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回答会先从“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这三个岗位的工作共性出发,再分别针对每种不同的运营说明岗位概念、职责、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等几个要点,相信对于运营小白来说,这是一份值得反复阅读几遍的参考内容。
———————长文干货预警——————
正是开始说明不同运营之间的区别之前,我们先来聊聊这三种运营岗位之间的“共通点”。
无论是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还是题目中没提到的新媒体运营、活动运营,对于一个有“成长性”的运营岗位来说,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工作思路”的一致的。
也许你会问:什么叫做运营的“工作思路”?
就是你成功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了运营工作者,开始接手任务或者项目的适合,你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是你作为运营工作者对这家公司的价值体现,换个说法,如果你连怎么做事情都不知道,那你对这家公司根本就没有一点价值。
下图是关于做事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运营后要懂得的有效做事的闭环。
1、目标导向
你需要非常清晰自己做每件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目的来倒推结果,以终为始,才能成功做好一件事情。
2、收集信息做调查
在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无脑地深入一件事情或者任务中去,而是先去做信息调查: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他们在哪个平台非常活跃、他们的痛点和需求是什么……只有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够有理有据地展开相应的活动来吸引他们。
3、精益执行
这个是互联网公司做事的风格和习惯。当我们完成了想法的构思,也做好了相应的信息调查,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来验证自己做到某一步的时候可以得到自己设想的那些结果——也就是很小成本的去进行尝试,来验证自己的结果。当初步的尝试可以验证自己的工作思路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成本去以更大规模来完成这件事情,获得更高的收益。
4、得到有效反馈
5、优化迭代
这一步,则是根据“得到有效反馈”这一步来优化自己的工作。优化这个环节,并非说自己优化这么一次就好了,而是说这五个步骤形成了一个闭环,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调查自己的用户、做信息的收集、根据信息进行尝试、得到反馈再优化,这个流程会重复很多遍,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个闭环是我们在互联网公司中科学做事情的方法。
很多人在求职运营岗位、在面试的时候非常不顺利,就是因为最基础的做事思路都不清晰,所以即使是入职成为了运营工作者,也很难具体地展开工作,而是偏向于凭借自己的感觉和个人主观看法去“摸索”,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把“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没有逻辑、没有反馈意识,以及最重要的,没有工作方向的调整。
无论是用户运营、内容运营还是产品运营,其实“【目标导向】-【信息收集】-【精益执行】-【有效反馈】-【优化迭代】”这个做事思路的闭环是贯彻整个工作的。
因为运营的底层逻辑(即做事思路)是一致的,所以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肯定会有一部分内容的重合,有心的知友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重合的部分能够和刚才讲到的“底层的工作思路”是能够一一对应的。
一提到产品运营,好多人就感到一头雾水了:感觉是和产品打交道的,但又觉得这不应该是产品经理干的活嘛;说是运营吧,又觉得这不还有各类其他的运营在的嘛。
产品运营好像挺高端,却又像一个四不像般的存在。
说实话,行走互联网江湖多年的我确实收到不少有关产品运营的提问:
所以关于【产品运营】的部分,以上几个问题我会一一解答。
1、产品运营,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产品运营的概念:
广义上,一切能促进产品优化的工作都叫产品运营。(比如暖石老师将课后答题回复提速至1小时、收集学员对课程的需求并反馈给课程组,帮助其迭代课程等等,这些都是促进产品优化的工作。)
狭义上,长期调查分析用户的需求,并反馈给迭代产品的人,就是产品运营。
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清晰了很多?其实说白了,产品运营就是围绕「产品」和「用户」做事情,根据用户需求去不断完善自家的产品,来达到更多人买自家产品的目的。
2、产品运营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而实际上,每一个公司的产品情况都不一样,他们对「产品优化」所具体要做工作的定义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这个岗位背后所需要的技能点。
