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因而都拥有极为丰富的谚语。谚语是人民大众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这些大量生动活泌的口语体,有给生以启示的格言警句,轻松幽默的行话黑话,精辟入神的成语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且富于色彩,可谓语言的精华。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为翻译界普遍接受。因此翻译应忠于原文内容,用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翻译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直译和意译等矛盾,英语谚语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译的过程不应只是出发语向目的语的表层转换,而应是一种有条件的文化“移植”。通过这种移植,真正体现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艺术、技巧和科学的结晶,英语习语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诗意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这个宗旨,译文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形式和内容最佳融合。只有貌神俱合的译文才是真正有质量、有魅力的译文。
一、直译与意译
1、直译法的宗旨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意译法则不同。例如:“Hitlerwasarmedtotheteethwhenhelaunchedthesecondworldwar”。
试比较: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了雅齿的。(直译)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全副武装的。(意译)
显然,直译比意译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会引起误解,还可以吸收新鲜用语。这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选择直译。
又如英语的“sonr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就可从英语直译成“酸葡萄”,英语的“togointothered”被直译为“发现赤字”。其它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习语也不少。例如:blackmarket(黑市)、coldwar(冷战)、blueprint(蓝图)、firsthand(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语可说是意象措词,语用等值的直译。
佳例:
Arayofhope一丝希望a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
Burntheboat破釜沉舟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2、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Didn’tsheswearshe’dneveragainbelieveany+hingintrousers”,划线部分直译是“穿裤子的家伙”,意译为“男人”。英语“穿裤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汉语里却可男可女。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比直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采用意译。所以如果本国语的表现形式比外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而如果外国语的表现形式比本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则可直译。下面一些成语、谚语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aseasyaspie易如反掌Stillwatersrundeep大智若愚
Eachhasitsownmerits各有千秋
tobewiseaftertheeven+事后诸葛亮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辩证的,好的译文往往把握了两者的统一,使语义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换与谚语套用
1、形象代换。文化背景及语言形式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翻译的困难,一些由语言形式的不同组合及变异产生的特殊含义或修辞效果,在语际转换中往往会“失落”。为了不使译文转之原作逊色,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来跨越这些障碍。最常见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质上也属于意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译。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这对于各类修辞手段的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asstrongasahorse与译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响其喻义的保留。它们在语义上还是等值的,形象代换也常用于成语、谚语的翻译,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更需仔细推敲,尽量使译文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民族习惯,形象代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用动物作喻体来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质,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译成汉语时,喻体往往被替换掉。如
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
Asstubbornasamule犟得像头牛
Likeahenonahotgirdle如热锅上的蚂蚁
dumbasanoyster守口如瓶
wetlikeadrawnrat湿如落汤鸡
2)个别比喻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做喻体时,可作喻体更换,语意联想,但都是以语言的交际效果不变为条件。如:
Anqppleadaykeepsthecloctoraway气宽寿长
letsleepingdogslie打草惊蛇
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杀鸡取卵
marykissesthebabyforthenurse’ssake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译所寻找的是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只能建立在内涵意义之上。只要内涵意义一致,就可以通过形象代换互为转译。
3)同义谚语套用。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辨语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义相似,可直接套译,读来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
dimondcutdimond棋逢对手(语义对等且更符合汉语习惯)
tiffortat以牙还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动)
另外,辨语的翻译若能发挥译文的优势,不仅意思明确,而且结构匀称押韵,富有美感,就不失为值得欣赏品味的佳作。如:
It’sbettertobeahas-beenthananever-was
曾经一度,胜过从不算数
Jackofalltradesandmasterofnone
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Don’ttroubletroubleuntiltroubletroubles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语的翻译同样也要通过联想,才能译出确切含义。如:
awethen泼女,讨厌的人
hitthesauce酗酒
【关键词】英语谚语;修辞手法;翻译
