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外出血的类型,初步学会科学的止血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观看、讲解与练习,掌握正确的外出血止血方法,提高急救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珍爱生命和助人于危难之时的意识。
重点、难点:
明确外出血类型并基本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
教学准备:PPT、视频资料、卫生员培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现场救护是早期抢救伤员,开展自救互救的有效手段之一,外伤急救技术主要指止血、包扎、固定技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外伤,也不管是什么部位的外伤,若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处理,往往在挽救伤员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伤员痛苦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PPT1)
二、新授:
1、出血的种类
按出血后,血液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外出血、内出血。
外出血:身体表面受伤引起的出血,血液从伤口流出。
内出血:体内的脏器和组织受损伤而引起的出血,血液流入体腔内,外表看不见。
按受伤血管的不同外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1)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或创口四周渗出,出血量少、色红,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危险性小。这种出血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酊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在伤口盖上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布片,扎紧就可止血。
(2)静脉出血:暗红色的血液,缓慢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其后由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逐渐减慢,危险性也较小。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基本相同。抬高患肢可以减少出血,如在出血部位放上几层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帕等,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3)动脉出血:血液随心脏搏动而喷射涌出,来势较猛,颜色鲜红,出血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动脉出血急救,一般用间接指压法止血。即在出血动脉的近端,用拇指和其余手指压在骨面上,予以止血。在动脉的走向中,最易压住的部位叫压迫点,止血时要熟悉主要动脉的压迫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因手指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所以只能是一种临时急救止血手段,而必须尽快换用其它方法。
2、常用的止血方法(外出血)
当看见伤口流血,最常做的急救动作就是用手按住出血区,这就是压迫止血法。压迫止血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约10min(分钟),方法如图所示。注意让伤口处在高于心脏的位置再按压伤口可有效止血。伤口直接压迫,无论用干净纱布还是其他布类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区,都能有效止血。但有骨折或伤口中有异物时,不能用此法。(PPT5)
(视频:鼻出血止血法3分09秒)(PPT7)
(1)鼻出血止血法: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症状,引起鼻出血原因甚多,一般认为出血是鼻中隔血管丛区血管扩张并破裂所致。其次是由于擤鼻或挖鼻引起粘膜损伤,一般出血量不多,90%可以自愈,只有10%左右才须医疗援助,这10%的病人中大多可以治愈。鼻出血的应急措施常用的有用冰袋敷鼻梁及前额。这样可以产生反射性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果出血部位在血管丛区,把双侧鼻翼捏向鼻中隔,5到10分钟,常可收到压迫止血的效果。
同时应注意:如经处置后,仍流血不止,应快速去医院。经常有鼻出血的人,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PPT8)
(视频:颞动脉止血法1分32秒)(PPT9)
(2)指压颞浅动脉止血法:(如图所示)适用于一侧头顶、额部的外伤大出血,在伤侧耳前,一只手的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5到10分钟。(PPT10)
(视频:颌外动脉止血法45秒)(PPT11)
(3)指压颌外动脉止血法:(如图所示)适用于面颊部出血,可用一手的拇指压迫位于下颌骨下颌角凹陷处的颌外动脉,另一手固定伤员头部,5到10分钟。(PPT12)
(视频:指动脉止血法28秒)(PPT13)
(4)指压指(趾)动脉止血法:(如图所示)适用于手指(脚趾)大出血,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手指(脚趾)两侧的指(趾)动脉,阻断血流,5到10分钟。(PPT14)
(视频:尺、桡动脉止血法28秒)(PPT15)
(5)指压尺、桡动脉止血法:(如图所示)适用于手掌、手背出血,用双手的拇指压迫挠动脉、尺动脉,5到10分钟。
三、练习(PPT16)
1、问题:为什么鼻出血时头不能后仰?(思考一下10秒)(流鼻血时,一般人都习惯于将头向后仰,鼻孔朝上,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止血,其实是错误的,如此做只是眼不见血外流,但实际上血还是继续的在流--在向内流。流鼻血时"后仰的姿势"有下列的坏处:1.会使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因姿势及重力的关系向后流到咽喉部,并无真正止血效果。2.咽喉部的血液会被吞咽入食道及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呕吐。3.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呛入气管及肺内,堵住呼吸气流造成危险。)(PPT17)
