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胡斐杨胡丽莎徐芮毛逸飞
“在公路上,在深井里,在荆棘中,许多狗狗都是我们亲手从死神手中拽回来的。”碧江区流浪狗救助站成立者之一胡翠芬说。近日,记者搭座胡翠芬的车来到救助站。虽然是村庄,这里仍属于铜仁主城区,距离繁华的街区只有8公里。转过乡间公路的5个弯道后,车子停在了救助站门口。
救助站建在公路边,是一座分上、中、下三层的小楼房,中间这层连接着公路,门口挂着“流浪动物救助站”的牌子。每进一道门,都会迅速把门关严实,防止狗从屋里跑出来。救助站有一对老夫妇日日夜夜的守护,女士今年已经60多岁,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瘦小,不到90斤,甚至比救助站里的一些大型犬还要轻。平时爱穿一件肥大的红白格子围裙和黑色防水靴,忙前忙后,常年洗刷做饭的双手结着厚厚的老茧。
空气中弥漫着粪便和动物毛发味道相混合的浓重异味——进门之前,胡翠芬就掏出口罩,想让记者戴上。眼前约90平方米的房间住着近100只狗,地上堆满了狗笼和衣服被褥,显得有些杂乱。连着公路的大厅同时充当厨房,靠墙的灶台上摆着两个煮锅和一个煤气灶,人和狗的餐食都在这里制作。地面打扫得很干净,没有污水和垃圾,排列着七八个锃亮的不锈钢大盆,用来搅拌狗的餐食。
生人的到来让笼子里的狗受到了惊吓,狂吠不止,最底下一层的狗随即跟着叫起来。
虽然空间不算小,但容纳这么多流浪狗仍然显得非常拥挤。每个房间里的狗笼摞满了墙角,只留出一条一人宽的通道,老人带记者从狗笼中间穿过,有时甚至需要拉开狗栏,才能开辟出一条过道。中间一层住的是刚救回来、还在隔离的狗,需要打完疫苗才能分配到其他房间,一两只小型犬单独住一个笼子,两三只小奶狗共享一个笼子,大型犬尽量养在最底层的院子里。
习惯了陌生人的存在后,狗狗们逐渐安静下来。它们大多是中华田园犬,也有一些名犬的杂交二代。虽然谈不上毛发光亮,但干干净净,长得壮实。命运不眷,有一只狗狗总是低垂着头,偶尔与人对视时才会抬起眼睛,眼神老实而委屈,原来它从早上起就没进过食,还一直流血。胡翠芬说要立刻送它去医院。然而那些小狗活跃一些,试图从笼子里伸出爪子触摸人的手。
萍萍阿姨也是流浪狗救助站的负责人,她原本可以过得不这么辛苦。她是土生土长的铜仁人,以前,萍萍阿姨和所有普通的事业单位职工一样,按时上班、下班,按时退休,每个月能领到一笔还算可观的退休金。“以前我很抵触养宠物,有一天我老公说要带回来一只狗,我连忙制止他,可他说,我一定会喜欢它的。”
如今,萍萍阿姨的家中养了很多只狗,“在路上,在河边,在垃圾旁,看见许多流浪狗,于心不忍便带它们回了家,现在它们都住在家里天台,我会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出门,为了它们我还买了辆小车,送它们去医院,陪它们一起游玩。”“我是重组家庭,女儿对我很好,有时还开玩笑说老妈你救助这么多狗狗,有空也救助救助我呗。”她满怀微笑地说。
下午,记者搭乘萍萍阿姨的车离开救助站,回去的路上萍萍阿姨说:“很多年轻人觉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狗逛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当他们换一个城市工作,或者只是新房东不让养狗,就随便把狗丢了。”“我是个善良的人,救这些‘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使命,生命中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温柔,从我老公带回来第一只狗狗那天起,我就知道我再也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