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施行前夕,广报求学采访了数位参与校外培训的老师和学生家长。他们之中,有家长不敢“躺平”,又不想太“卷”,不想太“鸡娃”;有老师认为学科类校外培训不会消失,因为“卷”和“鸡娃”的需求仍然存在;有家长担心校外培训机构关停消失,孩子没了能参加培训的地方;有老师正在,也将继续在家中开班上课。
机构课程会视落实力度调整
小程(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学科类校外培训不会消失。“双减”开始前,小程就服务于一家开设有小学到高中课程的校外培训机构,直至现在。该机构专注线下培训,“双减”开始后,其课程从学科类转型为素质类。
记者采访时发现,目前市面上还存在一些非正规的、家庭作坊式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这类培训的老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但在家长中口碑很好,生源主要是熟人介绍。
一名此类“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机构”其实只有两人,一人负责教授小学全科,另一位负责教授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该负责人向记者坦承,他们这样的培训方式都不能称之为机构,但市面上类似的还有很多。
有培训机构老师认为,《办法》施行后,以上做法肯定不行。小程表示,其服务的培训机构接下来会根据《办法》的落实力度,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
私教将进一步受到打击
线下的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主要分“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具体哪一种要看机构的课程设置。“一对一”主要集中在专门做“一对一”的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家长自己找老师单独上课。此外,还存在机构的或在职的老师私下开设“一对一”和“一对多”课程的情况。一些老师离开培训机构或培训机构关停之后,也会自己开设“一对一”或“一对多”课程。“一对一”费用相对较高,家长找“一对一”老师的难度相对较大,部分家长也会“组团”请老师授课。
有校外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这里还是‘一对多’的形式为主,因为生源主要是小区内的孩子,‘一对一’的收费较贵,大多数家长承担起来压力较大。当然,对我们来说‘一对多’的形式更合适,毕竟人多收费更多。”
该负责人表示,大多数学生是主动学习的,“因为他们也知道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但有的学生是被动参加“补课”。“这些学生自己不想补课,但家长给学生报名了,这些学生没办法才去上补习班。”
该负责人曾从学生口中得知,学生之间有专门的举报群,举报群用来互通信息和举报校外培训班。《办法》施行前夕,当被问到是否担心被举报时,该负责人表示并不担心,因为都是熟人,不会有人冒着“出名”的风险举报他们,“家长也不会举报,还是和往常一样,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课。”
小程介绍,目前其服务的机构的课程整体上以“一对多”为主。小程认为,《办法》的施行会进一步打击老师私下授课,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之前可能针对机构的整改,尤其是大机构的整改和处理相对更多。现在对老师私下上课也有比较大的处罚,所以也会受到比较大的打击。”
大学生家教业务依然火热
记者获悉,目前培训市场上依然存在大学生家教业务。大二学生小慧(化名)是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广州兼职家教,主要辅导小学生及初中生英语。据她介绍,她做家教是由一位学姐介绍。当时学姐在朋友圈转发家教兼职信息,称学校附近的小区有家长想请英语专业大学生教五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试讲两节课后,小慧每周五周六都会固定去教口语,同时辅导学生英语作业,每次两小时,一小时酬劳为120元。
家长:“躺平”不可能,不想过度“卷”
有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家长投入的费用会比以前高一些。尤其是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相比以前的上课人数仍是少的)的话,投入可能会比以前高出20%至30%,再多一些可能会高出40%至50%。
张女士的女儿冬冬今年上五年级。面对升学压力,此前一直不太“鸡娃”的张女士开始不淡定。“好像一上五年级,周末一起玩乐的小伙伴集体消失,想约爬山、打球都约不上,一问才知道都‘拓展’去了。”张女士说。
劝说越来越多,张女士决定给孩子找数学家教,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聘请了一位从培训机构出来“单干”的数学老师。每周一次课,每次一个半小时,收费500元。刚联系上时,该老师几乎已排满课时,还剩最后一个空档,让张女士幸运“捡到”。
“对于‘鸡娃’,我的态度是‘45度卷’,不想‘卷’得特别厉害,‘躺平’又不可能。”赵女士感慨,如今的孩子想要在成绩上取得进步,似乎比她自己当年上学时要付出更多精力。她会督促孩子一直保持努力的状态,但不希望孩子太吃力,“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
关于校外培训,广报求学准备了一份调查问卷。如果可以的话,请扫码填写,让我们了解你的做法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