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1886年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商人的家庭。后来父亲生意失败,生活陷入贫困。
日本自1868年明治一新之后,外部受到了来自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日本无力与之对抗,却转将精力发泄在自己的近邻国家身上。1874年4月出兵台湾,1875年日本在朝鲜挑起了江华岛事件,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这次日本没有捞到便宜,接着就将法国人拉进来,怂恿法国人在南方动手的同时,日本在北方拖住中国清政府。
1885年2月伊藤博文来中国天津跟李鸿章谈判,此时他暗下决心,要在十年后与中国在朝鲜一争高低,1886年谷崎润一郎出生,他九岁那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在东京举行的夜晚提着灯笼的庆祝活动,一定会给年幼的谷崎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过了十年,日本与沙俄之间的战争结束。因为没有获得赔款与割地,东京爆发了打砸暴动。这一年,谷崎润一郎进入了日本著名的一高,因为家里没钱,据说上学的钱还是亲戚垫付的。1908年谷崎润一郎进入了东京大学,次年日本明治一新的著名人物伊藤博文被刺杀身亡,而此前的1905年,伊藤博文成为了朝鲜统监。一个口口声声为了朝鲜好的日本的大人物,竟然在中国哈尔滨被朝鲜人击毙,它表明朝鲜人对日本恨之入骨。
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也就在这一年的年底,谷崎润一郎发表了两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一篇名为《刺青》,另外一篇名《麒麟》。《刺青》是说一个名为清吉的刺青师,完全无视一个弱女子的意志,用蒙汗药将她麻醉之后,接着就在她的肉体上动刀,在她身上纹上了一个巨大的蜘蛛。清吉用欺骗以及暴力手段在弱女子身上动刀,而且还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了她好,这跟日本、伊藤博文说自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朝鲜好暗中契合。《刺青》这部虚构小说就是对“美好在强权者口中”这一结论的真实诠释。
谷崎除了发表了《刺青》这一表现强权的小说之外,还发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说《麒麟》。两部小说的立意不同,手法不同,但想表现的主题有相同之处。《麒麟》是将中国的古代故事改编,它表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圣人与凡人的不同态度。孟子说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而《麒麟》这部小说表现对威逼与利诱不屈服者就是圣人。
二、“麒麟”的来历与名为《麒麟》的小说
与龙同样,“麒麟”是中国人在观念中创造出来的神兽。中国人认为凤、龙、龟、麒麟是动物中的四灵,通称四灵兽,麒麟位于四灵之首,号称神兽王,它是神的坐骑。中国人认为麒麟是“仁兽”,“麒”为雄性,“麟”为雌性,之所以它们象征着吉祥,是因为它将农耕民族中的重要的动物特征汇集于一身,它尾巴是牛尾、身体是麋身,头是狼头,有角,身上有龙鳞。它看上去威猛无比,但是对人畜无害,而且从不践踏草地,也不会弄脏水源。正因为它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神兽,因此每当圣人出现的时候,麒麟就会出现显灵。最著名的圣人之一,周代的周文王姬昌出生时,据说他母亲就在睡梦中看到了麒麟出现在自己眼前,是为麒麟送子。周文王出生之后果然与众不同,传说中他有四个乳头。另外一个春秋时代的圣人孔子,据说他出生之前他母亲也梦到了麒麟。而且梦见了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传说中麒麟可以为自家带来孝子贤孙,让自己的家族兴旺延续。
有关麒麟与周文王、孔子的传说,记录在中国的不同的历史典籍之中。谷崎润一郎在他名为《麒麟》的小说中,并没有说明为何小说的题名为“麒麟”。这部名为《麒麟》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于谷崎对中国司马迁写的《世家孔子》中有关“子见南子”部分的改编,另外一部分则是他自己添加的部分。
在《史记》中,“子见南子”这一段,一共才有一百多个字,主要是说孔子离开鲁国去邻国卫国推销他的治国理念,在卫国,卫国的卫灵公想向孔子求教治国之道,而此时卫国的实际统治者是他的宠妃南子,孔子的学生不愿意让孔子见南子,因为她的名声不好,但孔子最终还是决定见,相见之后孔子的说教失败,最后一行人悻悻离开了卫国。孔子留下一句著名的话:“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
