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兵是伴随电子设备在军队中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一个兵种。就我军而言,虽然目前理论上只在陆军中有这一兵种,实际上在其它各军种中也都有这种力量成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同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工具一样,军队也在不断出现新的武器或装备。而使用这些相近武器、装备的人员一旦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兵种(军种),当然,也有一些兵种如同人类社会中某些职业一样,会随着其地位与作用的越来越低甚至没有地位作用而泯灭消失。如我军传统意义上的骑兵、铁道兵、探照兵、司号兵、基建工程兵等就已经退出了军队的序列。
电子对抗兵,顾名思义,它是在电子领域从事对抗任务的兵种。这里所说的电子领域,从早期的雷达反雷达到后来的雷达、通信等全频谱、全领域中展开。这里所说的对抗,主要包括电子侦察、电子进攻与电子防御。其中:
侦察,是为其它电子对抗或其它形式对抗提供依据。在战时包括对敌人电子设备位置(如无线电台、通信枢纽、雷达等)的测定与跟踪;对敌方电子设备参数(如电台频率、程式、方式,雷达的频率范围等)的侦测与锁定。当然,这一工作目前很多时候都是在平时就开始着手的。比如美国的电子侦察飞机不断地在我边境附近飞行,就是利用了无线电波可穿越地理范围在空中传播的特点,在不进入我领空的前提下,获取我军、民各种电磁设备(警戒雷达、各种通信设备、广播电台等)的位置与参数,这样,就可以为其将来的作战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提高其电子对抗的效率与能力。
电子进攻,是指己方使用电子设备主动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干扰、压制,甚至是使用反辐射弹药进行物理上的摧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敌方有关电子装备的作用效能。
雷达不开机,就失去了作用,但雷达一开机,就可能成为打击目标。反辐射导弹,使电子对抗从软杀伤走向了硬杀伤
早期的电子进攻,主要是对雷达、通信系统的干扰。按有无能源来划分,通常分为有源干扰与无源干扰。有源干扰就是利用己方的干扰设备产生与敌方频率相同、相近或能够对敌方电磁波产生某种降低作用的电磁能量去干扰对方。无源干扰主要是指干扰设备(器材)本身不发射电磁能量,而是反射、改变对方的辐射能量的干扰方法(例如在空中使用箔条,就可以利用箔条对雷达波的反射作用,使对方雷达接收机中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噪声”)。
当然,也有另一种划分方法,就是按意图来可划分为欺骗式干扰与压制性干扰。这里的欺骗式干扰就是打入到对方的通信系统之中,传播、发出一些虚假的信息,以期造成对方指挥信息上的错乱。
防御则是对敌方的侦察、进攻采取必要措施以降低其作用效能,保持己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作用的较好发挥。它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在被敌方发现,且遭受对方干扰的情况下减少损失。当然也包括技术和战术两个方面的措施。在技术上一般采取自动转信技术、跳频技术、加密技术等,不过这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平时武器装备在研制过程中是否“先进”而决定的,因为装备使用者很难在战时进行技术上的突破性改进;在战术上,主要采取装备使用者采取密语通信、改变频率、突然关机开机、组织多种方式的多个网络等保障等方式进行。
随着数字网络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原来的电子对抗概念也得到了延伸。有的学者把网络对抗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新的领域研究,有的认为它是电子对抗的一个新的领域而已。前者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必然在未来产生网络对抗兵(现在有的国家称为网络对抗部队),而后者,则也会将这一部分力量容纳到电子对抗兵之中。不管概念上如何界定与划分,电子对抗兵在未来的战场上是一个必要的要素,也正因为它的必要性,则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并且,它的力量水平的发挥,会对整个作战系统效能的发挥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