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第3.1.1条基础资料应依据风景区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第3.1.2条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或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正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

第3.1.3条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

表3.1.3

大类

中类

小类

一、测量资料

1.地形图小

小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000-1/100000;中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特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2.专业图

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

1.气象资料

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

2.水文资料

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3.地质资料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

4.自然资源资

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

三、人文与经济条件

1.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及地段

2.人口资料

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

3.行政区划

4.经济社会

5.企事业单位

主要农林牧副渔和教科文卫军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风景区管理现状

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

1.交通运输风

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对外交通运输和内部交通运输的现状、规划及发展资料

2.旅游设施

风景区及其可以依托的城镇的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3.基础工程

水电气热、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五、土地与其他资料

1.土地利用

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

2.建筑工程

各类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

3.环境资料

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第3.1.4条现状分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分析;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五个方面。第3.1.5条现状分析结果,必须明确提出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矛盾与制约因素、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三方面内容。3.2风景资源评价第3.2.1条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第3.2.2条风景资源评价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第3.2.3条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风景资源分类表

表3.2.3

一、自然景源

1.天景

(1)日月星光(2虹霞蜃景(3)风雨阴晴(4)气候景象(5)自然声象(6)云雾景观(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

2.地景

(1)大尺度山地(2)山景(3)奇峰(4)峡谷(5)洞府(6)石林石景(7)沙景沙漠(8)火山熔岩(9)蚀余景观(10)洲岛屿礁(11)海岸景观(12)海底地形(13)地质珍迹(14)其他地景

3.水景

(1)泉井(2)溪流(3)江河(4)湖泊(5)潭池(6)瀑布跌水(7)沼泽滩涂(8)海湾海域(9)冰雪冰川(10)其他水景

4.生景

(1)森林(2)草地草原(3)古树古木(4)珍稀生物(5)植物生态类群(6)动物群栖息地(7)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

二、人文景源

1.园景

(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8)其他园景

2.建筑

(1)风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

3.胜迹

(1)遗址遗迹(2)摩崖题刻(3)石窟(4)雕塑(5)纪念地(6)科技工程(7)游娱文体场地(8)其他胜迹

4.风物

(1)节假庆典(2)民族民俗(3)宗教礼仪(4)神话传说(5)民间文艺(6)地方人物(7)地方物产(8)其他风物

第3.2.4条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第3.2.5条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第3.2.6条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应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第3.2.7条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表3.2.7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2.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3.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标中选择。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表3.2.7

综合评价层

赋值

项目评价层

权重

因子评价层

1.景源价值70

70-80

(1)欣赏价值(2)科学价值(3)历史价值(4)保健价值(5)游憩价值

①景感度②奇特度③完整度①科技值②科普值③科教值①年代值②知名度③人文值①生理值②心理值③应用值①功利性②舒适度③承受力

2.环境水平2

20-10

(1)生态特征(2)环境质量(3)设施状况(4)监护管理

①种类值②结构值③功能值①要素值②等级值③灾变率①水电能源②工程管网③环保设施①监测机能②法规配套③机构设置

3.利用条件

5

(1)交通通讯(2)食宿接待(3)客源市场(4)运营管理

①便捷性②可靠性③效能①能力②标准③规模①分布②结构③消费①职能体系②经济结构③居民社会

4.规模范围

(1)面积(2)体量(3)空间(4)容量

第3.2.9条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征及其综合特征。3.3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3.3.1条确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3.3.2条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

第3.3.3条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第3.3.4条风景区的性质应明确表述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定性用词应突出重点、准确精炼。

第3.3.5条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风景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风景区发展的各种需求;3.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4.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功能安排和项目配置、人口规模和建设标准等各项主要目标,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3.4分区、结构与布局

第3.4.1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第3.4.2条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

第3.4.3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第3.4.4条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2.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3.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4.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5.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

第3.4.5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3.5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3.5.1条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态允许标准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表3.5.1

用地类型

允许容人量和用地指标

(人/公顷)

(m2/人)

(1)针叶林地(2)阔叶林地(3)森林公园(4)疏林草地(5)草地公园(6)城镇公园(7)专用浴场(8)浴场水域(9)浴场沙滩

2-34-8<15-2020-25<7030-200<5001000-20001000-2000

5000-33002500-1250>660-500500-400>140330-50>2020-1010-5

2.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1)一次性游人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2)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3)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3.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宜分别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合平衡法,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5.1.1:

游人容量计算一览表

表3.5.1.1

(1)游览用地名称

(2)计算面积(m2)

(3)计算指标(m2/人)

(4)一次性容量(人/次)

(5)日周转率(次)

(6)日游人容量(人次/日)

(7)备注

.

