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见一个非常有趣的博弈论实验——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如果我告诉你我会出石头,那么你会出什么?
这里真正要问的是:你接下去要出的内容和我事先告诉你要出“石头”是否有关?
从测试结果上看,对方出剪子的比例往往是最小的,而出石头的比例是最大的。
理论上的公平竞争,双方应该对自己的策略守口如瓶。当一方主动说出自己的策略时,对对方的干扰是非常大的,因为对方需要去判断说出来的策略是否是真实的。
而较理性的分析判断则需要考虑大致判断对方的心理活动,或者更贴切的说是认知、推理范围——这是比较复杂的。
当对方表明自己会出石头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相信,因为我们会觉得在竞争中对方不会对自己开诚布公,不会告诉我们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如果我们听到对方说要出石头后选择出剪刀看起来也是一种比较傻,比较不理性的策略。
实际思考过程往往是这样的——他说要出石头,是想让我出布,那他就会出剪刀克制我的布,所以我应该出石头。而实际上对方很有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只要出布就可以大概率获得胜利了。
而实际上更机智的策略就是出剪刀,但要注意这里说的出剪刀是通过一系列推理得到的,而不是直接相信对方说的会出石头。
当然在一对一的比拼中,不存在说出什么一定可以赢,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的选择从概率上获胜概率会有区别。
库珀曾这样讲解剪刀石头布的秘密:“它不是要你预测对手将甩出什么手势,它是要你预测对手对你会甩什么手势作出何种预测。”也就是我们偶尔开玩笑说的——“我知道你要出什么,因为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从博弈论角度看,石头剪刀布是非常公平的,符合“纳什均衡”,三个出手的结果没有哪一个是有绝对优势的。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
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平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平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值得介绍的一项研究是——
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经费20万元的跨学科项目叫做“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
2010年12月起,三位学者开始做“石头剪刀布”的实验。360名大学生分成12组接受测试,让大学生们与电脑比拼300轮的“石头剪刀布”,并且知道自己的输赢多少。
研究者发现,在玩“石头剪刀布”时,赢家倾向于下一轮出同样的、输家倾向于改变。或者说“胜留输变”。
认识到这个统计结果,想赢的人就可以针对上一次的胜负和出拳,预判出对手的倾向,增加自己赢的概率。
从心理学上大胆分析,当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出手选择,同时会考虑到如果在取胜时更换选择,则意味着面临着更多未知的风险。
同时,即便我们考虑更换出手选择,也有可能在另外两种选择中纠结。
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可能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原有的选择,会通过求变来争取下一次的胜利。而且我们可能也受到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遍”的心理暗示影响。
这样的结论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在经济学,心理学,再到生理学,都得出了很多有趣的发现。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报道,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必胜秘诀是先出剪刀。当然这一结论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试图从心理学上去分析一二,人际交往习惯会受到潜意识影响。
在一般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可能为了去表示友好而出布,因为我们可能觉得布代表着包容;也可能出石头,代表着力量;或者出剪刀,传达一种心情复杂的情绪,纠结的状态。
但每种选择的背后含义又不是很统一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布代表着去把握,控制对方;石头代表着一种鼓励;剪刀代表着有清晰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力。
当更多的人有意无意地传达某些含义时,可能在集体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大多数人的内心达成一种默契的认同,比如觉得出布意味着表示友好。这也是一种在身体层次的“投射”。
如果对受暗示性较强的人进行这样的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他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接受了足够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出手选择。
当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石头剪刀布并不像博弈论中理论上的那么公平,很多复杂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但依旧公平的是,我们都在被各种因素影响着,这个简单又有趣的游戏依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