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姜山镇埠西村:“今年花生又有了好收成”
■花生收成好,孙泰先笑得合不拢嘴。张晋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张晋通讯员吕文波
秋高气爽。莱西市姜山镇埠西村,66岁的孙泰先家里种植的五亩多花生地一眼望不到头。“我家种了十多亩地,其中花生占了一半。今年花生又有了好收成。”孙泰先告诉记者,现在是收获期,他以一人一天200元钱的价格,请了三个人和他一起收花生,可还是感觉忙不过来。
装好花生,孙泰先驾驶三轮车,来到相邻的兴隆屯村的一片田地上,一台花生摘果机正“矗立”于此。只见工作人员将刚从地里拔出连带花生秧蔓的花生投入机器中,另一头便直接“吐”出没有花生秧蔓的花生果。孙泰先说,这是合作社专门为花生收获购置的,平日供社员免费使用,对非社员收取低价。记者看到,机器旁排起了长队,都是前来给花生做粗加工的农民。
9月正是青岛花生收获的季节。作为全国花生的主产区之一,今年莱西花生种植面积达25万亩,预计平均单产花生果350公斤。与全国其他花生产区不同,莱西有着大大小小的花生加工企业256家,是全国花生产品加工、出口的集聚区,花生加工能力、出口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
等到10月份晾晒好并经由脱皮厂加工后,孙泰先家的花生极有可能被卖到青岛佳德食品有限公司。记者在该公司看到,这里加工的花生食品各式各样,仅半加工的花生就包括了烤半粒、烤花生果、传统花生仁等十余个种类。加工好的花生食品又有裹衣花生、烤花生果等各种口味。董事长黄令佳告诉记者,企业年加工各类花生制品4万吨,产品全部出口,销往欧盟、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在姜山镇的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走的则是高端路线。通过冷榨工艺,榨出的花生油价格比普通花生油高出不少。
目前莱西拥有年花生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11家,已形成了花生加工企业集群,年加工能力占青岛市的三分之一;年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一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我们正努力研发蛋白粉等高附加值花生产品,让小花生产生大效益。”身兼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的黄令佳说道。
平度市大泽山镇北昌村:小葡萄串起“新六产”
■谭振(右)将种植的葡萄榨汁酿酒,提高葡萄附加值。邢志峰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刘岱通讯员孙科强
“这串是金手指,你看它细细长长的,就像我们的手指一样,是最甜的品种之一。你再尝尝这串,这叫金田美指,是这几年刚栽下的新品种,别的地方可吃不着。”时下正是葡萄成熟季,在平度大泽山镇北昌村,43岁的谭振波在自家葡萄园内,一次性端出了八种葡萄,向两桌的游客介绍起品种和口味,并请他们品尝。
“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大泽山葡萄产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泽山镇被誉为“中国葡萄之乡”。谭振波自小就在大泽山山脚下长大,这几年来一直和父亲谭希江经营着三亩葡萄采摘园。为了拉长葡萄采摘季,他们在园内种下了玫瑰香、泽山一号、金手指、无核白鸡心、金田美指、阳光玫瑰等十数个品种,能保证葡萄从8月中下旬一直成熟到10月中下旬。
“今年葡萄价格比去年高,我们的收入又能涨一节了。”谭振波告诉记者,自家的采摘园时下平均每天能接待50至60位游客、出售葡萄500公斤。“我们还使用酿酒机、蒸馏机等多种机器酿造葡萄汁,窖藏三年充分发酵后再装瓶出售,每年虽然只有1000公斤,却也能额外增加一些收入。”
像谭振波这样的大泽山果农不在少数,他们早已不满足单纯的种植和售卖葡萄,而是转向卖文化、卖旅游,形成了以葡萄为核心的“新六产”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谭振波家不远的“葡萄大观园”里,“园主”昌云军用心打造了山东省首家葡萄博物馆挖掘葡萄文化故事。博物馆里从葡萄的衍生产品、药用价值到葡萄的包装、文物、获得的奖项一一陈列。“博物馆内的还有葡萄酒吧、品酒室,在户外休闲的同时,可以品葡萄美酒。”昌云军说,这样的葡萄大观园可以满足更多游客观光、体会葡萄文化的需求。