2、下面就结合今天学的是几种常见的指压止血方法,请大家两人一组动手练习一下。请各班卫生员到讲台前,根据我们之前的培训,示范并纠错。
四、总结
——现场救护(二)三角巾包扎固定法
学会正确的三角巾包扎固定方法。
通过视频观看、讲解与练习,掌握正确的三角巾包扎固定方法。
增强珍爱生命、自我保护和助人于危难之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三角巾包扎固定的方法;
2、急救知识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PPT、视频资料、三角巾(2块/班)、纸巾、书、红领巾(2条/班)、卫生员培训
一、引入:(PPT1)
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包扎常用的材料是绷带、三角巾等。
其中,三角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掌握,包扎面积大。三角巾不仅是较好的包扎材料,还可作为固定夹板。之前我们学习了出血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除了指压法,还有包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角巾包扎固定法。
二、新授:(PPT2)
无论什么样的出血,最终都要用包扎来解决。包扎所用的材料是纱布、绷带、弹性绷带或干净的棉布或用棉织品做成的衬垫。包扎的原则是先盖后包,力度适中。先盖后包即先在伤口上盖上敷料(够大、够厚的棉织品衬垫),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这是因为常用的普通纱布容易粘伤口,给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力度适中指的是包扎后应止血有效,检查远端的动脉还在搏动;包扎过松,止血无效;包扎过紧,会造成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三角巾包扎法。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角巾。(PPT3)
1、认识三角巾
医用三角巾也称三角巾、三角绷带。按材质分为无纺布三角绷带和纺布三角绷带两种。常见规格为36×36×51cm,93×93×135cm两种。为45度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由顶角、底角、底边、腰边和系带组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三角巾包扎法。(PPT4)
2、三角巾止血包扎(PPT5)
(视频:三角巾手部包扎法2分42秒)
(1)手部包扎法:将三角巾一折二,将伤手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底边横于腕部,把顶角上翻盖住手背,然后把左右两底角围绕腕关节在手背交叉地向上拉到手腕的左右两侧缠绕打结。(PPT6)
(视频:三角巾头部帽式包扎法1分35秒)(PPT7)
(2)三角巾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顶部外伤,先在伤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放在伤员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枕部,将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压住顶角,然后抓住两个底角在枕部交叉反回到额部中央打结。(PPT8)
3、三角巾骨折固定
三角巾的包扎方法多种多样,用途很广泛。除外伤止血包扎外,三角巾还可作为软夹板悬吊手臂;对已用夹板的手臂起固定作用,对无夹板的伤肢做夹板临时固定骨折。
(1)悬臂带:将前臂屈曲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分为大悬臂带、小悬臂带。
大悬臂带是指将三角巾放于健侧胸部,底边和躯干平行,上端越过肩部,顶角对着伤臂的肘部,伤臂弯成直角放在三角巾中部,下端绕过伤臂反折越过伤侧肩部,两端在颈后或侧方打结。再将顶角折回,打结或用别针固定。
小悬臂带是指将三角巾折成带状吊起前臂的前部(不要托肘部),适用于肩关节损伤、锁骨和肱骨骨折。
骨折的家庭急救主要是包扎及固定制动。意外伤害面致骨折,出现局部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情况。有的骨折外观无创口,称为闭合性骨折。同时存在有创口的骨折,称为开放性骨折。骨折后,应迅速用夹板固定患处,否则可能引起骨折断端错位,损伤神经、血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三角巾骨折固定法。(PPT9)
(视频:前臂骨折固定法4分12秒)(PPT10)
(2)前臂骨折固定法:前臂骨折时,夹板固定后,屈肘90度,用三角巾做大悬臂带将前臂悬吊胸前,再将三角巾折成约10-15cm宽,大概折成三折的宽带,将伤肢固定于胸廓。(PPT11)
(视频:前臂无夹板骨折固定法28秒)(PPT12)
(3)前臂无夹板骨折固定法:前臂骨折时,现场无夹板,可屈肘90度,用三角巾做大悬臂带将前臂悬吊胸前,再将三角巾折成约10-15cm宽,大概把三角巾叠成三折的宽带,将伤肢固定于胸廓。(PPT13)
(4)悬臂带时应注意:
1、伤臂掌心向内略向上紧贴身体,为复位做准备;
2、三角巾内底角搭在无伤的一侧;
3、手不可悬垂在外,以免压迫神经和血管;
4、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三、总结:
三角巾包扎,包扎的基本要领是快、准、轻、牢。快--包扎的动作要快;准--敷料盖准后不要移动;轻--动作要轻,不要碰撞伤口;牢--包扎要牢靠。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此外,由于受伤的肢体会继续肿胀,也会使伤者感觉包扎过紧。所以,包扎后应检查血液循环情况,且要每隔10min检查一次。包扎后如血液循环受阻,应立即松开过紧的绷带,重新包扎。(PPT14)
四、拓展练习:应急包扎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紧急情况发生时,我们身边往往是没有三角巾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应该怎么做?
