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前,村民穿衣属“自给型”,即“自己种棉、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染色、自己裁制”。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一台纺线车,俗称纺车。部分人家购置织布机,修建织布窨子(为保证温度和湿度,修建于地下的地窖),村民们把自己种的棉花采摘下来,用纺车纺好棉线,然后交给有织布机的人家织成布,村民俗称这种布为“土布”“粗布”或“笨布”,交付一定加工费后,拿回家自己染色或到县城染坊染色,然后缝制成衣。颜色主要有黑色、灰色、蓝色:黑、灰是用乌叶树的叶子加黑矾,绿色是用槐米,红色是用从地里挖出的红土或用紫红棉花织等,染色方法五花八门。
衣服样式:男式上衣为对襟蒜疙瘩扣,单衣缀上明口袋;女式上衣是大襟衣,腋下扣蒜疙瘩扣;男女下衣样式一样,都是前后不分的大肥掩腰裤,系腰带用一根较粗布条,新婚夫妻则用红色布腰带。夏季,男人多数穿白色衣服,女人穿上色的衣服较多,10岁以下男孩多不穿衣服而光着身子或穿缅腰大半截裤子,小女孩穿块上色兜肚布。冬季,无论男女均穿黑灰色的棉衣棉裤;中老年男人穿大襟棉大袄的多。春秋两季,多穿夹衣服(里表两层)。
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好转,衣服用料也由粗布变成了细布,如山鹿布、单卡、双卡、斜纹或劳动布,但前期仍有村民纺线穿粗布,一些高级布料如条绒(灯芯绒)、面绒、华达呢、毛料等在村里还不多见。服装式样,中式服被中山服和制服取代,但老年人中穿中式服的仍较多。服装的品种开始增多,如秋衣秋裤、绒衣绒裤、毛衣毛裤、棉大衣等。在夏季有背心、裤衩、绱领和带领的针织汗衫。妇女在夏季喜欢穿半截袖衫和蓝裤子,冬季穿花布制作的大襟袄或用绸缎料子做的开襟棉袄,套外罩或外衣。学生服装是白色衬衣、蓝裤子。“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壮年男女以穿绿色军装和军便装为荣,冬季穿军大衣。此时,的确良、呢绒华达呢、针织品、涤纶、化纤等布料开始进入少数条件好的村民家中。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村民们穿衣以遮体避寒为主,一般人家只是在过年时添置一身衣服,贫穷人家一身衣服连穿好几年。往往是一件衣服大人穿后孩子穿。孩子多的家庭,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即一件衣服翻改缝补多次,兄弟姊妹几个人倒腾着穿,甚至穿几代。村民中有亲戚在大城市居住的,将人家穿过的旧衣服拿回家,稍加改制就成为自家穿的好衣服。在那时,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父一代,子一代,翻翻改改又一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个年代,村民们天天下地干活劳动,又累又苦又脏,外衣磨损严重,故村民们常在外衣容易磨损的地方如双腿漆盖、双胳膊肘儿、臀部等部位,缝上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或椭圆形布块,以延长外衣穿用寿命,这就是过去村民们常说的“补丁衣服”。对“补丁”这一名词,现40岁左右的中年人略有耳闻,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如天方夜谭,而在当年,“补丁”一词则是村民常挂在嘴上的口头语。70年代后期,“补丁”“补丁衣服”已成为历史名词,补丁衣服也从村民视野中消失。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市场日益繁荣,各种布料应有尽有,色泽鲜艳华丽,名称和材质令人难以说出,什么真丝、毛涤、纯毛、麻纱、羊绒、鸭绒、丝绒、太空棉,以及纯棉料子等;衣服式样更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样式新颖独特,令人眼花缭乱,什么西装、茄克、皮茄克、羊毛衫、风雨衣、风雪衣、羽绒服、太空服、运动服、单马甲、夹棉马甲、毛呢大衣、毛衣等。青年人喜欢穿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文化衫、蝙蝠衫,以及各种各样的长短袖衫等休闲服;青年妇女和女孩则喜欢穿裙装,如连衣裙、筒裙、短裙、超短裙、百褶裙、旗袍裙、八片裙等;老年妇女中穿大红大绿、花衣等时尚衣的也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穿衣讲究,名牌、个性、流行这些元素在他们的服饰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女孩子普遍向时尚、前卫、靓丽方向发展。对于每个村民来说,拥有几套甚至十几套衣服已不足为奇,各种式样衣服经常变换着穿,人们穿衣除了遮体避寒,更多的是追求时尚、美观、洋气,增加生活乐趣,提升生活品味,使生活更加美好。
二帽子和鞋袜
帽子主要是男性村民的用品。解放前,老年人戴瓜壳帽的占多数。冬季,中老年人为了防寒,戴毡帽、毛线或棉线织的帽子。青少年戴帽子的不多,妇女不戴帽子。解放后到60年代,男人在冬季戴栽绒帽和棉帽的多起来;夏天下地干活戴麦秸秆草帽以防晒。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青壮年男女戴军单帽和军棉帽的很普遍。改革开放后,帽子在式样、种类和材质上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如皮帽、毛帽、纱帽、遮阳帽、鸭式帽、长舌帽等,式样多而新颖。许多中青年男子为追求新颖时尚美丽发型,不管冬夏,连帽子都免戴了。