目前,大泽山镇已发展起葡萄深加工酒庄5家,特色葡萄采摘园、农家乐300余个,各类餐饮酒店70余家。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拉动葡萄销售6000万公斤,带动农民收入5.8亿元。
青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为丰收注入强大基因
■青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工作人员在观察西红柿长势。陆波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陆波通讯员王强
走进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智能温室,仿佛走进了超大农业高科技“实验室”,现代化技术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个占地3.5万平方米、棚高近8米的智能温室内,大大小小8个品种的西红柿映入眼帘,满眼的郁郁葱葱。除了观察果蔬长势的工人,偌大的温室里见不到几位工作人员。“50多亩的大棚,因为采用了全自动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加上物联网技术,日常管理基本上不需要人工,在采摘期用工最多也就是12个人。”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公司总经理唐明涛告诉记者。据了解,该温室大棚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智能温室大棚,代表着目前国内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最高水平。
温室里今年8月1日换茬种植的西红柿植株已有1米多高,头茬西红柿已经结果,绿色成串挂满枝头,预计国庆节前后就可采摘上市。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相邻两排西红柿植株间地面上铺设有轨道,工人乘坐这些专用可移动、可升降作业车工作。据悉,这个大棚采用的无土吊架种植模式,技术全部来自荷兰,绿色硅谷公司又结合国内实际进行了多项技术集成创新,从而实现高质高产。去年园区生产高品质蔬菜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西红柿的产量在每平方米60公斤左右,折合一亩地4万公斤。
科技为丰收注入了强大基因。园区在环境控制方面,智能温室大棚实现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遮阳、补光、补温、空气循环等要素全自动化控制;在种植模式方面,采用了无土、吊架栽培、配方施肥、水肥一体供应、雄蜂授粉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植保方面采用的是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园区还建有1.5万平方米的育种基地,主要开展番茄、辣(甜)椒、黄瓜、西葫芦、芹菜等自主培育的蔬菜新品种繁育、试种、筛选工作。
“园区还将持续研发推广蔬菜种植的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唐明涛说。
浩丰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生菜专供肯德基麦当劳
■苟党庆正在浩丰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试验田里查看生菜的根系生长情况。张华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张华
“这里有2200亩,其中1800亩种的都是‘绿行者’。”在即墨区移风店镇的浩丰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肤色黝黑的苟党庆刚刚绕着基地巡查了一遍,新生长的一批生菜到10月份就进入收获期了。他路过一片试验田,蹲下身,轻轻拔出一棵生菜,仔细瞧了瞧根系的生长情况,“在55天左右的生长周期里,它们长到什么程度,采取何种管理,都有严格标准……跟着马总干这行也有15年了,目标无他,就是要让我们的‘绿行者’继续当好‘生菜之王’!”