三、小说对《史记》中内容的改编
中国与日本,如今都有麻婆豆腐,而且在日本人眼中,中国的麻婆豆腐是典型的中国菜品。可如果中国人用中国人的舌头吃日本人做的麻婆豆腐,那么评价肯定是差评。因为中国人认为日本人的麻婆豆腐完全变了味。日本的麻婆豆腐,不麻也不辣,少油清淡还略带甜味。但日本人却习惯了这种麻婆豆腐,他们认为这个就是中餐的麻婆豆腐。因为日本人不用油炒豆腐。
同样道理,谷崎润一郎用中国史记的材料,经过自己的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料理出了给日本人吃的小说《麒麟》,他将中国材料料理出了日本菜,供日本读者去咀嚼并品味,好似同样的豆腐,中日厨师用不同手法、调料调味那样,谷崎在中国原始材料中添加的部分,正是谷崎润一郎写作的动机,他想表达的主题,他想让日本读者品出味道的所在。虽然名为“麒麟”,貌似写中国的仁兽,可实际却是表现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圣贤。
中国人对日本的麻婆豆腐打差评,与中国人对谷崎润一郎名为《麒麟》小说的文不对题的解读相似。这部小说的点睛之处在于谷崎对“子见南子”的添加与改编,看不明白这部分,必然会评价出错。
《麒麟》是这样改编“子见南子”这一段的。
南子见孔圣人并提出要求,想用利诱加威逼的手段达到目的,这些内容正是谷崎润一郎在原始中国内容上添加的部分,而它们同时也正是日本特色的部分,谷崎润一郎想利用其来说事的部分。对于日本的威逼与利诱,中国人对日本人使用这种手段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红灯记》中日本宪兵对待叛徒王连举的层面上,除此之外大概就是近代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之后,威逼利诱中国的各界人物的介绍了。
比如田中义一威逼利诱完了张作霖,林权助再用同样手法对待张学良。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对溥仪、郑孝胥父子以及段祺瑞、吴佩孚、曹锟、冯玉祥等。梅津美治郎对中国的著名文化人梅兰芳也是如此。日本占领上海后,需要梅兰芳出来唱戏来说明日本统治是王道乐土,梅兰芳为此躲到了香港,可后来香港再被日本人占领,日本再次要求梅兰芳登台唱戏。梅兰芳无奈之下再从香港跑回上海,日本人仍然不放过他,出高价买他的画,威胁他若不配合就要杀害他。
用威逼利诱手段迫使他人为自己干活的方式方法在中国不常见,因此中国人陌生,可在日本,这却是千古不变的行为方式。自古以来皇室养武士,后来藩主养武士,为了让武士给自己干活,日本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是软硬兼施,威逼与利诱交替使用,正因为它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日本人也非常熟悉,谷崎润一郎才借助中国题材启发日本读者,而日本读者一看这样的内容就立刻会明白作者谷崎想说什么。
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家永三郎在说明自己为何要跟战后的日本政府就政府恶意删改教科书一事打官司时说,以前自己屈服于威逼利诱,对政府的行为保持沉默,最终看到的却是日本到处变成了废墟。这次自己选择不再保持沉默,就是要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要对政府的错误说“不”。不敢站出来说“不”就是邪恶政府的帮凶。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组织如何威逼利诱使人屈服的文学作品很多。战前的写得比较隐晦,比如芥川龙之介的《桃太郎》,谷崎润一郎的《麒麟》。日本战败投降后,一是有言论自由的保障,还有就是知识界想对战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因此对威逼利诱这一主题表现得更加露骨,如远藤周作的著名小说《海与毒药》。它表现组织的力量如同大海,而个人只能被裹挟,随波逐流。《海与毒药》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的虚构,而这部分虚构,正是说明威逼利诱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中的部分。另外一个著名作家藤泽周平,他专门写武士,他写的是他要歌颂的武士。小武士,他们在威逼利诱面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救自我,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将其作品改编为电影,这就是山田洋次晚年的著名作品“武士三部曲”。许多中国读者以及观众,其实并没有看明白藤泽以及山田想说的主题其实是日本社会中存在“威逼利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