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生入学的必修课,还是参观鸟类探究实验室。”开学以来,海盐县天宁小学教育集团澉浦小学执行校长许辉坚持在2024级新生必修课中加入极具地方特色的护鸟课程。
这堂特殊的“入学必修课”,在澉浦小学已延续多年。记者在鸟类探究实验室看到,100多个鸟类标本以场景化的方式陈列着,这些标本均由退休教师陈其昌制作完成。
陈其昌曾是澉浦镇原谈仙岭小学的校长,也是学校唯一的老师。校园位于南北湖的山林之间,与群鸟为伴。爱鸟护鸟是他特地为孩子们准备的生态课,这一讲就是30多年。
■记者周丽丽插画张利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送鸟走盼鸟归,青丝成白发
“我从小就很喜欢鸟,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到山里看鸟。”陈其昌今年77岁,是土生土长的澉浦镇南北湖村人,“靠山吃山,那时候大家的护鸟意识不强,有不少村民以捕鸟为生。”
陈其昌偶尔也抓鸟,但不是为了品尝野味,而是想搞清楚这些鸟都飞去哪里过冬,“我在它们脚上绑个小竹牌,写上‘我在南北湖’,然后放飞,想等远方的人看到后给我回个信。”
年复一年,送鸟走、盼鸟归成了陈其昌少年时期独有的浪漫。可从青丝到白发,他一封回信也没有等到。尽管如此,陈其昌还是用实际行动把自己变成了守望候鸟的“初代奥特曼”。
“我尝试过劝说身边人不要打鸟,但要改变老辈们的习惯很难,爱鸟护鸟的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陈其昌的护鸟大业是从当上山村教师正式开启的。
1969年,陈其昌被安排到北木山小学当老师。后来,北木山小学与南木山小学合并成谈仙岭小学,“校长教师一肩挑”,成为这所小学里唯一的教师。
“我主要教授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全部课程。”陈其昌回忆说。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从不含糊,“首先要爱国,每周都有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其次要爱鸟,我常给孩子们介绍鸟类知识。”
1988年,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陈其昌爱鸟护鸟的主张,从此有法可依。他迅速在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有空就带着孩子们钻进林子里观察鸟类。“真正的热爱必然离不开真正的了解。”陈其昌说,“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问题,有些鸟没等看清楚就飞走了,有些鸟好不容易看清楚了,又不知道它叫什么。”
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陈其昌萌生了“制作鸟类标本,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鸟类特征”的想法。
改造老宅,建起“鸟类博物馆”
制作鸟类标本不仅过程繁琐,而且花费也不小。
“大家知道我做标本,有合适的死鸟就会主动联系我。”陈其昌说,“我刚做标本没多久的时候,有人联系我说,他有一只死掉的大猫头鹰,比较罕见,要价350元。那个年代,大家每个月的工资也没多少钱,我犹豫了一下,就被别人买走了。”
渐渐地,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标本,教室里早已经陈列不下。1996年起,他把老宅改造成了一个免费的展馆长期展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余名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其中包括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不少人看过标本后都称赞他建起了一座“鸟类博物馆”。
据统计,陈其昌制作的鸟类标本达160多种400个。“我现在遇到合适的死鸟还会继续做,每年大概五六个。”陈其昌说。
在数量繁多的标本中,陈其昌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大鵟标本。
“这是有一年除夕夜,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当时已经死掉了。”陈其昌回忆说,“年初一吃过午饭后,人家都出去玩或看电视,我就开始做标本,不停地做,晚饭也是早早对付了一口,一直到凌晨3点多才弄好。”
记者近距离观察到,这只大鵟正岔开双脚站在一根树枝上,微微颔首,双眼凝视下方,张开双翅正要起飞,仿佛活了一般。
如何把标本做得如同活物?陈其昌的秘诀是观察,“你要熟悉它们,才能做得好。”