“绿行者”是什么?马总又是谁?“马总”就是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
这位企业家创业15载,从刚开始的单枪匹马到现在带动十余万人从事标准化农业生产,如今,创立的公司已成为集蔬菜品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而“绿行者”就是浩丰标准化蔬菜生产的“招牌”——这个“招牌”有着十足的含金量,中国人吃的两个汉堡里,有一个汉堡里用的就是“绿行者”。
“一棵生菜,从形状、重量、种植间距到成熟度,都有精准数据。”苟党庆说,“正因为这种‘严格’的种植标准,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绿行者’被端上了参赛运动员的餐桌。今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行,我们这个基地也成为专供蔬菜基地。”
“目前,浩丰在福建、上海、河北、陕西等有多个生产基地,根据客户的订单,可以实现一年四季365天供应蔬菜,移风店基地是其中之一,春秋两季可以生产蔬菜3000吨,主要供给肯德基、麦当劳等,出口主要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苟党庆说起“浩丰”,自豪满满。
在基地和苟党庆一起工作的移风店农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日益“现代化”:收获期里,农民每天都要参加岗前培训,收菜时要身着工作服、头戴工作帽,地头也不许抽烟……“我们要依靠科技为丰收节添彩,我们都这样的信心!”苟党庆说。
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小菌菇托起“大生计”
■菌农将新收获的菌菇汇集到收纳箱。陆波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陆波通讯员徐颖
在孔府宴中,有一道菜名为“鲁味烧双冬”,用的香菇就来自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薛绍忠便经营着一家名为青岛汉森菌业有限公司的菌业基地,基地位于大村镇工业园区南侧,占地面积600多亩,是一家集制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基地示范、香菇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营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采用了传统的林下经济培育模式。
当下,在他的菌业基地里,一排排杨树林下低矮的黑色大棚整齐划一,棚内娇嫩可人的香菇傲然挺立,等待着园区工人采摘入仓。薛绍忠指着满棚的香菇高兴地说:“我这香菇这时候正是生产旺季,每天的出货量超过两万斤,正好赶上了丰收节!”
林下种植起于秦汉,规模繁殖始于清末,产业化经营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着“千年种养、百年起兴”的悠久历史,大村镇作为明清古镇,与食用菌素有渊源。2006年,汉森菌业受到西海岸新区扶持政策吸引,在大村镇政府积极推进下,开始了香菇全产业链的运作之路。
从2007年开始,结合脱贫攻坚,菌业基地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户入股带动农户增收,当年入股的户数有108户,虽然每户本金不同,但年底分红都在3000元以上。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接连扩大种植规模,增上生产线、新建保鲜库、烘干机等设施,现已拥有育菌厂房3000多平方米,香菇种植棚1500多个,年产香菇1600吨,年收入达1800多万元。
“芝菌产业是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培植的主导产业,不仅能让能者劳有所富,同时还能解决全镇3万名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一个家庭振兴的关键,也是全镇振兴的关键。”大村镇党委书记张金宝说。
有区里和镇政府的支持,薛绍忠对菌业基地的发展未来信心满满。“现在政策那么好,咱一定好好干,争取每天都过‘丰收节’。”
城阳区夏庄街道西石沟社区:“寒露蜜”让日子“甜蜜蜜”
■张勋贞采摘寒露蜜桃。张晋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张晋通讯员张晓武郝杰
“今年寒露蜜桃长得好,我家那一亩多地的桃子,能收六七千斤,收入三万多块钱。”城阳区夏庄街道西石沟社区居民张勋贞谈及自家的收成,颇为高兴。
行走在西石沟社区,丰收景象不时映入眼帘——村庄的桃园内,一棵棵桃树上满是翠绿带红的寒露蜜桃,个大新鲜的桃子压低了枝头;在社区中心街的十字路口,七八位农妇正在叫卖自家寒露蜜桃,言语间满是“我家桃子好吃”的自信……随着桃子进入收获期,这里已成为社区的桃子交易市场,每天凌晨四五点,来自市区的商贩在此聚集,而后将桃子发往岛城的商超和农贸市场;傍晚时分,商贩们再次集聚,收购桃子为次日早市做准备。
西石沟社区种植寒露蜜桃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以西石沟桃园为主要种植区,面积达500余亩,亩产达3000公斤。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丕炘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居民在桃子集中收获期过后,无意中发现了还在生长的寒露蜜桃,由此开始种植推广。作为桃类中的晚熟品种,因为生长期长,寒露蜜桃果大汁浓、脆甜爽口、储存期长,深受周边居民和青岛市民的喜爱。“西石沟社区是寒露蜜原产地和青岛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我们还注册了‘寒露蜜桃’商标。”
“结合乡村振兴,我们也想方设法提高寒露蜜的价值。”孙丕炘告诉记者,社区正在谋划发展寒露蜜桃采摘游。“争取让居民收入再拔个高。”
2018年9月23日青岛日报第4版截图
馥谷园粮食专业合作社高志勇:
“这满地的金黄多漂亮!”