三发型
明朝时,石井境内男女发型造型大同小异,要简单得多。清朝时,受清律束缚,境内男性一律梳大辫子,女性发型多样。到了民国初期,男性逐步剪掉了大辫子,留剪发头;未婚女子多留独根大辫子,已婚妇女多用丝绸梳扎盘头。三四十年代,男子们或剃光头,或留剪发头;少数新潮妇女开始留剪发头。解放后50至70年代,男子们多理成分头、平头,许多老年男子干脆剃成光头;未婚女子改梳留两根大辫子,已婚妇女留剪发头。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穿戴的讲究,人们开始追求发型的新奇美,不管男女老幼,讲究发型美丽新颖甚至时髦,传统发型慢慢消失。男性多留平头、小分头、背头,有的留的头发较长;女子则开始烫发、卷发,留披肩发等。进入90年代,男女染发和“焗油”开始流行。进入21世纪,发型式样更加繁多新奇,令人眼花缭乱。在发型变化中,一个显著变化是染发焗油盛行,这会使人看起来显得年轻。过去,人们的头发任其自然变白,根本不会想到也没有条件将白发染黑。染发焗油所用产品也更加高级安全,并且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焗油行列中,特别是年轻人,为追求新奇时髦,将发焗成黄色、红色甚至其他颜色;中老年男女焗油,则为将白发染成黑发,使人看起来显得年轻,留住青春。
70年代以前,人们洗发基本上是肥皂,甚至清水洗发即可。随着人们对发型的追求和讲究,80年代后护发和饰发用品也开始大行其道,种类增多。进入21世纪,高、中、低各种不同类型、用途护发和饰发用品种类繁多,不胜牧举。护发用品有洗发剂、洗发精,品牌众多,如丁家宜、海飞丝、飘柔等;发饰定型用品有发胶、发蜡、摩丝、啫喱水等;染发用品的种类、品牌也很多,令人难以叫上名字。
第二节饮食
一主副食
石井乡属山区,土壤贫瘠石头多,干旱缺水,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不过百儿八十斤,旱年和灾年经常是颗粒无收,所谓“半年糠菜半年粮”是指风调雨顺的年景,如遇灾年、旱年,粮食无收,自然也难以糠菜糊口。
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民们在饮食上有了一定改善。50年代,村民们仍以粗粮为食,在饮食上和过去没有太大区别,到末期,政府为解决人们吃饱吃好问题,提出了“粗粮细做”,如,在吃山药面时,用山药面参上玉米面蒸饼子,烙山药面饼等。这一时期,村民们冬春仍是一日两顿饭,玉米、山药、高粱为主食,但在吃上,村民们开始具有选择性了。60年代到70年代初,村民们在饮食上又有所改善。这一时期,石井区域内的村庄通上了电,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加工实现机械化,村民主食开始以玉米、小麦、小米、山药、高梁为主,白面(小麦面粉)和小米在饮食中分量增加,黍子和豆类在饮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村民饮食开始多样化,但副食中除粉条、豆腐等外,其他的改善不明显。这一时期,村民们冬春仍是一日两顿饭。至70年代末,主食已有粗粮(玉米面和小米等)和细粮(白面、大米)之分,但大米在村民中非常少见,高粱和稷子因食用性差被淘汰,黍子也不多见,山药降为副食,副食如肉、蛋、豆腐、粉条等在饮食中的分量都有所提高。在这一时期,多数村民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吃的好些。
糖茶烟酒饮料也是人们饮食中的一部分。70年代以前,糖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堪称奢侈品,平时难以见到;喝的酒是最低档次的散酒、山药干酒;抽的烟一般是自家种的旱烟或到集市上买旱烟,或者购买九分钱一盒的红花烟、一角六分钱的岗南烟和两角五分钱的荷花烟;至于饮料,喝的是白开水甚至凉水,讲究一点的喝绿豆汤。改革开放后,糖茶烟酒饮料一年比一年丰富,种类一年比一年增多,质量和档次一年比一年提高,高、中、低档次齐全,满足了各生活水平层次人们的需求。糖有红糖、散白糖和冰糖,价格便宜,已成为寻常人家日常用品,糖果种类繁多,口味各异;茶有红茶、绿茶、花茶、青茶之分,种类众多;烟既有普通烟、高级烟,也有雪茄烟;酒有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品牌繁多;饮料有牛奶饮料,也有果味饮料。他们种类异常繁多,琳琅满目,绝大多数为国产,也有进口的。糖茶烟酒饮料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吃
1.豆渣饼子
用玉米面搀上豆渣(做豆腐后剩下的渣子)加上盐、花椒面捏成的饼子,上锅蒸熟即可,既把豆渣充分利用,吃起来又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2.年糕(黏糕)
3.鏊子煎饼
煎饼可谓石井乡的特色小吃,山区小杂粮多,做起煎饼来较为方便。煎饼是由小麦、玉米、高粱、小米、绿豆、黄豆等各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经一晚上的软化,第二天在石磨上打磨成浆(磨时放上花椒、大料),然后在鏊子上用抹子摊成薄片,即为煎饼。抹煎饼不能用大火,只能用软火,以草为薪抹出的煎饼最为好吃,脆香可口,如果沾上酱卷上大葱或卷上熏肉,吃起来更是独有风味。
4.铁锅饼子
