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学雷锋活动月。18日,南安一中“学雷锋、献爱心”义捐义卖活动又开始了。当天活动筹集的善款,将用于助学和学校绿化等。
义捐义卖现场人潮涌动。
田径场成“小商品市场”
昨日16时许,随着一声下课铃响,原本安静的一中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扛着桌椅和一箱箱货品冲到田径场,占据有利位置。
不到10分钟,田径场上就出现了20多个摊点,俨然成了“小商品市场”。书刊杂志、学习用品、工艺品、生活用品……这些“老面孔”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几乎年年都有,俨然成了他们的“老友”。
在去年的义卖活动中,唯一一个卖糕点的摊子引发抢购,10分钟内80个小蛋糕销售一空,成了全场学生羡慕的对象。可能是受此影响,今年出售糕点类的摊子增加至5个,除卖小蛋糕外,还新增了甜甜圈、布丁、饮料等。
“一个10元,两个18啦!”“我们的蛋糕可以试吃!”“自制布丁,绝对卫生、健康!”竞争对手一多,各班的同学就想出各种促销手段,吆喝声此起彼伏。
“如今要想筹得更多善款,靠的是创意。”高二年(11)班的班长黄捷自信地说,他们班从上周就开始想点子,最后决定卖电影票。上周他们低价从电影院购买了400张票,16日就已经卖完了,在没摆摊前,一转手就净挣2000多元。
同样不走寻常路的还有高二年(16)班,他们在榕树下支起烧烤摊子,受到热烈追捧,学生把摊子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做生意既要跟别人不同,又要让大多数人喜欢,我们学到了一课。”在烤架前不停忙碌的蔡彬福说。
多数班级跟商家合作求双赢
“大部分班级都与商家有合作。”黄捷说,一两周前,学生们就主动找上商家,说明这是义捐义卖活动,商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或直接免费提供商品给学生,以此支持他们的活动。
无奈之下,潘行健和同班同学黄江涛只好扩大寻找范围。17日,两人来到武荣公园钟楼附近的一家茶馆,并说明了来意。
“我一听说是做义卖,做好事,就打算合作。但是考虑到店里的商品不怎么适合,就捐出了1000元。”茶馆老板黄剑文说。
“喜出望外。”潘行健说,好运接连而来,他们随后又拉到了两个商家的赞助。
善款将用于助学和绿化
18时许,田径场上的人潮开始散去。
陈兴利表示,今年所筹得的善款,除了一部分用于助学外,另一部分将用于学校的绿化,特别是新校区的绿化。届时将以班级为单位,认购树苗,种下的树可以自由命名。
“受助学生的挑选很严格。”陈兴利说,学校在选定了人选之后,会派老师对其进行家访,了解实际情况,学校会根据受助学生情况分配相应的善款。善款发放后,学校还会在公告栏上张贴告示,让所有献爱心的师生清楚知道钱用到了哪里。(记者苏明明朱晨辉文/图)
《两元钱挑战城市生存打工筹钱关爱老人》追踪
提着核桃粉拿着洗衣液送米送油送到家
14日,闽南科技学院(美林校区)2013级国贸(2)班的39名学生,上演了一场2元城市生存挑战赛。他们用短短5小时赚了5000余元,用于关爱老人(详见本报16日4版)。
昨日,该班级的学生用辛苦打工赚得的5000元买了礼物,并兵分两路,分别慰问了美林街道洋美村和西美村共33户贫困老人,为他们送上了暖暖的心意。
“核桃粉营养高,可以让老人当早餐。牛奶热量太高,有些老人对奶制品不适应。”该班级学生林姗提着一袋核桃粉告诉记者,当天挑战活动结束后,大家很激动,都在想要给老人家买些什么礼物比较合适,最后经过讨论,选择了核桃粉。“除了核桃粉,我们宿舍6个人还买了一个炖锅和两瓶洗衣液给老人家。”
昨天下午,学生们提着米、油、面、洗衣液等来到了美林街道西美村黄先生家。黄先生和其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杨阿婆见有客人,便迎了上来,搬椅子端茶,热情地招呼学生坐下。
“阿婆,这是核桃粉,您早上可以当早餐喝,有营养。”学生林蓉芳牵着杨阿婆的手说。
看到一群年轻的孩子到来,杨阿婆显得特别激动,跟他们讲起了逝去的老伴。杨阿婆说,她老伴当年在抗美援朝时当过炮兵,后来在单位因为工伤去世,她儿子也当过8年的兵。“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杨阿婆说,“他已经去世33年了,但是他所有的东西我都还留着,你们看,这是他当年用的杯子。”
记者看到,杯子的边边角角已经磨损生锈,上面的字依稀可见:“赠给最可爱的人。”
杨阿婆说着,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同学们纷纷围了过去安慰她。
当学生们要走时,杨阿婆依依不舍地跟到门口,嘴里念叨着:“好好读书,将来也为社会多作贡献。”
“学生把赚来的钱用来关爱老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希望这次活动,能让学生懂得自强自立,学会感恩社会,学会关爱老人。”2013级国贸(2)班辅导员曾荣根说。
学生将礼物送给贫困人家。(实习生林晓琳记者何雪莲宋海林朱晨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