第3.5.3条风景区人口规模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口发展规模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2.一定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发展规模不应大于其总人口容量;3.职工人口应包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4.居民人口应包括当地常住居民人口。

第3.5.4条风景区内部的人口分布应符合下列原则:1.根据游赏需求、生境条件、设施配置等因素对各类人口进行相应的分区分期控制;2.应有合理的疏密聚散变化,使其各得其所;3.防止因人口过多或不适当集聚而不利于生态与环境;4.防止因人口过少或不适当分散而不利于管理与效益。

第3.5.6条风景区的生态分区应符合下列原则:1.应将规划用地的生态状况按四个等级分别加以标明;2.生态分区的一般标准应符合表3.5.6的规定;

生态分区及其利用与保护措施

表3.5.6

生态分区

环境要素状况

利用与保护措施

大气

水域

土壤植被

危机区

×

应完全限制发展,并不再发生人为压力,实施综合的自然保育措施

-或+

不利区

应限制发展,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

稳定区

-

要稳定对环境要素造成的人为压力,实施对其适用的自然保护措施

+

有利区

需规定人为压力的限度,根据需要而确定自然保护措施

注:×不利;-稳定;+有利。

3.按其他生态因素划分的专项生态危机区应包括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卫生防疫条件、自然气候因素、振动影响、视觉干扰等内容;4.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第3.5.7条风景区规划应控制和降低各项污染程度,其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2.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应按CB3838-88中规定的第一级标准执行,游泳用水应执行GB9667-88中规定的标准,海水浴场水质标准不应低于GB3097-82中规定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3.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低于CB3096-93中规定的“特别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标准值;4.放射防护标准应符合GBJ8-74中规定的有关标准。

4.1保护培育规划

第4.1.1条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第4.1.4条保护培育规划应依据本风景区的具体情况和保护对象的级别而择优实行分类保护或分级保护,或两种方法并用,应协调处理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有机关系,加强引导性规划措施。

4.2风景游赏规划

第4.2.1条风景游览欣赏规划应包括景观特征分析与景象展示构思;游赏项目组织;风景单元组织;游线组织与游程安排;游人容量调控;风景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基本内容。

第4.2.2条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应遵循景观多样化和突出自然美的原则,对景物和景观的种类、数量、特点、空间关系、意趣展示及其观览欣赏方式等进行具体分析和安排;并对欣赏点选择及其视点、视角、视距、视线、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

第4.2.4条游赏项目内容可在表4.2.4中择优并演绎。

游赏项目类别表

表4.2.4

游赏类别

游赏项目

1.野外游憩

①消闲散步②郊游野游③垂钓④登山攀岩⑤骑驭

2.审美欣赏

①揽胜②摄影③写生④寻幽⑤访古⑥寄情⑦鉴赏⑧品评⑨写作⑩创作

3.科技教育

①考察②探胜探险③观测研究④科普⑤教育⑥采集⑦寻根回归⑧文博展览⑨纪念⑩宣传

4.娱乐体育

①游戏娱乐②健身③演艺④体育⑤水上水下运动⑥冰雪活动⑦沙草场活动⑧其他体智技能运动

5.休养保健

①避暑避寒②野营露营③休养④疗养⑤温泉浴⑥海水浴⑦泥沙浴⑧日光浴⑨空气浴⑩森林浴

6.其他

①民俗节庆②社交聚会③宗教礼仪④购物商贸⑤劳作体验

第4.2.5条风景单元组织应把游览欣赏对象组织成景物、景点、景群、园苑、景区等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景源内容与规模、景观特征分区、构景与游赏需求等因素进行组织;2.使游赏对象在一定的结构单元和结构整体中发挥良好作用;3.应为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间相互因借创造有利条件。

第4.2.6条景点组织应包括景点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序列组织;景点的设施配备;景点规划一览表等四部分。

第4.2.7条景区组织应包括:景区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区的结构布局、主景、景观多样化组织;景区的游赏活动和游线组织;景区的设施和交通组织要点等四部分。

