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旅游爱好者来说,酒店住宿无疑是旅行清单中重要一环,而酒店的传统入住方式少不了前台排队、查询房间、支付房费、验明身份、排队退房等繁杂步骤。你能想象,没有前台、没有接待人员,只需“身份证+人脸”双重验证身份,便可实现入住到退房的酒店是什么样吗?
现实中,这种全流程无人值守的酒店还真的有。在距乌镇西栅景区不到200米的乌镇谭家·栖巷自然人文村落,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前夕,这里推出了5间智慧民宿供体验。
智慧民宿只需“身份证+人脸”认证便可实现入住到退房(李政葳/摄)
“比如,客人在线上通过携程网等平台订房后,‘全画像路由中枢’内已经通过合作伙伴的系统收集到客人的基本信息,客人入住前只需通过‘身份证+人脸’双重认证,系统便可进行信息的识别,完成登记入住。”朱兆魁说。
一旁的无线充电设备也引发了人们围观。房间通过安装卡珀林充电发射端,房内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实现无插头充电,避免充电线头的繁琐与安全隐患。卡珀林智能科技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李云辉介绍,他们在磁共振耦合技术基础上,加入磁场分布智能调控技术来实现磁场精确控制。
“除了这些,客人还可以通过声控智能终端,对电视、空调、窗帘等各类设备进行操控。也就是说,几乎里面所有的子智能系统都融合到了一起。”朱兆魁说。
另外,“全画像路由中枢”系统还智能联动公安人员信息系统、安监消防系统,实时监控耗电、耗水等管理数据,及时对潜在的消防、用电危险进行风险提示,方便了政府部门和酒店管理,还能提升酒店的安全性。
5G体验:“我在现场”和“我在电视屏幕”看到的几乎同步
人们常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领域,5G无疑成了最大热点。别的不说,单就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几秒钟,相比4G网络速率高出数十倍。
5G究竟离人们的生活还有多远?乌镇在实现4G通讯网络和免费WiFi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还启动了5G商用试点工作;前不久,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通过专家的评审,未来将在网络基础上有新的进步,今年大会期间5G设备也将亮相。
在乌镇5G体验车内远程感受乌镇西栅景区内景观(李政葳/摄)
在浙江移动乌镇分水墩营业厅世界互联网大会保障指挥部门口,记者登上了一辆5G体验车,借助5G高宽带和低延时的特点,在体验车上观看乌镇景区的美景,每一片青砖绿瓦都清晰可见,基本实现了“我在现场看到的”和“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同步,仿佛身临其境地行走在景区内。
低延时、大宽带、高速率的特点,让现场体验者们不禁啧啧称奇。其实,早在2016年底,浙江移动就开始实施“大连接”战略,率先开展5G创新探索,并在今年2月份开展了5G规模试验;2018年5月,还牵头成立“浙江省5G产业联盟”,联合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西湖景区360度VR直播、无人机航拍回传360度高清视频、远程B超、5G+AR远程维修、全息通话等应用创新。
互联网+教育:智慧融合“学”与“玩”,小学生变身“小创客”
乌镇,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样本”,各类互联网元素已融入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当然,教育也不例外。
乌镇植材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矛盾、孔另境、木心等知名大家都曾在这里就读。如今,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植材小学也因智慧教育,而有了新名字——“智慧植材”。
10月31日的上午,通过视频连线,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在与新西兰老师共同完成一堂外语课,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互动频繁。这只是植材小学“互联网+教育”实践的一个缩影。校长彭建清说,近年来,学校通过打造绿色生态的智慧环境,通过交互式一体机、高清视频展示台、移动平板等网络实施硬件设备,创建不断启智的智慧新课堂保障;另外,还通过电子班牌,大容量彰显班级个性特点,设置父母叮咛模块,加强家庭教育的互动性。
乌镇植材小学“创客梦工厂”内学生们变身“创客”(李政葳/摄)
在教学楼旁边的学校科普基地“创客梦工厂”内,学生张旭宏和徐慧琳正在给机器人尝试编程,她们通过指令设置,让机器人跟随音乐完成跳舞动作;一旁的学生胡以航正在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原理,通过感应人手的反射波操作电脑游戏……在这里,3D打印、物联网、无人机、激光雕刻等成了常态课程,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了“小创客”。
自从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以来,植材小学结合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特色,依托“创客梦工厂”等,让学生的创意变成现实。“从技能到素养,从制造到创造,通过项目式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中,智慧化的融合‘玩’与‘学’。”彭建清说。
创客空间:只卖技术不卖茶,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一栋两层的灰色小楼,与乌镇景区周边的房屋融为一体。这间坐落在乌镇子夜路上的“凤岐茶社”,远远望去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茶馆,但它不仅为创客提供资金援助,更是与多家投融机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从种子期到IPO的“一条龙”融资服务。
两年前,年轻手艺人钱利淮加入“凤岐茶社”,让他一直以来的困扰迎刃而解。借助互联网思维,凭借孵化器的平台,钱利淮把老手艺人的手工技艺做成了视频课程,在网上进行推广,并且不再只是出售成品,还有材料包,一方面培养了一批新的竹编手艺人,也加速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创客空间“凤岐茶社”内的虚拟现实体验(李政葳/摄)
“我们其实是一个‘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茶社负责人傅骞告诉记者,凤岐茶社作为一个孵化器,初衷就是帮助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
在“凤岐茶社”内,不仅有像钱利淮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还有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商户,也聚集了研发机械手臂、人脸识别系统这类高新科技的企业。“我们给不同类型的公司提供公共服务,让它形成一个产业生态,这就是一个大数据平台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公司就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地协同发展。”傅骞说。
有数据显示,“凤岐茶社”在全国三省一市已布局了13家众创空间和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截止去年底,共有入孵企业216家,入库企业230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