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潇1,杨孝慈1,王以顺1,杨翠华2,周强2,王峰1*
1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青岛海产博物馆,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4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9日
摘要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棘颊雀鲷,金透红小丑,人工繁殖,繁殖周期
ComparativeStudyonArtificialBreedingTechniquesofSeveralClownfish
XiaoMei1,XiaociYang1,YishunWang1,CuihuaYang2,QiangZhou2,FengWang1*
1Schoolof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QingdaoMarineMuseum,QingdaoShandong
Received:Jan.23rd,2024;accepted:Feb.22nd,2024;published:Feb.29th,2024
ABSTRACT
Keywords:Amphiprionocellaris,Premnasbiaculeatus,Premnasepigrammata,ArtificialReproduction,TheReproductiveCycle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小丑鱼(Amphiprioninae)是对辐鳍鱼纲、鲈形目、雀鲷科鱼类的俗称,是一种热带海水鱼。已知有28种,一种来自棘颊雀鲷属(Premnas),其余来自双锯鱼属(Amphiprion)。本实验中用到的棘颊雀鲷(Premnasbiaculeatus)、金透红小丑(Premnasepigrammata)是棘颊雀鲷属鱼类,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ocellaris)、黑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percula)和黑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ocellarisvar)属于双锯鱼属。
小丑鱼已知种类有28种,主要种类有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ocellaris)、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frenatus)、双带双锯鱼(Amphiprionsebae)、棘颊雀鲷(Premnasbiaculeatus)、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clarkii)、颈环双锯鱼(Amphiprionperideraion)、宽带双锯鱼(Amphiprionlatezonatus)、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ephippium)、背纹双锯鱼(Amphiprionakallopisos)、白背双锯鱼(Amphiprionsandaracinos)、橙鳍双锯鱼(Amphiprionchrysopterus)、三带双锯鱼(Amphipriontricinctus)、金腹双锯鱼(Amphiprionchrysogaster)、二带双锯鱼(Amphiprionbicinctus)、大堡礁双锯鱼(Amphiprionakindynos)和查戈斯双锯鱼(Amphiprionchagosensis)[1]。
实验中用到的小丑鱼有棘颊雀鲷(Premnasbiaculeatus)、金透红小丑(Premnasepigrammata)、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ocellaris)、黑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percula)和黑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ocellarisvar)。棘颊雀鲷(Premnasbiaculeatus)别名透红小丑鱼,体长10~15厘米,呈椭圆形侧扁。体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有三条白色环带贯穿全身。眼睛下面有一对长刺。原产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金透红小丑鱼体色为暗红色,与棘颊雀鲷相似,但环带为金黄色。幼鱼期,是白色条纹,成年后变为金黄色条纹,主要分布在印度至西太平洋。眼斑双锯鱼别名公子小丑鱼。体形椭圆而侧扁,颜色为橘红色,体侧有3条白色宽带。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黑边公子小丑相比于普通公子小丑鱼,其身体中间有一块很深的黑色包围浸染着中部白色环带。黑公子小丑鱼体色呈黑褐色至深黑色,分布于澳洲珊瑚区、达尔文海域。幼鱼体色橘红,随着长大体色加深,最后变为黑白相间的颜色,属于公子小丑鱼在不同地域的变异种,珍稀而价高。