铁锅饼子也叫贴饼子,将玉米面放上苏打粉用温水和面,用两手拍捏成椭圆形,生铁锅加水烧开,趁锅烫的时候将饼子粘贴在四周,加软火至熟,然后用小铁铲把它戗下来,便是铁锅饼子,吃起来软脆兼合,香柔上口。
5.饹(ge)饾、饸饹(lao)
饹饾是以白面粉为主,掺上山药面、玉米面、绿豆面或荞麦面和成面后可制成各种风味的饹饾。做法是将和成的面粉团用饹饾床(做饹饾的工具)以手掌跟直接挤压在开水锅里,煮熟后,浇上卤即可食用。
饸饹和饹饾的用料相同,只是形状不同。饹饾短为蝌蚪状,饸饹是用饸饹床(做饸饹的工具)通过杠杆作用挤压而成长圆形,状如面条。
6.油糕
油糕是先将粘米面掺上玉米面或小米面,用开水和上面团,再放到篦子上蒸熟,然后逐个擀片、包红糖后捏成半圆形,再放在锅上用油煎熟,两面煎至金黄色,熟后便可食用,吃起来粘甜可口、香味四溢。
7.凉粉
正宗凉粉是用绿豆面、淀粉和水搅和成浆糊状,然后用小火熬制而成,放凉凝固后打成小块,加上凉水、芥末粉、醋、蒜、香油即可食用,是夏日防暑、清热、解渴的佳品。
8.荞麦扒糕
荞麦面经多次与开水搅和成浆糊,然后用小火熬制而成,散热后用手拍成饼。食用时用刀打成小块,蘸上醋、蒜,酸甜开胃,是夏季不可缺少的小吃。
9.炒面
石井区域各村到处都生长着枣树,过去条件差,老百姓就把枣晒干碾成面,叫做炒面(枣面)。炒面可随时充饥,既可干吃,也可加水搅拌成糊状食用。
10.包皮面(夹心面条)
白面和成团,擀成圆饼状,然后把山药面也和成团,用白面包上山药面团,再擀成面皮,切成细条。此面条上下两层为白色,中间为褐色,所以称夹心面条。煮熟后浇上卤食之,美味可口,别有风味。
三燃料
燃料是古今城乡民众日常生活中用来做饭的必需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石井区域内广大村民使用燃料的过程大体经历了烧柴草、烧柴草煤炭和使用气电三个历史阶段。
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境内部分村庄如栈道、石井、北薛庄等村一些村民赶着毛驴到西边三四十公里远的井陉煤矿中,将炭(烟煤)运回家中作燃料。当时的炭价不高,一些村民还买得起。烧炭时用庄稼秸做引火。炭烧过后剩下的废渣(老百姓叫渣渣硫、炉渣),村民们舍不得扔掉,视之为宝,存放在院落内积攒起来,用来砸石窑、平房的房顶,结实耐用不漏水。这一时期,各种柴草仍是广大村民所需的主要燃料,其与炭一起成为村民生活中同存并用的两种燃料。
解放后至70年代末,境内村民家庭所用燃料没有大的变化,仍为柴草和煤炭。只是作为燃料的炭增加了新品种—煤。煤和炭属同一类燃料,但煤无烟,耐烧,故碳的使用量在减少,煤的使用量在增加。烧煤要使用土坯(后使用砖)垒砌炉子(村民俗称之为高火)。烧煤的方式是烧煤泥,不做饭时用煤泥封火并留孔,以防灭火。煤泥是在散煤中加入适量带有粘性的红土加水和成。春秋天气晴好时可将煤泥做成方形泥糕,方法是将煤泥摊在事先撒层炉渣灰的平台上,表面用铁锨拍打平整,并趁湿用铁锨切割成方形,晒干后备用,主要用于蒸干粮和煮饺子等,因为用炉子烧干煤糕火旺。
自80年代开始,随着石井境内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燃料由以柴草、煤炭为主,渐改为以蜂窝煤(散煤粉碎后加土制作成的一种圆柱形煤块,有大、中、小三种)和液化气为主。进入21世纪,做饭烧菜烧水以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电等能源为主,使用散煤和蜂窝煤做饭的只是极少数,而其主要用来取暖;用柴草作燃料已成为历史,只是在农户过红白事熬大锅菜时才偶尔使用木柴,主要是旧家具、旧木板、旧木棍、旧房架等。
自2017年3月起,石井乡根据鹿泉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在境内九个村安装天然气管道,利用天然气来取暖和做饭,既清洁大气,又方便快捷。
四炊具
解放前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民们做饭的主要工具是风箱(村民俗称风匣)、锅头(灶火)和铁锅(分大铁锅和小铁锅)。锅头由锅头台和大铁锅组成,左侧放风箱,锅头和风箱之间通过铁筒(风道)相连。风箱是一种将空气压缩而产生气流,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的装置。锅头用来做饭和贴饼子。将捏好的饼子贴在铁锅圈里的锅帮上,蒸出的饼子就是贴饼。锅圈的作用是防止饼子出溜到锅里。馏饼子或其他干粮时要放在篦子上,然后盖上锅盖。
铁锅由白口铁浇铸而成,锅头上使用的大铁锅没有“腿”,炉子上用的大铁锅带有三根“腿”作为支撑;小铁锅多带有三个“腿”(俗称为三根腿的巴巴锅);烧水多用由白口铁铸造的生铁壶,提系为铸造前放置的细熟铁棍,其笨重而费火。
五餐具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吃饭用的是木制低桌、方桌,有的家庭院子里还有石凳石桌,坐具有小板凳,还有用麦秸拧成的蒲墩。吃饭的碗用的是一号二号大笨碗、粗白瓷大碗、黑色或褐色瓷碗等。80年代起,碗日趋变小;90年代后期,碗又有大、中、小三种型号之分,同时有瓷碗、塑料碗、玻璃碗、不锈钢碗之分。70年代以前,多数家庭是将锅连同炒好的菜一起端上饭桌,或用大盆调好凉拌菜端上饭桌。80年代起,村民开始使用六寸、八寸盘盛菜。90年代后,盛菜的盘子种类花样繁多新颖,从形状上看,有圆形盘、鱼形盘、方形盘、菱形盘等;从质地看,又有瓷盘、塑料盘、玻璃盘、不锈钢盘之分。吃饭用的筷子,过去都是木制的,90年代后出现了塑料快子。至于喝水用的杯子,更是种类繁多,式样新颖美观。
第三节居住