这是一个较基础的产品运营岗位,它所反映的技能点为:收集反馈、需求分析、培训用户、数据分析,我来一个个解释:
收集反馈:你需要跟用户保持联系,不断获取他们的使用反馈,得知他们对产品的需求。
需求分析:当然,你不能把所有的需求都一股脑儿都砸在产品经理的脸上,让人家都按要求迭代。你还得从这些需求当中找到适合迭代的需求,和产品经理沟通,排出优先级,那些不优化就影响非常大的、优化后对实现目标非常有利的需求往往是要优先考虑的。
培训用户: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想办法让用户能够理解并学会使用产品。
综合看下来,想做好产品运营,对调查能力、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3、产品运营的发展方向
谈到岗位选择,避开不了发展前景问题,毕竟保住饭碗为第一大重要前提。
很多人以为产品运营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产品经理。其实不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还可以往运营方向发展,比如说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等等。
如果你对管理有意向,还可以发展成为产品运营总监。
我们分开来说这三个方向的特点:
(1)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做好产品,一般来说,它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还要考虑到运营这边,需要做什么工具,用户会喜欢用,因此产品经理除了要熟悉产品,也需要了解市场和运营的工作,这样才能跟各个岗位的人员协同把工作做好。
因此产品经理是一个对能力要求较高的角色,也意味着优秀的产品经理,对企业来说是非很难得的人才。
如果你想当产品经理,就要了解成为产品经理所需要的能力,从现有的工作中去锻炼这些能力。
(2)产品运营总监
这个方向比较好理解,这是一个管理岗。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往产品运营总监发展,那就要注意横向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仅要知道产品运营的工作,也要熟悉用户、活动等运营工作,同时还要具备管理能力。
(3)运营方向
做产品运营是可以向其他的运营方深耕的,比如说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因为它们都要求有用户需求分析、市场分析、数据分析等能力。
这样看下来,其实产品运营的发展方向有很多,每一个都会要求你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
4、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做产品运营?
清楚了这个岗位日常要做的事情以及需要的能力后,大家在决定是否选择这个岗位前,还剩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这个岗位?
其实真没有「专岗专人」这回事儿,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擅长点以及岗位所需的技能点去看,我举几个例子来看:
产品运营涉及到和用户的沟通,如果你喜欢和用户沟通,那么你做这个工作会更有成就感。(当然,这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人就做不好这个工作,因为性格内向并不影响正常的沟通。)
如果你较擅长分析、思考数据及大量的用户需求,那么你做这个工作肯定是有一定优势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这些必备技能点感兴趣或者有些擅长,都是可以去尝试的。
并且,如果你以后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或者管理者,产品运营的工作始终是绕不开的,把这个岗位当做转行的起点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说起「用户运营」,貌似光看名字,就能知道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在这里,我会从用户运营的核心工作出发,结合实际的岗位职责,让大家对用户运营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1、用人话解释,用户运营到底是个啥?
首先,先对「用户运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用户运营指以用户为中心,遵循用户的需求设置运营活动与规则,制定运营战略与运营目标,严格控制实施过程与结果,以达到预期所设置的运营目标与任务。
emm……貌似「有点牛逼、看不太懂」。行吧,咱们还是说点通俗易懂的:
如果把网站比作一家饭店,那么很明显,顾客就是用户了。每天有多少人来店里消费(付费)、同一批顾客多久来吃一次饭(活跃度)、是不是吃了一次就不来了(留存)等等都是饭店经营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么一说就很好理解了。所有的网站或者产品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用户进来,并且保持这些用户的活跃度,留住老用户。
饭店需要不停地让更多的新顾客知道并且愿意在店里消费,同时也希望老顾客变成「常客」——如果没有新食客进店,而且老顾客也不来了,这饭店迟早要关门大吉。
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调查,来制定运营机制,达到引入新用户,留住老用户,保持用户活跃及付费转化的目标——这就是用户运营的核心。
2、你要知道,用户都长啥样?