下面就结合今天学的三角巾包扎固定法,根据提示,请大家动手练习一下。请各班卫生员到讲台前,把材料准备好,根据我们之前的培训进行示范,请同学演示并纠错。请好好练习。
预防肠道传染病
1、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概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症状等。
2、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知道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学准备:PPT、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新:
(一)肠道传染病的定义
医学上对肠道传染病有一种简单扼要的定义:凡通过粪—口传播的疾病都叫肠道传染疾病。那粪—口传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PT3)
被病毒和细菌污染了的水和食物,如果被我们不小心吃进肚子里,这些病毒和细菌就会在我们的肠道内繁殖并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呕吐和腹泻。更可怕的是,这些被排泄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携带了大量病毒和病菌。而这些带有病毒和病菌的排泄物,又通过污染水、食物以及健康人的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将病毒和病菌传染给健康人,造成再次污染的后果,这就叫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具有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极易引起暴发性流行。(PPT3点击出示)
(二)历史上肠道传染病的几次大流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好几次肠道传染病的大流行:(PPT4)
1、1983年和1988年,上海发生了两起甲肝大流行,前一次发病人数2万人,后一次发病人数达31万多人。通过调查,证明这两起甲肝大流行都是由于生食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的。
2、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以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死亡人数达31974人。
(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同学们知道肠道传染病在什么季节比较高发吗(PPT5)
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
1、夏秋季节气候高温潮湿,很适合苍蝇和病菌的繁殖和生长;
2、夏秋季节,食物非常容易腐败变质,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
3、夏秋季节人们喜欢生食瓜果,如果洗涤消毒不彻底就容易患上肠道传染病;
4、夏秋季节人们的食欲减退,营养吸收减少,再加上出汗多,水和盐份丢失比较多,又喜欢开电扇和空调睡觉,容易着凉.等等这些因素造成了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种类: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PPT6)
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甲肝、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或副伤寒、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等。
1、甲肝:(PPT7)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
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到恶心,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像浓茶。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水和食物的传播,尤其是贝类如毛蚶等就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2、细菌性痢疾:(PPT8)
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
细菌性痢疾可分为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四型。
(1)轻型菌痢:表现为全身毒血症,肠道症状较轻。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易误诊为肠炎,3~6天可痊愈。
(2)普通型菌痢: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伴有寒战,腹痛、腹泻。有脓血粘液样大便,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3)中毒型菌痢:儿童比较多见,起病非常急骤,病势凶险。体温可达40℃以上,全身出现毒血症状。
(4)慢性菌痢:表现为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
3、霍乱:(PPT9)
霍乱是最严重的肠道传染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这种病传播迅速,死亡率
高。它的主要表现为:
(1)无痛性剧烈腹泻,排泄物如米泔水样,腹泻次数,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甚至达到频频不可计数,每次大便量可超过1000m1。
(2)持续的呕吐
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病人迅速出现脱水的表现,(PPT9点击出示)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唇干皮皱,眼球下陷。呼吸、脉搏、血压都会发生改变。少数患者尤其是儿童可因高热或过高热而死亡。
4、伤寒和副伤寒:(PPT10)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主要表现为:
(1)高热持续不退,可以持续约10-14天
(2)食欲不振,腹胀
(3)用手可触及肝脾肿大
(4)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又称玫瑰疹
5、诺如病毒性胃肠炎:(PPT11)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种近几年在上海频发的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性胃肠炎。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是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主要表现为:
恶心,一日多次剧烈呕吐,腹部痉挛性腹泻。严重时会因腹泻脱水而死。部分人有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的症状。症状通常持续1-2天。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好转。食用受污染的贝类极容易感染诺如病毒。
(五)肠道传染病常见的症状
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几种肠道传染病,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肠道传染病最主要的表现有哪些呢(PPT12)
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呕吐,肚子痛,拉肚子!对于咱们常说的拉肚子同学们可别不当回事,严重的拉肚子会导致我们体内的水分大量丢失,引起一些严重的后果。除了上述症状,有些人还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但是同学们也不要惊慌,只要及时就诊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六)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这么凶险,它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快速传播的呢?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排泄物污染外部环境所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传染病。(PPT13)
肠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下面我们来逐个了解:(PPT14)
1、经水传播:如果我们生活中用来饮用的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排出的粪便、呕吐物污染,或者在水中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容易造成水源污染,这时候如果人喝了被污染的生水,就极有可能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销售等
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就可能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例如吃了没洗干净的瓜果.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
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在苍蝇、蟑螂等
(六)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接下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啦。我给大家总结了9个字:(PPT15点击出示)“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PPT15)
那生活中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PPT16)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相信同学们每天都会洗很多次手,
但是你洗手的方法对吗?只有正确洗手,规范洗手,才能有效地去除手上的致病菌。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来回顾一下六步洗手法规范操作,也请同学们跟着视频动作一起做一做,熟悉洗手的六个步骤。(PPT17)
2、保持餐具的清洁卫生,尤其是新买的餐具使用前要清洗并消毒。
我们可以将家里的餐具每隔几天就用开水煮沸15--30分钟,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PPT18)