英语谚语句式灵活多变,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所以在人群中流传度很高,而且它蕴含了丰富的词汇,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又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可以说谚语是瑰丽的语言的宝库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个民族的谚语,蕴含着该民族的人们在其漫长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酸甜苦辣,也浸透着他们的劳动汗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跨国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新月异的21世纪,研究英语谚语,品味英语谚语中所浸含的精神营养,学习英语谚语、掌握英语谚语的用法并使之服务于与西方人的融洽交往,是十分必要是。并且在学习谚语的过程中,既可以找到西方人的历史踪迹,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对人间百态的观察以及对事物哲理的精辟总结。
1.英语谚语的修辞
有人曾说过英语谚语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总之言简意赅、富含哲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等特点,而它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更是多不胜数,而这些修辞手法更是让英语谚语散发出多亩的光彩,例如比喻、拟人。
暗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直接将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描写,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紧切。例如:Timeis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speechissilver,silenceisgold.(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Nocrossnocrown.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cross”是“十字架”代表困难,“crown”是“花冠”代表成功。
拟人(personification):把非人的东西如动物、植物、物体赋予人的特性,如感情、思想和行为方式。如:Factspeaks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Fieldhaveeyes,andwoodshaveears.(隔墙有耳)。
拟物(zoosemy):把人当作物(包括动物、植物、抽象概念等)來写,与拟人恰好相反。
Hewillwagasthebushwags.见风使舵。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to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首句重复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句尾重复Abargainisabargain.契约终是契约
首尾重复Nothingwillcomeofnothing.无风不起浪
不规则重复Nevertroubletilltroublesyou.不要自找麻烦
蝉联(anadiplosis)是反复的一种,即首尾重复Loveasksfaith,andfaithasksfirmness.爱情要求忠诚,忠诚要求坚定。
对比(contrast):将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使读者有比较鲜明的认知。Beswifttohear,slowtospeak.敏于听,而缓于言。Onefoeistoomany,andahundredfriendstoofew.一个仇人够多,百个朋友嫌少。
夸张(hyperbole):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Contentismorethanakingdom.知足常乐。Asingleslipbringseternalregret.一失足成千古恨。
对偶(antithesis):就是把意义相反的词、短语、句子放在对称的位置上,以突出事物们的鲜明特征。Nopains,nogains.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Hopeisagoodbreakfast,butabadsupper.开始时有希望是好事,结束时再希望就不好了
矛盾修辞手法(oxymoron):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希艾娜广泛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辞效果。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Beautyandfollyareoftencompanies.美与蠢,常相伴。
交错排列法(chiasmus):一个句子或一段文字以相仿的顺序重复前面的词语,使得内容得到对比显现。Theseedisinthefruitandthefruitintheseed.果实里有种子,种子里有果实。
Betterbeillspokenofbyonebeforeallthanbyallbeforeallbeforeone.宁愿一人在众人面前说你的坏话,不愿众人在一人面前说你的坏话。
押韵(Rhyming):英语谚语中经常使用押韵这种手法,来增加语感和感染力。如:
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Agoodfameisbetterthanagoodface.美誉胜过俊脸。
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Wellbegunisahalf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英语谚语囊括了许多修辞手法,仔细阅读这些有谚语,细细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就会让人们感到英语语言的优美,也会让人们充分的理解谚语,细细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就会让人们感到英语语言的优美。
2.英语谚语的翻译
要想灵活的运用英语谚语,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翻译好它。可是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谚语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所以我们在翻译它的时候就要注意全面的考虑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诸多因素。从而才能正确的理解和翻译谚语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翻译英语谚语的标准就是准确的保证原文的含义,保留原作者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要读者能看懂和理解。一般来说,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如下:
1)直译:如果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形义方面完全相同、或者英语谚语的形式和意义均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义,还能保留原文的独特的手法和不同的风味,借以丰富汉语语言。比如:Heaven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Speechissilver,slienceis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Barkingdogsdonotbite.吠犬不咬人。
2)意译:英语谚语蕴含深厚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英语谚语中的典故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这时候采用直译是不恰当的,所以应选择意译。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以下是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
直译: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斗
意译: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对不太熟悉有关希腊传说的中国读者来说,就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此时采用意译最好。
Theleopardcannotchangehisspots.
