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先来欣赏“北京三部曲”中的一段表演,大家来鉴定一下京味儿够不够?
此片段出自《找乐》,“北京三部曲”的第一部。
视频中的老爷子是黄宗洛先生。
一段接近3分钟的独白戏,被黄先生演绎得洒脱如神。
与现今的“戏骨”相比,如何?
所谓“化境”也就是这样了吧?
宁瀛。身后是《找乐》和《民警故事》的海报。
导演宁瀛自意大利学成归来,拍《末代皇帝》时,她做过贝托鲁奇的副导演。1990年,拍摄了处女作《有人偏偏爱上我》,之后连续指导三部影片——《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就是我们说的“北京三部曲”。
宁瀛说,拍完这三部电影后,回头再看,发现其中暗含很多联系。
《找乐》在讲祖辈,《民警故事》刻画父辈,而《夏日暖洋洋》拍的是儿女辈的生活。这种“代际线索”串起了整个三部曲。
现在看来,片中仍有很多奥妙需要解开。
《找乐》——“地理图”解谜
给退休生活找点事儿干,寻些乐子,就是《找乐》的故事。
临时跑龙套的“老韩头”
片中的老韩头在珠市口剧院看传达室,马上退休。
他本职工作严谨认真,紧急时还能上台救场,喜欢他的人喊他“韩院长”,不喜欢的则叫他“事儿妈”。
“老韩头儿”成了京剧活动站站长
一来二去,还真溜达出了名堂,老韩成了一批退休京剧爱好者的“头儿”。
给这个“老年票友团”忙前跑后、张罗事儿,就是我们“韩头儿”找到的“乐儿”。
影片刻画了一群热爱京剧的退休老人,这些“资深票友”找乐的过程,就像在用脚丈量北京“内城”。
摄影机跟着老人们穿街走巷,我们则跟着找回九十年代初的北京风貌。
片中的珠市口剧院与现实对比图
“老韩头”片中的工作地“珠市口剧院”,就是曾在北京很有名气的“珠市口电影院”。
珠市口电影院当年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8号,前身是开明戏院,始建于1924年。2000年,因街道扩建而拆除。
因独特的建筑风格,珠市口电影院曾是南城一景。同时,它也是自民国以来就享有极高地位的演艺圣地。
所以“老韩头”以自己这份工作为傲,也是有根据的。
“老韩头”退休,挥手与剧院告别。
退休当天,“老韩”雇了一辆车,拉上行李,坐在翻斗里,“光荣”回家。
参考片中的蛛丝马迹,“老韩”的家应该在西安门附近。从珠市口到西安门,算是半近不远的距离。
从剧院至”老韩头“家。
地图上看,从珠市口西大街28号到西安门,出门后先向西,到虎坊桥路口右转上新华街,一路向北,过长安街后进入府右街,到西安门大街后左转,就是西安门。全程约4.2公里。
“老韩”的工作肯定要倒班,偶尔回家睡一宿,或者白天能回家休息休息。按电影中的状态,他应该平时不骑车。那么这个距离,坐公交尚可,也就七八站就到,如果是“腿儿着”,以他的脚力,就至少要一个钟头。
可惜宁瀛没有拍“老韩头”通勤的过程,我们失去了一个“参观”九十年代宣武和西城“真迹”的机会。
活动站成立当天,风光的”韩头儿“。
老韩费心费力,帮大家寻到了场地。于是,这个老年京剧活动站风风光光地成立。
地点在交道口居委会。
从“老韩头”家至活动站驻地
地图上看,“剧团驻地”距西安门3.4公里。
从西安门向北,经过西什库大街,见地安门西大街后右转向东,1.4公里后,在地安门路口左转向北,上地安门内大街,300米后右转,拐进雨儿胡同,才是交道口街道办。
庙会现场,老人们接受采访。
片中,他们还参加了一次汇演,找了专业老师指导,憋着劲要拿奖。
这个演出是龙潭湖庙会的一部分。龙潭湖位于天坛公园东侧。
在东城交道口开辟新天地的票友们,回到南城演出,有种荣归故里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交道口的场地要翻修,大家的快乐没有享受多久,就又回到了天坛。
片中老人们的“找乐轨迹”
看罢《找乐》,顺着“老头儿”们的轨迹画一个路线图。
从南城珠市口、天坛一带到西城西安门,自西安门向东,来到东城交道口,再从交道口向南,去到南城龙潭湖公园,最后又回到天坛。
刚好在北京内城顺时针走了一个圈。
这很可能是导演刻意为之。电影里这群家住二环内的退休老人,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北京城环绕找乐之旅”。
这是导演纪录北京的一种方式,也像是一个隐喻。积极生活,孜孜以求,为何最后还是回到了原地呢?老人们的困惑,也是很多人苦恼的事情。
黄宗洛先生
《找乐》的故事由主人公“老韩头”串起,饰演“老韩头”的黄宗洛先生,用无与伦比的表演撑起整部戏。
所谓“京味儿”,并不仅仅是胶片拍下的北京风物,片中人物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元素。一切值得怀念的味道,终究还是要落到人上面。
《找乐》中的“北京老头儿”,才是影片对九十年代京城最好的纪录。
1905全网独播《找乐》
《民警故事》——人到中年奔波苦
《找乐》之后,时隔两年,宁瀛又推出一部全部由非职业演员担纲的影片——《民警故事》。
影片相比《找乐》实验性更强。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进一步减少情节中的戏剧化设置,采取较为激进的纪录式风格。
这种创作思路成功与否各有论断,但对人物状态的真实表现则是公认的。影片对民警“杨国力”的生活展现得细致入微,像卷轴一般,绘出一幅《90年代中年北京爷们奔波图》。
“杨国力”带徒弟下管片