一民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井区域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各村委会按照新村规划,依据村民子女数情况,分期分批批放村民宅基地,面积在0.35到0.5亩之间。大部分村民盖起并住进新房,但仍有少数村民住在旧平房和石窑中。村民住房建筑结构逐渐由砖、木、土、石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化,样式多为檐窝前沿式。
1995年以后,为节省土地资源,宅基地批放面积缩小,开始出现小院套间房。为能充分通风采光,门窗尺寸加大,除卧室外还设有会客厅、卫生间等。村民住进新房后,添置新床,购置新家具,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应有尽有,并安装了取暖用的采暖炉、洗澡用的太阳能、铝合金门窗,用铝合金封装凉台,防风避寒署,屋内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有线电视也进入户中,很多家庭装上了电脑,上了互联网。村民居住条件逐渐城市化。
2000年到2016年,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本乡约45%的家庭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开始走上城镇一体化发展道路。村民居住条件与过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二室内布置
1.炕和床
20世纪70年代以前,村民们睡觉休息用的是土炕,而且,千篇一律,都是北屋南炕,南屋北炕,东屋西炕,西屋东炕,主要是为了靠近窗户好采光,妇女们坐在炕上做营生方便,最大缺点是在下雨时容易往炕上潲雨。早先的炕是用农民自己打的土坯垒砌,炕体呈蜂窝状;后来用烧制的砖垒砌,炕体也呈蜂窝状,主要是为了走烟散热取暖。70年代后期,村民们开始使用床睡觉休息,床的位置怎么合适就怎么摆放,开始时使用的是木床和铁床,如是铁床,上铺木板。90年代开始,又时兴起包厢床、弹簧床、沙发床;至2000年,又时兴起加床头的包厢床、席梦思床等。床的种类既多又美观漂亮实用。
2.床上用品
解放前,一般村民家庭炕上铺有炕席,有炕被,炕被由破布缝制而成,且补丁多,上面铺一块好一点的粗布炕单,家里穷的人家连炕单也没有。被子和褥子是用粗布缝制,几个人合用一条搭被。春天掏出被子里的棉絮当夹被盖,夏天拆了被子当被单盖。20世纪60至70年代,缝制被褥的布料换成了细布,白洋布里子,花哔叽面。到了80年代后,缝制被褥的布料种类增多,式样漂亮华丽。再往后,人们时兴在被子外面套被罩,不用再每年拆洗被子,只须每年将被罩洗干净即可。炕床上铺的垫子也在变化,早年间是炕席、草垫、炕被。有了床后,床垫种类逐渐增多,趋向多元化,主要有:弹簧床垫、海绵床垫、棕榈床垫、乳胶床垫、气床垫、磁床垫等,各种型号、材料、厚薄不同的床垫应有尽有,既美观又舒适。
3.家具
解放前,一般家庭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主要是木制低桌、方桌、木箱、单人板凳、双人板凳、小板凳等,方桌一般用来招待客人和逢年过节供奉神灵时摆放供品使用。解放后50至70年代,一些家庭开始陆续添置立柜和靠背椅等;80年代,许多家庭的方桌换成了一头沉或两头沉的写字台,桌面也较方桌变大,三个抽屉,沙发开始进入村民家中;90年代时兴起组合家具,这种家具包含有立柜、梳妆台、电视柜、角柜、柜橱等,4到8件不等,此时立柜叫大衣柜,弹簧沙发和纯木质沙发也开始时兴。进入2000年,室内家具如各种立柜、书柜、电脑桌、沙发、茶几、桌椅凳等档次不同,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三装修
解放以前,村民们只求有个安稳的住处用来挡风取暖、安身立命即可,室内地面用土砸实整平,墙面用白土和上麦秸抹平,安上简单的木制门窗,窗棂上糊上麻头纸等,就是令人满意的居室,根本谈不上什么室内室外装修。装修只是极少数大户人家和富人的“专利”,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居室布置得美观舒适,更注重房屋的外观美。五脊六兽,砖石上皆刻花装饰,又以石阶、石狮、泡鼓钉门相配,窗户上面饰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寿、喜、福、禄等吉祥字。
解放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村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就因地制宜,对自己所住房屋进行一番简单装修,如,室内地面由土面发展到灰渣面、砖砌面、水泥面;墙面用白土和上麦秸抹上底层,再用白灰和上麦秸抹表层,将墙面抹得既平又白,再后来用水泥和白灰抹墙,既白亮又牢固;门窗仍是木材制作,并按上方块玻璃;用白纸高粱杆裱屋顶等。并且,开始追求房屋的外观美。
室内装修变化最大的当属厨房和卫生间。过去村民建造房屋,室内不带厨房和卫生间,它们建在院子里某个地方,既狭小又简陋。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村民们所建或所购房屋,室内都带有厨房和卫生间。人们自然在装修房屋时对其“大动手术”,地面和屋顶装饰的和居室一样,墙壁上有的涂各种涂料,有的铺上壁砖。厨房内厨台、壁橱、抽油烟机等各种炊具一应俱全,卫生间内,由蹲式便器发展为坐式便器,太阳能或电热水器用来洗澡方便快捷,洗衣机等各种卫生用品应有尽有。从厨房和卫生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室内装修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四节出行