第4.2.8条游线组织应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精心组织主要游线和多种专项游线,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游线的级别、类型、长度、容量和序列结构;2.不同游线的特点差异和多种游线间的关系;3.游线与游路及交通的关系。

第4.3.1条风景区应依据其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典型景观规划。应包括典型景观的特征与作用分析;规划原则与目标;规划内容、项目、设施与组织;典型景观与风景区整体的关系等内容。

第4.3.2条典型景观规划必须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持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应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典型景观的特征及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游赏项目与活动;应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

第4.3.3条植物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植物群落;2.因境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优势,改善风景区的生态和环境;3.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组织专题游览环境和活动;4.对各类植物景观的植被覆盖率、林木郁闭度、植物结构、季相变化、主要树种、地被与攀缘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义植物等,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的控制性指标及要求;5.植物景观分布应同其他内容的规划分区相互协调;在旅游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范围内,应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率控制区。

第4.3.4条建筑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及其风貌;2.风景区的各类新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大自然争高低,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景点;3.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4.对风景区内各类建筑的性质与功能、内容与规模、标准与档次、位置与高度、体量与体形、色彩与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5.在景点规划或景区详细规划中,对主要建筑宜提出:(1)总平面布置;(2)剖面标高;(3)立面标高总框架;(4)同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的关系等四项控制措施。

第4.3.5条溶洞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必须维护岩溶地貌、洞穴体系及其形成条件,保护溶洞的各种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护珍稀、独特的景物及其存在环境;2.在溶洞功能选择与游人容量控制、游赏对象确定与景象意趣展示、景点组织与景区划分、游赏方式与游线组织、导游与赏景点组织等方面,均应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顾洞景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有度有序地利用与发挥洞景潜力,组织适合本溶洞特征的景观特色;3.应统筹安排洞内与洞外景观,培育洞顶植被,禁止对溶洞自然景物滥施人工;4.溶洞的石景与土石方工程、水景与给排水工程、交通与道桥工程、电源与电缆工程、防洪与安全设备工程等,均应服从风景整体需求,并同步规划设计;5.对溶洞的灯光与灯具配置、导游与电器控制,以及光象、音响、卫生等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要求及配套措施。

第4.3.6条竖向地形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维护原有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保护地质珍迹、岩石与基岩、土层与地被、水体与水系,严禁炸山采石取土、乱挖滥填盲目整平、剥离及覆盖表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污染环境;2.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地组织地景特色,不得大范围地改变地形或平整土地,应把未利用的废弃地、洪泛地纳入治山理水范围加以规划利用;3.对重点建设地段,必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得套用“几通一平”的开发模式,应统筹安排地形利用、工程补救、水系修复、表土恢复、地被更新、景观创意等各项技术措施;4.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对海拔高度高差、坡度坡向、海河湖岸、水网密度、地表排水与地下水系、洪水潮汐淹没与浸蚀、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灾变等地形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5.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水体水系流域整治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

4.4游览设施规划

第4.4.3条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应表明供需状况、设施与景观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4.4.4条客源分析与游人发展规模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分析客源地的游人数量与结构、时空分布、出游规律、消费状况等;2.分析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3.预测本地区游人、国内游人、海外游人递增率和旅游收入;4.游人发展规模、结构的选择与确定,应符合表4.4.4的内容要求;5.合理的年、日游人发展规模不得大于相应的游人容量。

游人统计与预测

表4.4.4

项目

年度

海外游人国

国内游人

本地游人

三项合计

年游人规模(万人/年)

年游人容量(万人/年)

备注

数量

增率

统计

预测

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位利用率

(4.4.5-1)

2.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应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可按(4.4.5-2)计算:

直接服务人员=床位数×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

(4.4.5-2)

(式中,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数比例:1:2-1:10)

第4.4.6条游览设施布局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应方便游人,利于发挥设施效益,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应依据设施内容、规模、等级、用地条件和景观结构等,分别组成服务部、旅游点、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旅游市等六级旅游服务基地,并提出相应的基础工程原则和要求。

第4.4.7条旅游基地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1.应有一定的用地规模,既应接近游览对象又应有可靠的隔离,应符合风景保护的规定,严禁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保健、机动交通等设施布置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2.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3.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建设的地段。

第4.4.8条依风景区的性质、布局和条件的不同,各项游览设施既可配置在各级旅游基地中,也可以配置在所依托的各级居民点中,其总量和级配关系应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求,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游览设施与旅游基地分级配置表

