望日本能认真组织起真正的满铁研究,以便使日本人民“能从满铁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2011年,《满铁史资料》改名《满铁档案资料汇编》,共分15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卷字数都在八九百万字,主编为解学诗和苏崇民。该书对原《满铁史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扩充,所收集的满铁遗存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四大类:满铁档案文书、满铁资料、满铁图书、个人文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当时历史真实内幕的原始资料:日本大陆政策与满铁,满铁、关东军与伪满洲国,列强争夺中国路权,满铁独占“满蒙”铁路,南满铁路,战时日本大陆交通中枢,抚顺煤与页岩油,鞍山昭和制钢所始末,超级康采恩满铁,“附属地”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前后满铁在华北,华北交通会社与华北煤矿,满铁调查部,满铁资金与日本财阀。
虽然该书改头换面用了《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的名字,内容也有所增加,但该书主编苏崇民坚持认为:“但它毫无疑问就是1958年国家下达给东北人民大学的科研任务《满铁史资料》。”[※注]
此外,1996年,近现代史史料学会满铁资料研究分会成立,在该会的推动下,全国50余个有关的图书情报和档案单位,经过八年多(1998—2006)的共同努力编制而成的一部大型文献目录工具书《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问世。它比较全面、系统地收录了目前尚存国内的大部分满铁形成的情报资料和图书文献目录,共有近28万条(其中,中文、日文22万条,西文、俄文及其他外文5万条),约3000万字,共分30卷。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上的重要空白,为今后满铁及其他日伪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
同样,在该会的推动下,辽宁省档案馆分别编辑了《满铁与移民》(全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满铁与劳工》(全1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黑龙江省档案馆编辑了《满铁调查报告》(全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补充了《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的不足。
商业企业的资料收集历来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加强。198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实际上,这一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力量着手进行。当时,通过广泛查阅有关的档案、报刊,深入调查访问,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收集、挖掘了大量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上海永安公司史料(初稿)》。“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项目被迫中断。自粉碎“四人帮”后,才把这一工作重新恢复,由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完成。经济史研究室在原有基础上另行组织力量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实有关史料,突出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改写成分析论述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专题著作。
(三)商业
商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而多年以来,对经济档案史料的整理、利用,重点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商业,尤其是国内贸易档案的整理、利用,相比之下,则显得不够。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大量商业档案,长期沉睡在一些档案馆的库房之中。近几年在编修地方志过程中,有一些商业档案开始得到查阅和利用,但是涉及的面不大,也不系统,而且偏重于地方性的档案。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商业档案史料的整理工作,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同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商议,并得到国家商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支持,由江苏省商业厅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对保存在二档馆的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关于商业的档案和资料进行整理,经过三阅寒暑,已选编成第一卷,起讫年限是民国元年(1912)至十七年(1928),共查找全宗15个,调阅案卷900个,选出档案、资料1200余件,编入本卷950件,分为上、下两册,约88万字,名为《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迄今为止,该书还只出版了第一卷。我们相信,继本卷之后,1928年至1949年的各卷能尽快整理、编印出来,把一部比较完整的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提供给研究者。
(四)交通
关于铁路的资料集还有刘统畏主编的《铁路修建史料,1876—1949》第一辑(建国前史料,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收入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条干线和60多条支线的建设史料,以简明的文字叙述了每条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所处地理位置,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单位,计划和实际完成情况,施工和投入运营的日期、技术标准、运输能力、初期运营情况和运营后的重点技改工程等。该书与以往的资料集不同,即不仅着眼于路权、外债等问题,而且注重技术规范和经济效果,其数据经过反复核对、填补,值得信赖。
影印珍贵文献的方法也为以往的资料集起到了拾遗补阙之效。如(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其中有“津浦铁路”一章,惜乎只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元年(1909)材料,要探其前渊源,几乎无迹可寻,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2008年影印出版的《清末民初铁路档案汇编》(全3册),恰好补此缺憾,使成全璧。其所收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三十年(1904)总理衙门所藏津浦铁路档案,收录容闳、袁世凯、总理衙门等重要机构、军政要人和德、英等国公使因津浦铁路建设往来折、文、函、札、电、照会等数十件,对厘清容闳承办津镇铁路,后为德、英所夺这一段史实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海关