一出行工具
解放以前至解放后50年代,石井境内各村庄居民都很贫穷落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村民外出远门或短途行走,如走亲串友、赶集上店买卖东西、赶庙会等,全靠双腿徒步行走,所带物品也是肩扛人背,或扁担挑或牲畜驮运。富户人家则以畜代步,坐马车或轿子或轿车,物品放于车中。轿子用木头制成,方形,外面套着帷子,两边各有一根长木杆,由人抬着走,供贵人乘坐,或结婚时出嫁闺女乘坐。轿车,俗称细车,车厢四周罩以布幔,木质结构,车轮包铁箍,用马、骡等拉着走,为富户人家出行时专用。60年代初,轿子、轿车被淘汰。
60年代后期,自行车开始进入境内个别条件较好的村民家中。在70年代,购买一辆自行车至少是境内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一年的收入,而且,还得托门子,凭票购买。那时,即使有钱,没有票证照样买不上,人们出行相互借用自行车。至80年代初,境内各村中约40%的家庭拥有了自行车。这一时期,村民们购买的自行车品牌主要有:旧僧帽、石家庄生产的二六型“金星”、苏联进口的倒蹬闸、天津出的“红双喜”即后来的“红旗”,以及天津的“飞鸽”和上海的“永久”“凤凰”等。那时,“飞鸽”“永久”和“凤凰”属高档自行车,并且绝大多数自行车属于二八加重型,既是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驮运各种物品的运输工具。
80年代,自行车已进入境内各村寻常百姓家中,普及率达到80%。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境内建材企业特别是采石企业迅速崛起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价格较为昂贵的摩托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兼运输工具,因其方便快速,迅速进入村民家中,并大行其道。因本乡各村遍布村中的小巷小道、进入各采石厂的崎岖山道等狭窄坎坷不平,坡度较大,摩托车非常适合村民骑行。摩托车的品牌有轻骑、金城、豪爵、幸福、重庆等,种类有轻便式、踏板式和骑跨式,按排放量大小有50、70、80、100、125、250等。这一时期,村民骑行的自行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档次高,种类样式也增多,除过去的二八加重型和二六轻便型自行车外,山地车、变速车也进入村民家中,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式自行车,并且自行车前装有筐,便于盛放东西,而过去二八加重型自行车逐渐退出村民生活中而被淘汰。与此同时,购买小汽车(面包车、小轿车等)的村民也在逐渐增多,由于驾驶机动车需办理驾驶证、行车证,以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影响,购买的人还不是很多。
至2000年,境内各村家家都拥有了自行车,甚至二三辆,70%的农户拥有了摩托车。同时,购买面包车、小轿车以及越野车等各种式样、牌子和型号汽车的村民也明显增多。作为现代化的高档交通工具,汽车成为农村富裕家庭里中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首选。2005年后,用电池作动力的电动车作为新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由于其方便、快捷、轻巧,且不属于机动车,不用办理驾照、行车本,迅速被广大村民所接受而快速进入村民家中,一些家庭甚至拥有二、三辆。由于境内道路较为难行,进入21世纪后,摩托车仍是许多普通村民外出的交通工具。随着各通村公路和村中大街小巷越修越好,硬化率提高,电动车数量显著增加,2010年后其数量甚至超越了摩托车。当然,仍有许多村民在骑行自行车。到2016年,拥有摩托车的农户已减少至40%,电动车的农户拥有量则达到70%,拥有各种汽车的农户也达到了10%。
由于境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也迅速增多,进入21世纪,境内村民不管是长途远行,还是短途出行,都更加方便快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以车代步的时代已彻底成为历史。
二外出旅游
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受经济状况、思想观念、交通工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石井境内村民绝大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精彩,更不清楚“旅游”是干什么的,处于封闭状态。自80年代中期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境内村民逐渐接受到新思想、新观念,视野逐渐开阔,旅游开始进入村民生活中。进入21世纪,旅游已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随旅行社外出旅游,有的自驾私家车外出旅行观光,有的一家或几家或同事、同学组团外出旅游,更有甚者,乘坐飞机或轮船到远方旅行观光。旅游地点的选择也各不相同,近的到本乡、本区的一些景点景区游乐,远的则到外省甚至国外旅行,见识各地的优美景观,领略其风土人情,增见识,强身体,削烦恼。这些村民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在21世纪已成为现实,并成为一桩很平常的事情。与此同时,伴随着外出旅游发展的步伐,外出旅游结婚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一些青年男女结婚时选择旅行结婚,回来后再宴请亲朋好友,这增加了新婚乐趣。外出旅游观光玩乐已成为石井村民一种新时尚、新生活,给村民生活增加了乐趣,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第五节照明
