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沙坪坝三峡广场商圈庆泰大厦5楼
地址: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未来国际大厦7楼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招商局大厦商业2楼
第九章动机
本章重点:
(1)动机的理论
(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和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①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三、动机和目标
(一)目标的含义
(二)目标的种类
明确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不同难度的目标。
(三)目标的动机机制
四、目标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五、动机与价值观
第二节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二)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三)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四)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
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
三、社会性动机
(一)兴趣
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它和需要相联系。
兴趣的品质
兴趣效能;趣广度;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倾向性。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powermotive)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领导者的愿望。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健谈,好争论。
(四)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五)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第三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说
(一)基本观点
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二)代表人物
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詹姆斯(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三)缺陷
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二、驱力理论
(一)主要观点
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即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
驱力分两种。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叫原始驱力,是不需要习得的;通过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驱力叫获得驱力。
霍尔(最早提出驱力说)、米勒(恐惧驱力)、洛根和玻利(提出诱因的牵拉作用)、赫尔和伯林(提出最佳唤醒观点)。
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三、动机的唤醒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动机的诱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的期待。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他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三)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1.习得性无力感
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四)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目标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六、逆转理论
第四节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一)工作动机及结构
(二)组织行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理论
(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外部表现--表情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一般说来,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一般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也不如情绪强烈。
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①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②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③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即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三)情感与情绪和需要的关系
1.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2.在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
(四)情绪情感与认知
1.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2.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
(1)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无明显的外部表现,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
3.情绪情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性质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2.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3.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4.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5.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冯特的三维理论
冯特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
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2.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具有: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1.我国传统分类
2.伊扎德分类法
3.克雷奇分类法
4.罗素的环形情绪分类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情感的品质
1.情感的倾向性
2.情感的深刻性
3.情感的稳定性
4.情感的广阔性
5.情感的效能
第二节情绪和脑
一、情绪的中枢机制
(一)情绪与下丘脑
(二)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三)情绪与边缘系统
(四)情绪与大脑皮层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感觉反馈
第四节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詹姆士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詹姆士和兰格看到了情绪的独特属性是与机体变化直接联系的。但是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没有看到在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的调节作用,从而否认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因此,詹姆士-兰格学说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他却忽略了外周性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归因理论)
也称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和辛格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一)情绪与人格系统
(二)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三)情绪激活与调节
第五节情绪的调节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维度
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
四、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五、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
(2)掌握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区别
1.能力、知识、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即“如何做”的知识。技能是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知识、技能发展不同步
3.能力、知识、技能的概括水平不同
4.知识、技能在一生中通过积累而增多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限度
5.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二)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
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能把这些能力结合起来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就叫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指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特殊能力
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2.创造力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
1.流体能力(流体智力)
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2.晶体能力(晶体智力)
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与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
(一)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2.群因素理论
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把一般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度,并把这三个维度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智力的三个维度是内容、操作和产物。
(二)能力结构的新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倡议的。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3.智力的PASS模型
什么是智力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PASS)。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一)智力测验的由来
(二)常用量表介绍
1.斯坦福-比纳量表(1916)
IQ=MA/CA×100。智商最早由Stern首次提出(1914),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了那种年龄水平。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韦氏成人量表(WAIS,1955);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1949);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1963)。
离差智商=100+15Z。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的增长的影响。
(三)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1.标准化与常模
一个好的测验,在编制时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时要经历4个标准式的步骤:
第一,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第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第三,施测程序标准化。要使测验准确有效,就要使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第四,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调不同的测验要求不同的测量信度。
3.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一)特殊能力测验
1.音乐能力测验
一般认为,音乐能力包括音乐基本感觉辨别力、音乐关系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的演奏或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
2.文书能力倾向测验
这种特殊能力测验侧重于知觉的速度。
(二)创造力测验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散思维测验
2.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3.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第四节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和约翰·梅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