除《中国旧海关史料》外,2009年,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刘辉主编《中国旧海关稀见文献全编》(全23册),其中包括《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1)》(全14册)、《民国时期各国海关行政制度类编》(上、下卷)、《民国时期关税史料之一:修改税则始末记》(上、下卷)、《民国时期关税史料之二:中国关税史》、《民国时期关税史料之三:中国关税史料》(上、下卷)、《民国时期关税史料之四:关税纪实》(上、下卷)等。
旧中国海关,除了逐年编制年报外,1882—1931年这50年间还以10年为一期,编制了5期《海关十年报告》(下简称《报告》),每期《报告》以各关为单位,记述了该关所在地区十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涉及的内容很广泛,除了同海关业务有关的贸易和关税情况外,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政治、军事、财政、金融、人口、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等“均有记述或统计”,《报告》汇集了当时不少资料,对于研究这段时期有关各地区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编译《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拱北海关志编辑委员会编译《拱北关史料集》(拱北海关印刷厂1998年版)等。虽然前述2009年海关出版社已出版刘辉主编《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1)》,但该书前40年以英文原件印行,未译成中文,故以上各书至今丝毫未失去应用价值。
(六)盐务
(七)邮政
(八)商会
可以和天津商会档案和苏州会商档案比肩的尚有上海总商会档案。上海总商会从它的前身商业会议公所开始,到1929年春总商会被南京国民政府解散为止,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上海总商会的大量文件和会议记录,不仅记载了上海工商界的主要活动,而且还涉及这三个时期的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该书印证了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在组建社团、实行自治、关怀社会、壮大经济的奋斗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收获与艰辛同在的事实。其内部矛盾和多种利益纷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上层资产阶级若干性格特征和中小工商业主的地位。所收档案丰富翔实,为研究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中国社团史和上海史提供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带来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6年,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编《上海总商会议事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在中国的推进,为中国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做前期准备工作。该书影印的上海总商会议事录、办事报告等文献,主要选自2003年11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上海总商会全宗的前26卷档案。
当前,全国的商会史料已经得到较为深入的发掘,但现状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一些重要的商会档案仍因经费问题未能出版。如在北京设有常务机构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筹建于1907年,正式成立于1912年,由全国各地总、分商会联合组成,在其筹办和存在期间,开过三次筹备会议和九次全国商会代表大会,每次会议均有《纪事录》和《报告书》。另外,该会还于1913年10月创办了《会报》,至1917年4月共计43期。上述资料反映了该会自身的组织发展概况和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此外,由于该会参加了当时的国会请愿运动、民初政争、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以及五卅运动和关税自主运动,这些活动在上述资料中均有详细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在有关档案馆和工商联的支持下,将上述资料整理,拟编为3卷,每卷约40万字,但因经费问题,该书至今未能付梓。
(九)区域经济、抗日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经济
区域经济史的中观资料,以上海地区较为集中。除上述《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外,还有数种。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对外贸易》(上、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该书既可视为史实著作,又可视为资料选辑。该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员,曾广泛采访有关原华商进出口行业业主和职工、原外商洋行的买办和职员、行栈字号的老板以及业内老前辈,并多次召开有关商品行业座谈会,从中整理300余篇访问录,同时参阅了各种有关中外报章杂志和专著,并查阅了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行政院“输出入管理委员会”全部档案。此外,还从海关关册和贸易报告摘录了百万字有关资料。从这些资料编写了对欧美贸易(西洋庄)、对南洋贸易(南洋庄)、对日贸易(东洋庄)三种性质不同、经营方式各异的贸易资料,用大量材料说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外商洋行、买办和各种类型的华商进出口行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上海在孤岛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两个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施行对外贸易管制的情况和华洋进出口商行的发展和变化。
关于上海综合经济的史料集有2009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民国时期上海史料文献丛编》(全24册)(下简称《从编》)。该《丛编》将民国以来上海经济史料一并收入,涉及的行业和部门有金融,包括外国银行、钱庄、银行设置、票据交易、造币等;工厂,包括凡使用电、汽、油的工厂,工人在五人以上的,均有详细调查资料;行业,包括木材、冶炼、机械制造、电器;具体工厂类别有造纸、仪器、饮食等;上海工人生活包括食品、房租、服装、燃料、物价、工资、生活费等;上海地价包括上海地产、地价分布、地价预测与比较等;其他还包括上海商事、财政、税负、劳资纠纷等。该书史料丰富,详尽真实,全面反映了自民国初年近40年间上海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对研究近代上海经济史的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旧中国,东北经济较为发达,经济资料众多。2006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将东北经济史料汇编成《民国与伪满洲时期东北经济史料丛书》(全13册)出版,该丛书中既包括东北人文地理、经济概况和特产资源的调查,又包括金融、贸易情况的调查,还包括铁路、运输、电力、电信、机械(车辆)、煤炭、造纸、水泥、化工等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史料。此外,该丛书还收集了大量农林、畜产、水产,以及农田水利的史料,其涵盖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堪称极致,是研究东北经济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重要资料。