表4.4.8

设施类型

设施项目

服务部

旅游点

旅游村

旅游镇

旅游城

一、旅行

1.非机动交通

步道、马道、自行车道、存车、修理

2.邮电通讯

话亭、邮亭、邮电所、邮电局

3.机动车船

车站、车场、码头、油站、道班

4.火车站

对外交通,位于风景区外缘

5.机场

二、游览

1.导游小品

标示、标志、公告牌、解说图片

2.休憩庇护

坐椅桌、风雨亭、避难屋、集散点

3.环境卫生

废弃物箱、公厕、盥洗处、垃圾站

4.宣讲咨询

宣讲设施、模型、影视、游人中心

5.公安设施

派出所、公安局、消防站、巡警

三、饮食

1.饮食点

冷热饮料、乳品、面包、糕点、糖果

2.饮食店

包括快餐、小吃、野餐烧烤点

3.一般餐厅

饭馆、饭铺、食堂

4.中级餐厅

有停车车位

5.高级餐厅

四、住宿

1.简易旅宿点

包括野营点、公用卫生间

2.一般旅馆

六级旅馆、团体旅舍

3.中级旅馆

四、五级旅馆

4.高级旅馆

二、三级旅馆

5.豪华旅馆

一级旅馆

五、购物

1.小卖部、商亭

2.商摊集市墟场

集散有时、场地稳定

3.商店

包括商业买卖街、步行街

4.银行、金融

储蓄所、银行

5.大型综合商场

六、娱乐

1.文博展览

文化、图书、博物、科技、展览等馆

2.艺术表演

影剧院、音乐厅、杂技场、表演场

3.游戏娱乐

游乐场、歌舞厅、俱乐部、活动中心

4.体育运动

室内外各类体育运动健身竞赛场地

5.其他游娱文体

其他游娱文体台站团体训练基地

七、保健

1.门诊所

无床位、卫生站

2.医院

有床位

3.救护站

无床位

4.休养度假

5.疗养

八、其他

1.审美欣赏

景观、寄情、鉴赏、小品类设施

2.科技教育

观测、试验、科教、纪念设施

3.社会民俗

民俗、节庆、乡土设施

4.宗教礼仪

宗教设施、坛庙堂祠、社交礼制设施

5.宜配新项目

演化中的德智体技能和功能设施

注:限定说明:禁止设置×;可以设置△;应该设置▲。

4.5基础工程规划

第4.5.1条风景区基础工程规划,应包括交通道路、邮电通讯、给水排水和供电能源等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进行防洪、防火、抗灾、环保、环卫等工程规划。

第4.5.2条风景区基础工程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要求;2.同风景区的特征、功能、级别和分区相适应,不得损坏景源、景观和风景环境;3.要确定合理的配套工程、发展目标和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4.对需要安排的各项工程设施的选址和布局提出控制性建设要求;5.对于大型工程或干扰性较大的工程项目及其规划,应进行专项景观论证、生态与环境敏感性分析,并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第4.5.3条风景区交通规划,应分为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两方面内容。应进行各类交通流量和设施的调查、分析、预测,提出各类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内容。1.对外交通应要求快速便捷,布置于风景区以外或边缘地区;2.内部交通应具有方便可靠和适合风景区特点,并形成合理的网络系统;3.对内部交通的水、陆、空等机动交通的种类选择、交通流量、线路走向、场站码头及其配套设施,均应提出明确而有效的控制要求和措施。

第4.5.4条风景区道路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选线,同当地景观和环境相配合;2.对景观敏感地段,应用直观透视演示法进行检验,提出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3.不得因追求某种道路等级标准而损伤景源与地貌,不得损坏景物和景观;4.应避免深挖高填,因道路通过而形成的竖向创伤面的高度或竖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得大于道路宽度。并应对创伤面提出恢复性补救措施。

第4.5.5条邮电通讯规划,应提供风景区内外通讯设施的容量、线路及布局,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各级风景区均应配备能与国内联系的通讯设施;2.国家级风景区还应配备能与海外联系的现代化通讯设施;3.在景点范围内,不得安排架空电线穿过,宜采用隐蔽工程。

