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农夫与蛇”的寓言。这则经典的寓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的梗概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有位农夫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边有条毒蛇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便想到它一定是因天气寒冷而冻僵了。于是,农夫赶紧小心翼翼地把它拿起来放进自己的怀里,温暖着这条冻僵的蛇。在农夫的怀里,蛇渐渐苏醒了,原有的生机和本能刚刚恢复,便猛地张嘴咬了它的恩人一口,农夫身受剧毒倒在了地上,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农夫万分后悔地说:“我可怜这条冻僵了的毒蛇并且救了它的性命,我的做法真的是不辨善恶,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报应啊!如果有来世,再遇到此类事情,我绝不会怜惜毒蛇和跟毒蛇一样的恶人。”
读者诸君:我想你们肯定跟我一样,不止一次地读过这类寓言故事。可是,我们都有可能做过与这农夫一样的糊涂事,用自己的真诚乃至生命,帮助了恶人甚至挽救了他们的性命。在寓言的最后,农夫认为自己良莠不分,是非莫辨,用温暖毒蛇的行为而使自己遭到报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确如此,农夫的自我反省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完全准确的。
于是,有人认为,农夫与蛇,错在农夫。为什么?原因只有一条:蛇是冷血动物,毫无感情可言,其天性就是用毒牙攻击人和其他动物,而无论是不是它的救命恩人。奢望毒蛇对救命恩人怀有感恩之心,无异于与虎谋皮。善良的农夫错就错在以为冻僵了的毒蛇不会攻击人,而且对救命恩人一定会感恩戴德,怎么可能恩将仇报呢?善良而愚蠢的农夫在尚未知晓冻僵的蛇是否有毒、蛇苏醒后是否会咬人的情况下,善心大发,结果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这个观点是否成立?我还是想听一听各位学员的看法。我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甚至恩将仇报的人和事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其实,在中国古代寓言中,也有跟《农夫与蛇》同样的故事。例如,明朝马中锡在《中山狼传》里讲东郭先生救了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这两个故事如出一辙。不过,中国古代的《东郭先生》的结局,不同于《农夫与蛇》,邪恶的一方最终没有逃过农夫的智慧,被农夫设计打死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善良之人在不清楚他人是何居心的情况下,爱心泛滥,稀里糊涂,轻易相信不明底细的人,其结果往往是,轻者上当受骗,重者导致悲剧。此类教训十分惨痛。
那么,善良的农夫们应当如何面对毒蛇和与毒蛇一样的邪恶之人呢?在许多场合,果老总是提醒善良的人们:不要轻信和帮助那些居心叵测之人,极少数作恶多端的坏人,永远不会因为善良之人的悲悯而受到一丝一毫的感动,更不会因为在生死关头受到救助而改邪归正。善良的人们应该谨慎小心地付出自己的善良与爱心,以免恶狼以及与恶狼一般的恶人对自己造成身心伤害。毫无疑义,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和恩将仇报的人至少是不善良的,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感恩。
由此,我想起儒家“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学说。据《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即不主张以恶意、怨恨和报复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行径。否则,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就会引发恶性循环,以至于无止无休。同时,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即不主张对那些不道德之人,奉献过多恩德与良善。
孔子主张以德报德,对于那些善良的人们要付出自己的爱心。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需要他人帮助,你也必须帮助他人。这就要求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良地对待帮助过自己和没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播撒感恩的种子,让爱的雨露滋润人间。
孔子还主张“以直报怨”,即以公正、坦率而合理的态度和方法,面对言论不当和行为不端的人。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惩戒,以道德规范其不当言行;对违法乱纪的人进行法律制裁,以法律惩罚其犯罪行为。道德是一个标准,法律是一个标准,只有在道德和法律的双轨上,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农夫与蛇》告诫人们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