在石井区域内,自有人生存至今,照明经历了从自然光、油到电的发展过程,照明工具经历了植物油灯、蜡烛、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再到琳琅满目的装饰灯、节能灯的发展过程。
唐宋元时期,居住于石井区域内的人还很少,人们晚上照明靠的是月光,除此尚没有其他照明工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清中期开始,获鹿城中官府县衙和商贩开始使用笨蜡(制作原料为动物油脂)作为照明用具,石井境内一些村庄中的个别村民开始使用笨蜡照明,但只有富户人家才用得起,绝大部分村民仍使用棉油灯。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外的煤油(村民们俗称洋油)、火柴(村民们俗称洋火)和石蜡(村们们俗称洋蜡,一种矿物质,可融化点燃)等照明燃料和用品传如中国。到清末,火柴、煤油灯、蜡烛(石蜡制成)等较先进的照明用具开始在石井境内各村中流行和使用,并一直延续至解放后70年代末期。
清末民初至解放初,石井境内使用煤油灯、蜡烛和火柴的多是富户人家,大部分普通人家仍然使用的是棉油灯和火镰。
在1958年至1981年的生产队时期,石井境内各生产大队及生产队曾使用保险灯(也叫马灯)来照明。保险灯由玻璃和铁片等制成,是一种呈扁圆柱状、底部盛煤油、顶部留有出烟细孔、可手提的罩子灯,常用于赶马车走夜道或晚上干农活(如浇地)时使用,有“气死风”之俗称美誉。
1959年至1971年,石井公社各村相继通上了电,多数村民开始使用电力照明,使用的是普通的5至25瓦的小白炽灯。但一些居住在村边缘地带、离变压器较远的村民,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村民仍使用煤油灯照明。1979年后境内各村村民全部使用电力照明,煤油灯、保险灯两种照明用具彻底退出照明的历史舞台,但手电筒、蜡烛和火柴仍在村民中使用。
从80年代初开始,境内少数村民盖新房时开始使用较现代化的照明用具—荧光灯(也叫日光灯,村民俗称其为电棍),学生做作业使用上台灯等。从80年代后期开始,各种式样新颖别致、造型功能各异、外形美观、节能并可自动调节亮度的现代化灯具相继进入境内村民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客厅里,吊灯、壁灯、吸顶灯、小型射灯等应有尽有;过春节时,树挂灯、大玻璃窗上电控闪光五彩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氛围等。进入21世纪,各式各样、功率不同的节能灯大行其道,2012年后白炽灯被淘汰;村民客厅、卧室等屋顶上装的各种造型华丽美观的灯具全部换成节能灯具,既照明、省电,更是成为家庭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间洗澡时安装上了既可加热又能照明的浴霸灯;学习工作用的台灯不断更新换代,造型漂亮,样式新颖,既节能又可自动调节亮度;手电筒也旧貌换新颜,造型各异,快捷方便;2010年后现代化的智能手机也具有了照明功能,黑夜中上下楼梯等异常方便。灯具的发展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增添了无穷光彩和无限乐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照明及照明用具的发展和使用同旧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六节防暑取暖
一防暑降温
封建社会时期、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至70年代,石井境内村民们的防暑降温用具没有大的变化。夏天,为防暑降温,境内村民各显其通,躲避酷暑侵袭的方法很多。当时的最主要降温工具是芭蕉扇,即用芭蕉叶制作的扇子。天热时,几乎每人手持一把芭蕉扇,用手使劲煽动扇子,以此推动空气流动来达到降温目的;个别村民使用纸扇来降温;有的使用大植物叶子、小木板等作为扇子;有的躲进山间的山洞、土墙中挖掘的大土洞和地面下挖掘的地窨子中;更多的人干脆就坐在树荫下闭目养神或聊天,乘凉降温;男人光膀子、很多小男孩整个夏天都不穿上衣等。
夏天,村民们白天要劳作,男人们光着上身,披块湿毛巾或湿布,一边劳作一边擦汗,也不觉得有多热。晚上收工回家,人困马乏要休息,但旧时房屋低矮、间量狭小,屋内密不透气,进屋如进蒸房。加之屋内蚊子多,点燃用臭蒿子拧成的草绳来熏蚊子,更是热中加热,故人们整夜扇不离手,闷热难言。由于夏天晚上屋里太热,境内很多村民养成了暑天在房顶睡觉过夜的习惯。村民们晚上将房顶打扫干净,铺上席子和床单,忍受野外蚊虫叮咬之苦,在房顶过夜,以躲避酷暑。男人和男孩们天热时可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妇女们衣服长期裹身,苦热难熬,身体捂出热疮兹痒难耐,抓破皮肤被感染是常有之事。旧时暑天村民深受酷暑危害之状难以言表。
