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教学设计价值
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教学设计,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弥补实训匮乏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对中职学生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1.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2.弥补实训欠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二、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2.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三、小结
微课背景下,教师需要基于中职酒店管理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进行分析,将微课教学模式灵活融入其中。微课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整体酒店管理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红芳.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2]胡冬菊.微课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福州英华职业学院酒店专业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7(5).
[3]曾惠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3).
[4]郑转玲.酒店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1).
关键词:管理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
一、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学生多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团队意识淡漠,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且,学生的生活实践较少,生活技能化知识远远落后于信息知识量,让这一代人获得感受生活中的许多技能要求的机会,接近生活的感受式训练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层次
近年来,拓展训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受训人数激增。关于拓展培训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渐加大。
酒店管理拓展训练课程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校对企业的单一知识的培训也逐渐提升为对企业员工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层次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拓展训练培训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思路
1.拓展训练课程的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瞄准省酒店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专业定位于为国际顶级酒店、本土酒店集团和高端经济型酒店,培养核心员工、中基层管理者和职业化的驻店经理人。
为更好地满足酒店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专业创设了“三阶递进、双线贯通”的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技术类、管理类课程组织和排序,使学生培养从操作技能向技术技能、进而向智力技能递进。拓展训练课程隶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管理类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职场成功的必要技能,即具备组织协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2.拓展训练课程的性质
3.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实现学生职场晋升、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管理能力拓展训练将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将管理定律、心理效应、组织行为学融入情境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项目设置、组织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挑战习惯上的盲点,感受全新体验;通过团队教育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根据三个方面,即酒店的需求,毕业生反馈和在校生的要求。基于高职管理类专业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的本质要求,应将本课程的培养重点聚焦于管理通用能力:即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沟通、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信任上。
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模式上,拓展训练课程可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进行评估。
一级评价属于反映层面的评价。是在课程每个项目结束后和最后4学时大总结期间,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自评、互评,采用评价方式为口头、书面评价。
二级评价属于学习层面的评价。是在学期期末考核期间,对学生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综合考核方式,笔试+总结汇报。之所以期末考核还保留笔试,是为了更好地检验训练是否达到诠释理论、升华理论的效果,进而能反映出上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表现和特征。
三级评价是在第四学期末进入准顶岗实习的第三个月进行,测量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化程度,以及学生的工作行为是否改善。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看看项目理念是否融入到实践。
四级评价是在定岗实习第五学期在校期间和第六学期毕业实习期间进行,以信息反馈表等形式进行,由学校和企业多个部门完成。评价内容是:训练带来的变化对学生或组织发展带来的可预见的积极作用。
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三、结语
二、以KSAs为导向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关键词:酒店管理;管理人才;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城乡居民加入了旅游大军,酒店业随之膨胀。快速膨胀的酒店业又引发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酒店业需缺的是客务经理、餐饮经理等职业经理人。据有关部门预测,每年上述岗位需要四万人左右。同时,导游、景点专业接待岗位需要三万人左右。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学时,及时弥补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再理论学习+再动手操作这种学习加训练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学得会、能动手。符合现代酒店需要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专业管理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的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应达到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既能熟练进行英语接待和管理能力,又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本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启动2121工程。即先进行两个学期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的学习训练,然后到合作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学期,在指导老师和资深领班的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实习结束后,根据具体的服务情况,找出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再进行两个学期的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加深操作训练后,再开始毕业综合实习。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岗位,针对岗位分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来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本着“有用、够用”的原则,更新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先认识学习、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职业院校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成绩。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遇到学习难题,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等等。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基础课程的大量设置,不仅背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且会使大多数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同时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提出了基础理论“够用”、操作技能“有用”为尺度,并且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为后续的职业实践服务。另外,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时,将观察方法、思考方法通过日常教学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改革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的教育主线应该围绕职业技能训练来开展,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课程要进行大胆革新。一些实用性较差的课程如《现代酒店建筑设计》、《饭店规划经营》、《高等数学》等课程坚决去除。增设一些专业实训、专业实务和案例等课程,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大大提高了。
将《前厅部的运转》和《客房部的运转》两门专业课合二为一,合并成《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用七十课时。其中三十课时用来理论知识学习,四十课时来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酒店管理专业为了迎合市场,开设了大量专业课程并增加课时。同时开设《酒吧经营管理》、《宴会设计与服务》、《西餐宴会设计与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以及《旅行社实务》、《中国旅游地理》和《导游业务》、《旅游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社交礼仪》、《形体训练》等实用课程。
3.革新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教学方法的革新采用“精讲多练”的办法,要求任课老师把所授课程的核心内容讲解透彻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达到“弄懂会做”这一目标,彻底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专业核心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和《餐饮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练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紧紧围绕既定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互动协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活动。
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和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音像图片、情景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强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尽量寻找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实现教学一体化。
4.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加全面地、更加公正地进行教学质量考核,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考核改革。一是模糊评价法: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教师风范五项,根据各项重要性,让学生按百分制给任课教师打分。该方法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教师的理论教学质量,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对进一步提高自己有很好的帮助。二是学生自评法:原来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这种互评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仅凭卷面分数和课堂作业来评价学生的优差是不公正的。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醒认识,另一方面使任课教师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思考。
[1]王奇,对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
[2]李华德,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J].经济研究2011.4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
1引言
2确立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心脏
3建立厚基础的学习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模块
既然学习能力主要面对进一步升学深造的学生,那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将是这部分培养内容的主干。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课程并不是很多,因为之前与旅游管理在一个专业目录之下,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就名副其实划为酒店管理的基础课程了。比如说,旅游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等。像饭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原来划为专业方向课程,现在看来这应该是酒店管理主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当然,由于酒店的企业属性,一些企业管理的基本课程也应该作为专业基础。比如: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管理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渊源还没有与企业管理的渊源更近一些。找到了企业管理的源头,酒店管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4建立重应用的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块
5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深入解读
另一方面,针对将来直接就业的同学,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职业生涯设计、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课程。这两类课程群之间也不完全是平行不交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只要选够规定的学分即可,其他学分之外的也可以去旁听,只是没有了考试拿学分的压力,这样学生能在更宽松自由的气氛下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避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