作为一个用户运营,首先要做的事情,肯定是要知道产品或者网站的用户都长什么样——了解用户结构。
用户的基本信息,你都要去了解并掌握——用户是男性还是女性、来自哪个城市、年龄分布是怎样的、比较集中的兴趣点有哪些……这些都是用于分析用户的数据资料。
比如,在2017的知乎OpenDay活动中,知乎官方表示他们的用户有「三高」的特征:
高学历:本科学历及以上用户占比73.93%,占全网高学历人群总量的六成,其中博士学历所占比例为1.62%高收入:全国网民中高收入的群体占8.4%,知乎用户这部分人群比例是19.73%高消费:知乎月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为49.53%,月支出5000元以上的用户为17.24%
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举例说明「用户结构」是怎么一回事,以上数据并不足以完整地勾勒出知乎的用户画像。
当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即用户信息)并且从多个维度分析,运营人员就能通过分析结果来采取针对性的运营策略、选取恰当的运营工具、以及策划运营活动等等,来达到之前所说的目的——即拉新、留存、促活、(付费)转化。
了解用户画像只是最基本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了解用户的增长或者下降的情况、对用户进行分级(比如知乎目前通过「盐值」来对用户进行分析,不同级别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也是一名用户运营需要注意的地方。
3、你还要知道,用户每天都在做什么?
用户运营要做的另一类事情,就是了解用户的操作行为。
还是以经营饭店为例:
食客什么时候来,爱吃什么菜、一般吃多久等等,店老板可能没有专门去记录这样的数据,但是通过日常观察和食客的消费记录肯定会发现一定的消费规律:
晚七点半左右是高峰期,得多安排两个员工去帮厨子打下手,不然上菜速度肯定慢……最近天气热起来了,客人老爱点墨鱼汤清清火气,明天试试搞一个墨鱼汤菜品打折的活动,看看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客人拍黄瓜好像大家都不怎么爱吃,把这道菜从菜单上给划了,换道新的凉菜放上去……
再回到用户运营上来,你现在肯定明白了为什么网站或者产品的用户行为数据很重要了。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信息,你能够知道用户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可能离开,什么情况下用户的活跃度高,以及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用户的这些操作行为体现了他们的诸多特征,同样可以用来完善用户画像、使用户分级更加精确化,以及为运营策略和运营动作提供了执行依据。
比如对于一些黏性大的深度用户,可以用于测试一些网站新开发的功能,收集一波有价值的反馈,筛查新功能有没有什么BUG。
收集到的用户操作行为数据越多,用户画像的「像素」也就越高,你所能做的各种运营策略也会更加精准有效,然后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说不定会感叹一声——“这APP简直比我妈还懂我……”
4、招聘信息分析:实际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我们直接从实际的招聘信息中来对用户运营的岗位职责做一个简单了解:
从拉勾网找了三个不同类型公司的用户运营,我们发现其实这个岗位做的事情好像非常广:
既要「维护社群活跃」,又要「整合渠道资源」;一边负责「完善教学产品」,另一边「指定活动方案」……好家伙,差不多把社群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渠道运营这些岗位要做的事情都前前后后干了一遍……
但是仔细想一想,无论是用户增长、渠道、活动,或者是做内容、做产品,虽然每个方面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需要达成的KPI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用户」这个主体来工作。
不同企业引导用户的方式和想达成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用户运营自然对应了不同的岗位职责。
在挑选岗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分析「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的内容,而不是纠结于「用户运营」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说到内容运营,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异常辛苦的岗位。
所以「内容=文字」,「运营=推送」??当然不是了!这部分内容我就从内容的展现形式出发,带知友正确认识内容运营的样貌。
1、内容运营中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每次打开各种网站或者APP,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类型不一样,阅读观看的人群也不相同、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不一样……
但是不管是资讯、电商、门户网站、还是各种论坛,都是通过「内容」来服务用户的,而上述的热点事件信息、定制歌单、学习活动信息等等都属于「内容」。
大众对这些信息(文字、视频、音频等等)有消费的需求,所有才会有这么多产品去分门别类的提供相应的内容服务。
而且,只要是互联网产品,一定需要用内容进行填充,不同的网站或者APP,所需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由此,「内容运营」应运而生。
这些和咱们之前认为的文字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偏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正儿八经的内容。
2、内容运营,包含了哪些工作?
