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是以空中战场为基本作战空间、以空中力量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技术密集型军种。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目光投向天空,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日后创建人民空军准备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高度,着眼我国武装力量发展和军事斗争需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这一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对世界空军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现代战争作战样式的正确判断,对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科学审视,指引人民空军在革命胜利中诞生,在战火硝烟中成长,很快成为一支空防合一、兵种齐全的强师劲旅。
“保卫祖国,巩固国防”确立了建设一支强大人民空军的使命任务。1950年4月15日,毛泽东为空军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明确赋予人民空军巩固国防的使命任务。1955年3月,毛泽东再次提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使人民空军担负的使命任务更加清晰。1955年1月,空军配合陆海军取得了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1958年7月,台湾国民党当局公然声称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连日出动飞机对福建、广东沿海进行侦察。面对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空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迅速完成了从内地向福建、粤东地区的战略机动,通过激烈的空中斗争夺取了福建、粤东地区的制空权。地空导弹部队以海底捞针的精神,机动设伏,先后击落了五架U-2高空侦察机,开创了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确立了建设一支强大人民空军的发展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航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只有螺旋桨飞机一百五十余架、一所航校和一个团级规模的飞行部队。党中央既面对现实又着眼长远,提出我军的武器装备必须立足于国内研制和生产,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同时,争取外国主要是苏联的帮助和支援,从而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道路。在当时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提出要“贷款建空军,出钱买经验”,对空军实行优先、重点发展的方针。1950年,国家对空军建设经费投入占当年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五点三。1952年2月,又把准备购买舰艇的外汇划归空军转买飞机,以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急需。此后,中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齐全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国产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和地空导弹陆续问世并装备部队,为改善空军航空装备奠定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军先建校”确立了建设一支强大人民空军的人才保证。人才先行是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的显著特点。1941年1月,党中央批准在延安安塞成立军委航空学校。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各类航空人才五百六十名。1949年,在筹备组建人民空军时,确立了“建军先建校”的方针,把人才培养作为空军建设的龙头来抓。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空军人才队伍建设始终走在前列,为空军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稳固支撑。人才培养既要靠院校深造,更要靠实战锻炼。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使人民空军在实践中掌握作战本领,毛泽东决定空军部队入朝作战,并多次作出指示:“应设法使更多的部队参加实战锻炼”,“多多培养有一定战斗经验的飞行员”。这是当时培养空军各类人才的重大举措。1951年6月22日,毛泽东再次作出指示,空军要抓紧时机参战,以求得到战斗锻炼。初次打仗“一鸣则已,不必惊人”。志愿军空军轮番参战锻炼的形式,对人民空军的成长和战斗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取得国土防空作战辉煌战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巩固国防,是党和人民赋予空军的使命任务。为了履行这一使命任务,人民空军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发展壮大,迅速成长为一支由多机种、多兵种组成的国防力量,为保卫祖国领空作出了卓越贡献。七十多年来,空军共击落敌机一千四百七十四架、击伤两千三百四十四架,以骄人的战绩书写了人民空军英勇善战的光荣历史。
学院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