标本的制作,让陈其昌对南北湖的各种鸟类知识了如指掌。他于2000年编写出版了《南北湖鸟类图册》,里面详细收录了南北湖当地常见的87种鸟类。图册于2008年再版,鸟类也增至161种。如今,《南北湖鸟类图册》已成为澉浦小学的课外读物,受众学生上万人。
制作标本不易,保护起来更难。“标本不能受潮,不能被飞虫叮咬,还要求环境通风干燥。2007年,村里搞展览借用我的390多个标本,由于存放环境问题,归还时坏掉了100多个。”陈其昌每每提及这段经历,都心痛不已。
2015年,随着老宅的拆迁,数百件标本的安置一度成为难题。所幸,在距离南北湖景区约两公里远的澉浦小学获悉后,迅速腾出一间大教室,解决了场地问题。同时,陈其昌也以志愿者讲解员的身份重回讲台,为师生普及鸟类知识。
代代相传,爱鸟护鸟蔚然成风
鸟类探究实验室“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从贴在墙上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这些鸟类标本涉及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鸣禽类、攀禽类和猛禽类六大类。在每个标本下方,陈其昌都贴了一张纸,简要介绍鸟的学名和主要特点。
“涉禽类的鸟,适合在水边或沼泽地带涉水生活;陆禽类的鸟腿肌发达,不适合远距离飞行;猛禽类的鸟嘴巴大多短而尖,翅膀大,善于飞行……”聊起这些知识,陈其昌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他对每种鸟类的特点习性都如数家珍。
“你看这是夜鹭,它头上有两条长长的白色丝状羽,背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黑,所以我编了个儿歌‘夜鹭苦,老了还要背黑锅’。”“黄鹂是古代诗词、绘画中最常见的鸟,叫声很好听,越老毛越黄。”……不管哪种鸟,陈其昌的讲解都趣味十足,让人眼前一亮,又过目难忘。
“陈老师的讲解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我们经常组织观鸟活动,邀请他一起参加。”许辉说。在陈其昌的影响下,该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校园内建起“观鸟树屋”,让更多的学生亲近自然,建设了生物观察监控网络,用于观测学校周边鸟类。
事实证明,在澉浦开设这堂生态课,极具意义。南北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据统计,每年在此休憩中转的候鸟总量超过15万羽,涵盖344种,而这条“国际鸟道”的畅通无阻,离不开一代代候鸟守望者们的生态接力。
“我们的队员都很敬佩他。”提到陈其昌,南北湖护鸟队队长金晓贤赞不绝口。2016年,南北湖景区对外招募志愿者上山剪鸟网,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不乏陈其昌当年的学生。“我们护鸟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希望能为这份公益事业出点力。”金晓贤说。
让陈其昌欣慰的是,现在山上捕鸟的不多了。同样的感受,在金晓贤话里也得到印证:“护鸟队刚成立的时候,一年能剪1000多张鸟网。现在不仅鸟网少了,很多村民和游客在爬山时还会主动帮助拆鸟网、把受伤的小鸟送到警务站救治。”
“我们要将爱鸟护鸟的特色课程更好地发展下去。”许辉说。如今,澉浦小学已成长为嘉兴市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学校,并将鸟类探究活动课题化。《一式三创:南北湖鸟类跨界学习新样态研究》已获得县级课题立项,将作为学校主导性课题持续推进。
“标本只放在学校里,参观人群是有限的。我希望这些标本能继续发挥它们的科普作用,让更多人了解鸟类、保护鸟类、保护生态。”陈其昌说,目前,他已将100余件鸟类标本捐献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走出鸟类探究实验室,陈其昌的目光穿越错落有致的教学楼,任思绪飘向远方……
【捺出态度】
南北湖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的护鸟意识还不强,当地捕鸟之风盛行,陈其昌的鸟类标本事业就开始于此时。那时候,没人能想到,爱鸟护鸟的观念能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陈其昌的事迹,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坚守。他坚持立足平凡的教师岗位,把自己对鸟儿的朴素情感传递给学生。
教育的本质,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又一个制作精良的鸟标本,一堂又一堂生动有趣的护鸟课,一届又一届学生将当地“靠山吃山”的老传统转变为“靠山护鸟”的新理念,这正是教育最美的“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