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拍了一幅照片,八十多个人没认出来是“桃型李”。去年,拿了一个水果。青色的。三个班学生没猜出来是啥。然后等大家秘密交流、网上查答案后得知:是苹果。问题又跟着升级为,哪儿产的苹果?近三百人没有猜出来产地。
今年,夏季快完了。总结县城夜市地摊的水果和好吃的物品当中,哪一个最流行?当然是洋稻黍。
为什么?经过我长期坚持观察。西瓜当然流行。但是,到处的《健康之路》节目,一再强调糖尿病。所以,吃西瓜的人在慢慢减少。科学家说:有些食物表面看起来不含糖,实际上隐藏的糖份也很多。
五六天前,夜市上突然兴起了洋稻黍。当时摊主拿的是最基础的、和三十年前很像的洋稻黍。碧绿的大叶子,叶片又偏黑色,表明养分旺盛。上边再戴个穗,顿时吸引了城市孩子。实际上,个别二十岁的人也认不出来这是啥。
前天晚上见到一个卖细的稻黍的。这个虽然细,却很甜。有人说是“高粱”,我给那些人说,“那边销售意大利高粱。”五谷不分,是因为没见过。细的会很甜,但是没有里边的如甘蔗一样的内心。也就是说没有嚼头。小的洋稻黍是用剪刀一节节剪断。
请看图片里这个洋稻黍,肥胖的和甘蔗不差上下。被摊主用刀截开。
昨天晚上见了一个中型的,然后我看见了一个大型号的,就买了下来。那人说,两元钱一根,于是就买了下来。因为尝试过,你不在这儿吃,就要去更远的地方。经过吃亏反馈,“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物以稀为贵”,觉得马上买下最好。
其他人的反馈:
有一个摆摊卖葡萄的埝桥的老太婆,她骑着接近于人力三轮车的机器过去,她的孩子叫个不停:看一下这是什么?那么多人在吃它。
另有一个骑电摩的,年轻的妈妈,电动车前后各一个孩子。好像都马上走过去了,两个小女孩都斜着头一直勾着看。那位妈妈终究抵不住孩子的请求。
一对年轻的谈情说爱的,眼看着别人都在买。说“我们不知道那个好”摊主说“都一样。”边上有要大的,有要小的。那人说,天刚黑是十元三个,现在十元四个或五个。
好像本地的人,有老年人吃那“为了找回少年的记忆”,中年人吃那是回忆当
初自己不是掌柜的,买不起洋稻黍或者买不成的尴尬,如今有钱了,总来个了结愿望!
心理学分析一下:这种物品好多人没见过。上一次在苏村镇陈村的土地里见到多年不见得物品:是糜子呢还是谷,突然分不清楚。是鸵鸟还是鸸鹋,没见过的也分不清楚。人们都在寻求新鲜的商品,都在显示一种尊贵。就好像别人在抽公主香烟你在抽利群香烟,为了突出稀缺性,你吃大肉他敢吃鸽子肉,你吃鸽子肉,他吃驴肉。还有是从众心理,本来都不买,一看来来往往都有,就心里搁不下了,就都买。棉花糖销售就是这。
生活好像过去了,但是童年曾经体验过得味道多年以后还想再拥有。为了警惕西方文化,包括餐饮文化,我们要提醒青少年不要被肯德基抓去了胃口,不要被德克士碾压了大荔土产的红薯稀饭,不要被蜜雪冰城各种西洋冷饮珍珠奶茶味道所篡取。多亏洋稻黍有传统的中国产的种子!有空了可以多吃点。
作者简介:王成,渭南市著名英语教师。大荔县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