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11.15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他的生卒年限,以前一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一部《小儿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儿科学贡献很大。
钱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卒年限考
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乙的生平事迹并考证他的生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钱乙自己曾经为当时一位儿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的跋言;钱乙的学生阎季忠(又作孝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以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有关钱乙的记载(图为钱乙)。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内容文词大致相同。说是钱乙的父亲擅长医术,而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当钱乙3岁的时候,他父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去世,年幼的钱乙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氏家中。钱乙年龄稍为长大时,跟随吕氏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父亲寻了回来,又过了7年,父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乙已是40岁左右的人,他以一部名叫《颅囱方》的小儿科书籍在山东行医,声望很大,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并说他享年82。
《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学上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的辑成,正是由于阎季忠对钱乙在学术上的崇拜,何况自己幼年多病,都是钱乙为之治愈,早已有心收集钱氏方药,终于在宣和元年以晚辈的姿态,完成这部著作,这是按照钱乙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全书一共三卷。上卷记载了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所谓“脉证治法”,除了提出简要的脉法外,指出钱氏特别重视“望诊”,正因为小儿患病时“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小儿的机体还是“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而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对辨证论治就有它的特殊之处。何况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是词不达意。中卷是“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是我国有名的古代小儿科病历,记载了儿科的常见病和传染病,描写了23种病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下卷记载了“诸方”,这是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创制的很多方剂(图为《小儿药证直诀》书影)。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最后,还附录了董及之的著作《小小斑疹备急方论》,这是一部讨论小儿天花的专书,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曾为这部书写了跋言,说是“及之出方一帐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认为董及之是一位学术精湛的青年医家而表示钦佩。可见钱氏并不因为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已经是年高望重的“翰林医宫太医丞”而骄,还是积极鼓励青年后辈,这是有非常可贵的治学精神!
