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是复杂的人间情感,是朴素的世俗烟火;
江湖,总会有这样一个人,承担着大家共同的信赖。
安静的裁缝铺,制衣匠双手翻飞,一把剪刀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繁杂的菜市场,商贩们挥刀霍霍,一片利刃是立身江湖的命脉。
那些依靠刀头手艺吃饭的商人,在刀锋间行云流水,见惯了市场百态。
而磨刀人,在这片“刀光剑影”的江湖,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新建路,是靖江老城区的繁华所在。在这路上,无数手艺人在这里讨生活,王彬的店外,一面杏黄旗,旗上斗大的“刀”字格外亮眼。
伴随着朝阳和人流,他一天的生意开始了。
王彬的世界构成很简单,一个木盆,一杯清水,一方磨刀石,一把待磨的刀具。几个步骤一个也不能少,绝不偷工减料,是王师傅处世的原则,正因如此,他得到了老顾客们的青睐,有的顾客几十年间都把刀交给他打磨。
千万次的磨砺,才有了刀刃的锋利。王彬告诉我们,一把菜刀磨下来,双手拿刀在磨刀石上拉扯都要小1000下,31年,一天当它1万下,365天,乘1万,再乘31,太多太多,上亿次还不止,来回拉来回拉,就这个盛水的木头盆都换了几十个了。
细细算一下王师傅的这笔账,从入行到现在,王彬这个最简单的动作已经重复了一亿一千三百万次。任何一件事坚持一亿次,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又是什么让他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呢?
王彬告诉我们,他16岁开始就入行,以前磨理发的推剪,后来有了师承,就在团结路上兄弟剪刀店磨裁缝剪刀。正如很多老行当一样,他们沿袭了传统的师徒之道,谈及这里,王师傅先是笑笑,木盆里的水反射了太阳光,闪起一片耀眼,他随即陷入了回忆。
“师父很聪明,店有的时候都丢给我们,他故意往地下掉五块或者一块钱,悄悄观察你捡起来之后,是放在自己口袋里,还是交给他。都是经常这样子试验一个学徒的,我们捡起来就放在那边,等到师父回来,就说师父你刚才这个掉的钱,他会说,哦,我没在意,没事你拿去。然后你给他之后,他就给你了,你就拿着吃早点,吃午饭,还是给你。他就试试你说不说,如果不说,他就认为你不诚实。不诚实就是品德不好,师父就不愿意收徒。”王彬说。
从老师傅那边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还有更多的是做人道理。正如很多老行当一样,他们沿袭了传统的师徒之道。虽然当年只是路边街头最不起眼的行当,但是,王彬一头扎进来之后,一入行就是一辈子。也许有过彷徨,但是他都坚持了下来,自己的兴趣钻研加上师父的教诲传承,令他一生受益。
不要小看这一门小小的营生,却有很多讲究。而王彬在探索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保留了师父传授的传统手艺。每一道工序都极其精细,只为对得起信赖他的客户,只为对得起这个职业,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心。
王彬告诉我们,想要把刀磨好,让每一个顾客回去感觉刀锋利了,就要有很多耐心和专研。吃磨刀这碗饭,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调整打磨角度,磨刀的力度又是如何,都有讲究。当我们问及为什么不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快速磨刀,流水线生产时,王彬告诉我们,这都是慢工出细活儿,想要快不是不行,但是对不起顾客。
“曾经我们也想用现代化的设备改进,但磨出来的刀很快就会钝,用不了几天。那样的话我不是骗钱嘛?刀这个刃口必须要靠銧,磨出来才好的,锋口一定要自己手工开,如果像厂里的话,用的是固定的刀具,大小是一样的,而需要打磨的是市场上大小不一的刀具。真想磨刀锋利的话,不可能有流水线的,不可以这样磨刀的。”
秉火去螟蝗,磨刀翦棘茨。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对磨刀人写照。“千磨万砺出锋芒,削金斩铁好儿郎”,是对磨刀匠最好的总结。他们磨刀的时候,朴素的价值观中只有一个字——“好”,可见,亿万次的磨砺,磨刀石打磨了刀刃,也打磨了老艺人的心性。
王彬说,以前在累的时候、忙起来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一个想法,不干了,磨完这把就不干了,但是他不干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哪儿呢?只能老老实实去人家厂里拿菜刀、剪刀过来,一拿都是几十把,一磨刀就干到深更半夜。
“冬天磨刀很冷。我也想过改行。但是改什么行啊?没办法了,已经习惯了,我也没有办法脱离这门技艺,现在干什么都不行,现在干什么都难干,还是把这个传统手艺传下去吧。磨刀也是门老手艺,一般人磨不起来的。”
王彬点燃一颗烟,微微苦笑。他所叹息的是这个手艺的传承,民间千百年来的磨刀绝活儿,到了他这儿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了。
“靖江这个地方,我在这一行里,算是最年轻的了。刚学磨刀的时候,年纪轻轻,我们这么大的小伙子都要面子哎,很丢人的。人家指着我们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以后长大了磨菜刀去’,当时听了很伤感,现在年龄大了,听习惯了。”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想干这一行。就算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让他到店里来,他也不肯。孩子觉得进来就是丢面子,更不要说别人了。孩子们的想法也不错。换位思考,你让我现在跟老师傅们那样挑个担去大街小巷吆喝,我也不愿意,所以我开了这个店,行商变坐商,人啊都是要面子的。”
说起磨刀手艺的传承,王彬很感慨。
“这个手艺嘛,最好有人传承下去。但我希望年轻人还是好好学习,将来从事其他行业。毕竟磨刀是苦活。我们已经熬过了这么多年,我希望下一代能够发明一种更好的刀具,不用磨,一次性的也可以,或者换刀片的也可以。怎么说呢,历史在发展,总要有东西被慢慢淘汰,总要有东西退出这个时代。”
或许未来的江湖之中,真的就只有磨刀人的传说了。当然,面临失传也是诸多老手艺眼下所正在经历的窘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他们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印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212021003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