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马的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那个时期欧亚大陆上有众多的游牧部落,为了提高部落的移动作战及物资运输能力,人们对野外生活的野马实施了驯化,有一部分驯化成了家马,作为重要的牲畜之一,另外一部分驯化成了战马,陪伴着士兵们在战场上厮杀。无论是家马、还是战马,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制作出了金属或者皮革质的“马掌”,镶嵌在马蹄下方,给马钉上马掌的作用是什么呢?
马蹄的结构
马隶属于奇蹄目,而我们常见的牛则属于偶蹄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的主要区别,在于奇蹄目的动物主要以蹄部的第三趾进行负重,其它趾部均退化或者消失,蹄的趾数为单数,在趾的末端具有鞘状蹄。而偶蹄目的动物,它们的第三和第四趾处于同等发育程度,长度也相等,共同承重,趾数为双数,末端也有鞘状蹄包裹。奇蹄目的动物,相较于偶蹄目动物,其奔跑能力更为出众。
通常上我们说的马蹄,是指马的趾部末端的蹄骨、以及蹄骨周围包裹的角质层所共同构成。而从蹄底的形状和结构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蹄壁:马在站立时从外面能直接看到马蹄的外部,包裹和保护着马蹄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蹄壁和人的指甲一样,始终处于不断的生长过程中。从部位的不同,可以将蹄壁分为蹄尖壁、蹄侧壁和蹄踵,对于马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蹄叉:就是从马蹄底部看到的那个V字形区域,中间有一定的凹槽,对于马的行动来说,具有很好的防滑和减震效果。蹄叉的V字形边缘是蹄叉侧沟,起到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
蹄底:在蹄叉和蹄壁的包围之下,马的蹄部形成了一个呈U字型的区域,占据了蹄底一半左右的空间,这个区域一般都是向内凹陷的,对于维持马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减少蹄部受到异物的伤害起到重要作用。
钉马掌的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野马在奔跑、行走时,其蹄部特别是蹄壁与地面、地面上的物体会发生相应的摩擦,这个摩擦对于蹄部角质层的磨损速度,与正常的生长速度刚好匹配,因此,蹄部处于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生长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钉马掌的主要功能有:
钉马掌的方法
钉马掌绝对是个技术活,钉得不好,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增加马受伤的风险。因此,除了要对照马蹄部的尺寸选择大小适宜的马掌之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对马蹄底部进行完全的清理,避免钉完马掌后中间存在污物,对马蹄健康产生影响;
对马掌和马蹄底部进行精细、适度打磨,使马掌的弧度、角度与马蹄壁能够形成完美的契合度;
通过马掌中间的若干孔洞,使用特定的钉子,将其钉入马蹄内,将马掌与马蹄壁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要对上述步骤对马的影响进行查看评估,如果马表现得非常不安,害怕站立行走,则表明马蹄的钉子使用有问题,有可能是太长,长在了角质层与肌肉的边界,刺激到了马蹄深处的神经系统,必须重新进行调整。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则需要再观察几天,看看在马的正常行动或者负重工作的情况下,马蹄的稳定性如何,是否存在向四周摆动、或者上下晃动的情况,如果有,则表明钉的不牢固,表明钉子的尺寸太小,或者钉子钉下的长度有偏差。
钉马掌马不疼吗?
刚才提到了,马蹄壁和蹄叉处均为角质层结构,与人类的指甲成分相当。角质层属于皮肤外层,是由死亡的细胞所构成,而且死亡的细胞其中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已经消失,仅在细胞内留有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成分,膜内侧则是由透水性差的不溶性蛋白质构成,因而使角质层既保水、又相对坚硬。
从角质层的组成来看,其是由没有生命活性的细胞所构成,其中并不含有神经纤维,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剪指甲、给马钉马掌,都不会触及到神经系统,只是在已经死亡的细胞中进行的操作,所以不会产生痛感。只有当马掌钉尺寸太大,突破了角质层之后,才会抵达角质层之下的真皮组织,那里富含着丰富的痛感神经,这时候马就会明显感受到痛觉,表现出非常不安和恐惧走动的状态。
总结一下
我们给马钉马掌,是为了使马蹄在长期进行骑行和驮重物情况下,不会因为马蹄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加大而出现磨损加重、角质层破裂等问题,是为了保护马蹄而采取的一种人工措施。由于钉马掌的钉子穿过的是马蹄底部的角质层,这里没有神经纤维,因而马是不会感到疼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