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榫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部件与部件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和榫卯连接。榫卯连接是通过一个带有凸出部的榫结构件,和带有凹槽或通孔的卯结构件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其榫头一般是采用端头和根部大小相等的矩形榫头和大小及形状与之相应的矩形卯孔,榫头与卯孔之间采用紧密配合或过盈配合,装配时是将榫头对准卯孔,用锤子敲打构件的另一端,将榫头强行推入卯孔中。这种方法要求榫头和卯孔之间的形状及大小尺寸非常吻合,否则将无法装配,或装配时易出现废品,或装配好后,榫卯结构不牢,使用时易脱落。因此,榫卯加工的难度很大,工艺要求很高,无法满足高强度,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
所以如何开发一款互换性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够满足高强度要求的榫卯结构显得非常的意义深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榫卯结构,其承受的强度高,制造过程的标准化程度高,安装时互换性好,从而便于生产而且经久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榫卯结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两侧设有左横梁和右横梁,所述立柱、左横梁和右横梁形成三层重叠结构,所述三层重叠结构处穿设有椽梁。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既能够实现将横梁的水平受力传递到立柱之上,而且在两则设置横梁既加使用受力均匀,而且形成相对稳定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立柱与左横梁和右横梁接触处具有榫槽结构,这样的设置便于横梁与立柱之间的侧向连接,从而防止使用过程中受力导致侧向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榫槽结构包括:凹槽和凸榫,所述凹槽设于立柱的两侧,所述设于凸榫左横梁和右横梁与立柱的接触面,这样的设置使横梁与立柱之间既实现了侧向连接,更增加了接触面,从而使力的传递更加的均匀,从而防止立柱或横梁局部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凹槽和凸榫的竖向截面形状为圆环状,这样的设置使生产标准化程度更高,同时使力的传导更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椽梁的竖向截面形状为椭圆形,这样的设置使椽梁的定位非常确定,不会在使用过程中旋转,从而使受力发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椽梁与三层重叠结构的连接为过盈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各部件的装配位置更加的稳定,同时增加了横梁与立柱的侧向连接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榫卯结构,所述榫槽结构为过盈连接,所述过盈量为1-3mm,这样的设置使生产更容易实现,也使装配更加的精确与容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出一种榫卯结构,其承受的强度高,制造过程的标准化程度高,安装时互换性好,从而便于生产而且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榫卯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榫卯结构四角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出一种榫卯结构,其承受的强度高,制造过程的标准化程度高,安装时互换性好,从而便于生产而且经久耐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