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资料性附录)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给水工程质量验收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管道消毒记录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管道工程消毒冲洗合格证明
条文说明
前??言
本文件由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惠州分院、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城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惠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邓少炜、邓军、邓颖辉、刘天明、吕燕敏、杨霞、吴勇、何伟、张杰、张可可、陈宁、陈佳才、陈健聪、李少文、李展杰、宋正光、林力诚、欧阳梅、周平、陶炳林、袁玉明、容振辉、黄猛威、覃志平、曾令斌、雷娟、黎诗茗、黎勇伟、燕强、戴素婷、翁任之。
引??言
为配合《惠州市建筑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2013)、《惠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规定》(2017)、《惠州市城镇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2017)的贯彻实施,落实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提高惠州市市区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保证供水水量、水压和水质,特制订本规范。
本文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居民饮用水服务质量,保障居民饮用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有利于供水企业“抄表到户,管表到户”的实施。
本文件适用于惠州市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二次供水”和“一户一表”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设施维护:
上述建筑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建筑二次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本文件规定建筑二次供水工程基本规定、二次供水方式、管道布置、泵房及水泵、水池(箱)、电气、自控与安防、施工及安装、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惠州市建筑二次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3797电气控制设备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8464铁制和铜制螺纹连接阀门
GB/T12238法兰和对夹连接弹性密封蝶阀
GB/T13295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T13927工业阀门压力试验
GB17051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18613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19837城镇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
GB/T23858检查井盖
GB/T24603箱式叠压给水设备
GB/T24923普通型阀门电动装置技术条件
GB/T26003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
GB/T29529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GB/T29531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GB/T38594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11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23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T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78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CJ/T117建筑用承插式金属管管件
CJ/T120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CJJ140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CJ/T160双止回阀倒流防止器
CJ/T189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材及管件
CJ/T192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
CJ/T2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CJ/T224电子远传水表
CJ/T302箱式无负压供水设备
CJ/T303稳压补偿式无负压供水设备
CJ/T352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
JB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基础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JG162饮用冷水水表
YB9073钢制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规定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于日常饮用、洗涤等生活用水。
最大时用水量与平均时供水量的比值。
最高日最大用水时段内的小时用水量。
最高日用水时段内的平均小时用水量。
从给水系统单独供至每个住户的生活给水管段。
由城镇供水管网引入二次供水设施的管段。
建筑给水系统中,在垂直方向分成若干供水区。
水通过管渠、设备、构筑物等引起的能耗。
水泵启动时水靠重力充入泵体的引水方式。
