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汉习语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异
1.英汉习语对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习语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习语多于水有关。所以,英语中就有大量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习语。如“overheadandears”(灭顶)、“sinorswim”(好歹)、“rocktheboat”(兴风作浪,惹事生非):“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而汉民族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则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缺乏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未雨绸缪”――“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ennywiseandpoundfoolish”,“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yousow,youwillreap”等。地域的差异对人们的思想和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诗句可用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东风”和“西风”的区别。如:中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中的最后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说明在汉语中“西风”是非常凄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则说明“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海峡。而在汉语中“东风”是个褒义词,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英语中的“东风”则和汉语相反。
2.英汉习语中动物的差异
3.英汉习语对历史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很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语中burnone’sbridges(又作burnone’sboat)和汉语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相传公元前49年古罗马凯撒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们后退无路,只有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跟秦兵打仗,项羽于公元前208年过河后让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胜。
4.英汉习语对寓言神话、的差异
5.英汉习语对数字、色彩的差异
淡。
三、结束语
习语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出来。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就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我们看到英语民族和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地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田延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关键词]《美丽人生》;爱情;亲情;生命的真谛
《美丽人生》这部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谓是悲中有喜。主人公奎多,从头至尾没有哭泣,总是那么快乐。可是观众却在咀嚼他的苦,解析苦中作乐背后的坚强,是什么支撑着他是爱,他爱妻子,爱孩子,爱生活!笔者想从纯感性的角度谈谈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先说奎多对妻子的爱。影片开头的乡间之旅,使奎多邂逅了朵拉(那个此后被他称作“从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并一见钟情地对她产生了爱意,之后的多次颇富喜剧色彩的偶遇巩固了他对她的爱,终于从她不得已的婚礼上将她带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奎多和朵拉从那匹“犹太马”上下来之后,有一个巧妙的镜头处理。先是两人前后走进一扇门,出来的则是他们活泼乱跳的儿子约书亚,数年美好安稳的幸福时光一带而过。
在集中营中,奎多幸运地遇到了他的旧交,一位德国军医,曾是奎多叔叔饭店里的客人,因为痴迷于猜谜,而奎多又长于此技,故对他特别赏识。蒙那位德国军医的庇护,奎多得以在德军的餐厅里做侍者,正是有此机遇,有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细节。乘递送碗碟的闲暇,奎多打开了放在墙边的唱片机,并将唱片机的喇叭筒转向窗外。他知道,朵拉一定可以听到。唱片的内容正是他俩都曾听过的一出歌剧。身临险境,竟不忘捕捉片刻的浪漫情调,一句“公主,早上好”表达了奎多对生活的热爱,对妻子的眷爱。当然,这也透露出奎多的机智――音乐也可以用来报讯。听到那段音乐,朵拉得以确定丈夫至少在那时还好端端地活着,终于可以略微舒一口气。影片末尾奎多之死,直接与他对妻子的爱有关,虽然朵拉最终得以保全,奎多并没有起实质性的作用,但他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足够使众多丈夫引为榜样了。
奎多对妻子的爱,对儿子的爱,都是他对生活热爱的流露。奎多快乐,幽默,自信,他知道怎样享受人生。例如奎多在草垛里接住从天而降的朵拉的段落。朵拉想烧掉鸽棚里的黄蜂窝却不小心从上面掉了下来,“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简练的一句话,体现出奎多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鸽子飞翔,仙女从天而降,我要搬到这儿来。”奎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地流露出来。还有在看完歌剧后奎多开车接朵拉的那场戏,天下着雨,车又出了毛病,奎多拿汽车方向盘和坐垫给朵拉做了一把雨伞。两个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奎多的幽默和浪漫气质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奎多知道什么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一个小小的书店,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的孩子。就在这最简单的生活中享受着幸福。影片中有一场奎多骑着单车带着妻子和儿子的戏,奎多带着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从斜坡上冲下来,朵拉搂着奎多,儿子约书亚坐在车筐里开心地笑。一切都显得那么快乐、和谐。
在整部影片中,奎多的心态始终是乐观的,他这样一个半秃顶的瘦弱男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电影的继续却是越来越高大。他以他的全部力量爱着所爱之人,保护着他们,倾尽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从不放弃。
当然,影片表现的不只是奎多的爱,爱在影片中是无处不在的。朵拉对丈夫的爱和孩子的爱同样令人震撼。爱一个人,爱到愿意为他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电影中的朵拉几乎毫不犹豫地脱口骗德国兵说自己也是犹太人,她毅然上了火车和他们一起去过那地狱般的生活,她愿意和丈夫一起受难,乃至一起赴死。这有对丈夫的眷恋,对孩子的牵挂,她的眼神如此坚定,未来无法预知,但她知道这是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才是她真正活下去的理由,她知道哪怕能够在空间上再靠近一点点,她都会满足,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如果没有他的支撑,她那近乎绝望的眼神如何寻找生的出路他让她和孩子学会了两样:爱和坚持。进集中营之后,由于没能和孩子在一起,朵拉对儿子的爱表达得非常含蓄,但丝毫不逊于孩子的父亲。电影中她愁容满面近乎失魂落魄地在衣服堆里翻检儿子的衣服的镜头足以让观众为她那份爱而心痛。那堆衣服是以洗澡之名骗进毒气室的老人和孩子脱下的,因此翻检儿子的衣服的举动,即是对儿子生命的极大关心。没有找到儿子的衣服,朵拉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纵观全片,电影《美丽人生》让观众体验了太多的亲情和感动,感受到了爱的真谛、人生的真谛。观众不禁要问:是谁的美丽人生,是谁给的美丽人生伟大的爱情,伟大的父爱,造就了美丽的人生!对于奎多来说,虽然他死去了,但是他却从没有后悔,没有退缩过,他生前活的快乐充实,而且他有美丽的妻子,聪敏的儿子,他的死保护了儿子的安全,他的希望还在,他的精神没有就此而终止,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对于朵拉来说,她碰到了一个好丈夫,她生活得很幸福,虽然奎多已经不在,但是他死得伟大,他并没有消失在她的生活里,她永远都会记住他,而且她今后的生活有儿子的陪伴,儿子是奎多生命的延续,因此她的人生也是美丽的;对于儿子约书亚来说,他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笼罩于如此深的父爱中,虽然有一段痛心疾首的记忆,但是他幼小的心灵没有受到一点的伤害,没有让他的童年留下阴影,他的人生是美丽的。
《美丽人生》像一则寓言故事,给了观众更多的认识:热爱生命。所谓美丽人生,是要自己去创造,人生的美丽,要靠自己去实现,即便在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抱怨生活,不要轻视自己的人生,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姜静楠.意大利电影经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峻冰.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续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