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失偏颇的剧评或许影响有限,但不可忽视的是,它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国外对中国影视剧的刻板印象情绪,也反映出国产剧出海面临的种种挑战——2月14日,剧版《三体》打响收官之战。从结果来看,《三体》剧集给观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截至发稿,剧集豆瓣评分为8.4,已有超27万人次参与打分。
为探寻国产剧出海的“新航线”,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连日来,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影视剧领域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对此做出自己的观点回应。
国外对中国电视剧的态度
正从“俯视”转为“平视”
电视剧版《三体》的改编,曾被多位书粉戏称为“抠书式还原”,此前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总制片人白一骢都表示,尊重原著是剧版《三体》的创作基调。
然而,将目光转向海外,国内对原著的这种尊重,又为何会被海外媒体评作“平庸”?
“国产科幻电视剧很少,硬科幻的更少。而海外特别是欧美地区,有太多科幻类影视剧集,开发制作很成熟,市场对这类题材电视剧的期待和要求自然也更高,网飞版(指Netflix,即美国奈飞公司,是一家会员订阅制的流媒体播放平台)《三体》出来后肯定会被拿来和国产三体作比较。”艺恩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经理付亚龙对潮新闻记者说,“中国剧版《三体》制作的还是很不错的,海外评分也很高。因此,不必纠结于某家媒体的评价。保持自信和正视自身的问题改进即可。”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出现这种评价说明国外对中国电视剧的态度从“俯视”转化为了“平视”,“中国很少拍摄科幻方面的电视剧,《三体》剧集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它被拍出来之前,国外并不相信中国能够像拍电影一样拍电视剧。现在,事实证明中国制作电视剧的水平已经有所提高,西方也开始相信,中国有能力拍出更好的电视剧,逐渐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影视剧的制作水平。”
付亚龙也指出,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还存在刻板印象,对一些现实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很难产生共情。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更应该逐步更新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模式,“剧版《三体》在科幻领域的探索,就是一种努力的方式,如果这种探索多了,国外就会觉得中国人拍摄科幻电视剧是理所当然的,闲言蜚语自然会响应减少。”刘军表示。
转换赛道“错位竞争”
成为文化消费的一股清流
出海电视剧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目前,中国电视剧出口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到了非洲和拉美。据《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全年电视剧出口金额为5683万美元,同比增长118%,约占了中国节目出口总额的75%。“纵观海外市场,古装类、年轻类偶像剧、纯爱题材、甜宠题材比较受欢迎。探案类、惊悚类也不错。个别地区,如东南亚可能对“玄幻”“神佛”等更感兴趣,日韩对“历史”“青春偶像”等比较偏爱。”付亚龙表示,电视剧质量和海外发行在近年来不断提升,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市场开发的还不错。
聚焦日常叙事的电视剧由此成为了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口:一方面,剧集长度、体量、受众群和传播方式也与电影不同,特点鲜明;另一方面,电视剧是对日常生活的戏剧性的表现,大多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通过一集一集播出的电视剧,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减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既然在大荧幕上我们打不过国外,倒不如转换个赛道,成为西方同质化文化消费之外的一股清流。”刘军说,早在2000年左右,国内专家学者研究影视出海竞争策略时,就提出了这种“错位竞争”的理念,“在多屏协同的当下,国剧制作、发行方,也需要了解手机、PAD等不同媒介的特点,做出适应各个终端的剧集,与西方电视剧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出海并非“一马平川”
国剧如何走出进阶之路
实际上,并非所有国产剧都适合出口。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称,一些小公司影视剧试图出海时还遭遇了质量危机,达不到国际门槛,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拒之门外。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剧都不是‘出口导向’的,走的是廉价路线,以较低的成本呈现中国人的现代生活和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个体的奋斗智慧。”刘军表示,未来国剧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展,明晰自己的定位。“一方面,需要坚持日常电视剧的文化输送,制作像《媳妇的美好时代》一样,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剧集;另一方面,则需要往创新方向走,增加科幻电视剧的数量。”
拍摄科幻片,实际上是中外对未来想象话语权的争夺,如果中国失声,这种想象的权力就会让渡给他国,“一旦话语权被让渡,强权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叙事就会成为时代主流,这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刘军说,中国对未来的想象与西方不同,因为中国还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祖辈留下的财富,非常具有开发潜力,也容易被国外受众喜欢,不应该轻易放弃。”
付亚龙也指出,要做好能体现我们独特、优秀的中华文化题材的剧集,“这类电视剧海外无法生产,具有独特性,也比较受欣赏。”
因此,出海的优秀国剧并不是一味迎合海外受众的剧集,更多融入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禅悟境界、强调自身潜能开发和反暴力的话语叙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只有中国人向世界展现本国的思考和经验,才能让国外更能看到中国的进步,也让更多人接受中国文化。”
要做到这一点,市场对剧集的评价标准也要有所改变——不能被资本主导,或仅以流量、票房为着眼点。更多是要解决“可见”和“接受”两个问题,“先要让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吸引更多人来看;然后谈‘接受’,让外国观众从心里喜欢、认同中国文化。”刘军说。
“剧版《三体》出海,也可以为国内片方提供借鉴,未来提高类似项目的开发和制作水平。”付亚龙说。
同时,刘军认为,在剧集宣发上,也不应该“喧宾夺主”,“现在的电视剧成功后,很多媒体和营销号的眼睛只能看到明星,看不到制作方的努力,看不到这部剧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带动作用,这是非常不利于电视剧产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