第4.5.6条风景区给水排水规划,应包括现状分析;给、排水量预测;水源地选择与配套设施;给、排水系统组织;污染源预测及污水处理措施;工程投资框算。给、排水设施布局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景点和景区范围内,不得布置暴露于地表的大体量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2.在旅游村镇和居民村镇宜采用集中给水、排水系统,主要给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可安排在居民村镇及其附近。

第4.5.7条风景区供电规划,应提供供电及能源现状分析,负荷预测,供电电源点和电网规划三项基本内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景点和景区内不得安排高压电缆和架空电线穿过;2.在景点和景区内不得布置大型供电设施;3.主要供电设施宜布置于居民村镇及其附近。

第4.5.8条风景区内供水、供电及床位用地标准,应在表4.5.8中选用,并以下限标准为主。

供水供电及床位用地标准

表4.5.8

类别

供水(L/床·日)

供电(W/床)

用地(m2/床)

简易宿点

50-100

50以下

公用卫生间

一般旅馆

100-200

六级旅馆

中级旅馆

200-400

四五级旅馆

高级旅馆

400-500

二三级旅馆

豪华旅馆

500以上

1000以上

300以上

居民

60-150

100-500

50-150

散客

10-30L/人·日

4.6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4.6.1条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居民社会系统规划。

第4.6.2条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包括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居民点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与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等内容。

第4.6.3条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3.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

第4.6.4条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规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标;应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

第4.6.5条居民点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互协调,对已有的城镇和村点提出调整要求,对拟建的旅游村、镇和管理基地提出控制性规划纲要。

第4.6.6条对农村居民点应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等四种基本类型,并分别控制其规模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

第4.6.7条居民社会用地规划严禁在景点和景区内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不得在风景区内安排有污染的工副业和有碍风景的农业生产用地,不得破坏林木而安排建设项目。4.7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4.7.1条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风景与旅游发展战略为基本依据,形成独具风景区特征的经济运行条件。

第4.7.2条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应包括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向;经济结构及其调整;空间布局及其控制;促进经济合理发展的措施等内容。

第4.7.3条风景区经济引导方向,应以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结合为原则,提出适合风景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及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步骤和措施。

第4.7.4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内容、资源配置、优化组合及其轻重缓急变化;2.明确旅游经济、生态农业和工副业的合理发展途径;3.明确经济发展应有利于风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第4.7.5条空间布局合理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应明确风景区内部经济、风景区周边经济、风景区所在地经济等三者的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应有节律的调控区内经济、发展边缘经济、带动地区经济;2.明确风景区内部经济的分区分级控制和引导方向;3.明确综合农业生产分区、农业生产基地、工副业布局及其与风景保护区、风景游览地、旅游基地的关系。4.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4.8.1条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第4.8.2条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应包括对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与潜力进行综合评估或专项评估。

第4.8.3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表明土地利用现状特征,风景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之间关系,土地资源演变、保护、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4.8.4条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利用需求预测与协调平衡的基础上,表明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其用地范围。

第4.8.5条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2.保护风景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第4.8.6条风景区土地利用平衡应符合表4.8.6的规定,并表明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变化。

第4.8.7条风景区的用地分类应按土地使用的主导性质进行划分,应符合表4.8.7的规定。

第4.8.8条在具体使用表4.8.6和表4.8.7时,可依据工作性质、内容、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其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新的类别。

第4.8.9条土地利用规划应扩展甲类用地,控制乙类、丙类、丁类、庚类用地,缩减癸类用地。

风景区用地平衡表

表4.8.6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km2)

占总用地%

人均(m2/人)

现状

规划

00

合计

风景区规划用地

100

01

风景游赏用地

02

游览设施用地

03

居民社会用地

04

交通与工程用地

05

林地

06

园地

07

耕地

08

草地

09

10

滞留用地

_年,现状总人口_万人。其中:(1)游人_(2)职工_(3)居民_

_年,规划总人口_万人。其中:(1)游人_(2)职工_(3)居民_

风景区用地分类表

表4.8.7

类别代号

范围

规划限定

大类

中类

小类

游览欣赏对象集中区的用地。向游人开放

甲1

风景点建设用地

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如景物、景点、景群、园院、景区等)的用地

甲2

风景保护用地

独立于景点以外的自然景观、史迹、生态等保护区用地

甲3

风景恢复用地

独立于景点以外的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涵养和保持的对象用地

甲4

野外游憩用地

独立于景点之外,人工设施较少的大型自然露天游憩场所

甲5

其他观光用地

独立于上述四类用地之外的风景游赏用地。如宗教、风景林地等

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于景点之外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用地

