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规划是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最主要原因是它关乎很多后期无法移动的定制立柜摆位,虽然说如果没有完全想好也可以先「留白」,后期再通过成品柜调整,但从空间利用率来看,这样始终会对有限的室内面积造成浪费——于是更多人选择「越多越好」,就像我装修时听到最多的建议是「一定要多做柜子,即便当下用不上,但早晚一定会被填满」。
我认为这个选择有两个误区,当我们考究「室内设计」的时候,原则一定不是「把空间填满」,而是平衡实用与美观——肉体居住于此吃喝拉撒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家具,但适当的摆设和「余地」是精神休养时的附着——所以一个完整的家不取决于内设的多寡,而是这两者有没有「恰到好处」。
其次「收集癖」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习惯,特别是在「勤俭节约」这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下成长的我们,更容易沿袭长辈们「啥都舍不得丢」的心理;而「瞎买」也是我们常无法自控的冲动,具备一个张弛有度的收纳规划原则,或许能让我们在下单前得以多一次的冷静思考。
当我们逛商场的时候,几乎都会看到一些所谓全屋定制的商铺,而且一定会有「交x千抵x万」或者「满xxx送xxx」这样的「限时促销」,先别急着下定。
以定制柜行业举例,其实很少商家能有独占的板材生产工厂,而大部分板材工厂不仅给大品牌定制柜供货,同时也会和一些当地的工作室小作坊供货,而后者因为量少,供货价更高。
那怎么判断一个靠谱的定制柜商家呢,我觉得服务当先。
假设你是一个没有任何渠道任何了解的业主,我建议你第一步尽可能的先参观朋友或邻居——当要求进入陌生邻居家时,请一定要有礼貌有分寸——家已组装好的定制柜:质感是否上乘、安装是否稳固、有无松动和前平后直、边角和开孔是否规整、五金件是否顺滑等,同时询问一下主人柜体安装时师傅的专业程度,以及有无进行过售后,售后时商家的态度。
这个时候你大概已经有了几个备选商家,那么尽可能的都一一前往,除了了解价格,更多的是和商家老板或设计师沟通自己的需求。定制柜之所以定制,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你可以提出你的需求,看看对方的回复或解决方案,是否靠谱,有无敷衍。
很多商家的利润其实不在板材本身,而是设计和安装维护的付出。如果只谈质量,只要不是上当受骗,大部分柜子在其标注的承重限度下正常使用十年二十年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但大部分时候令人糟心的是才用了不久要么柜门关不上,要么抽屉拉动松松垮垮,或者你入住两年后依然不知道某些柜子的意义在哪,这些都是你在立柜定制时「吃亏上当」的主因。
虽然通常定制柜需要家里做完地顶墙砖才能测量实际尺寸开始精确设计和生产,并且是在硬装全部结束后才能开始安装,但我建议大家从装修进场同时就开始这项工程。我家定制柜在下订安装之前的设计阶段总共经历了六次协作:
第二次:跟进装修进度,同时尽快给到一版自己需要购置的嵌入式家电安装尺寸图交付设计师。注意是安装尺寸,不是产品外观尺寸,因为一些家电有官方要求预留的电源、防水或散热空间。
第五次:一周后拿到设计师交付的基于室内实际勘测尺寸和嵌入式家电尺寸的设计图纸,不要马上确认,放下手中一切事物细心且耐心的核对每个柜体和层板的尺寸是否契合自己的需求,如果有异议,在室内物理尺寸范围内作以调整,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标注原图或新建;
第六次:与设计师面对面作最后调整,一定要面对面,因为即便之前已经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原图作了调整,但设计师毕竟有更多的实战经验,有时候自己的不一定对,当面沟通修改的合理性并讨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异议后再下订,与此同时也是最终敲定各柜体所用板材的最后一次机会。