小丑鱼生活在热带海区,属于礁区鱼类,栖息在珊瑚礁和岩礁,有着与海葵共生的习性,又名海葵鱼。食物包括藻类、桡足类动物和其他浮游性甲壳动物。繁殖方式为置卵型,雌鱼产卵于礁石或珊瑚上,鱼卵在其上孵化。亲鱼会在卵旁保护其孵化并扇动水流促进孵化。小丑鱼有独特的性转机制,小丑鱼在成长初期为雌雄同体,成年时,族群中最强壮的小丑鱼会发育为雌性,其他成年鱼只能表现为雄性。雌性体型大于雄性,占据统治地位。当族群中的雌鱼死亡或失踪,最强壮的一只雄性小丑鱼会发育为族群中的新雌性。雄性小丑鱼可以转化为雌性,但已经转化完的雌性小丑鱼无法变回雄性。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小丑鱼亲鱼购于青岛市城阳区水族市场,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rotundiform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小球藻(Chlorellasp.)和卤虫(Artemiasp.)卵来自老师自养所赠。根据最终配对结果,将其分为4种繁殖组合类型,分别为组合1金透红小丑鱼×金透红小丑鱼、组合2棘颊雀鲷×棘颊雀鲷、组合3黑边公子小丑鱼×黑公子小丑鱼、组合4眼斑双锯鱼×眼斑双锯鱼。
2.2.繁育设施
Figure1.Structurediagramofbreedingfacilities
2.3.数据处理
孵化率=破膜鱼苗量/受精卵量×100%
出苗率=三天幼苗存活率/受精卵量×100%
繁殖周期=当次产卵日期上次产卵日期
利用SPSSStatistics17.0软件和MicrosoftExcel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比对显著性,数据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误差(Mean±S.D.)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小丑鱼组合差异比较
棘颊雀鲷组合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48.2±32.9)%,黑边公子小丑鱼×黑公子小丑鱼组合孵化率最低,为(11.0±9.0)%,但四个组合之间孵化率差异不显著。
棘颊雀鲷组合出苗率最高,为(31.9±31.4)%,黑边公子小丑鱼×黑公子小丑鱼组合出苗率最低,为(10.3±8.5)%,但四个组合之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
金透红小丑鱼组合繁殖周期最长,为(22.5±6.0)d,眼斑双锯鱼组合繁殖周期最短,为(12.6±3.1)d,但四个组合之间孵化周期差异不显著。
Table1.Egg-layingcapacity,hatchingrate,emergencerate,hatchingtimeandreproductivecycleofdifferentspeciesofclownfish
注:组合1为:金透红小丑鱼×金透红小丑鱼、组合2为:棘颊雀鲷×棘颊雀鲷、组合3为:黑边公子小丑鱼×黑公子小丑鱼、组合4为:眼斑双锯鱼×眼斑双锯鱼.各实验组数据上标字母相同代表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上标字母不同代表组合间差异显著,显著水平P=0.05。
3.2.小丑鱼繁育工艺流程
结合日常管理对小丑鱼的亲鱼选择、营养强化、水质调控、受精卵孵化和幼苗培育等育苗工艺流程进行总结。
3.2.1.亲鱼选择与配对
从购回的亲鱼中挑选体长在7cm以上、体格健壮、色泽艳丽、反应敏捷灵活的健康亲鱼进行人工配对[4]。因小丑鱼雌雄分化是根据强壮程度进行,将体长有一定差距的小丑鱼进行配对,便于其快速进行雌雄性别的转化。将亲鱼放入同一缸中,若大鱼攻击小鱼现象严重,将体型较大鱼放入同缸隔离盒内,让其在狭小环境中,隔一天后再放出观察是否打斗,若效果不佳则重复这一操作,帮助其配对。最后配对成功的有6对5种小丑鱼,将其分为4种繁殖组合类型,分别为组合1金透红小丑鱼×金透红小丑鱼、组合2棘颊雀鲷×棘颊雀鲷、组合3黑边公子小丑鱼×黑公子小丑鱼、组合4眼斑双锯鱼×眼斑双锯鱼。
3.2.2.亲鱼营养强化
为满足亲鱼性腺发育和繁殖所需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需要,配对后的亲鱼每天投喂两顿冰鲜饵料和配合饲料。自制冰鲜饵料将虾肉、牡蛎、鱿鱼、扇贝和龙须菜绞碎混合,加入核黄素和维生素C制成饵料,分装于密封袋中,在18℃下冷冻保存。投喂按照少量多次原则,一次投喂的量较少,等鱼吃完后根据亲鱼是否上前再进行补喂。投喂时提前调节出水量防止饵料被冲走。喂食后及时清理残饵。