当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的要求超出城镇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供水管网能力时,通过储存、加压等设施经管道供给用户或自用的供水方式。
为二次供水设置的泵房、水池(箱)、水泵、阀门、电控装置、消毒设备、压力水容器、供水管道等设施。
一套独立的二次供水生活给水系统,包括:市政给水总表、总表后给水管道、水池(箱)、加压设备、加压给水管道、用户注册水表。
由变频器改变电机供电频率、运转速度,实现恒压变量供水的设备。
供水设备从有压的供水管网中直接吸水增压的供水方式。
安装在自来水管道上用于测量管道中流过水量累积值的仪表。
注册水表是指由城市供水企业安装管理、登记注册、监督保养,用作量度用水量的器具。
用带有发信装置的水表为计量基表,可实现计量数据采集、分析和远距离传送,或通过微功耗大规模集成电路加装控制器等实现计量、结算、控制功能的水量计量仪表。
采用止回部件组成的可防止给水管道水流倒流的装置。
一个用水户设置一只注册水表。
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市政供水管网+高位水池(箱)联合供水;
——市政供水管网+低位水池(箱)+工频泵+高位水池(箱)联合供水;
——市政供水管网+低位水池(箱)+变频泵联合供水;
——市政供水管网+叠压设备联合供水;
——市政供水管网+叠压设备+高位水池(箱)联合供水。
——须依据实际水压及现状水池、主要设备等运行状况,结合现有实施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实施的改造,原则为“一站一策”。邻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具备“关、停、并、转”条件的,须依据有关水量、水压等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供水改造方式,
——如实施条件允许,须优先选择“低位水池(箱)+变频泵联合供水”方式供水。
表1叠压供水设备进水管管径选型单位为毫米
市政干管管径
100
150
200
300
400
设备引入的进水管管径
≤50
≤80
≤100
≤150
≤200
——市政供水管网的水量、水压波动较大的区域;
——由于水量不足导致的经常性停水的区域;
——市政供水干管的供水总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
——供水保证率要求高,不允许停水的用户;
——对有毒物质、药品等危险化学物质进行制造、加工、储存的工厂、研究单位和仓库等用户(含医院);
——扩建、改建用水设施时,原有用水设施(包括用户共用用水设施和户内用水设施)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和规定而不进行同步改造的。
——严禁与消防管道、空调补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道连通;
——严禁与自建供水设施连接;
——严禁穿过毒物污染区;
——当通过腐蚀地段的管道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不应穿越市政道路;
——水泵出水管严禁与市政供水管网连接。
——不得直接敷设在建筑物结构层内;
——设置的生活饮用水管道不得受到污染,应方便安装与维修,并不得影响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
——在室外明设的给水管道,应避免受阳光直接照射;
——干管和立管应敷设在吊顶、管井、管窿内,支管可敷设在吊顶、楼(地)面的垫层内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
——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给水支管的外径不宜大于25mm;
——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给水管管材宜采用塑料、金属与塑料复合管材或耐腐蚀的金属管材;
——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管材,不得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柔性管材宜采用分水器向各卫生器具配水,中途不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明露。
——二次供水加压泵房应独立设置,并应有建筑围护结构,并应在报规划部门审批前经供水企业确认;
——应独立设置,出入口应从公共通道直接进入;
——泵房不得设置在居住用房的上层、下层和毗邻的房间内,不得影响居住环境;
——应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方式;
——应设置可贸易结算的独立用电计量装置;
——建筑高度≥100m时,设置在中间楼层的泵房应采取可靠的减振防噪措施。
表2水泵机组外轮廓面与墙和相邻机组间的间距
电动机额定功率
kW
水泵机组外轮廓面与墙面之间的最小间距
m
相邻水泵机组外轮廓面之间最小间距
≤22
>25~55
≥55,≤160
注1:水泵侧面有管道时,外轮廓面计至管道外壁面。
注2:水泵机组是指水泵与电动机的联合体,或已安装在金属座架上的多台水泵组合体。
——泵房内应设置地面液位报警装置,报警仪设置离地面50mm;
——泵房内应配置烟感探测器,并配置手提式ABC干粉灭火器不少于2只;
——泵房门口应设置二次供水生活泵房标志;
——泵房内应安装防盗、监控装置,并具有远程监督和控制功能;
——泵房门应内设5m高不锈钢挡鼠板;
——泵房内应设置防潮仪或除湿器。
——改造期间,应制定二次供水系统临时供水保障方案,并应报辖区供水企业备案;涉及消防设施改造的,应报所在区域消防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临时供水保障方案应保证现状水量、水压和水质需求,
——人孔、通气管、溢流管应有防止昆虫爬入水池(箱)的措施;
——进水管应在水池(箱)的溢流水位以上接入,当溢流水位确定有困难时,进水管口的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高度等于进水管管径,但最小不应小于25mm,最大可不大于150mm;
——进水管设浮球阀控制时应安装过滤器;
——水池(箱)进水管口径宜按最高日平均时流量以短管自由出流水力计算公式确定。当以经济流速确定口径时,为降低大流量进水对水表和周边用户的不良影响,保证水池(箱)发挥调蓄作用,应设置流量控制装置,且进水管应在水池(箱)的溢流水位以上接入;
——出水管管底应高于水池(箱)内底,高差不小于1m;
——进、出水管的布置不得产生水流短路,必要时应设导流装置;
——溢流管和泄水管宜直接引至排水集水井上方;
——通气管管径应经计算确定并不应小于DN25,不少于两根,并宜有高差,并应设置耐腐蚀材料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