以上是我做定制柜时主要的沟通流程,其中不包含我过程中随时与设计师同步的其它信息或修改要求,毕竟定制柜是家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有机会的时候你不麻烦设计师,那么入住后被麻烦的就是你自己。
第一个要介绍的柜子是书柜。因为我调整了格局将「书房」与「客厅」合二为一,所以它除了实用,也要兼顾外观设计。
意外的是这个立意图很快得到了设计师的认可,也安抚了她的怒火。图里表达了我最直接的要求——全开放,但是为了让柜体不因为全层板而显得单薄,所以加了三个错落的柜门,而我想要的设计感也是来自这「错落」,包括柜门和截断不一致带来的视觉满足,同时用了墨绿色的柜门,这也是我家里唯一也最「艳丽」的点缀色。而底部的留空一方面是呼应顶部,同时也便于扫地机器人活动。
最后定稿的时候根据设计师的建议做了一些优化,主要是考虑层板的承重和抽屉的最大宽度调整了每个截断的尺寸,而基于常见书籍的高度也设定了不同类型的错落层板:
所以我的层板高度基本为25cm、30cm和35cm,根据自己的藏书分布占比不同,同时也为一些画册预留了少数几个达到40cm高度的层板。
值得一提的是书柜下方的抽屉,它主要作为电子产品配件(充电器、数据线等)收纳和生活用品收纳(如纸巾、口罩和一次性抹布等)。
厨房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收纳基地,同时也是另一个推翻原设计重来引爆设计师的炸弹。
在原设计图里设计师已经按照我的需求充分添置了收纳空间,而岛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师重心放在了视觉上。可是当我刚开工就疯狂采购之后,意识到岛台不能只利用到宽敞的台面,底部空间也得运用起来,厨房太重要了一点都不能浪费,于是再次操办起了SketchUp。
因为家里大部分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所以我尽可能缩短了就餐需要的落脚点,腾出更多空间用来设置储物柜,而为了不让整个餐厨空间被这一大坨台子塞满,稍稍环切了一圈凹地,以改良视觉压力。
在这个方案下,岛台得到了两个全开柜和三个尺寸不一的拉手抽屉。值得一提的是,原计划里岛台抽屉选择的是隐藏拉手的弹碰抽屉,但是在实际组装时师傅建议碗碟重量不小,从耐用度考虑建议更换成使用寿命和承重更强的拉手抽屉,所以这也是我总强调柜体安装时一定要在场的原因。
最后的成品虽然相比原设计还是让空间显得局促许多,但毕竟厨房属于功能性区域,相比宽敞和视觉美观,实用性才当是第一。
靠墙收纳架上一排规整的燕麦、面粉和各种糖分收纳罐主要来自以下这几个系列:
上述几个产品虽然品牌和材质不同,但我用下来都非常严实密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盛装物(例如液状类尽量选择玻璃制品)选择合适的产品。
而除了岛台,整个厨房还抬高了飘窗并将其延展,不仅获得了更充盈的台面,同时增加了大大小小共十二个最小体积为120L的抽屉,还不算冰箱旁五个各140L的格子空间。
相比岛台区域的「先想一步」,烹饪区域才是我最费劲的地方。大多数家庭的灶台上方都采用的是独立大空间的吊柜,但其实常做饭的家庭都会有无数的调料、主粮和干货,粗暴统一的吊柜其实非常难用,并且因为各种食材的高度不同很容易造成空间浪费,以及你根本无法拿到放在里面的东西,久而久之你会忘了家里都有啥啥也找不到,而烹饪讲究一个「手到擒来」,不然等你翻箱倒柜找齐东西锅里已经全糊掉,有限的台面也并不可能让你一次铺满所有需要用到的东西。
所以我对烹饪区的柜体要求一个是高利用率,另一个便是完全看得见。在与设计师最终确定各层板高度时,我找了很多自己可能会买的调料罐,并依照它们的高度设定了逐一错落的层板,最终外行人看我厨房觉得应有尽有啥都有,但对我来说是近三十年来我用到最好用最方便最顺手的厨房。
对于不同性质的油、醋、酱油和清酒等,我用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分装瓶:
最后一个花大功夫折腾的就是衣柜了,我之前是费劲翻出我的大部分衣裤量最长确定的衣柜隔板,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方式,比盲目听从旁人直接给数据的建议要来的强。
在空间允许范围内,我是强烈建议所有衣物悬挂收纳的,不要相信网上那些叠放得整整齐齐的概念图,且不论你有没有这个精力每次都规规整整叠好,即便做到了你肯定都能想象到每次翻找的痛苦。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充分的袜子和内衣裤收纳抽屉。
我们在根据衣物尺寸规划层板高度时,还要考虑的一件事是即便做出了通顶的衣柜,也要以「伸手可取」的原则设定衣物收纳区域的最高点。例如我身高一米七,伸手拿取极限高度是2米,所以最后最上一层衣物收纳层板的高度遍设定为1.9米,是一个非常合理且舒适的高度。
而除了衣物,衣柜其实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存放我们的一些包袋和行李箱,如果空间允许你也可以纳入考量。
书房、厨房和衣柜是我家里最重要也花最多心思的立柜,但它们只是「最」,而其它还有数个功能各异的立柜同样耗费了我的不少精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靠近弱电箱的机柜。从正面看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斗柜,但其实我在内部结构花了不少心思。机柜的上层位置留空其实是因为搁板里预留了10x60cm面积的凹形槽,柜门内的每一层搁板也是如此,所以它自上而下都是全通风散热的,包括右侧的NAS旁也有一个开孔,散热之余也可以穿过网电线。
而彩蛋是还根据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座高度设计了底部的开口,给了自由也能将其藏好,顺带一提,家里除了落地沙发和床,所有有底部缕空的地方我都留出了刚好可以让扫地机人自由活动的高度。
机柜旁的玄关侧墙则定制了顶天立地的鞋柜,里面的每个隔板也都有考究:不同的层高都来自自己实际拥有鞋子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还有两层做了盈余;中层隔板的空间最高,用来放外出或者健身包及其它一些杂物;超过举手高度的高层是没有隔板的独立储物室。
而鞋柜层板进深略低于柜深,也就是与门板有5cm左右的间隙,与底下接地出的空隙产生了一个空气循环通道,以保证里面不因为完全密闭而滋生霉菌。
而在鞋柜中间我做了一个镂空,上面是挂衣服的区域,便于像秋冬季进屋时可以悬挂收纳外套,不至于进屋后随手扔在沙发或椅子上,而下部则根据拖地机器人的尺寸预留了空间刚好可以塞入。
而另一个阳台我拆掉了推拉门,将其纳入了书房一角,并定制了两个收纳柜,并且两个立柜的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左侧的收纳柜我弄了一个1.2m高度的开放储物区,用来放折叠梯和诸如吸尘器、蒸汽拖把等一些清洁工具。右侧的收纳柜主要是堆放一些生活消耗品,包括厕所卷纸、擦手纸、垃圾袋、厨房湿巾和吸尘器积尘袋等。
最后一个目前利用率还很低但不得不提的收纳设计就是客卧室。
客卧室的床并不是购买的传统成品床而是定制的榻榻米,而且是1.8m标准尺寸床宽度的榻榻米,所以上图中床下单个抽屉的空间整张床足足有12个,区别也只在于外侧4个是抽屉,内里的8个是开合板,而靠墙一侧的顶天立地衣柜也完全通底,柜门高度在刚好能保证床铺正常的情况下开合,往下是一块抽出板分隔贯通的储藏空间,可以平放至少两床不抽真空的羽绒被。
以上这些是目前既定的一些收纳方式,而在撰文过程中其实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收纳便是这样的,它因为想要有高效率生活方式而萌生,因为家里越来越多的东西变得清晰,也随着长久持续的思考而不断更新,它没有捷径,也不会有标准答案,别人的方案更应该是参考而不是模仿。
祝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堆满但整洁的家,也希望你的东西真真切切是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