乙1

旅游点建设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级旅游基地(如部、点、村、镇、城等)的用地

乙2

游娱文体用地

独立于旅游点外的游戏娱乐、文化体育、艺术表演用地

乙3

休养保健用地

独立设置的避暑避寒、休养、疗养、医疗、保健、康复等用地

乙4

购物商贸用地

独立设置的商贸、金融保险、集贸市场、食宿服务等设施用地

乙5

其他游览设施用地

上述四类之外,独立设置的游览设施用地,如公共浴场等用地

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

丙1

居民点建设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级居民点(如组、点、村、镇、城等)的用地

丙2

管理机构用地

独立设置的风景区管理机构、行政机构用地

丙3

科技教育用地

独立地段的科技教育用地。如观测科研、广播、职教等用地

丙4

工副业生产用地

为风景区服务而独立设置的各种工副业及附属设施用地

丙5

其他居民社会用地

如殡葬设施等

风景区自身需求的对外、内部交通通讯与独立的基础工程用地

丁1

对外交通通讯用地

风景区入口同外部沟通的交通用地。位于风景区外缘

丁2

内部交通通讯用地

独立于风景点、旅游点、居民点之外的风景区内部联系交通

丁3

供应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水、电、气、热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丁4

环境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环保、环卫、水保、垃圾、污物处理设施用地

丁5

其他工程用地

如防洪水利、消防防灾、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设施等工程用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风景林不包括在内

戊1

成林地

有林地,郁闭度大于30%的林地

戊2

灌木林

覆盖度大于40%的灌木林地

戊3

苗圃

固定的育苗地

戊4

竹林

生长竹类的林地

戊5

其他林地

如迹地、未成林造林地、郁闭度小于30%的林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

己1

果园

种植果树的园地

己2

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

己3

茶园

种植茶园的园地

己4

胶园

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己5

其他园地

如花圃苗圃、热作园地及其他多年生作物园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庚1

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

庚2

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庚3

水田

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庚4

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庚5

其他耕地

如季节性、一次性使用的耕地、望天田等

生长各种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辛1

天然牧草地

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花草地

辛2

改良牧草地

采用灌排水、施肥、松耙、补植进行改良的草地

辛3

人工牧草地

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辛4

人工草地

人工种植铺装的草地、草坪、花草地

辛5

其他草地

如荒草地、杂草地

未列入各景点或单位的水域

壬1

江、河

壬2

海域

海湾

壬3

壬4

滩涂

包括沼泽、水中苇地

壬5

其他水域用地

冰川及永久积雪地、沟渠水工建筑地

非风景区需求,但滞留在风景区内的各项用地

癸1

滞留工厂仓储用地

癸2

滞留事业单位用地

癸3

滞留交通工程用地

癸4

未利用地

因各种原因尚未使用的土地

癸5

其他滞留用地

注:规划限定说明: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置○;禁止设置×。

4.9分期发展规划

第4.9.1条风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应符合以下规定:1.第一期或近期规划:5年以内;2.第二期或远期规划:5-20年;3.第三期或远景规划:大于20年。

第4.9.2条在安排每一期的发展目标与重点项目时,应兼顾风景游赏、游览设施、居民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风景区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

第4.9.3条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第4.9.4条远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应使风景区内各项规划内容初具规模。并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第4.9.5条远景规划的目标应提出风景区规划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和目标。

第4.9.6条近期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居民社会三个职能系统的内容以及实施保育措施所需的投资。

第4.9.7条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第5.0.1条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第5.0.2条规划文本应以法规条文方式,直接叙述规划主要内容的规定性要求。

第5.0.3条规划图纸应清晰准确,图文相符,图例一致,并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第5.0.4条规划设计的主要图纸应符合表5.0.4的规定。

风景区总体规划图纸规定

表5.0.4

图纸资料名称

比例尺

制图选择

图纸特征

有些图纸可与下列编号的图纸合并

风景区面积(km2)

综合型

复合型

单一型

20以下

20-100

1.现状(包括综合现状图)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2.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

