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4万元,内地人也能生个香港孩子。”
“22万元,宝贝可以拿美国护照,入美国国籍,免费接受美国教育。”
“孩子生到加拿大,给他一个好前途,一条龙服务让您高枕无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境生子悄然成风,打开网络,满眼尽是出境生子的中介网页,不少准妈妈争相搭上这班出境生子的特快列车,一个个“香港制造”“美国制造”“加拿大制造”“澳大利亚制造”的宝宝呱呱坠地。
出境生子,利多弊多?有人认为好处多多,有人觉得麻烦不少。不同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期望值、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搜集更多的信息,协助你做出抉择。
**支持方理由:
出境生子好处多多
——如果生在美国
小学中学就读公立学校时享受学费全免待遇,即便大学的学费也只是外国留学生的1/10,还可以贷款或申请只有美国公民才可申请的奖学金。能让孩子接受美国的先进教育,还可以节省学费达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人民币,
孩子可以享受美国各项社会保险,年老时即使人在海外仍然可以领取老人津贴。
持美国护照到180多个国家旅游、商务可享受免签证待遇,省去签证费和很多麻烦;
孩子18岁时可为父母申请“绿卡”。
——如果生在加拿大
和其他有“婴儿落地即自动入籍”政策的国家一样,加拿大吸引许多中国移民来此生孩子。孩子从小便是加拿大人,可以避开国内升学、就业压力,加拿大福利好,医疗费用全免,教育开销低,可以一劳永逸地降低家庭财政负担。
孩子从生下来到18岁都有“牛奶金”等福利,这些福利对家庭多少是个贴补,而且孩子越多越划算,这同样也是许多中国妈妈愿意在加拿大生产的原因之一。
——如果生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一个家庭每生一个孩子,就可以一次性获得4000澳元的生育补助。孩子出生后,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政府还有金额不等的补助。决定补助多少的因素有家庭年总收入,家庭中需要抚养的子女的人数和年龄等。孩子到一定年龄,政府也会给予家庭一定的托儿补助。
孩子进入中小学阶段,公立学校学费全免。
——如果生在香港
根据香港《基本法》24条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生的中国公民,即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在香港有权享受香港社会的全部福利,包括可以以便宜学费上香港大学,香港大学生就业率很高,平均月薪达到1.2万港币;香港公民在136个国家或地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成员国给与香港居民非常宽松的移民条件,因此,移民第三国非常容易,另外,若孩子能通过香港的综合援助(社保金)审批,有机会享有最高每月三千多港元的综合援助及租金津贴。
**反对方理由:
出境生子弊端不少
——经济
发达国家和香港福利待遇不错,但生活成本高昂,足以成为相当一部分出境生子家庭的“瓶颈”
——教育
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小孩出生后带回家乡养育,这些孩子因为没有中国国籍,所以不能享受境内的9年义务教育,这就需要支出大笔借读费。同时,要取得学籍的难度也相对比较大。
——就业
目前内地不允许国外或香港公民报考公务员。
——婚姻
按照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内地居民之间结婚,只需在县级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即可,而涉外婚姻必须到市级的婚姻登记处登记,手续更加繁琐,当然,离婚也要多费些周折。
——遗产继承
持有境外身份证的内地子女,如果是婚生子女,依法享有婚生子女的继承权,但发生纠纷时,处理起来相对复杂。
**七嘴八舌
木兰: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香港朋友,如果真能花十多万给孩子一张香港身份证,我觉得这个钱花得值。香港福利好、教育先进,护照也好使,以后孩子出国留学、就业,也许会更容易些。
晓晓:在美国出生的孩子的确一出生就拿美国护照,可是,等孩子十八岁才可以申请父母来美国居住,所以爹妈要等绿卡起码还有20年的路要走,等加入美国国籍,还有5年要等待,靠这个渠道给全家人拿绿卡未免太愚公移山了吧!
ZOEY:花几万元能给孩子买个美好的将来,没什么不好?我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搭出境生子这班车。其实这和在内地想方设法上大城市的户口没啥区别。
镜竹:光考虑生,不考虑养可不行。孩子是成了美国或加拿大或香港公民了,可是,放在哪儿养呢放在哪儿都比中国大陆生活成本高。以大多数家庭的能力,能保证孩子在那里过上不错的生活?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吗我看玄!
苗依:说不定那些境外出生的孩子们20年后更想做一个中国人呢!父母给他们的这份特殊的“爱”,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调查:你愿意出境生子吗?(做成圆饼图)
100名孕妇中,有54位认可,38人不赞同,8人骑墙观望。
特别提醒
出境生子,法规须知晓
出境生子,意外早料到
专家观点: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成
目前虽然没有法律禁止中国公民到境外生孩子,但是我们国家不鼓励孕妇到国外或香港生孩子。不少人以为我们国家的孕妇到国外或赴港分娩,婴儿将拥有“双重国(户)籍”,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单纯为孩子取得一个美国、加拿大、或是香港的“户籍”,却在中国大陆养育,意义并不大。一来不能享受内地的9年义务教育,需要支出不少借读费。二来,即便今后孩子回到户籍所在地生活,也会面临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节奏的差异,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