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俶纳土,曾祖赟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钱乙,字仲阳,祖籍是钱塘人,他的家族与吴越时的国王,钱镠有宗属关系。宋太宗,平定江南时,钱乙的曾祖父钱赟,随着钱俶归宋,家庭随之北迁。于是就安家在,今天的山东省郓城县。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针术,嗜好饮酒,又喜欢外出远游。突然有一天他隐姓埋了名,向东行到了海上,就一去不归了。当时钱乙才只有三岁,而母亲在父亲东游海上之前,就己故去了,同父亲的双胞妹,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钱乙的姑母哀怜他孤弱,就把钱乙收为养子。钱乙逐渐长大了就开始读书,跟吕君学习医术。姑母将死时,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叫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往返寻找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又过了几年,才去迎接他父亲归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都很惊叹,感慨激动地为此事流下眼泪,很多人都赋诗赞颂钱乙,寻亲迎父的事。七年之后,他父亲以寿终告亡,钱乙按照礼法办理丧葬之事。钱乙事奉养父吕君,就像事奉亲父亲一样。养父吕君死了,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安葬守孝,又为吕君惟一的女儿办理了婚嫁之事,每按照年节时,他都去凭吊吕君,伺待自己的血亲一样。
乙,始以《颅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钱乙最初,以小儿病在山东闻名。宋,神宗元丰年间,皇帝的外甥女有了病,而召钱乙为她诊治,而被治愈有功,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第二年,神宗皇帝第九个儿子,仪国公,又得了手肺足抽筋的病。而太医院里的医生没给治愈。长公主朝见神宗时,禀报说,钱乙虽出身在民间,但他有奇异的医术,帝就宣召,让钱乙入宫。钱乙给皇子,服用了“黄土汤”之后,而获愈。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在众人面前给以表扬,而且又问他,用“黄土汤”为什么能治这种疾病?钱乙回答说:我采取以土去抑制水,这样木才能平复,这风很自然的就被控制住了。(注:瘈瘲病(手足抽筋、振颤类)多属于风邪,因为脏属肝木(木为风)而犯脾,才会得瘈瘲这类病。所以在治疗上,勿须平肝木(之风)。黄土汤的作用,恰恰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已。)
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医家,都没有人能够自持己见而问难钱乙。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告退辞官。到了哲宗皇帝时,又召钱乙在宫中侍奉。过了好久,钱乙托病请辞,皇帝恩准他带着印绶,告老回家。
乙,本有羸疾,性簡易,嗜酒,疾屢攻,自以意治之,輒愈。最後得疾,憊甚,乃歎曰:“此所謂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製藥,日夜飲之,人莫見其方。居亡何,左手足攣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親登東山,視菟絲所生,秉火燭其下,火滅處斸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噉之,閱月而盡。繇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
钱乙,原本身体就有瘦弱病,性格坦率和易,不计小事,并且嗜好饮酒,而让疾病常常发作,钱乙确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给自己治疗,也就治好了。钱乙最后一次犯病,全身沉重疲倦得很厉害,他伤叹的说:“这是所谓的周痹病,周痹若进入到五脏的话,可就要死了。我惟恐活不成啦!”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能让这病进行转移,而把病移到四肢上。”于是他自己就配方制药,日夜服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也不知是死是活。可过了不久,他左侧的手足挛缩的不能活动,可他确高兴的说:“这下妥啦!”随后又让亲近他的人登上东山,找寻生长菟丝子的地方,用火把照着菟丝子,而在火把熄灭的地方去挖,果然挖出来了,大如斗的茯苓,就按法服用,过了一个月才吃完。打这以后,钱乙虽然还有偏瘫,可有气壮骨坚的体现,就同没有病的人一样。
退居里舍,杜門不冠屨,坐臥一榻上,時時閱史書雜說,客至,酌酒劇談。意欲之適,則使二僕夫舆之,出沒閭巷,人或邀致之,不肯往也。病者日造門,或扶攜襁負,纍纍滿前。近自鄰井,遠或百數十里,皆授之藥,致謝而去。
他退居以后,隐居在乡间的屋舍里,闭门不出,即不戴帽子,也不穿鞋子,而坐卧在一张床榻上,时时翻阅史书杂说,客人来了,就饮酒畅谈。心里如果想到外面,去个什么地方去看看,那就让两个仆人用肩抬着他,出入在大街小巷里。街坊有人邀他到家做客,他也不肯去。病人每天都登门求治,有搀扶着来的老弱病人,也有抱着来的小孩子,连续不断的挤满在门前。路近的有同饮一井水的乡邻,而路远的还有来自百八十里以外的,不问是谁,钱乙都给他们付药,人们都在感谢中离去。
初,長公主女病泄利,將殆。乙方醉,曰:“當發疹而愈。”駙馬都尉以爲不然,怒責之,不對而退。明日,疹果出,尉喜,以詩謝之。
当初,长公主的女儿,患了泄泻下痢的病,濒临死亡。钱乙刚喝醉,说:“应当让她发出痘疹病就好了。”驸马都尉认为不对,生气地斥责了钱乙。钱乙没有答话也就退去了。第二天,果然出现了痘疹,驸马都尉才高兴,而用诗去表示对钱乙感谢。
廣親宗室子病,診之曰:“此可無藥而愈。”顧其幼,曰:“此兒旦夕暴病驚人,後三日過午無恙。”其家恚曰:“幼何疾?醫貪利動人乃如此!”明日果發癇甚急,復召乙治之,三日愈。問何以無疾而知。曰:“火急直視,心與肝俱受邪;過午者,心與肝所用時當更也。”