3、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每次用完后要清洗干净。这样可以避免
生食中的病菌微生物污染到熟食中,从而防止交叉污染。(PPT19)
4、生吃的瓜果蔬菜要用专用的洗涤剂清洗干净,凉拌菜最好用水焯一
下。因为现代的瓜果蔬菜栽培,不仅要用人畜粪便施肥,而且有的用污秽的脏水浇灌,瓜果蔬菜上常常附有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尤其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肝炎病毒、及蝈虫卵为最常见。专用的洗涤剂可以将部分残留在果蔬表面的病菌病毒去除。(PPT20)
5、隔夜隔顿的食物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我们常会把吃剩的饭菜放
到冰箱储存,认为这样做食物就不会坏了,但是你知道吗?冰箱不是”保险箱”,很多细菌在低温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较快地繁殖,所以放进冰箱的隔夜饭菜取出后,一定要加热煮透,一般要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再食用,这样才可以杀死细菌,破坏毒素。(PPT21)
6、海产品千万不要贪图鲜嫩,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我们前面
了解到,毛蚶等贝类水产品是传播甲肝的最主要的媒介。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容易被污染的海水中,很有可能携带甲肝病毒。如果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了被污染的海鲜,就有感染甲肝的风险。甲肝病毒虽然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但是,(PPT22点击出示)当食物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大约5分钟就可以将其中的甲肝病毒全部杀死。(PPT22)
7、外出就餐选择“笑脸餐厅”。在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今天,我
们怎样才可以放心用餐呢?记住寻找“笑脸餐厅”。从2012年起,各级食药监部门推出了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PPT23点击出示)用“笑脸、平脸、哭脸”三种卡通标识对餐馆进行评级,同学们进去就餐前一定要看看这家餐馆门口是否张贴了一个绿色的笑脸标志。另外,(PPT23点击出示)购买熟肉制品一定要到正规商店,看看是否有安全认证标志和生产日期。(PPT23)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生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病从口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预防在先,很多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让我们带动父母一起,从这些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我们自己和家人建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雾霾的认识与防范
1、初步了解雾霾天气形成的条件。
2、了解雾霾空气中PM2.5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3、掌握一些雾霾天气中自我防护的措施。
通过视频、讨论等方法,了解雾霾天气会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掌握一些自我防护的措施。
知道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正确、科学防护雾霾的习惯,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掌握在雾霾天气中的一些自我防护的措施。
教学准备:视频、多媒体课件
(一)什么是雾霾天气
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ppt3)
雾和霾从气象角度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主要特点是近地面层,它的高度大概不超过400米,是在这以下的气层里面的微小水滴组成的。
霾主要成分是一种灰尘,通常所说的尘埃,比如硫酸、硝酸这样一些微小的颗粒物。
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由于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即统称为“雾霾天气”。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PP4)
(二)PM2.5的含义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每每谈及雾霾天气,就会与PM2.5指标一起出现。对于PM2.5,相信大家都会不陌生了。(PP5)那么什么是pm2.5?PM2.5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让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了解一下(ppt6)。
雾霾不仅能对呼吸、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还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危害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智力低下,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引发哮喘,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呼吸系统症状,甚至使肺功能受损,增加儿童日后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ppt7)
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pp8)
影响交通安全。出现霾天气时,视野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ppt9)
(三)雾霾天气怎样预防疾病
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污染环境所形成的,面对这种恶劣天气,我们只有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其给人们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
学会看懂实时空气质量指数?(ppt9)
指数值
指数等级
及表征颜色
对健康影响情况
建议采取的措施
0~50
优
绿色
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
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51~100
良
黄色
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
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101~150
轻度
污染
橙色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151~200
中度
红色
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
201~300
重度
紫色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
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300
严重
褐红色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停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2.减少外出。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出门,或减少户外活动。(ppt10)
3、外出时戴口罩防护身体,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ppt11)
市场上口罩的品种繁多,那什么样的口罩才能预防雾霾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吧。
4、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肤。
6、关闭门窗。由于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消散,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诱发急性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雾霾天气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ppt12)
7、注意饮食。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多喝水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食品。(ppt13)
8、行车走路要倍加小心。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较低,视线差,驾车、骑车和步行的人们都应多加小心,特别是通过交叉路口和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要减速慢行,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交通事故。(ppt14)
三、拓展
课程上完了,我们来复习一下重点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健康教育(ppt15)
1、大家还记得什么是雾霾吗?
2、同学们雾霾会影响到我们人体哪些系统的健康呀?
雾霾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
同学们:其实遇到雾霾天时,我们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关闭门窗,太阳升起时可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外出,行车走路要倍加小心,外出时应戴口罩进行防护,回家后立即洗手,饮食清淡多喝水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我们就能将雾霾对我的影响降低最低,从而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