内容运营这个岗位其实包含了很多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内容的采集创造
在这里注意一点:这里所说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两种,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内容运营工作者去输出。
(2)内容的管理与呈现
运营人员通过某些方式或者手段,将优质内容展现在用户面前的过程。
还是以知乎为例,每天都有大量的内容在这个平台中出现,但是这些UGC内容的质量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如何让更优质的内容出现在用户的面前,则涉及到内容的管理问题。
知乎则通过自身的筛选机制,用「赞同、反对、感谢」,帮助用户去筛选出优质内容,保证整个社区能够良性运营;
另外,每当有新用户驻入知乎时,新用户会被引导阅读「知乎指南」,帮助新人快速了解社区的运作形式、操作规范,以及大致掌握社区的内容优劣标准。
(3)内容的扩散与传播
这一步很好理解,就算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好的内容放到用户的眼前,尽可能降低用户触及这些优质内容的门槛。
打开网易云音乐,我们可以发现首页有不同的入口,比如「每日推荐」、「歌单」、「排行榜」以及底部的「发现」、「视频」等等。
(4)内容的效果与评估
当内容传播出去以后,我们自然要知道一次内容的推送有没有达到效果,所以需要对推送后的用户行为监测、数据分析来量化效果。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用户对于哪些入口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哪些方式的内容推送无法引导用户点击……
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在接下来的运营工作中可以进行有方向地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分析两则内容运营的招聘信息
前面大致介绍了一遍内容从被创造到最后的效果回收这一整个过程,这也就是一名内容运营会接触到的工作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工作岗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内容运营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
这是某资讯类APP的内容运营岗位信息,把以上信息进行归纳分类,能够发现这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大致包含了内容生产到数据回收的整个过程:
我们再来看看知乎的内容运营岗位(宠物领域)。
知乎宠物领域的内容运营和上一个资讯类的岗位相比较而言,貌似两个岗位的职责与要求完全是两个画风。但是仔细看来,这一岗位依然是围绕那四部分工作内容:
持续跟踪领域进展与热点并组织讨论,识别领域的核心用户并记忆针对性运营——前面说过,知乎是以UGC内容为主,所以岗位职责中的【内容采集与创造】则主要是依靠运营者去引导领域内的用户和KOL(KeyOpinion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去创造内容。
对领域的内容规模和内容影响力负责,对领域核心用户的创作能力与活跃度负责——这里提到的内容规模、内容影响力、创作能力、活跃度都可以看作是【内容的效果与评估】中的工作内容。
至于内容运营中的「内容的管理与呈现」、「内容的传播与扩散」,在岗位职责中并没有体现,说明并非每个内容运营工作者都会接触到整个流程,许多岗位可能只会涉及到其中几个部分或者是仅仅一个部分。
不同公司对于同一个岗位职能划分以及定义,多少都少都存在偏差,原因在于,公司所处的行业、产品、盈利模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对于同一个岗位的定位不同。
公司越大,业务越复杂,出现「精细化分工」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意味着,每个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更加专精,更加细分,岗位的定义也更「聚焦」。
反之,一些小规模的公司,经常会出现一个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这个时候,一个岗位中承载的工作内容,就要宽泛的多,锻炼的能力也更多。
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总是会出现那么多不同的概念、定义。
这时候,我们需要理解的根本一点,不在于「岗位名称」本身,而是这个岗位在整个公司运作的链条当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在求职运营岗位的过程中,建议大家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具体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上——因为这些信息说明了你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以及成功任职后的工作内容。
至于岗位名称是用户运营还是产品运营,是渠道运营还是内容运营,其重要程度并没有具体的岗位描述高。
———干货内容的分割线———
关于作者:
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
Chrome继续
安翔Ash趁笑容在脸上,音乐正欢乐113人赞同了该回答
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经常会得到他人这样的质疑——
“你以前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你对我们的行业够了解吗?”