■高志勇手捧新收获的谷子。刘岱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刘岱通讯员刘伟
“我们的春谷刚刚收获,现在正在加工成小米,你瞧,这满地的金黄多漂亮!”从胶州洋河镇房家村南一座山丘上,农民高志勇把新下的谷子送到了合作社的加工厂。在这里,高志勇辛劳伺候了大半年的4.5万公斤“宝贝谷子”,正在被加工成小米,并入色选机分拣去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金黄色的小米粒粒分明地滑落而下。
看着自家的小米,高志勇拿起计算器,边算账边流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平均来算,每亩地能出175公斤小米,刨除成本,今年我们每亩能赚4000元,这一个收获季就有60万元的收入。”
今年47岁的高志勇致力于生态小米种植已经6年。2012年,高志勇和几个胆大的村民流转了山坡上的五百亩地,成立了青岛馥谷园粮食专业合作社,在山坡上种一年一茬的春谷。
最初,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在农田的等级划分中,属于最低的四级田。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圈不住水的丘陵地种粮食长不好。高志勇说,他不求高产,“只想地里长出绿色健康的庄稼”。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高志勇想了个办法——养羊。“羊粪经过发酵还田以后,提升土壤的有机质,自己出产的肥料更加健康,更加绿色,放到田里以后,让土壤减少重金属污染等不利的因素。”高志勇说,羊粪作为谷地的肥料种粮,种植出的玉米小麦,甚至脱粒后的谷糠、打碎的秸秆又能用来喂羊,完全做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五百亩丘陵地被高志勇科学地分成了四块,三块150多亩的种植区,一块十几亩的养殖区和简易存储管理区。三块种植区实行轮作,每块地隔一年就倒茬种一年的玉米小麦,成了羊的最佳饲料。养殖区里圈养了总计约1000只的山羊和寒羊,粪便经过腐熟后成了150亩春谷地唯一的肥料。
“现在每公斤最低售价24元,等级好的能卖到40元一公斤,很多都是春天刚播种就被预订了,不少还卖到了欧美呢。”高志勇欣喜地说。
崂山区会场渔民姜兆平:
“今年蟹子量多个大”
■姜兆平端起一筐会场螃蟹笑容满面。任晓萌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任晓萌
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会场码头已经热闹起来。姜兆平和几个渔民在“鲁崂渔62783”上整理一筐筐刚捕捞回来的螃蟹。“今年这蟹子数量多、个头大,长得也肥,昨晚出去这一趟捕回来150多斤!”尽管脸上有熬夜之后的疲态,但姜兆平更多的还是丰收的喜悦。
“说起本地海鲜,我们会场螃蟹一定名列前茅啊。”姜兆平一边按照个头大小给螃蟹捆绑分装,一边向记者介绍,“跟其他螃蟹相比,会场螃蟹体形更大、蟹钳也更长,螃蟹体内泥沙等杂质少,肉白细嫩,呈丝状,很有嚼头,不像南方养殖的螃蟹那样肉质松软。”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场螃蟹之所以受欢迎,也全靠这一片海。”姜兆平说,会场一带的海域水质优良、环境优美、水温也恰到好处,更适宜优质蟹的生长。
姜兆平还未将螃蟹篓子从渔船上搬下来,码头上的顾客已经迫不及待地吆喝起来。“老板,打回来多少,有没有个头大的,我包圆了!”码头上熙熙攘攘,喊声不断,姜兆平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收成好,打回来的螃蟹多,都有份,别着急。”因为品质好,每天姜兆平和同乡渔民们打回来的会场螃蟹,不出村就被订光了。
姜兆平说,出海捕捞已超过40个年头,别看眼前收获好,十几年前,也经历过出海撒网几无收获的情况。“最感谢的还是增殖放流和封海休渔,让眼前这一片海‘起死回生’,也让我们这些靠海吃饭的渔民腰包鼓了起来。”
码头市场上,个儿大的螃蟹能卖到300元一公斤,小一点的一公斤也接近百元,一季下来,姜兆平的渔船就能收入十多万元。再加上4月份出海捕捞皮皮虾的收入,10月中下旬捕捞鲳鱼、海螺、墨鱼、偏口鱼、鳗鱼。“出海熬夜的滋味不好受,但当收紧渔网、鱼蟹满仓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再困再累都能扛过去。”姜兆平笑着说。
