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看脸的年代,颜值就是一切,动物界也不例外。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标识,自1961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大熊猫。“它既像熊又像浣熊,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外貌像熊,却只爱吃竹子。”世界野生动物学会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中写道。1961年,大熊猫“熙熙”到英国伦敦动物园借展,因其憨态可掬的形象,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大熊猫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优先保护的13个旗舰物种之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像大熊猫一样招人喜欢。比如生活在东非的裸滨鼠,皮肤皱巴巴,身上见不着几根毛,四条腿又细又短,看起来就像《指环王》中的怪物咕噜,或是“一只烤过了头的热狗肠”。还有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的负子蟾,皮肤松弛,身材扁平,就像在车祸中被压扁了一样,即使健康的时候,看起来也是“一副死样”。长鼻猴的脸上总是耷拉着一个像茄子一样的大鼻子,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是的,这些动物不招人类待见的原因只有一个字:丑。不但被人类嫌弃,就连面临灭绝的命运,也容易被人类忽视。有多少人知道,过去40年里,长鼻猴的种群数量锐减了50%?
参加节目的除了西蒙·沃特本人,还有一班电视明星。他们每人代表一种丑陋动物,完成一次10分钟的搞笑演出。每晚表演结束后,台下观众将选出最丑的动物,作为这座城市的“吉祥物”。比如,伦敦的吉祥物是长鼻猴,剑桥的吉祥物是海蛞蝓,温彻斯特的吉祥物是提提喀喀湖水蛙,布里斯托尔的吉祥物是三趾树懒。西蒙·沃特说,他们需要一些丑陋动物,“去对抗其他慈善组织的那些非常可爱的动物徽章”。
2013年,丑陋动物保护协会评选出当时最丑的动物——水滴鱼。这种鱼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底和塔斯马尼亚沿岸,全身呈凝胶状,长着一副哭丧脸,被称为“全世界表情最忧伤”的鱼。丑陋动物保护协会后来还将其列为了官方吉祥物。
水滴鱼确实有理由“郁闷”。由于捕鱼活动增加,它们同其他海洋生物如蟹和龙虾一起被捕捞上来,即使不适于食用,也连带成为牺牲品,遭受灭顶的威胁。
根据WWF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上世纪70年代起,地球上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了50%,鉴于人类已知物种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问题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严重。这也是地质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对他而言,这些丑陋动物并不恶心,反倒让他着迷,因为许多从未听说过,感觉就像在接触“地球上的外星物种”。他的最爱是蓝灰色的鼻涕虫——只要吓吓它们,它们的尾巴就会掉下来,这样谁也抓不住,“简直太聪明了”。
西蒙·沃特关于动物保护的观点也许并不讨好一部分人。在他看来,大熊猫这样可爱的珍稀动物,就算没有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也应该被自然逐步淘汰,所谓适者生存。他在《赫芬顿邮报》的专栏中写道:
“亲爱的大熊猫,我真诚地祝你们好运。如果你们消失了,我会想念你们,但我觉得是时候去看看其他的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