1

3.规划设计总图

4.地理位置或区域分析

1:100000

1:200000

可以简化制图

5.风景游赏规划

6.旅游设施配套规划

3

7.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8.风景保护培育规划

3或5

9.道路交通规划

3或6

10.基础工程规划

1:1000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或7

12.近期发展规划

注:说明:▲应单独出图:△可作图纸。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附录A.0.1条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第附录A.0.2条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遵义市自然资源局承办:遵义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协办:遵义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THE END
1.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2 组织规划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 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 构的设置等等。 3 制度规划 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http://www.chinahrd.net/blog/264/1011645/263502.html
2.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3.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制度汇编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做好整体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对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建设进度与质量等进行审核,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制定或修订相关制度。同时,为保障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顺利执行,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各项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制定或完善《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http://www.fcglg.com/?a=web.article&uid=9221&id=299873
1.管理学原理选择题要求指定计划时应留有余地的原理是7、最基本的组织沟通途径是 (B ) A.协调 B.计划 C.控制 D.职权 8、计划职能最为关键的内容是 (D ) A.选择方案 B.拟定方案 C.目标的管理 D.目标的选择 9、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B ) A.增加了管理者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难度 B.管理层级少 ...https://blog.csdn.net/qq_40907977/article/details/108721389
2.《人月神话》读书笔记FrontEndStudy组织 大型编程项目中的交流(沟通途径) 1、非正式的途径:清晰定义小组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充分利用电话,能鼓励大量的电话沟通,从而达到对所写文档的共同理解 2、会议:常规项目会议,团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简要的技术陈述。这种方式非常有用,能澄清成百上千的细小问题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6936355/
3.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通用12篇)在施工企业中,常会看到关于投标报价和成本计划的制定一般是由成本部来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方案则是由技术部门或者通过技术专家论证来确定,而两个部门在实施各自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沟通,将经济和技术的因素概括在内进行全面的考虑。由此一来,造成成本管理中技术和经济的脱节,不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https://m.yjbys.com/bylw/shuoshi/88403.html
4.2020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真题及答案8.根据《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关于施工组织设计审批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专项施工方案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B.施工方案应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C.施工组织总设计应由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 D.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由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 9.施工过程中投资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时,相对于工程合同...https://www.wangxiao.cn/jz1/2895586.html
5.@所有人春风送岗:有一种心安一一家门口就业澎湃号·政务2、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精通各种礼仪常识; 3、综合素质较高,有上进心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 4、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使用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等各种办公设备,并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0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203752
6.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沟通,为项目创造和维护有效的沟通渠道。 (2)组织设计 ,设计报告结构 岗位和责任 (3)流程变更 ,确认和实施新的流程和程序 (4)效益实现,建立商务分析,量化和保持利益 (5)最终用户培训,设计和协调必要的培训 (6)管理,开发决策模式和相关的政策 (7)小组效率,设计业绩考核标准和监测人员业绩 (8)知识共享,设...https://www.gxjmxy.com/www/jjzxxxyd/5133.jhtml
7.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目标2:具备能够融会贯通数理、自然科学、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技术与相应工具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关产品、分析、设计与研究,部署、运维及应用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意识; 目标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下...https://www.csust.edu.cn/jtxy/info/1148/20900.htm
8.社区工作者职业生涯规划书(通用11篇)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艺术;是对自己所达到的人生目标设定最佳的路径;是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的一种精心设计与安排;是沟通天才的畅想和现实途径的桥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三年成就一个梦想,但愿这份职业规划书能成为我雍容华贵的梦的始点。 https://mip.wenshubang.com/zhiyeguihuafanwen/2572516.html
9.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职教幼教,职教幼教信息,武昌教育研训网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取向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幼儿园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及...http://www.jypxzx.com/TeachEdu/Preschool_infoshow_45.html
10.调研工作计划(15篇)(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领导带头参与。领导要带头看信息、改信息、写信息、用信息;要主动与媒体负责人联系沟通,与新闻记者联系交友,亲自参与重大新闻宣传活动;要亲自一线调研,了解情况,撰写报告,修改材料,从而激发带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创造条件。要主动为从事三项工作的同志提供更多参加会议、...https://www.yuwenmi.com/fanwen/jihua/4073392.html
11.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精选十篇)沟通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组织人员能够通过沟通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去为组织实现绩效做出重大的贡献。沟通时实现良好绩效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上下级的沟通,使绩效管理能够成功的实施,并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的方法和方式实现绩效管理,这对...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kwbh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