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的定义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传播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网络传播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

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2009年高考语文福建卷)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分析之后不难看出第①句“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比较接近定义的形式,我们可以依托此句将定义补充完整。第②句讲的是心理咨询的方法,第③句讲的是心理咨询的手段,我们可以筛选出这两句中的关键信息,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和“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合并补充到第①句里。于是,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1.循环定义,如“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

2.用否定形式下定义,如“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

3.用比喻下定义,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4.定义过宽,如“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机物”。

5.定义过窄,如“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题干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

2.归纳主要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言简洁。

3.将筛选出的关键信息表述为“×是×”的定义形式。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知识经济”下定义。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经济。

2.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流星雨”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出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3.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不超过60字的单句,给“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下定义。

这样,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新的技术革命都用上了。不但技术现代化,而且生产过程组织得很严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紧密,是流水线式的生产。这就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它已经不是传统农业了,而是一种生产体系,一种产业,其特点就是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给“现实主义”下定义。要求:可以调整语序,删改、增加词语,但材料本身要点不得遗漏。

①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②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③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单句给“雾凇”下定义。

①雾凇是白色松散的微粒。

②雾凇凝聚在电线上。

③雾凇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一、体验经济的娱乐特性

按照体验参与的程度,派恩二世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分为娱乐、教育、遁世(Escapist)体验和审美(Estheti)等四种体验。作者指出,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通常同时含有以上四种体验。

当派恩二世和吉尔摩大声宣布体验经济来临时,与此相伴是“流动加速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流动得越来越快,不仅如此,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的流动也在不断加快,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流动加速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乃至于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新的社会思潮、文化范式和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繁荣背后“一时性”的本质。“流动加速化”使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不再一体化,多元化和短暂化将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特征,同时个人的价值体系在其一生中也将经历不断的重构过程。

“流动加速化”,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加剧,无论是作为客体的物,还是作为主体的人,所有的流动呈现出去地域化的特性。即所谓的“主体和客体的流通日益加速,多重空间探索的流通日益加速,由此它们被掏空了意义。处在一个流动性极强的社会,人与人的接触是短暂的,人们往往通过你的身份证、履历表、你的消费,比如穿的衣服、开的汽车、住的饭店等来迅速地“认识”你,而不可能通过日常生活来慢慢地熟悉你、了解你。在这个对你的“速记”中,作为个体的你被彻底掏空了意义,成立一堆符号的集合。而你所面对的客体,比如你所消费的衣服、汽车和住所,它们意义也不再是遮蔽躯体的东西、代步的工具、休息的场所而是你身份的象征,甚至是你个性追求,自我认同的体现。

在体验经济的加速器中,当主体与客体日益地去意义化而呈现出更多的符号化特质时,当社会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不再一层不变,并越来越短暂化时,作为主体的价值构架又将呈现怎样的图景呢在体验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所追求的所谓事业有成的成功哲学,让位于转瞬即逝的快乐追求,人生无所“意义”,快乐才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当然快乐是多样的、多变的又是短暂的,就某个个体而言又是独特的;就整个社会而言,又可称为是多元的。

二、娱乐的泛化与媒介的情景化

从传播史角度看,作为信息符号载体的媒介,其物质形态不断变化的同时传播特性也在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媒介的理解,从而使媒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以下梳理一下原有的一些媒介定义。

首先从技术范畴,国际电信协会将媒介(medium)分为感觉、表述、表现、存储、传输等五种媒体并分别作了定义。

(1)感觉媒体(perceptionmedia):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物质的质地、形状、温度等。

(2)表述媒体(representationmedia):为了加工感觉媒体而制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如语言编码、图像编码等各种编码。

(3)表现媒体(presentationmedia):感觉媒体与通信电信号进行转化的一类媒体。

(4)存储媒体(storagemedia):用于存放媒体的一类媒体,如硬盘、光盘等。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media):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物理传输媒介,如各种通信电缆。

从传播的范畴,对于媒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威尔伯-施拉姆定义传播媒介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张国良教授在《新闻媒介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本书所说的并不是宽泛意义上的无所不包的“中介体”,而是同特定意义上的处于人与人之间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居问工具”,即所谓的传播媒介。”