平度市沙北头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王桂欣:
“盆景水果让腰包鼓鼓的”
■王桂欣(右)查看盆栽葡萄挂果。邢志峰摄
一米多高,长在花盆里,既能观赏又能品尝,这样的盆景葡萄你见过吗?走进平度仁兆镇沙北头村的盆景葡萄大棚,大棚一侧是一排排两米多高的大盆景葡萄,虬枝盘旋,不少已经结出了小葡萄。而在大棚的另一侧,是上千盆的小盆景葡萄,一片片嫩叶绿意盎然,已近丰收。
“经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我们培育出的盆景葡萄可以根据不同时节上市,既能观赏也能品尝。”沙北头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王桂欣告诉记者,原本村里种一亩蔬菜一年3万元的收入就顶天了,而沙北头农民创业园引入的盆景葡萄,直接将土地收益增长到了每亩30万元。目前,创业园已经拥有千亩示范种植基地和盆景葡萄工厂化生产基地,入驻11家创业实体,安排就业岗位106个,全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
最近,全村又新建了5个葡萄盆景大棚,同时尝试栽培盆景火龙果、盆景荔枝、盆景大樱桃等新品种。目前,准备春节第一批上市的367盆荔枝长势良好。
“首届农民丰收节就要来了,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合作社准备在这个棚子里开大会,我还有个新计划向大家伙公布。”王桂欣告诉记者,因为提前一年完成了此前制定发展计划,他准备在丰收节这天公布合作社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向村民们征求意见。
“盆景水果让俺们腰包鼓鼓的,合作社还要扩大规模。”王桂欣说,“合作社决定为村里60多户没有大棚的成员,每户新建一个大棚,种植盆景作物,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发展‘不靠天’的农业。”王桂欣测算,每个新大棚将投入10万元,占地1.5亩。平均每个大棚一年将带来20万元的纯利润。
沙北头村的传统种植产业顺利转型,农民素质也在系统培训中不断提高。目前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王桂欣说,一户一个棚后,将让村民进入庄户学院培训,学得好、精力足的就打理娇贵的盆景荔枝,家中留守的老人就打理技术成熟的盆景葡萄。
即墨区蓝村镇王演庄北村合作社毛德忠:
“大枣成熟时也搞个丰收节”
■在中华梨枣采摘基地,毛德忠(左)正在与村民查看大枣的结实情况。张华摄
与毛德忠见面时,他刚从采摘园里出来,没顾上擦掉一头的汗水,就开始介绍起王演庄北村的中华梨枣采摘基地了。“10月份,这里将很美,200多亩枣园里全是红彤彤的大枣。这枣甜着呢,不用出去卖,就会被前来采摘的游客‘抢’光了。”
王演庄北村是位于即墨区蓝村镇的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老村。这里区位非常优越,济青高速、三城路穿村而过,距即墨市区20公里,东接青岛国际陆港,西临正在建设的青岛国际机场,南距红岛中心区15公里。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去年村里成立了“王演庄北村合作社”,“主攻”休闲农业,目前已有百余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毛德忠认为,王演庄北村发展休闲农业正值“天时、地利、人和”,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就会错过千载难逢的时机。
前几天,在即墨区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一家颇有名气的设计院到王演庄北村考察。“院长很看好我们村,要把我们这个村好好规划一下……”毛德忠对村的未来“蝶变”充满憧憬,“这是我们村在农民丰收节前收到的一个最大‘礼包’,我们也琢磨着在国庆节大枣成熟时,也搞一个小规模丰收节。”
莱西市农机手王志涛:
“这个节我就在地里过了”
■农机手王志涛和自家的雷沃拖拉机。张晋摄
初见王志涛,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他却是略显疲惫。“最近收花生,我是白天干、晚上干,这不,今天凌晨三点半才收工。”