广亲皇族王爷的儿子患病,钱乙诊视后说:“这病可以不用服药就能痊愈。”待钱乙回过头来看这小孩时,说:“这个孩子近日会有突发病,且病的让人惊恐,等到第三天的午间就没事了。”他们家的人怨恨地说:“孩子会有什么病?医生贪图财利,才会如此吓唬人。”第二天,幼儿果然癫痫病发作,十分暴急吓人,再召钱乙来给幼儿诊治,三天后真就痊愈了。有人问钱乙:“凭什么在没有发病时,你怎么就能预先得知哪?”钱乙回答:“孩子已表现出内里有火,眼神发直,是心与肝中受了病邪;中午以后,病能获愈的原因,是因为肝和心所处交替的时段,因此病势也会随之内在的流注而在更易着。
宗室王子病呕泄,医以药温之,加喘。乙曰:“病本中热,脾且伤,奈何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与石膏汤。王与医皆不信,谢罢。乙曰:“毋庸,复召我!”后二日,果来召,适有故不时往,王疑且怒,使人十数辈趣之至,曰:“固石膏汤证也。”竟如言而效。
广亲皇王的儿子,得了上吐下泄的病,医生用热药进行温补,而让病人又添加了喘。钱乙说:“病原本属于是肠胃热甚,使脾受到伤害,为什么还用燥热类的药物,让他更加热燥呢?这样将会出现不能排便了。”于是,钱乙便开了石膏汤。王爷同医生们都不相信,就辞谢了钱乙。钱乙说:“如果不用石膏汤,你还得再来召我。”两天之后,果然又来召钱乙,钱乙正巧有别的事情不能按时前往,王爷怀疑钱乙是借口不来,心中非常生气,就一连派十几个人去催他。钱乙说:“怎么找我,也是石膏汤!”最终还是照钱乙的说法,经石膏汤治愈。
有士人病欬,面青而光,其气哽哽。乙曰:“肝乘肺,此逆候。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其家祈哀,强之与药。明日,曰:“吾药再泻肝而不少却,三补肺而益虚,又加唇白,法当三日死。然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今尚能粥,居五日而绝。”
有个书生有咳嗽病,面色发青,且有光泽;呼吸气气的又不畅快。钱乙说:“肝木克肺金,这是反侮的证候。倘若是秋天得了这种病,是可以被治愈;可现在是春天,而不能治愈了。”他的家人一齐哀求,勉强让钱乙给他开付方药。到了第二天,钱乙说:“今天的药,是再对肝行泻,如肝邪却不见减轻的话,在补三次肺,如果肺气继续虚下去的话,病人会出现口唇发白,按常例,他当延续三天之后死。如若还能吃东西(注:临床对能受纳水谷的病人,一般情况下,他会超过常规的期限而死。),就能多活几日;假如不能受纳水谷,不到常规期限的病人,也会死。现在这个病人,还能喝些粥,便能延长到五天之后死。”
有妊婦得疾,醫言胎且墮。乙曰:“娠者,五藏傳養,率六旬乃更,誠能候其月,偏補之,何必墮?”已而子母皆得全。
有个孕妇得病,医生说,必须要堕胎准备。钱乙确说:“妊娠,是五脏(按次序)各个都能滋养胎儿的,大致要六十天受才会更换到下一脏,等到应补该脏的月份,就按五行传养胎儿的次序,去补充母体的某一脏,那又如何会流产呢?”过了不久,胎儿和孕妇都得以保全。
又乳婦因大怒而病,病雖愈,目張不得瞑。人不能曉,以問乙。乙曰:“煑郁李酒飲之,使醉則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惟郁李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目則能瞑矣。”如言而效。
又有一位,是处哺乳期的妇女,因为生气发火致病。病虽治愈了,可眼睛确不会闭上了。其它人,谁都不知道这是啥,还有怎么去治疗,就去问钱乙。钱乙说:“煮上郁李酒,就让她喝下去,使她大醉,就会痊愈。之所以这样去做,原因是眼睛内在与肝胆而有着连属关系。每当人受怒气激发,而使肝气郁结(怒伤肝),胆气随肝气的横逆,也不会正常工作。只有让郁李去除掉这郁结,同时又借酒气进入胆内,而迫使郁结消除,肝胆之气顺畅了,眼睛也会自然的张合了。”果真像钱乙所说的那样被治愈。
一日过所善翁,闻儿嗁,愕曰:“何等儿声?”翁曰:“吾家挛生二男子。”乙曰:“谨视之,过百日乃可。”翁不怿,居月余,皆毙。
有一天,钱乙经过曾相识过的一位老者家,听见小儿噱淘哭声,钱乙惊奇的说:“怎么会有这样的哭声?”老翁说:“是我家双胞胎的男孩。”钱乙说:“一定要小心的看护他们,只有过了一百天,孩子才能保住生命。”老翁听了这番话,并不当回事。太约过了一个多月,一对双胞胎婴儿确都死了。
乙爲方博達,不名一師,所治種種皆通,非但小兒醫也。於書無不闚,他人靳靳守古,獨度越縱舍,卒與法合。尤邃本艸,多識物理,辨正闕誤。人或得異藥,或持異事問之,必爲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年攣痹浸劇,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診知不可爲,召親戚訣別,易衣待盡,享年八十二,終於家,所著書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一子早世,二孫今見爲醫。
钱乙治病的方法,博通各家之长。他不局限在一个老师的专长之下,而对各类科别的疾病都精通,不仅仅只是个仅能医治小儿病的医生。各种书没有他不看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惟独他能灵活施治,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尤其精通本草药物之学,广泛性的针对物的道理,又能分辨改正本草书中的缺漏和错误。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物,或者拿着奇怪的疑问去问他,他定能说出个始末根由。对其产地、生长环境状态,以及物的颜色、名称和形貌等,使问的人,得到的结果,都被钱乙给说对了。钱乙临终那年,挛痹证逐渐加重,但他嗜酒喜吃寒食的癖性仍不肯放弃。他自己给自己诊断,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便把亲友们召来诀别,换好寿衣,享年八十二岁寿终。他的著作,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他的一个儿子早年去世,两个孙子现在从事医学。
