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好多朋友也问过,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怪怪的,这跟当时的心态有关,要好玩嘛,也是某种自嘲。
我当时从美国当常驻记者回来,正好赶上新媒体蓬勃发展。当时有一种说法,所谓一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基本都是一两个岁数挺资深的领导,指挥几个不太年轻的编辑,去编东西给小年轻看。所以,办不好也正常。
当时也按要求报备了,领导们都很鼓励,还打趣要我勇敢闯。我自己开玩笑,争取不死在沙滩上。其实,心里也是有一些不服气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身就从事文字工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直接面对受众,看看我们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有没有这种能力站在新媒体的舞台上,不借助单位名气和地位,看看会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牛弹琴“从0到10万+”走了多长的路?
坦率地说,刚开始,也是有一些落差的。以前给单位写稿子,往往一写出来后,很多媒体会转载引用,网上百度一大堆,心里多少有一点成就感。但写牛弹琴,一开始,读者也不知道你是哪根葱,我也从来不亮明自己的单位身份,点击量是相当有限的。
但越是这样,越不服气。难道传统媒体的一个老编辑出来做新媒体,做出10万+这么难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上下摸索。
比如研究标题的变化,什么样的标题更好?怎样写才能更灵动?怎样更有深度和内涵?怎样别人才会转?
看似很简单,但也都是学问,然后慢慢就有变化了。比如,文风要有所变化,至少更灵动、轻松、活泼一些,当然,能幽默就更好了。
新媒体传播,有它自己的一些规律,我总觉得,只要掌握好规律,哪怕是刚刚入职的同行,也能很快在新媒体工作中取得很好的表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用刚刚?其实,用“快讯”替代“刚刚”,就不行吗?肯定可以的,但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口语化的传播,“刚刚”更自然、直接,也有某种贴近感,更有助于新媒体的传播。
就好比朋友间聊天,谈起一件大事,一般都不会说“快讯,有这么一件大事……”,而会说,“刚刚,有这么一件大事……”
还有,我们过去一年,和小伙伴推出了“一字标题”(不是在牛弹琴),标题就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里的字形说起,一直说到唐诗宋词元曲里的这个字,最后谈这个字在当今的独特的内涵。
很有意思的一个系列,100多篇了吧。上级领导部门多次表扬这种创新,觉得很有品位。
一些企业也纷纷找过来合作,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个字,30万一个字,现在还都必须排队。当然,采编经营两分开,但一个创新产品,既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在我们这里,比比皆是。
别看一两个词语的选择,有的时候,我可以很清楚地判断,你主要是从事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写作。不同的氛围有微妙的不同,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说的,不能标题党。可以创新,但不能为了点击量而点击量,然后各种标题党,标题党肯定会提高点击量,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必然会造成品位缺失,甚至带来严重负面效果。
内容,说起来话就长了。我一直认为是内容为王,但内容绝对不仅仅只有文字,还包括图片、图表、视频、排版等。
简单总结一下:
不要一本正经,要轻快幽默。
不要平铺直叙,要娓娓道来。
不要做转述者,要做讲述者。
其实就是一个字——“动”,“动脚、动眼、动脑、动笔”。
这些经验,很多就来自我在牛弹琴的实践。指挥大家去做,和自己亲自去做,感觉还是不大一样的。然后,这些经验也运用到工作中去,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你之前说到要表达幽默,你是个幽默的人吗?牛弹琴在严肃时政媒体万军之中如何成为诙谐自在的轻骑先锋?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转型过程。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我们毕竟不是做严肃新闻报道,当然,该沉重的时候沉重,该严肃的时候必须严肃,需要一锤定音的时候就必须亮出坚决的态度。
但更多时候,生活已经够沉重了,我们不如轻松一些。这个世界,其实很精彩的,喜怒哀乐,有怒有爱,更有喜有乐。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有什么理由不以更开放、更轻松、更自信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同时,新媒体本身就是一种“轻”的传播,幽默的表达,更适合这个气场。还是拿“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作例子,如果我们一本正经地回复,而不是很轻松、很接地气地和读者打成一片,这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传播。
所以,心态要转变。
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很好的一种人设,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肯定也就有了。
毕竟还有单位的一摊工作,我也自觉要避嫌。我现在一般5点起床,在7点左右上班前写完。其实很多内容大家一看,也知道都是刚写的,因为这个新闻事件还“热和着”呢,然后去上班。
牛弹琴几乎见证着北京每一天的日出,不觉得累吗?