直译:豹不能改变它身上的斑纹
意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意译的结果比直译更接近谚语本身的隐形含义,使读者能够更充分地理解该谚语。
3)直译与意译合用:这种译法可用来处理那些部分可以直译,另一部分不方便直译的英语谚语。例如:Allasseswagtheir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子爱装聪明。Everybirdlikesitsown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Iftherewerenoclouds,weshouldnotenjoythesun.如果没有阴云,就不觉得太阳的可爱;不知道苦,就不知道甜。
4)归化:就是套用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谚语中的形象不符合汉语习惯时,直译出的意义就不易于被理解和接受,意译则又失去了谚语生动形象的特点,这时可采用归化法。恰当的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读者接受。如:Itisafoolishbirdthatsoilsitsownnest.兔子不吃窝边草。Giveapersonadoseofhisown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英语谚语翻译中要注意的问题
1)切勿望文生义。一般来说,英语谚语都是比较好懂的,但是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所以翻译谚语时不能仅凭字面的意思来翻译,这容易范望文生义的错误。实际上翻译时要仔细揣摩,细细品味,根据语境来翻译,有时候甚至要追根朔源。
“Finefeathersmakefinebirds”这条谚语常被理解为“佛要金装,人要衣裳”这个意思,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却是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而过分打扮的人,含有讥讽的语意,可译作“好的衣装只能打扮出好外表”。
2)切忌滥用归化翻译法。有些谚语如采用归化法,就会抹杀了原文的异国文化色彩。Beautyliesinlover’s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都知道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如果这样翻译就体现不出英语谚语的文化色彩。所以翻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会更好一些。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
[3]谭云杰.英译汉技巧与实例[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
[4]汪福祥,蔡坚.英语谚语妙语500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1.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二、造成英语谚语翻译“貌合神离”的几种情况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谚语语言精炼,并且结构有时与正常结构不同,词汇的意义有时比较微妙,在翻译时就应该留心。不能任意发挥,牵强附会,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oerrishuman;toforgive,divine.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后果如何,则要听命于天了。而实际意义则是“犯错误,人人难免,若能以宽恕为怀,则是难能可贵”。故翻译为:人孰无过,宽恕为贵。
Peopleareconvincedbywordsthanbyblows.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更相信你的言语而不是吹嘘。这里就有一个词义理解错误。“blow”在这句话中是“打、击”的意思,而不是“吹嘘”,因为人也要靠语言才能吹嘘。所以翻译成“言语比棍棒更能说服人。
第二,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包含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Oneiswillingtosell,andtheotheriswillingtobuy.
该句可以将它译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但总觉得不对劲,它可能还有其他意思。稍对过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想到,它与另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谚语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英语谚语Bloodisthickerthanwater有两个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却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这条谚语的寓意。
Longman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ofthesamefamilyisstrongerthan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的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otthrow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Murderwillout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第五,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如“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it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3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3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另外,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如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如:
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四、结束语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汉语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3、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名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总结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多彩的瑰宝。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英汉谚语极大的丰富了两国的语言文化。学习和应用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进行对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进而从新的角度发掘和了解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语用学的观点来说,通常有四种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他们分别是:直译,意译,对等翻译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谚语的定义与分类
谚语是用简练的表达方式提出建议、警示道德的俗语。谚语主要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用抽象陈述来表达普遍真理的,如“Absencemakestheheartgrowfonder.”(距离产生美),以及“Natureabhorsavacuum.”(自然憎恨任何空白)。第二类是用更具色彩的例子和细致的观察来总结普遍观点的,如“Youcantake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himdrink.”(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及“Don’tputallyoureggsinonebasket.”(切勿孤注一掷)。第三类是结合特定地区的传统智慧和民间传说而来,如一些有关健康的谚语“Afterdinnerrestawhile,aftersupperwalkamile.”(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以及“Feedacoldandstarveafever.”(伤风宜吃,发热宜饿)。
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都在各自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文化。由于两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和风俗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谚语也都承载了对于各自名族、文化的不同理解。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种语言中的谚语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谚语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总结了一个名族几千年来的人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大多数谚语都短小精辟,便于记忆。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中的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的工作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是一个岛国,曾在世界航海
史上载有统治地位,而中华民族则生活在亚洲大陆上。如果我们描述一个人很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节约,英语会说“spendmoneyaswater”,而汉语则是“spendmoneyassoil”(挥金如土)。英语中还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谚语,比如“Livingwithoutanaimisjust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Hoistyoursailwhenthewindisfair.”(杨帆要趁顺风时)等等。
2.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风俗习惯的不同。最典型的方面莫过于两国人对狗的看法。汉语中出现关于狗的字眼往往是贬义的,比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好狗不挡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狗作为宠物来养,但是关于狗的贬义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入汉语文化之中。
3.的差异
4.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很多的谚语出自一些历史典故。中国的历史典故中,大多数谚语出现在诗歌、传奇以及哲人的著作,结构简单但却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或教育。比如在《诗经》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可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欲速则不达。”(Hastemakeswaste.)等等。
大多数英语中关于历史典故的谚语都来自《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以及西方作家的经典著作。比如圣经中有“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FarfromJupiter,farfrom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越远。)和“WithoutCeresandBacchus,Venusgrowscold.”(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寒冷。);莎士比亚的著作中还有“Alltheworldisastage.”(世界就是一台戏。),“Haveishave.”(到手的东西才算数。)等等。
英文谚语翻译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当英文谚语比较浅显易懂时,我们可以保留原文中的词汇和原始表达形式来直接翻译。
类似下列的英语谚语可以通过直译法来翻译:
1)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2)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3)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4)Wellbegunis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5)Moneyistherootofall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2.意译法
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
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有些英文谚语由于含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果直译的话很难被我们中国人所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意译。
类似下列的英语谚语可以通过意译法来翻译:
1)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otthrowstones.