王志涛是莱西市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同时是一位农机手。在他的合作社驻地,记者看到,仓库里放置着七八台“大块头”农用机械。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有动力机械十余台,还有配套机械几十台,可谓是“动力十足”。
“如今,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大家对于农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了。”王志涛告诉记者,就拿花生收获来说,需要雇人工的话,一天就是二三百块钱,还要管吃管接送,效率也是有限。而机械则不同了。“你看我负责的这台花生摘果机,每天可以干七八十亩地的活,工作量顶上百个人工。”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谈论起国家政策,王志涛思路清晰。他告诉记者,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技术创新的日益“高大上”,规模化种植已越来越有条件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东部沿海地区适度规模化农业的特点,中小型机械工具、精细化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思路。”
从农机手的身份出发,王志涛对于主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前景看好。“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种植方式的现代化,提升了效率、解放了人力,同时也是对主要农作物生长的一次流程再造。”王志涛指着从花生摘果机中分离出的花生秧蔓告诉记者,“这些秧蔓放在过去,就是焚烧或者掩埋掉。如今,我们有了秸秆处理机械,将秧蔓中好的一部分回收后放入揉丝机中加工,就可以加工出适合奶牛吃的营养餐。其他秧蔓可以通过秸秆处理机,加工后还田成为腐殖质。”
“国家专门为咱农民设立丰收节,让我们充分感觉到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我们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王志涛说,“农民的本分就是顺天时耕田劳作,过节也得先干完活。花生收完了,马上就是收玉米,然后再接上种小麦。这个节,我就在地里过了。”
胶州市里岔黑猪养殖户赵海森:
“咱也享受一下丰收的快乐!”
■赵海森正在将地瓜蔓喂给里岔黑猪。刘岱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刘岱通讯员刘伟卢颖
“中秋节来临,我正在准备100头里岔黑猪出栏供应市场。”在胶州洋河镇肖家村,福源良种猪养殖基地负责人赵海森正在忙碌着,他要在成长周期12个月至15个月的里岔黑猪里,挑选100头身体结实、肉质紧实的推向市场。
赵海森介绍,他的养殖基地成立于1991年,在3头母猪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目前13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在周边是非常有名的纯正里岔黑猪养殖基地。“现在不算节假日,平均每天出栏1头150公斤的毛猪,一年出栏500至600头,每年纯利润能达到60万元。”
赵海森告诉记者,里岔黑猪是我国唯一、世界第二个有多肋性状的猪种,然而却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时说要开始保护了,全镇上却已经找不出几家养黑猪的了,放眼看去都是洋白猪。我当时是为数不多猪圈里有纯种里岔黑的养殖户,就赶紧提供了好几头种猪进行保种。”
“我这里喂养是以青草、瓜蔓、蔬菜等青饲料为主,配以玉米、豆饼,按年养、慢慢养,不图它们长得快。”赵海森说,这些里岔黑猪一年最少产两窝小猪,他也会对这些小猪进行挑选,重量不达标的直接淘汰,“这也是为了保证里岔黑猪的原汁原味。”
赵海森已经流转了养殖基地后面的100多亩土地,下一步打算办个家庭农场,种有机粮食。小麦、玉米交替轮作,猪粪做有机肥,有机粮食再喂猪,实现种养结合绿色发展。
“今年农民丰收节后紧接着就是中秋节,到时我要炖上一锅黑猪肉,叫上老朋友好好喝一场,咱也享受一下丰收的快乐!”赵海森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