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到现在,代淑清收养流浪狗多达千余只。十年间,她和她的流浪狗辗转迁徙二十余次,不停地寻找落脚地,又一次次被赶走。困扰着她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难以为继,更多的是周围人的不理解不接受。在绞尽脑汁为狗谋生的同时,她正在为下一处容身地奔波。
原标题:咸阳女子10年间照顾千余只流浪狗搬家20多次像逃难
她和狗狗每次搬家
都像是一次逃难
今年4月份,她从咸阳市秦都区北营村搬到了现在的暂居点。600多只流浪狗,她用电动三轮车搬了一个半月。“她在前面开着三轮车,后面跟着一群狗跑,让人看着既心酸又无奈。”6月22日,一位爱心人士描述着代淑清最近一次搬家的场景。
代淑清现在的落脚点,是西咸交界处的一座旧猪圈,荒凉偏僻,交通不便,临时作为狗舍。6月24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代淑清的临时落脚点,刚一走近,十来只狗便围上来吠叫不停,狗舍内的应和声紧跟着轰然响起。
狗舍近3米高的围墙上竖着一把梯子,搭梯子的红砖已经被磨出了一个深坑。由于没有进出的通道,代淑清每天要靠这把梯子爬上爬下,为狗送吃送喝,消毒打扫狗粪。扛着狗粮或者拎着水桶爬梯子,对51岁的她来说,已经成为越来越吃不消的体力活。
而且由于此处环境卫生差,许多狗开始患上皮肤病,脱毛严重。她需要定期给它们打消炎针、涂药膏。“这几天死了好几条狗,这个地方真的不适合养狗,不通风不透气,晒不到太阳,好多狗狗都生病了。将来的地方一定要宽敞,让狗能够跑动。”她抽着烟,设想着下一个落脚点。
目前的这个地方仅供她临时过渡,而新的地点仍没有找好。“前几天刚谈好的一块地方又黄了,得重新找地儿。今天我歇一天,明天一大早就得出去找地方。”从2005年开始收养流浪狗起,代淑清的主要精力都耗费在操心狗的吃喝和搬家上。
顾不上自己的生活
最操心狗粮问题
在东北出生、在西安长大成家的代淑清,原本有着不错的生活和收入,一家三口过着与大部分人无异的日子。她在西安有自己的门面房,与丈夫做着批发自行车配件的生意。2001年,女儿从外面抱回一只小狗,这件小事为她以后生活的转变埋下了伏笔。“女儿很喜欢那只小狗,让我给她养着。”她讲述着自己第一次养狗的经历说,后来狗跑丢了,她在四处寻找的过程中,没找到自己家的狗,却找回来一只只流浪狗。
交谈中,她说得最多的是流浪狗和好心人,对于她自己的状况则很少提及。“每天只吃一顿饭,都习惯了,凑合着过。”她一句话带过。住在附近的村民介绍,代淑清每夜就睡在狗舍旁的地上,或者睡在她的三轮车上。
24日中午,忙活了一上午后,她拉过水管,弯下腰,用嘴直接从水管里饮水。而后她开始淘米做饭。“这儿没有灶台,支三块砖就可以了,简单得很。”不光灶台是临时搭起来的,大米是好心人送的,蔬菜是周围村民给的。这是她一个半月来第一次做饭,以前都是出去办事时捎回十几块钱的馍,够自己一个人吃上几天。
不过,她顾不上操心自己的生活,流浪狗也总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狗粮才是她最操心的问题。“等再搬家的时候,我要买一台磨面机,将玉米或麦子磨成粉喂狗,这样能比狗粮省钱。”她筹划着将来的出路。
昨日下午,代淑清表示,前几天她又收留了一批流浪狗,现在她的流浪狗收养基地,大约有1200~1300只狗。“不收养它们,它们只能四处流浪,被人打死或者饿死。”
靠爱心人士帮助她坚持照顾流浪狗10年
从去年冬天开始,咸阳爱心人士“文慧”每个月都要为代淑清送一次物资,一两千个蒸馍、十袋狗粮、火腿等。除此之外,顾女士还为渭南、户县等地的流浪动物救助基地提供物资帮助。
“咸阳有不少爱心人士在默默地致力于流浪动物保护事业,而且令人高兴的是,也有许多年轻人开始加入进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都看到《动物保护法》诞生的那一天。”从1997年就开始参与流浪狗救助工作的动保人士“筠秋”女士说,然而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刁难,让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站出来为保护流浪动物而呐喊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