如果是一个刚起步的小白也许会说:“我们做内容的人,就像各行各业中的财务、行政等部门,不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限制了自己的专业。”
这个回答逻辑没错,但说服力远远不够,就像都是厨师,做日料的那肯定跟做川菜的基本不是一回事。内容运营人员在跨行业时被质疑,也从侧面映射了“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先来厘清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的区别和联系。
产品运营——一切能促进产品优化的工作都叫产品运营,包含该产品的工作流优化、调查分析用户需求,并反馈给迭代产品,围绕“产品”和“用户”做事,以此达到更多人购买的目的。
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其实已经具备了把产品推销出去的职能,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内容运营”?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读《大众传播学》时有一个最基础的公式——编码→传播呈现→解码。
内容运营是将产品的不同价值和差异化卖点、编码为成体系的产品包,并通过用户画像的分析,打造为可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信息,同时设计好媒体矩阵,将编码后的产品精准投放,便于用户以最小的成本来完成解码过程。
通俗来说,写一篇推文,做一个短视频,设计一张海报都属于内容运营的职责,但不同的是产品运营以产品为中心,用户运营以用户为中心,而内容运营以传播为中心。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内容运营的编码过程是在既有的产品下完成的,这是3生万物的过程。而1生2,2生3的过程更偏向于产品运营,从这个层面看,两者是“上下游”的关系。
同时,由于内容运营和产品运营一样,执掌中含有对“用户画像”的分析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产品运营和内容运营包含了部分用户运营的职能。
有意思的来了,如果一家企业里面同时存在产品、用户、内容3个运营职能时,那么谁对最终的工作结果负责?这需要出色的领导者设计出完善的工作流。
假如遇到一个专业能力不足,只会玩嘴的大长官时,往往就会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进度举步维艰。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行业属性不同,不可能像大型互联网公司那样同时设置产品、用户、内容3个运营职能,那么就要求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的职能都要落在两个人甚至1个人的身上。
那么,一个合格的内容运营人员应该如何在跨专业中胜任好这个角色呢?
这里我们假设这家企业没有产品运营和用户运营,只有一个内容运营官(或者一个3人内容运营团队)
要处理好产品运营的问题,从传播角度来说就是处理好品牌的问题。而品牌的定位和建设基于什么?很抱歉,它不基于产品本身,而是基于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和评价。
举个栗子,提起某夫山泉,用户第一反应是“有点甜”,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有点甜”难道是某夫山泉的产品特性吗?至少从使用价值上来看,根本不是。
相同栗子还有很多,“怕上火,喝某老吉”“乐百氏,27层净化”,这些都是产品的差异化卖点吗?显然也不是,别的凉茶和纯净水难道就不能清火,没有经过27层净化了吗?
所以在设计品牌定位时,就需要出色的内容运营官不仅仅只站在产品角度和内容角度,更要站在品牌的高度,简单来说,一个能够传播出去并且能够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品牌定位往往基于如下3点
1.基于产品本身的价值
这里面不仅包含产品的差异化的使用价值,还有人为制造出来的标准,或者包装出来的价值。
比如某孚电池,它告诉用户电池底部有个“聚能环”,能够彻底锁住能力,其实这个说法是存疑的,但经过多年的传播强化,用户还就真接受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情,用户相信了某孚电池比别的电池更加强劲,并且愿意为这个话术付费。
2.基于竞品
我们看看同行业中的竞品,他们在对外传播时主打的是哪些内容?比如同是养老机构,有的品牌主打“旅居养老”有的主打“智慧养老”有的主打“家门口的养老院”。
总言之,别人已经主打且被用户接受的内容,就不要再拿出来重点打造了,应该去自己产品中挖掘竞品不具备,或者竞品可能具备,但没有传播出来的概念作为本产品主打的差异化卖点。
3.基于用户体验
我们可以从最近两年风靡的“剧本杀”中得到一些启示,用户到剧本店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时,表面上考验的是这个剧本的精彩程度,但实际上是用户在追求新的沉浸方式和社交方式,他们认为玩剧本杀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某巴克打造的共享空间,不再仅仅是一家卖咖啡的店铺。还有某银行的主题餐厅,不再是办理金融业务的地方,还能是洽谈合作的新目的地。
1.内容的采编与素材库的建立
靠一个人或者专职的内容团队去采编,力量远远不够,也许一开始干劲很足,但越往后做越江郎才尽,创意枯竭,这也是内容运营官最辛苦的地方。
然后,将素材做统一标化,打造可对外传播的素材库及内容池。
2.内容的选题与专栏策划
准备好各色不同的食材后,可以考虑具体做什么菜,而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时我们根据本产品类别和品牌调性来梳理分类,打造不同的专栏,把手中一堆无序的素材,归纳分类和提炼,打造为有结构有层次的N多专题或栏目,瞬间让用户的阅读体验清晰明了,降低用户的解码成本。
3.内容的制作与呈现
无论是一篇推文,一个短视频,还是一张朋友圈海报,能否对内容亮点的快速精炼和捕捉,最显著的体现是给一个特别戳人的标题,能快速以用户听懂的语言介绍这个物料的核心亮点在哪?能够解决用户哪些痛点?