二取暖防寒
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冬季取暖防寒是石井境内广大村民一年中一大难关,对于贫苦人家来说尤为甚。贫苦人家因其棉衣棉被不足,冬天只好蜷缩于屋内炕上;冻得实在难以忍受时,就点把柴火熏熏屋子,让屋子稍微暖和一些。当时,村民们睡觉用的是土炕,用土坯垒砌而成,炕体中间呈蜂窝状,便于进热走烟,一些土炕在炕的前沿留有炕洞,这些方法都是便于为冬季取暖而设置。到了冬天,有的农户将厨房搬到主房左侧的外间屋(耳房),盘垒一灶火台,并与主房内的土炕相连通,这叫隔山火锅头。晚上做饭时,先是蒸干粮做好饭,再给猪煮一锅猪食,这样可以多燃烧一些柴禾,将主屋内的土炕烧热一些,过去农村中有“一盘热炕暖三间”的说法即指此。也有的人每天晚上临睡前事先铺好被褥,然后在炕洞内燃烧柴草将炕烧热取暖。民国年间,一些有炭的农户在屋内炕的前面用砖盘垒一个与炕相连的炕火炉,在炉上烧炭,既能做饭又可暖屋热炕。
解放后,境内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和提高,一些村民开始盘垒砖炉(高火)烧煤炭做饭烧水,但大部分村民仍保留着用隔山火锅头做饭烧热炕的习惯。晚上做饭前事先将主房炕上的被褥铺好,饭后全家大人小孩挤在一个热炕上,睡觉时热热乎乎,此即俗语所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有的农户仍用炕火炉做饭取暖。这两种做饭烧炕取暖的习惯一直沿续至8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境内村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变化,土坯炕逐渐被淘汰,改用床(木床或铁床)睡觉休息。随之,冬季取暖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农户在屋内安装自制的土暖气,其由土锅炉、暖气片和铁水管组成。土锅炉安装于厨房内,暖气片安装于各房间,并于土锅炉相连,烧散煤或大块蜂窝煤,做饭取暖两不误。有的农户在屋内生铁炉或用砖盘垒砖炉,烧煤取暖兼做饭烧水,炉子上安烟筒,以防煤气中毒。还有的村民在被窝中放置暖水袋或暖水瓶取暖。90年代初期,电热毯、电热扇、电暖气等现代化的取暖用具进入一部分村民家庭中,他们既方便又卫生,但由于耗费电,使用的村民并不是很多。90年代后期,造型各异、功能较多的小锅炉如“懒汉炉”“两用炉”“节能炉”等相继进入村民生活中,绝大部分村民家中都安装上实用、卫生、取暖效果好的暖气。2005年后,具有制热功能的空调作为新型取暖设施开始进入境内村民家庭中,但使用的人很少,因其耗电量大,取暖费用高。少数人仍使用砖炉、铁炉烧煤取暖,一些人使用电暖气、电热扇、电热毯取暖,多数人仍使用锅炉烧暖气取暖。
90年代后期至2016年,境内许多村民相继在鹿泉城区购置商品楼居住,冬天取暖由供热公司集中有偿供热,免去了人工烧锅炉、烧炉子的麻烦,既暖和又卫生。
2014年至2016年,鹿泉区政府在农村推广新型的、供农民使用的环保采暖炉,其中,2015年共推广715台。由于其具有节能性强、热能利用率高等性能,安装一台政府补贴100元,深受境内村民欢迎。
2017年12月,石井境内居民开始使用天然气来取暖,省时省力,方便节能。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境内村民的冬天取暖防寒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们彻底告别了过去冬天挨冻的历史。
第七节村民卫生
一家庭与身体卫生
解放后,石井境内各村在卫生面貌明显改善提升的同时,家庭和个人卫生也得到明显提升。
过去,村民们扫院子用的是扫帚苗和竹子做成的大扫帚(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竹子大扫帚);清扫室内地面(土地面)用的是自己用高粱空杆穗和黍子秸做成的条帚;清理物品上的尘土用鸡毛掸子。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村民在新盖的房子屋里的地面上铺上了饰有各种花纹的石质或瓷质地板砖,清扫工具用的是墩布、清洁刷以及其他更高级的清洁用具。
解放以前,由于缺水少雨等客观条件所限,村民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讲个人卫生的习惯,洗手洗脸洗头洗脚洗发用水简单洗一洗,讲究一点的用猪胰子擦身子,一年也不过洗一次澡,且要到县城洗澡堂去洗,有的一年连一次澡也不洗,只是用水和破布简单擦一擦身子。解放后至70年代,村民们洗手洗头洗脚洗脸除使用肥皂外,还有碱面、猪胰子,洗发也使用肥皂。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人体卫生用品的种类逐年增多,除肥皂外,什么香皂、洗手液、沐浴液、洗发剂、洗发精等等,不胜牧举。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条件的村民们多数在卫生间安上一个大瓷浴盆洗澡;90年代到21世纪,许多村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洗澡,在卫生间内,接上淋浴设施就可进行淋浴洗澡,既卫生又方便。年轻人们常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洗浴后才上床,老年人也大多养成隔三差五地经常洗澡的良好卫生习惯。