劉跂曰:乙,非獨其醫可稱也,其篤行似儒,其奇節似俠,術盛行而身隱約,又類夫有道者。數謂余言:“曩學六元五運,夜宿東平王冢巔觀氣象,至逾月不寐。今老且死,事誠有不在書者,肯以三十日暇從我,當相授。”余笑謝弗能,是後遂不復言。嗚呼!斯人也,如欲復得之,難哉!沒後,余聞其所治驗尤衆,東州人人能言之,剟其章章者著之篇,異時史家序,方術之士,其將有考焉。
世界第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
我国古代有不少小儿科方面的著作,如《俞氏疗小儿方》等,由于年代久远,兵荒马乱,都早已不存于世了。而目前能看到的中古巫妨作的《颅卤经》一书,原本也已佚,我们现在能看到是清代人的辑本。所以《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儿科学专书分别是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国医学家所作,这些书中最早的,也要比《小儿药证直诀》晚351年,其他的就更晚了。因此《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见解很高明。他认为大凡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的是温香腻滑,穿的是锦绣绒裘。孩子吃得太好了,脾胃阻滞,不想饮食。穿得太好了,缺少锻炼,难御风寒。如果平时不注意调理,就是把孩子的病治好了,还是会再犯的。他还提出:“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认为孩子饮食不要顿数太多,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伤及脾胃。穿着应该轻薄些,让孩子多在户外游戏,活动筋骨,畅通气血。这些论点和医理至今仍可作为做父母的育儿之道。钱乙还十分注意小儿的“体质”特点。他指出有些小儿具有特殊素质,所以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就容易得某些病。关于体质,西方古代也有类似论述,如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也有类似记载。
古来医者认为小儿病治疗上有三难。因为小儿脉象细微,见了医生又哭又闹又要闪躲,所以接脉辨证就有困难,这是一。小儿不会自述病情,就是会讲,也不能全信孩子的话,所以称小儿科为哑科,这是二。小儿发育不全,脏腑娇嫩,容易受寒受热,用药稍有不当就会过头,这是三。由于这三难,所以古来医生有“宁治十个成人,也不愿治一个小儿”的说法。可是钱乙自幼丧母,父亲又流浪在外30余年,他靠姑父母养大,白小贫苦多病,姑父是个民间土医生,他每看到一些患儿因缺乏照顾,发烧后成为白痴,也有的瘫痪了。还有因感冒风寒而成哮喘,因先天不足而成佝偻病等。钱乙十分同情,认为医生要济世救生,首先要从关心小儿开始,不应该让儿童时期因生病而留下后遗症,以致成为终身残废。尽管儿科确实是当时医学界的难题,钱乙还是知难而进,努力去钻研,用了好几十年的功夫,才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还研究出了几十种小儿的专用药方,治好了当地许多小儿的疑难杂病。甚至连宋神宗的太子和皇帝姐姐长公主女儿的病也是钱乙治好的。而钱乙因为忙于诊病施医,所以没有写下系统的医学著作,但他的主要经验和学术思想却都已被其门人阎季忠总结到《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去了。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记述了很多小儿身体变化的情况。例如在“黄相似”一节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甲皆黄,小便黄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这本书中对黄疸的记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西方最早记述小儿黄疸现象是1437年时德国医生麦特林格所为,这比《小儿药证直诀》要晚300多年。《小儿药证直诀》一书还归纳出儿科病症中的六种常见脉象:弦急(气不和)、沉缓(伤食)、促急(虚惊)、浮(风)、沉细(冷)、脉乱(不治)。这些对小儿科的诊断是十分有意义的。而西方古代医学史中对于小儿脉诊,还没有记载,直到18世纪英国医生怀特才对脉搏的变化作了一些研究。《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惊厥作了明确的记述,比如书中认为“急惊风”的病因主要是受大惊,或者高热:而“慢惊风”的病因主要是在泄泻等病后,由于脾胃虚弱而致。国外对小儿惊厥的病因,直到15世纪时还模糊不清。如意大利儿科专家帕累斯·巴吉拉多斯认为小儿惊厥的病因是营养过剩或不足而已。
《小儿药证直诀》对“疳”证的描写十分生动,如身体黄瘦、皮肤干燥,体生疮疥、目肿跟涩、下泄或泄血、头大项细、腹大、喜食泥土、喜卧冷地,这是一种小儿慢性消化不良、营养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而如果找一下公元11世纪以前的外国的小儿科专著,根本没有关于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障碍的特征的记载。
《小儿药证直诀》全书一共3卷。上卷记载了小儿诊断法;中卷记载了儿科常见病和传染病,共有23种病证;下卷记载了120张方子。由于该书中有许多世界上或我国最早关于儿科方面的论述,所以有人称它为“活动之真谛,全婴之规范”。《小儿药证直诀》在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