开场不久,就是师徒二位民警骑车“下片儿”的镜头。
师父“杨国力”一路絮絮叨叨,介绍管片情况。摄影机一路跟拍,1994年的北京街景,就随着两位“绿制服警察”缓缓向我们走来。
“杨国力”奔忙的工作与生活正式开始。
【打狗难】
带小徒弟熟悉业务后,当天晚上,值班的“杨国力”就睡在了派出所。可美梦没做多久,就被叫起来处理辖区内的“疯狗事件”。
深夜处理时,并未找到疯狗。第二天,领导命令全员出动,“打狗大军”浩浩荡荡,在结冰的护城河上追击“罪狗”。
一番追逐,总算完成任务,换来一个集体打狂犬疫苗的“奖励”。
一出《打狗记》,把你即刻带回当年片警的工作气氛之中。
【顾家难】
好容易休息一天,“杨国力”回家陪老婆孩子。老婆别出心裁,编故事讽刺他不着家。
转天又是清晨才下班,进屋时只能蹑手蹑脚,嘴上挂着冻出来的鼻涕。
醒来后,媳妇又是一通数落,邪火发不出,只好穿衣起床。忘记打针的“杨国力”,一天的休息又泡汤了。
世上难有两全之事。中年人“杨国力”面对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只能默默坚持,两面权衡。
【办案难】
“杨国力”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去管片跟居委会各主任沟通新精神。
晚上休息时又被叫走。附近居民围住了一个欲耍流氓的青年。“杨国力”带人将其领回,又要对这个人走一遍讯问程序。
路过时,心情烦躁的“杨国力”对着胡搅蛮缠的其他嫌疑人发火。
半夜,“杨国力”又带人传唤了白天涉嫌妨碍公务、辱骂民警的嫌疑人。此人到案后拒不配合、态度蛮横,“杨国力”怒火中烧,对其厉声训斥。
天亮前,“杨国力”跟所长抱怨,一肚子火的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令人崩溃的一天,反映出基层民警的工作状态。
描绘出某类人群的真实情况,就是对其所处时代最好的展示。中年民警的生活,也是很多同年龄段人们的缩影。事业与家庭无法兼顾,终日忙碌却鲜有成果。
九十年代时还是中年,如今已“奔6”的人们,是不是都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呢?
1905全网独播《民警故事》
《民警故事》的笔墨集中在“片警”身上,并未刻意去纪录时代风貌,可放到现在来看,却敏锐地还原了北京二十几年前的市民生活。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纪实意义。
《夏日暖洋洋》——青年“的哥”求爱史
《找乐》拍摄于1992年,《民警故事》摄于1994年,等到拍《夏日暖洋洋》时,则来到了2000之前。
整个90年代的北京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期。虽然与前作仅有6年跨度,但《夏日暖洋洋》所展现的内容已经呈现出巨大不同。
饰演“德子”的是余皑磊,当年还叫余雷
这一次,宁瀛将城市变迁带来的躁动感,全部施加在了一位青年“的哥”身上。准确的说,是青年“的哥”的爱情故事上。
主人公“德子”在片中所经历的姑娘,就是整个城市节奏与气氛的映射。
【前妻】
前妻年龄不大,刚来北京不久就认识了“德子”。两人爱得轰轰烈烈,离婚时也是“惊天动地”。
阳光明烈,两人在居民楼前吼叫撕打。楼前的大爷大妈稳坐板凳,欣赏这出活戏剧。
这些戏安排在影片开始阶段,节奏迅猛,就是要明确地告诉观众,此时的北京已经不是《找乐》和《民警故事》里面的北京了。
【小雪】
离婚后,“德子”认识了小雪,两人住在一起。因之前的痛苦遭遇,小雪敏感爱嫉妒,而“德子”又花心不改,这让两人时常吵架。“德子”渐渐疏远小雪,几天也不回家。
谁曾想,再见时,已经天人两隔。
小雪的死对“德子”震动极大。这个不停猎艳的“的哥”小伙,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生活。
【赵园】
跟小雪闹别扭后,“德子”认识了赵园。赵园与“德子”不是一类人。她是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连家都在大学校园内。
一夜春宵后,“德子”以为自己开启了一段新恋情。没想到,下次见面,赵园拉来另一个姑娘,说要介绍给他。
“德子”第一次明白“阶级”差异。本来无比自信的他,突然开始认清社会的冷酷。
【派对女孩】
“德子”稀里糊涂地被带去参加聚会,现场名流云集,这让他无所适从,借酒浇愁。喝醉了的“德子”被餐厅赶出来。恰巧一个同样醉醺醺的姑娘上了他的车,这对奇怪的组合开始在北京城漫无目的地游荡。
“德子”把车停在路边,“派对女孩”翩翩起舞,背后是滚滚车流,而“德子”却在一旁崩溃大哭。
荷尔蒙驱动的生活,跑在“车轮”上的爱情,都与“德子”正式告别。
《夏日暖洋洋》讲的是青年人面对“新北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爱情史和内心的成长故事。
宁瀛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挖掘,再一次留下了北京的珍贵影像。
《找乐》——步行的祖辈
《民警故事》——骑自行车的父辈
《夏日暖洋洋》——开汽车的子女辈
昨日不能重现,但可以保存在影像和记忆中。“北京三部曲”所表现出的“京味儿”绝不仅仅是上面所说的那些,影片释放出的细节和氛围可能更有当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