3.2.3.幼鱼饵料培养
幼鱼开口饵料使用圆型臂尾轮虫和褶皱臂尾轮虫,轮虫需要经过小球藻强化,在此之后投喂卤虫卵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3.2.4.光照和水质调控
亲鱼培育系统每天按11L和13D的光暗比模拟自然光时长光照。保持系统环境中盐度为30‰~33‰;水温为26~27℃;pH为8.0~8.6;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低于0.1mg/L;氨氮质量浓度低于0.2mg/L;溶解氧在5mg/L以上。每3天用盐度计测量并调整盐度,调整时一天最多波动半度。每周换掉水20%的循环水,添加海盐配制的海水,以保持系统环境稳定。
3.2.5.亲鱼产卵与孵化
3.2.6.幼苗培育
刚孵化出的鱼苗体型很小,游动能力也较弱。观察到起飞的当天要投喂经小球藻液提前强化过12h的圆型臂尾轮虫,使其密度保持10个/mL。3天后逐渐添加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过渡,待小鱼5天后,喂食小型卤虫无节幼体,保持5个/mL密度,少量多次投喂。10天后,更换1/4海水保持水质,期间及时清理死掉的幼苗。度过前三天后小丑鱼幼苗一般就很少死亡,故在孵化后第三天统计三天内死亡鱼苗数计算出苗率。
4.讨论
4.1.实验得失
4.2.小丑鱼人工培育和繁殖育苗
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影响海水鱼类生长繁殖的主要因子是光照、饵料、水温、盐度、pH、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由于培育系统易于控制水质,其盐度和pH是相对稳定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也可以及时得到控制,且亲鱼的生存对光照、饵料和水温的要求相对宽泛[5],故对亲鱼培育条件所做对照研究相对较少。但在繁殖和仔鱼培育过程中,有特别的光照、饵料和水温范围要求。
4.3.小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设施与技术
单乐州等[9]从商业应用角度对室内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了设计和改进,以期实现小丑鱼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常规食用海水鱼循环水养殖设施中安装有蛋白分离器、气浮机、微滤机等控制水质的设备,虽然有利于高密度养殖,但造价较高。实验室所用养殖设施为了控制变量等实验要求,多采用单缸培育一对亲鱼,另设幼鱼培育缸的方式,不仅培育成本高,规模也难以扩大。作者结合二者优劣,一组循环水系统中设10个玻璃钢养殖桶和1个水处理玻璃钢及管道系统,采用物理过滤、生化过滤、藻板过滤进行循环水处理。与常规食用海水鱼循环水养殖设施相比,减少常规过滤设施,新增了藻板过滤设施。表面粗糙的藻板在自然光照下易生长各种能吸收海水中磷酸盐、硝酸盐、硅酸盐甚至碳氢有机营养物的低等藻类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红绿藻泥菌,定期清洗藻板,就能较好地净化水质。利用这套系统,每三个月可产出5000尾商业小丑鱼,且存活率高达80%多。该设计建造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管理维护简单且水质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小丑鱼等海水珊瑚礁观赏鱼类的规模化养殖生产。
4.4.小丑鱼繁殖营养强化
营养是决定鱼类性腺发育的关键因素。普通的配合饲料远不能满足小丑鱼亲鱼性腺发育及产卵的营养需求,常常导致幼鱼在孵出的前三天大量死亡,因此需要配置冰鲜饲料饲喂。刘亚娟等[10]指出人工养殖条件下,小丑鱼亲鱼性腺发育过程中,饵料种类及食饵量是幼鱼成活率的决定因素。受限于亲鱼体型,小丑鱼不适合采用注射激素的方式促进性腺发育,因此更多采用在饵料中添加促性腺发育物(如鱿鱼、深海鱼油、卵磷脂、VG-微生物滋养剂、维生素E等)的方式来促进性腺发育。亲鱼饵料中含足够高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提升亲鱼怀卵量和仔鱼存活率。司河等[11]认为给小丑鱼投喂新鲜虾肉加鱿鱼肉的组合能满足种鱼繁殖期间对饵料的要求。而叶乐等[6]对克氏双锯鱼促熟培养时发现对虾加牡蛎混合投喂,亲鱼繁殖效果更好。杨霖坤等[12]研究12种常用原料对小丑鱼的诱食性,发现鱼粉、鸡肉粉、扇贝边粉与虾头粉具有良好的诱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