唉,老母鸡钻栅栏——进退两难。做吧,确实有点牵扯精力;不做吧,确实太可惜。
我也非常感谢很多领导、师长、朋友,还有自己的家人,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当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严厉的鞭策和批评,这种批评,我更是非常感激。没有这些鞭策和批评,牛弹琴就走不到现在。
当然,退一步说,码字确实有点苦,但这不是我最苦的时候。最苦最累的时候,是我驻外的时候,尤其是在驻耶路撒冷和华盛顿的时候。
每天,各种各样忙不完的工作。我在耶路撒冷工作的时候,正是巴以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三天两头的爆炸,有时候在家里听到“哐当”一声,肯定又自杀式爆炸了,走出去一看,就是血肉模糊的场景。刚开始还各种恶心、不适应,后来也有点麻木了,有一次,正在理发呢,剪到一半,爆炸了,赶紧飞奔去采访报道了……
2006年到了美国以为好一点了,哪知道2008年正好赶上国际金融危机,三天两头各种崩盘,美国各种紧急救市,忙得不可开交。
所以说,新华社是最有新媒体基因的;所以,我相信,新华社办好新媒体是不用有任何怀疑的。
坦率地说,有时候压力山大。
曾经想过不做了,我也轻松轻松。
但有领导就批评,你这样不做了,太可惜,那么多乱糟糟就更有市场了。与其这样,让更准确的事实,让更正能量的表达来占领市场,也是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作出自己的一点微末贡献。
我特别感谢各级领导的宽容和鼓励,没有这种宽容和鼓励,我就不敢去做;但更感谢鞭策和批评,没有这种鞭策和批评,我更不知道怎么做得更好。
曾有人说:“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三天不读书,好友知道;一个月不读书,大家都知道了。”写东西,肚子里要有墨水。如何保证自己一直有知识的给养?
真的,我特别感谢网友们的宽容、支持、鼓励,甚至一些调侃。很多网友就主动表示:要替我数数错别字……
关于“牛弹琴”的未来,你有没有给自己定个什么小目标?
谈不上小目标,说几点感想吧。
这个时代,需要激情,需要冷静,不能只有标题党和心灵鸡汤。
在这方面,我们的传统媒体其实大有可为。可以持续的原创,可以更加客观及时准确的博欧到。我总觉得,宣传宣传,要宣更要有传,如果只有宣,没有好的传播,那就不是有效的宣传。好有的创意、好的内容,更加接地气,自然就有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不管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它们还在不断地创新,不断推出优质的内容。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还是想努力实践后者!
坐在我们面前接受专访的“牛弹琴”创始人,是个谦虚随和的70后,这跟他一贯犀利睿智的文风似乎极不搭调。可他一开口,你会发现语速飞快,很有滔滔不绝之势,这就跟“牛弹琴”的风格越来相像了。
这个传统媒体人怎么一点都不刻板!这就对了。“传统媒体人写公号,为什么不能改变下文风呢?”“牛弹琴”一语抓住了传统媒体办新媒体的本质之一。
做内容是传统媒体强项,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没好包装在当下想畅销只怕也难。“牛弹琴”算是为传统媒体人打了个样。但知之为知之,更须起而行之,就拿“牛弹琴”起早摸黑干活的劲头来说,我们也得有啊!(《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