刷牙,解放前至解放后60年代,村民根本没有这一习惯,最多用温水把嘴涮一涮;70年代,只有极少数村民购买牙膏牙刷来刷牙;8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村民开始购买牙膏牙刷等刷牙用具和用品,定时刷牙,养成刷牙习惯,购买的刷牙用品用具档次也提高,还有的村民开始定时洗牙,村民的牙齿保健意识在逐渐提高。
人们对衣服的清洗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很早以前,人们洗衣服没有任何清洁用品,只能用水洗后再用木棒(村民俗称砸衣棒)用力砸衣服,将里面的脏东西砸出来,然后再洗再砸,衣服就被洗干净。解放后至70年代,洗衣服时除使用砸衣棒和搓板外,开始使用肥皂;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洗衣用品开始逐渐增多,洗衣效果也明显提高,除传统的肥皂外,还有洗衣粉、肥皂粉、洗衣液等;同时村民开始购置使用洗衣机洗衣物被褥;2005年后有的村民开始使用全自动洗衣机,砸衣棒成为历史文物。至2016年,绝大多数村民家中拥有了全自动和各种类型洗衣机,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但少数村民仍用手或搓衣板清洗衣物,既活动身体又节省费用。
在21世纪,境内村民们讲究人体和衣物被褥卫生已成为一桩非常简单易行的事情。
二饮食卫生
解放前至解放后60年代,村民们在饮食方面不讲卫生现象表现得很明显。村民们祖祖辈辈吃的是旱井水(即下雨天雨水汇集储存于旱井中,澄清后饮用,而绝大部分旱井分布于街道两旁低洼处或场边地头以方便储水),人们一直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为口头禅。调拌凉菜时菜洗的不干净,一年中常吃腌制咸菜,常喝生冷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过去流行于各村中各种肠道传染病、肝炎等就是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所致。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的饮食卫生观念逐步改变和提高,各种不良饮食卫生习惯逐步改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逐渐养成,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冷水,少吃生食,不吃凉剩饭,不喝隔夜茶,蔬菜精心清洗,饮用水由旱井水改为深井水,厨房里剩饭剩菜放入冰箱中保鲜,洗涮碗筷盘用清洁球、洗洁精、清洁剂等。进入21世纪后,不少家庭还安装上了净水器,喝上了纯净水等。由于村民的保健和饮食卫生观念明显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显著提高。
第八节家庭娱乐
解放以前,石井区域内的村民过的是原始的农耕生活,艰辛而单一,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吃饭睡觉,物质生活尚且难以维持,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娱乐生活了。村民在干活劳累之余,无非就是喊山为曲,自唱自娱一番,来抒发一下自己心中沉闷的感情;晚上互相串串门,讲讲故事和笑话等,这可算是境内村民最原始的家庭娱乐生活了。
解放后至60年代初,境内村民们的家庭娱乐生活仍没有什么变化;60年代中期,境内极个别条件好的村民开始购置电子管收音机,村民家庭娱乐生活有了一点起色;从80年代初开始到21世纪,各式各样、功能各异、档次高低不同的各种家庭娱乐设施相继进入境内村民家庭中,村民家庭娱乐生活有了明显起色并日益丰富起来。
自90年代后期始,各种新型的现代化家庭娱乐设施如组合音响、功放、话筒、VCD等相继进入境内村民家庭中,它们和彩电组合在一起,可进行卡拉OK(手拿话筒跟着电视中播放的歌曲唱歌)。在这里,电视机已不仅是一件家用电器,它已成为卡拉OK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放可提高音质,加强音效,将VCD光碟插入VCD机中,将话筒与功放相连,即可进行卡拉OK(唱歌),并可跟随影片中歌曲的节奏进行跳舞等。2005年后,VCD机进一步升级,演变为DVD、CD、VCD与电视机合二为一(将VCD光碟直接插入其中即可观看影片和唱歌,不再需与彩电相连)和电脑VCD(可插入光碟和优盘,并可储存优盘中的影片歌曲等),播放和观看各种影片和歌曲异常方便,且体型小,携带方便,即可使用电源供电,也可使用电池供电。VCD机及VCD一体机丰富了家庭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娱乐内容。
各种家庭文化设施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先进,给境内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家庭娱乐生活带来无穷乐趣,极大地丰富了村民家庭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明显提升了境内村民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家庭文化娱乐生活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