其次是内容编辑和“再创作”的能力,能够把一篇原本枯燥的产品资料编辑润化为让用户耳目一新的内容,这不仅考验内容运营官说故事的能力,还关乎产品本身能否衍生出用户感兴趣的其他G点?更考验内容运营官的洞察能力。
4.内容的传播
除了产品本身所固有的用户画像以外,我们在做内容传播时,还应考虑到“平台画像”。不同的线上平台,其用户画像也有不同。
比如喜欢玩知乎的人,他们的目的大抵是为了看到一些干货,或者当度娘来用,找解决方案的。这时候假如要传播一篇企业动态类的新闻通稿,显然知乎的环境是不适合的,应该选择公众号或者头条号。
一个优秀的内容运营官在做内容传播前,已经做好了媒体矩阵,他们知道哪一类物料应该投放在什么平台?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流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米国的牧师来到非洲建立医院和教堂,希望培养更多本地的人才,但由于语言不通,他只能雇佣本地的非洲翻译来帮他编撰专业上的资料。
一年后,牧师离开非洲,而这名本地的翻译却代替他变成了牧师,原因很简单,他把牧师的专业变成了自己的专业。
优秀的内容运营官亦如此,把优秀的素材翻译(编码)成自己的专业。
我们原本对陌生行业的产品和用户都不了解,这是事实。但只要能掌握好方法和逻辑,我们去到任何一个行业,都能为本公司打造成该行业的KOL,然后从丰厚的流量中反哺销售。
结语——
假如你为了某件事而付费,那么你是客户;
假如你免费得到了这件事,那么你是产品;;
假如这件事需要倒贴钱,才能让你得到它,那么你是内容
所谓的内容为王,就是如此。
作者Ash,原创不易,请高抬贵手不要勾兑本文,需要转载可以私信。
沈凯旋新媒体创业者55人赞同了该回答
可以从工作上不同来区分三者的关系。
一.产品运营要做什么?
1.产品研发期——产品上线前:首先产品运营要搞清楚产品的定位以及目标用户。
3.产品成长期——产品爆发期:产品要爆发,活动策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产品成熟期:稳定期对产品意义重大的就是小版本的迭代更新。产品运营就要做好产品策划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
5.产品衰退期:这个阶段,用户的流失加剧,用户活跃度也明显下滑,营收贡献也急剧下降。公司策略方面:技术的支持减少,新产品开始推出。
二.用户运营要做什么?
1.用户运营以用户为中心
2.制定运营战略与运营目标
3.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4.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分析
三.内容运营需要做什么?(详细)
(1)建立知识库累积素材
(2)统计各项数据并做适度的分析
你输出的内容是否能为平台带来目标用户?如何判断这些内容是否对用户有吸引力?这些数据都需要内容运营在日常工作中做统计收集,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用户需要看什么样的内容
1.先思考你家产品的定位是什么,知道了你产品的定位才能知道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2.思考用户是谁,思考这些用户有什么样的特征,想想他们会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3.想想你的同类型的产品都有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到你的竞争对手都有谁,就能知道自己的战斗目标,找到了竞争对手其实也帮你找到了一条好的内容资源渠道。
了解产品,了解用户是内容运营初期必须完成的工作,前期定位越清晰越精准,后期越容易获得精准用户。
第二步:分析效果并进行找出问题进行调整
内容发布出去后,需要及时对发布效果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的发布平台有不同的统计方式。
通过数据统计工具可以看到各主要页面的跳出率,以确认内容质量是否有问题。如果是UV降低,PV发生变化,通常情况可能是内容整理质量在下降,如果UV降低,PV增加,有可能是内容吸引力增加,但是内容面对的用户群变窄。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定时对推送的内容进行调整,也是内容运营日常工作。
(3)统计各项数据并做适度的分析
创业er酷酷优秀到不畏惧任何人的离开。157人赞同了该回答
好久不见的老同学在一起总是说谁谁谁学后端开发怎么怎么样,谁谁谁学设计挺厉害,最后问,你做运营到底是干嘛的?面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一时也有点懵逼,总是想该怎样说。。。整理下思路,希望我的老同学可以看到,其实我还是蛮有逼格的,哈哈