以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史资料出版多呈空白状态。这一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变化。199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编《新疆与俄苏贸易档案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史料集汇集了自1896年至1949年54年间有关新疆与俄、苏商业贸易的档案文件600余份,其中包括双边贸易法令、贸易协定、贸易合同、贸易纠纷、订货合同、债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档案材料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所藏,绝大部分属首次披露,是研究近代新疆与俄、苏商业贸易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20世纪以来中苏贸易的重要原始资料。
从1937年7月开始的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不仅是中日双方军事力量的交锋,而且也是两国经济力量的较量。其中物价问题成为两国斗争的焦点。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对日作战需要,设立了行政院经济会议、国家总动员会议和战区经济委员会三个战时经济机构,具体负责制定管制物价政策、平抑管制物价和调整战区金融、抢购物资、促进生产、实行对敌经济作战。2004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行政院经济会议、国家总动员会议会议录》(影印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题档案史料集收录了上述三个机构的各种会议录,其内容系统地反映了这三个机构制定管制物价政策、开展对敌经济斗争的决策过程,对了解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决策过程及研究抗战期间物价史、经济史和对敌经济斗争史,都具参考价值。其中,大多数档案资料为油印件,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的还有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的大量出版。编辑和出版这些史料的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党政部门以及各省、市档案馆,其中主要担纲的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毅。他1976年即受命组织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力量完成了湘赣、湘鄂赣、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华中、华东、华北、中原以及东江、琼崖等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各地先后出版的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达37种,共4200万字。
(十)其他资料
除以上各项资料集外,还有些资料集,带有全国经济综合性质,难以归入以上各类,将在以下分别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出版的带有全国经济综合性质的资料集当属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农业编》(全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其后,熊正文、萧国亮继承这一事业,主持编纂《〈清实录〉经济史资料(从顺治到嘉庆)》(第1辑,全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分为《农业编》《商业、手工业编》《国家财政编》三个系列,收入《清实录》中有关顺治至嘉庆朝经济的全部资料,其中《农业编》此次重印做了修订。
据调查,目前民国文献的收藏与利用正面临非常严峻的危机。由于近代造纸、印刷、装订等工艺自身缺陷所造成的先天不足以及各收藏机构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观念滞后、认识不足、经费短缺、保管不善等原因所带来的后天损害,使得国家图书馆、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为数众多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海外公私藏书机构收藏的民国文献,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或损毁现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的文献中,达到中度以上破损的占90%以上,民国初年的文献更是百分之百的破损。为了抢救文献,国家图书馆着手对馆藏民国文献进行缩微复制出版。
2009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民国初年全国工商会议报告录》(全2册)。1912年(民国元年)11月1日,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在京召开,会期原定一个月,后又展延5日。这是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的政府与工商实业界的一次盛会。会议有正式代表152人,其中商会代表77人,其他工商团体代表46人,另为政府各部代表及嘉宾,他们分别代表了各地工商协会、地方政府和工商团体。这次会议体现了中华民国建国初年资产阶级“实业建国”的政治要求。会议共有议决案31件,参考案和未议决案分别为17件,否决案为9件。这次大会,收集了工商部百余件方案和代表们自备的大量预案,内容涉及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其中有:提请政府迅速制定各种经济法规,反对垄断,保护民营经济,改良税制,提倡国货,振兴中国本土制造业,设立银行,整顿金融秩序等。会议的另一成果是成立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同年出版了《工商会议报告录》,将此次大会讨论的决议案收入于报告之中,并将大会章程、规则等法规性文件置于卷首。这是一部难得珍贵的工商史料。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但有关史料却久未得到整理。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全12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系统收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写作和流传下来的有关灾荒和抗灾救灾的论著,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和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制度、政策和措施,不但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今天防灾、抗灾、救灾实践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借鉴。但是,其中内容虽涉及近代,但未能包括近代赈灾的主要资料。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时数载辛苦耕耘,在先期推出《民国赈灾史料初编》(全6册,2008年)的基础上,将馆藏民国时期部分救灾、赈灾史料系统整理、归纳编辑,推出《民国赈灾史料续编》(全15册,2009年),该书汇编了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华洋义赈总会的报告,重点收录了各地赈务委员会的灾情报告、救灾计划、工赈报告、赈务统计、赈务汇刊、赈务法规,以及社会各界捐款的征信录等,共计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