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支支生命力极强的藤蔓,军网在短短数年间便悄然联通班排、覆盖基层,深刻地影响着全军官兵的工作、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官兵的网络素养,成为摆在各部队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对于部队管理者和各级带兵人而言,网络素养是驾驭网络、运用网络、依靠网络开展工作、管理部队的能力;对于普通网民,网络素养则是以网络为平台学习、交流、判别和防护的能力。军网发展至今,相对于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官兵网络素养的提升显得明显滞后,扬长补短显得尤为重要。请看本报记者发自北海舰队的调查。(蔡鹏程)
你会“在网上与战士打成一片”吗
【网事回放】某雷达站战士“站长”朱磊刚入伍那年,一有空便钻进学习室打游戏,几个小时不动窝。
“上网问题立足在网上解决!”指导员刘正龙是个老网民,起初踌躇满志要在网上治一下小朱的网瘾,却很快发现自己有些“OUT”:以前上网只当“潜水员”——只浏览不发言,以为这就是上网。现在,自己发给小朱的帖子没人搭理,小朱的发帖满眼“网络术语”,他压根看不懂,插不上话!
“自己都被绕晕了,还怎么教育引导别人?”此后,刘正龙潜心钻研网络知识,很快成为朱磊网游“战团”的主力,俩人成了亲密网友。
见时机成熟,刘正龙向朱磊亮明身份,同时交给他一个任务:把站里的网站重新设计一下。惊讶之余,朱磊拍了胸脯:看我的!从此,小朱不再沉迷于网游,而是使出浑身解数设计网站。如今,他设计的“海天一角”网站成为站里的一大亮点。
【原来如此】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对网络“不会用、不善用”,是一些带兵人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如今的年轻官兵几乎人人是网民,带兵人不会运用网络开展工作,就失去了与他们对话的话语权。”北海舰队副政委钱建军这样说。为此,北海舰队把网络知识列入带兵人的必修课,引导他们从网络词语、互动方式学起,学会运用网络研判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处置官兵意见。
如今,和官兵在网上“打成一片”,让不少带兵人尝到了甜头。“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联上网络。”采访中,一位领导对记者说,上网已经成为不少带兵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的“第五习惯”。
“以网为家”,这种意识你有吗
【网事回放】近来,网上流行一个字眼:“控”,特指热衷甚至依赖某项事务和行为的生活习惯。某驱逐舰支队士官刘鹏,入伍前就是一个“网络控”。他对记者说:“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是下意识地想‘百度’一下。”
“不过现在好多了。”他告诉记者:“军网信息量不断增大,而且能方便地检索,电子邮件、互动论坛、即时通讯等服务内容也日趋完善。”他坦言,军网已渐渐成为自己的“网上之家”。
【原来如此】军网开通运行之初,一批网站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然而好景不长,愿意上军网的官兵越来越少。原因是:网速太慢,网络功能单一。
这一现象引起舰队党委的重视,他们研究讨论后认为,网络是一笔无形的军产,要不断为其增产、增值,这就好比盖房子,网络开通运行后只是有了一个框架,要让房子拴心留人,还得配上厨卫、家具、家电,这就要求各级树立“以网为家”的新理念,在运用军网的同时不断建设军网。
“上网就要多根弦”,不是忠告是警告
【网事回放】“我们艇今天刚出海回来,跑了8天,搞了好几个课目的训练,真爽!”某潜艇支队战士王刚出海回来,便和军网上的聊友们侃了起来。
“是吗,你们海军可真牛,经常能去那么远的地方,你们都搞什么训练了?发射导弹还是鱼雷?”网友们一听就来了劲。王刚正准备回答,被旁边“观聊”的战友一把按住了敲击键盘的手:“注意保密,不该说的不说!”
坏处当然有!不久,某支队计划在网站上搞个“基层视窗”栏目,要求基层连队每天都在该栏目上汇报当日完成的工作。栏目在报批时,负责网络管理的领导惊出一身冷汗:一些单位在“晒”工作的同时把编制也“晒”出去了。点开该栏目一看,下属所有单位的编制情况一目了然,若放到网上,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如此】“不是说对军人就无须保密了,军人对军事行动的知情权是有限的,否则保密纪律就不会有‘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的规定了。”该支队政委佟海青说,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上网就要多根弦”,是一种必须的网络素养。
延伸阅读
军网“网规”知多少
1、官兵接入或访问军综网,必须遵守军队安全保密有关要求和本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用户入网遵循就近入网、综合接入的原则。
3、军综网禁止开设私人信息网站和与军队工作无关的网站。
4、官兵上网发布信息时,按照“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信息发布部门和人员必须对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损害国家、军队荣誉和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