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拂着松柏层层的叶片,像掀动史册松软的书页。大把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涡河岸边的汤王陵园内,苍松、翠柏伫立,石碑、石兽斑驳,黄土、瓦砾相偎,它们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地守望着一位君王的背影。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的人生关键链条,是与一个地名紧紧牵连的,商汤与亳就是这样。
一座城市可以启蒙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也能唤醒一座城市。昔日的商汤离不开发轫于斯地的亳,正如亳离不开奠基于斯人的商汤。
透过历史的云烟,遥望与亳州结缘的诸多历史名人,我们会发现,在历史天空中那如血残阳的照射下,在涡河波光闪闪的激流中,从那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那一个身材高大、荫投一个朝代的身影,就是商汤。
玄鸟
在较为成熟的文字产生之前,历史主要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然后再由后人整理成文字。商汤的历史也是这样,它是从一个关于玄鸟的美丽传说开始的。
翻阅商汤的“家谱”:汤,其始祖是契,与大禹是同时代人。契的母亲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
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简狄心情舒畅,与两名随从漫步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园囿。天空中飘着朵朵云彩,和风吹来,简狄的脸庞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尤为红润。这时,天空中飞来一只黑色的玄鸟,缓缓地降落,在草木间低旋徘徊,闪动间竟然产下了一只蛋,简狄上前捡起,看其晶莹可人,将其吞人腹中,就此怀上身孕,生下了契。契出生后,聪颖灵慧,长大后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封于商。
《诗经商颂》中吟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个故事后来又见诸于《天问》、《吕氏春秋》和《史记》等诸多典籍中。
(航拍涡河)
契之后的一段时期里,他的子孙平静而兴旺地繁衍着,直到第十四代的汤,在夏桀暴政、举国生怨的政治气候下,很快以其卓越与非凡赢得了诸候的拥护,使玄鸟后人终于在历史的天空中振翅凌空,将才情与禀赋倾情绽放。
最初,可谓青年才俊的汤在残烛将熄、日益黯淡的的夏朝后期,很快以其魅力和智慧而光照诸候,自然也让夏桀感到了来自这颗政治新星耀眼且刺目光芒的威胁。于是,桀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后来,夏桀放松了警惕,一念之下又将其释放。但让夏桀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汤不久兴兵伐夏,夏师败绩。桀和汤分别以亡国之君和开国之君的角色,在历史的舞台上挥手作别。
(航拍紧依在过河畔的汤王陵公园)
在汤被囚禁的那段时期里,汤做了些什么,桀为什么禁之又放了他?史料没有任何的描述,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悬念和猜想。此时的汤应该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这段被囚禁岁月,使他被迫离开了图谋崛起、施展抱负的舞台。但我们不妨设想,也许正是在这种与外界相对隔离的日子里,正是在这种失去“政治自由”的失落、痛苦和煎熬中,他学会了磨炼心志静观天下,学会了隐忍坚持与等待,从而也使这种囚禁生活成为一和特殊的历练,促使他完成了人生成长过程中一次性格的完善与提升。
汤被释放后,无异于虎归山林,蛟龙入海他迁徙至涡河流域,在一居高临水之地驻扎下来,接受伊尹的建议,将此地命名为亳,定都于此,并兴兵讨伐夏桀,使诸侯归服,平定海内。
在汤的统领下,以玄鸟为图腾的殷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而汤也成了站在早期文明门槛上的一代开国之君。
(玄鸟)
祈雨
望着刺目的太阳,汤的眼睛模糊了。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在眼眶里涌动。
连年大旱,万民祈雨,作为一国之王的汤急在心头。太史占卜的一句话始终在他耳边回荡:“若要天雨,应焚一人当作牺牲,祷乃有雨。”
“选择谁作为牺牲呢”这个问题如正午灼人的日光在烤问着汤。
“请雨,就是为百姓。若焚百姓,求雨何用作为牺牲者只能是我!”汤下定决心。
于是,他斋戒沐浴,剪去头发,磨其指甲,来到桑林,不顾众人的劝阻,凛然迈上了干柴相围的祭台。
随着号角响起,干柴被缓缓点燃。汤感到火焰在向他蔓延,皮肤分明在锐疼。
他的思绪和灵魂开始飘动,他瞑想着自己就要在火焰中升腾,疼痛但却畅快着。他设想着到了天界如何怒声质问主管降雨的神灵……恍惚间,突然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劈头盖脸、急促而密集地砸在身上,凉凉的在身边流动,周围还有人群如雷的欢呼声。他猛地睁开眼睛,发现竟然是雨,分明是雨!雨泼灭了火焰,浇透了龟裂的大地。