直译: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
意译:自己有缺点,最好别说人。
2)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
直译:好天勿忘防风暴。
意译: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3)Murderwillout.
意译:谋杀终必败露。
直译:纸包不住火。
4)Foolsrushinwhereanglesfeartotread.
直译:天使怕去处,愚人抢先去。
意译:初生牛犊不怕虎。
5)Onecannot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
直译:猪耳朵做不成丝钱袋。
意译:劣料难制出佳品。
3.对等翻译法
谚语是人类智慧对于客观规律、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尽管语言不同,但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生活经历方面还是有着相似性的。英汉两种谚语中有些时候会使用相似的内容、引用和形象来表示类似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翻译某些英文谚语时,可以联系到汉语中的一些为人所熟悉的谚语、典故,这样更能容易让中国人理解,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2)Twocanplaythegames.孤掌难鸣。
3)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4)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5)Hewhowouldsearchforthepealsmustdive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还例如:
1)Don’ttrytoteachyourgrandmothertosuckeggs.不要班门弄斧。
2)Beatuyliesinthelover’s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
3)Itiseasytobewiseaftertheevent.事后诸葛亮好当。
4)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5)Natureisthetruelaw.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结语
谚语历史悠久,基于民间、宗教、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又融合了大众的智慧。谚语经过长期的累积发展把丰富、复杂的内容总结成短小精辟的句子或短语。所以学习和使用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种语言及其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总之,学习和翻译英文谚语,对于英语语言学习者来说,益处颇多。
英文谚语的翻译应尽量忠实地表达源内容,保留原有格式,体现原始色彩。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对等翻译法,有时甚至是几种翻译方法混合进行。总之,我们要在翻译前要考虑英文谚语的起源和特点,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英文谚语,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邢志远,殷耀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萧锐北,实用英汉谚语词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二、英汉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
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
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
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
tobeallatsea(不知所措)。
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haveotherfishtofry(有其它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
hook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不要班门弄斧)
与英国不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不同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谚中“有眼不识泰山”,我们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汉谚中用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来比喻那些显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相同的谚语的。
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挥金如土、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瑞雪兆丰年等。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国或一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汉谚语中很多都与习俗有关,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与否,涵义却差别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两国对动物的态度差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尽管现在越来越多人把狗当宠物,但狗的贬义形象却仍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英语国家大多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英语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如:
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另外,龙在中英语言中有不同的涵义。对中国人而言,龙是神圣的,被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封建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穿“龙袍”。许多人对子女都“望子成龙”,但如果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龙是邪恶的怪兽,能喷火,有三头六臂。因此在英语言国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谚语。
(三)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英语文化中受宗教影响更深,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有关的谚语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四)历史典故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巨大。谚语好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历史变迁。英汉两种语言包含大量由历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谚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翻译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涵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凯撒征服不列颠,英国历史上,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存在,从今天的英谚中可以发现历史的痕迹。如当你翻开一本中型英语字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人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及其文化对不列颠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汉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
汉语谚语同样也有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典故的。如来自文学作品的:“三顾茅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来自历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归赵”;来自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如:“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到”等等。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词语都与汉文化有紧密的联系,都包含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那么,面对中英文化差异,我们怎样才能对英语谚语作最贴切的翻译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t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易于说理,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literaltranslation)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民族色彩很浓,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常见的例子如下:
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二)意译法(liberaltranslation)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4.WhenGreekmeetsGreek,and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争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等值译法(equivalenttranslation)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提供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2008:93)。如:
Likeaducktowater.(如鱼得水)
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说曹操,曹操到)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译和意译结合法(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liberaltranslation)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地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venHomersometimes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综上所述,语言是丰富和变化的。作为语言固定形式的英汉谚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比较英汉的文化差异不仅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进了对文化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译者就不能精准地翻译。希望通过本文,译者能对中英谚语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和翻译技巧,以期他们在翻译时能时刻意识文化差异,用更完美的译文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2)
4.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常晨光.英语习语的人际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
9.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2001(4)
10.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11.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12.唐亮.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08(4)
1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