别人的疑问总是让我措手不及,解释完之后总会来一句,运营好像就是打杂的。。。好吧,我们做运营的其实只是搬运工,什么?---------梦想的搬运工。。。理解了?好了,废话不说了,老同学,答案给你了。。。总得来说:运营包括(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渠道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哦了,别乱,深呼吸,接着往下看,,,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就是:谁离开了谁都可以生存,但是过得会很不好!举个例子吧: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运营负责人,现在需要运营一个产品,那么初期,你基本要做的就是:根据核心用户群,制定运营计划;准备材料,提交上线;申请各大自媒体账号;写文案;做好客服陪聊,做到用户来者不拒;然后继续写几篇软文,做几个活动···············。。。。。。两个月后,你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你的产品通过自媒体,朋友之间的推荐等方式,开始累积了几万用户,哇,是不是有成就感???!!!
-------哦哟,好叼哦!----打住,继续
------我觉得要涨工资了。-------你很有想法,但是继续
但是做了之后才发现渠道的执行和数据监测工作量还挺大,于是你又找人专门来负责这些推广和流量拉新,所以呢,顺理成章,你的团队又多了一位渠道运营。。。
慢慢地,你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不一,你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来特殊对待。尤其是一些核心用户,对产品发展有着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时候,你该考虑下用户参与感了,说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小米的100位梦想赞助商”,于是,为了提高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需要专人负责这块,很自然的,用户运营就产生了。哦耶。。
此时,你的用户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用户还在增加,产品还在不断优化。你开始觉得,有些运营手段,需要一个套路,便于用户建立一个固定的认知,比如:活动要开始固话,多久搞一次全站性质的大活动,多久做一个局部的小活动;又比如:是不是需要有人专门来策划一些重要节日或者时事热点之类的活动;所以,你的部门又多了一位---活动运营。。。
到这里,你的运营团队,就搭建完成了。。。
怎么了?懵了??我已经被我感动,别拉我。。。
其实呢,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细分所有类型运营。。。在创业公司,也许你就是七个葫芦娃合体的“金刚葫芦娃”,什么都得会,什么都得懂。。
(本文转载自姑婆那些事儿APP)
当别人问你互联网运营是做什么的,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吧。今天姑婆为你全面解析互联网产品运营,以后碰到这种问题要知道怎么回答哦。
一、什么是运营
一、运营的定义
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一切围绕着网站产品进行的人工干预都叫运营。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互联网产品公司只有3个业务部门:产品,技术,运营。产品运营这个概念就=运营,只不过可能你的公司或者产品是以产品为主,运营为辅,所以这时候没必要单拆一大堆人马出来做运营,所以就统称为产品运营。
二、运营的划分
细一点的我把运营分为市场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社区运营以及商务运营几个大类。
1、市场运营:以Marketing为手段,通过花钱的不花钱的方式,进行对产品的一系列宣传,曝光,营销等行为的干预手段。多见于需要一定程度砸钱的产品,但砸钱和市场行为不是等同的,既有不花钱的市场行为,也有砸钱的其他运营手段。这一点为主要运营手段的往往是一些离钱近的企业,因为只有离钱近,有完整盈利模式的才会在市场运营中不断扩大投入。
2、用户运营:以人为中心的运营手段,常见于UGC社区,以贴近用户,团结用户,引导用户为手段的运营方式。表现在你会发现网站运营人员非常愿意和用户交流,逗比,谈天,八卦,有的时候你都分不清这是用户还是官方工作人员。在一个产品早期,运营人员自己的主动使用和干预非常重要。
3、内容运营:一种是在UGC社区,将用户产生的高质量内容,通过编辑,整合,优化等方式进行加工,配合其他手段进行传播。这跟用户运营往往相辅相成来做的,例如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回答的很精彩,知乎的同学会把你的回答和别人的回答拿去整理好,然后通过微博,日报,周刊等手段传播,这就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运营。
5、商务运营:这类方式多见于一些商务B2B的产品,分为BD和销售两种。销售是直接卖产品,BD是更多是互惠互利的一些合作。这都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弄来用户,然后留住他们。很多企业级产品都是以这种运营方式为主要手段的,例如BAT的云服务产品,或者拉商家入驻,拉企业团队来用自这种。