这慷慨悲壮而又以喜剧为结局的一幕,在明灭闪烁的历史中被膜拜、传颂和定格。《吕氏春秋》对此有所记载,并且代代流传,让不管是寻常百姓还是一国之君都千年仰视。
(老街内汤王祈雨雕像)
在古希腊传说中,为人类盗取火种而甘愿受罚的普罗米修斯成为英雄的化身,而在东方,中国商汤桑林祈雨的悲壮和豪情绝不在其下。
据说,商汤在干柴相围即将点燃的祭台上时,仰卧于地,祈祷说:“不要因为我一人的过失,伤及万民之命。”“朕躬有罪,毋以万方(百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并列举六事对照自己进行反思和自省:“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与”。
在天下大旱时节,在需要有人向天帝为民请命、舍身取义之时,商汤挺身而出。他一边面朝苍天而扪心自问,不断反思和叩问自己,一边把所有的责任和过失都揽在自己的身上,勇于担当,以自身命换百姓命舍自身安换天下安,这种境界和魄力,的确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现在社会提倡的要勇于承担领导责任,追溯起来,商汤应该算是“勇于承担领导责任”的第一人。
汤王时代,民智未开,人们认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与人的命运冥冥中都是由神灵主宰,故向神灵祈祷,寻求庇护。汤王桑林祈雨的传说正是那个时期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种素的映征。
据《亳州志》记载:“汤陵西有桑林,是成汤王祈雨处”。如今亳州汤陵公园西大门的影壁,是一巨幅浮雕石画,描绘的就是传说中汤王桑林求雨的宏大场景。
(汤王陵公园西大门)
网开
汤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君王。
一天,他到郊外巡视,看到有猎人张起四面的罗网来捕捉禽兽,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天下四面八方来的,都到我的罗网里吧。”汤听了之后紧皱眉头,说:“噫!太过份了,这不是想一网打尽吗?”于是汤王为禽兽除去三面网,并祝愿说:“想要往左的就往左,想要往右的就往右,随意而来,自由而去。如果不到别处,那就进人我的罗网吧!”
四方诸侯听说这件事后,都欢喜地说:“汤王的圣德真是到了极点,连禽兽都这么爱护,真是圣君呀!”于是纷纷自愿归顺,《诗·商颂·殷武》记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反映的就是商汤时期旺盛的“人气指数”。
这就是汤,宽厚,仁爱,尊重自然。他对人才的凝聚不靠强权,不靠显威,不靠权术,靠的是德治,靠的是仁政,靠的是对人意愿的充分尊重。这个“网开三面”的故事记载在《史记·殷本纪》中(后作“网开一面”)。现在看来,与其说这是汤对鸟兽的仁爱而推及到对人才的尊重,不如说是汤顺应自然、大道无道的超然的哲学态度。
(航拍汤王陵公园)
像许多开国之君一样,汤的成功离不开身边一位贤臣的辅佐,这位贤臣就是伊尹。
由于汤的破格重用,伊尹由一名奴隶出身的厨子成为了指点江山的一代名相,而历史也因此记住了中国最早有姓名记载的这位厨师。现在,伊尹在许多地方仍被作为厨师之祖来贡奉膜拜。
明君之与贤臣就像才子之与佳人,总是被后世艳羡而留下佳话。商汤与伊尹的关系之“铁”,即便在汤逝世后,仍然让人惊叹。
一些朝代的先王去世后,其重臣往往受到继位者的排斥或贬谪。而商汤王去世后,伊尹却仍然是权倾朝野的重臣。
汤在位三十年后驾崩。嫡孙太甲商继承王位时,年少轻狂,暴戾肆为,伊尹与众臣商量后,将他发放到紧邻商汤王墓地的桐宫。“日夕在坟墓之旁,思先王所以得天下之故,料必能启过也。”经过三年的“封闭式学习”,太甲终于改过思新,去除杂念,“只存圣贤心,行仁义事”。伊尹闻知,乃会聚百官,说:“可迎归朝,摄理政事”。
君王有问题,大臣竟然可以让其“停职反省”,这种“监督机制”,这种君与臣、领导与部下的关系让人叹服甚至瞪目。伊尹在汤去世后能拥有如此“犯上”的特权,毫无疑问,要得益于商汤信任人才、重用人才和推行民主开明、能臣政治的遗风。
或许因亳州是商汤实现转折、崛起和兴盛的地方,他与亳州这片七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从迁徙于亳,定都于亳,兴盛于亳,到情系于亳,魂归于亳,安葬于亳。尽管他后来迁都到新的地方,也称之为亳;尽管关于他的陵墓所在地的说法莫衷一是,但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确切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而且三国时期曹丕在所著《皇览》中关于他的家乡有这样的文字:“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
凤头村,一个吉祥美丽与神鸟有关的地名,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凤头与玄鸟之间莫非有什么联系
(商成汤王陵墓)
如今,商成汤王陵安然坐落在紧依涡河的一个单独的院落内。
在时下盛行争名人、抢名胜的口水战和建仿古、造古迹的浮躁中,这里却显得格外从容、淡泊和宁静。没有大兴土木的改造,没有喧宾夺主的建筑,没有世俗功利的喧嚣,有的只是老树、黄土的相依,随处散落着石雕、石墩和斑驳的碑文。
也许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是对商成汤王的一种尊重和精神的传承,以便更好地让人们在这种近乎原生态的古朴和自然中,能独立地对历史感怀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