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结束的电影《流浪地球》影评投稿中,我们收到了许多“有趣”的稿件,其中之一就是下面这篇。
这部电影吹响文化反攻的号角?
流浪地球何以大爆:燃烧生命创造的工业奇迹
作者:Muc虚空之翼
B站国创区、影视区咸鱼up主,喜爱做视频,偶尔写专栏,赛博朋克发烧友。自从十年前偶然结识科幻世界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成为了喜欢仰望星空的精分历史学生,估计一生都会在历史和未来之间来回坍缩。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我想很少有人猜到今天的局面,毕竟与小破球同期的几部电影实在是太有卖相,怎么看也不像会扑的样子,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流浪地球以三成排片拿到单天五成以上的票房,一打七、一打八毫无压力,形成对其它电影的绝对碾压。
原因何在呢?难道真的是郭帆导演已经有了诺兰、库布里克那种国际顶尖大导演的实力了吗?难道是《流浪地球》真的达到了《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那种世界顶级的高度了吗?
其实并不是,郭帆导演再怎么样也只是一个新星导演,之前执导过的有名作品只有《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而同期其他贺岁片的组合也确实是比小破球卖相好得多,至少在表面上更加适合春节档。
然而,以上所有,皆被小破球现象级的票房逆袭推翻。
为什么?
我觉得,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仰望星空的全球格局与脚踏实地的中国解读
从初一看完电影出来后,我就知道小破球必然是春节档冠军,估计票房40亿左右,现在看来还是保守了。
原因无他,两个字:格局。
小破球就算在电影内容的表达上还有着种种缺点,但它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了对春节档其它电影的绝对碾压。
《流浪地球》剧照
在这之前,我们甚至从未仰望过星空,转眼间居然要推动整个星球去流浪,太浪漫也太中国,但凡是曾经对星空有过那么一丝好奇与向往的人,潜意识中一定会被这疯狂的点子吸引,这就是流浪地球吸引观众的基本盘,而这个基本盘,是刘慈欣带来的。
不过,大刘的原著背景只是一方面,由于个人文风的原因,大刘的小说能提供一个好点子,一个好大纲,却不是好的剧本,能不能在充分理解大刘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取其精华,合理改编为一个引人入胜自圆其说的故事,这才是郭帆导演的功力体现。
大刘说过,郭导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是一个有科幻情怀的人。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看到“情怀”两个字就想吐,但说真的,只有真正热爱科幻的人才有可能理解大刘的思想内核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大家看一下图片,上面的理解我认为是非常契合大刘原著的,理解到这个程度,影片的整体基调就绝对差不了。
关于标题后半部分,即所谓中国解读,就是将全球性的危机用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的集体情怀来加以解决,关键词是“家国情怀,集体主义,故土乡愁”。这些在剧情中都有体现,甚至连流浪地球这个点子本身,就是中国人潜意识中“思乡,乡土情结”意象的具象化,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安土重迁,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我们对小破球的科幻意象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不要误会,小破球的内容本身并没有突出民族主义情怀,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极力避免类似的表达出现。片中的任何行动,都并非中国人独立完成,充分体现了何谓“地球集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有意思的是,就算它自己不突出民族主义或民族自豪感,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潜意识中的民族情怀,这是由它的出身和思想内核决定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它的质量足够优秀。
燃烧生命的诚意制作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与好莱坞成熟产业体系的差距,多数时候他们只需要几千美金就可以租到质量非常好的太空服和外骨骼,而我们要花几十上百万重新做一套出来,还缺螺丝掉零件只能用502大力胶粘。
外骨骼展示
然而,他们从不曾放弃。以下这段故事,来自于《流浪地球》制作手记(有删减)——
那天我带着美术团队,物理特效组,动作组开始拼命的赶工,我们早上十点在青海当地找到一个舞台搭建公司,在十二点左右给他们图纸,准备材料,研究设计,签合约准备动手搭建时,已经下午五点,离开拍不到四个小时,搭建还不够,还要做旧,点火核心的复杂机械结构刚从北京运来,还没组装好,我不得不按分钟催促各个团队。