而围绕运营,或者运营人员的成长,就先要理解产品技术运营分别在一个互联网产品之中起到什么作用。
产品:把东西想出来技术:把东西弄出来运营:把东西用起来严格意义上产品和运营也因为公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和边界,这就因人而异了。不同的产品,这三个领域的侧重不一样。例如拿BAT来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运营,这都是大众心中的普遍概念,某种程度上都是和公司最开始的业务,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有关。当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其他部分也很强,不会差到那里去。但某些小公司,还是有前期侧重点的。
二、运营要做什么
2、留存:就是要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确保用户被拉到你的产品和站点上之后,最终愿意留下来跟你一起玩。留存所对应的指标叫做留存率,再细一点,还可以再细分为次日留存、7日留存等等。一个产品最悲催的情况莫过于,砸了大量银子和资源把用户成群结队的引进来,最后却发现用户的留存低得可怜。
提升留存的方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扮成一个萌妹纸跟你的用户们搭讪,可以张罗出一批无节操无下限的活动或任务来让你的用户上来就可以玩得很开心,还可以创造出一大批有干货有料的内容让你的用户们可以看得乐此不疲。
3、促活:即“促进用户活跃”,再俗一点,就是让你的用户愿意更频繁、更开心的跟你在一起玩。通俗的讲,即让用户在已有的基础上还可以跟你一起玩得“更High更爽更持久”。这里可干的事同样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构建用户模型,沉默用户召回,用户激励体系的创建和完善等等。
无论你是初级小编,微博账号管理者,还是运营总监,coo,你最关心的东西,从头到尾只能有一点弄来用户,然后持续的留住他们。你做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点来进行,任何工作(包括你的团队成员的工作)都必须直接或间接指向这个目的中的一部分,为数据结果负责。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都不简单。比如各位运营同学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最近一个月做的工作,哪些工作是对这个目的有明确“数据结果”的,哪些工作是没有的。如果没有数据结果的工作比例太多,你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了。
将运营工作拆分成以下四个核心环节:
1、找到用户在哪
用户画像,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没错,你需要理解你的产品,哪怕他是一坨屎。
2、以能接受的成本弄来用户,让他们用你的产品
市场投放,渠道拓展,商务合作,内容编辑,社会化媒体策划活动等等,花钱不花钱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自己费尽心思一个礼拜搞个东西有时候还真不如花钱雇专业的人搞。
3、让用户持续用你的产品用户运营,社区运营。
4、跟用户在不用产品时候保持联系
三、运营的上升轨迹
而当你做的越来越好,对你所在的环节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并且开始逐渐把自己的能力范围覆盖到整个环节时候,你已经算是一个中级运营了。你可能不关心市场投放,只关心留存,甚至不关心留存,只关心重复购买/粘性用户UGC。说白了就是你在整个产品的业务链条中,作为某个环节的manager,已经形成了某一种不能被绕过去的关卡,这也是你的价值所在。这时候你值8-15K之间,除非你在企业最核心的环节,不然你还是有一定可被替代性的。这时候开始以周作为计算单位来考量你的工作效果。
然后当你做着做着,能力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大,你开始琢磨怎么向上下游进发。
而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已经开始用凤巢的人花更多的钱,那就不仅仅需要让用户觉得你好,还得让用户觉得,他在这里也好。我见过太多人用了一下凤巢就玩不转然后弃之不用的情况了。这个时候你的思考维度就已经变成,我怎么让用户从凤巢挣更多钱,持续加大投入balbla。然后你就需要技术指导,关心用户的账户状况,提供更多更好用的工具。你这时候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干扰项已经变成了前段的销售,客服,或者产品,技术等等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