晚上九点,场景基本搭建完毕,我们比原定计划晚了一个小时,高台下已经开始撤梯子了,好多美术组的人困在高台下不来,动作组和灯光组刚刚进场,必须在场景搭建完后立刻给出灯光方案和威亚方案……这就是流浪地球剧组平凡的一天”
说实话,看完这段,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居然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所谓的开拓者,其实也是试错者,流浪地球的美术总监曾做过三体的项目,他用一句话打动了导演“我把该犯的错都犯过一遍了”。后来他坦言“这句话完全不对,我们后面还碰到了无数的坑”。
郭帆也说过,拍流浪地球,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坑然后填上的过程。
这是剧组一个“普通”的通宵之后的场景,“锤子”穿着军人里最重的外骨骼,130斤,连续拍摄了十几个小时;第一副导演周易,天天拿速效救心丸当糖豆吃,影片正式上映的前几天还突发高血压进了医院;而我们的导演仍在场边坐着看拍摄回放。
这已经不能用“有诚意”来形容了,这完全是在燃烧生命为后来者铺路,小破球在前面把雷区都踩了一遍后,后来者就可以摸着小破球过河,大量拍摄经验道具可以借鉴,从这一点上说,整个剧组功德无量。
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剧情并不能决定一切,质感同样重要,如何提升质感,答案是逻辑。
这里并不简单指剧情逻辑,它甚至包括了一部电影当中的所有元素:镜头,剪辑,色彩,灯光,台词,视效,BGM,乃至演员妆效都是逻辑的一部分,都要与你定下的世界观设定和想要表达的主题相符合,这一点郭帆团队做的相当好,体现在电影中,就是大量的可信细节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在下面有没有做足功夫,一定会通过台面上的细节体现出来。举个例子,郭帆导演甚至为小破球的世界编写了一百年的编年史,虽然其中大部分的东西都不会在电影中体现,但其完备的世界观架构成为成片中一切细节的逻辑支撑。
于我而言,曾经我喜欢看那种只有视觉奇观和特效的爽片;后来我又认为剧情至上,画面什么的无所谓;现在我觉得,质感与剧情同样重要,一部剧情简单的爽片,也可以很有质感,这样的电影我一样会给高分。
最后的原因,当然是那些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
吴京咱就不说了,“空手套战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了,无论之前对吴京的评价如何,这一次他体现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不得不让人赞叹一句:有种!纯爷们儿!
还有中国视效公司Base、MOREVFX、橙视觉,中韩合作的DEXTER,中德合作的pixomondo,如果不是他们宁愿亏本的鼎力相助,小破球的视效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个级别,还有设计实体道具的421,希娜魔夫,MDI……据悉,小破球的制作最后达到七千人,是他们,实现了我们心中的梦想
我知道,很多人说,我们应该抛开情绪和环境来客观看待小破球,从纯粹的电影艺术上来讲,小破球不足以被推上神坛。
是的,我知道这是事实,我尊重这些观点并愿意接受。
但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我只是一个历史系学生,在我的观念里一直有一个信条:一切不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历史分析都是在耍流氓。
同样,我也是如此看待小破球,我要将它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看清前因后果,看清幕后台前,放在整体的产业发展阶段中进行评价,于我而言,过于追求客观和没有温度,反而是另一种不客观。
所以,我对小破球得出的评价是:活该他们火。
他们用燃烧生命般的执着与倔强,硬是趟出了一条中国重工业科幻之路,养活了一批有专业经验的成熟团队,就凭这一点,他们功德无量,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流浪地球》剧组工作图via豆瓣
况且,小破球的大火,也与之前的《战狼》《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优秀影片一起,宣布了低质量流量电影时代的彻底终结,无论是排片劣势下的一天逆袭,还是民众赞不绝口的奇佳口碑,都明确的告诉某些资本:对不起,随便糊弄观众,赚不了钱了。
太爽快了。
我越发相信,我们买的票,是在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在这个世界中,理想主义者终于赢得胜利,付出与回报实现了历史性的对等。
部分内容略有删减,影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每日荐书
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丑陋:并没有花哨的家具、格格不......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Netflix电影。尽管Netflix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1990到2007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科幻视听
尊敬的用户,您未能注册“中国数字科技馆”账号,请重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