以上两个定义属于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媒体定义最著名的论述当属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MarshallMcLuhan)。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除了报纸、电影、广播、电视,还包括一切人工制造物,一切技术和文化产品,甚至包括大脑和意识的延伸。他将媒介分为两大类:肢体的延伸和大脑的延伸,并认为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其余的一切媒介是肢体的延伸。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论断,认为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从而对个体、社会及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更高的层面探讨了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国内学者崔保国认为:“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物质、技术和人构成,与整个传播过程融合在一起。”该定义不仅将物质存在、人,还将技术也纳入了媒介行列。

从以上对媒体不同定义的梳理,可以看出国际电信协会和传播学范畴中的狭义定义,都强调媒介最基本的特性是物质性,传播学中广义的媒介概念则将技术、人都纳入媒介的范围,从而大大扩展了媒介的外延。在体验经济,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娱乐化化倾向,有趣、快乐的体验设计成为传播的主题,不仅仅人与技术,情景因素也将导入到传播媒介的概念界定。媒介不仅只是物质的“居间工具”,只要传达商品或品牌的信息,内容、信息及其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媒介。媒介不仅是人肢体的延伸,大脑的延伸,也是情感的延伸。物质性不再是媒介的基本特性,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在体验经济时代,一种与原有媒介有别的新媒介形态――情景媒介产生了。这种情景媒介具有以下的特性:

1形态的非固定性

情景媒介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它可以从任何原有的媒介转化而来,比如电视媒体,当某个品牌的调味料出现美食节目中,随着节目的展开,而将其特性一一呈现时,此时它就成为情景媒介了。情景媒介可以是通过设计的某个场景;也可以某种情感表达。

2符号负载的双重性

3编码与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一般而言,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不能对所负载符号作各种变形处理。但是情景媒介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因此信息呈现,即编码过程与传播过程具有交互性,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情景因素渗透到编码过程,传播与编码相互交织,打破了信息传播还原性的规则。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2网络语言的分类

3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二、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本特征

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模式体系

本文根据艺术生产的基本逻辑过程,结合艺术市场营销研究的经验,构建艺术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体系,这一过程是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准。

1.艺术作品创作层面——产品策略

在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作品创作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另一个是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理论中,一般是继承了4Ps理论中的产品策略,同时将品牌、包装等策略独立出来。但在4Ps理论中,品牌、包装属于产品策略的构成要素。故此,将艺术作品创作层面的艺术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作品策略”。

2.艺术信息传播层面——传播策略

3.艺术时空联系层面——关联策略

4.艺术作品鉴赏层面——回报策略

【关键词】社会组织媒体驱动信息传播

一、媒体驱动的内涵

1、媒体驱动的定义

什么是“驱动”?“驱动”在英文中有两个词,一是drive,指的是驱使、(朝一目标)努力争取;另一个是primemover,指的是原动力、发动者。

有学者提出“mediadriven”可译为“媒介关系”,但笔者认为还是译为“媒体关系”更准确。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将“媒介”和“媒体”的概念混同使用,并没有对两者作出十分明确的区分,然而,由于涉及到对媒体驱动的具体研究,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界定。例如,我们倾向于把“电视机”定义成媒介,而把“电视台”定义成媒体;把“报纸”、“收音机”定义为媒介,而把“报社”、“电台”定义为媒体。在我们研究的媒体驱动中,企业、政府等组织是让“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媒体产生驱动行为,因此,定名为“媒体驱动”更为准确恰当。

在进行上述区分后,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媒体驱动定义如下:

媒体驱动(mediadriven)是指社会组织为了获取社会公众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和谐度,以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有计划地策划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源,驱使媒体进行主动的、免费的信息传播行为。

社会组织作为媒体驱动的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社会各类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系统,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动力。尤其是企业,是目前在媒体驱动行为中表现最为活跃的社会组织。

2、媒体驱动的诠释

根据媒体驱动的定义,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媒体驱动内涵:

第一,诚信为本。也就是说媒体驱动行为是以真实性和不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用炒作和夸大其词的信息充斥媒体,是与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媒体驱动背道而驰的。应当认识到,只有真实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才能最终被人们所接受和赞誉,虚假的终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我们强调媒体驱动的前提是诚信,只有以诚信为本,才有媒体驱动存在的基础。

第二,价值中心。也就是以媒体驱动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性为中心,媒体驱动的传播内容也要符合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这些新闻价值,与此同时社会组织提供的信息源必须具有正面的价值,给组织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创意为王。也就是说媒体驱动是强调推陈出新的、强调创新、创意,要能够想方设法地吸引大数人的注意力。

二、媒体驱动的特征

笔者认为媒体驱动的特征主要有:

1、免费使用“媒介使用权”

2、驱动媒体的主动性

3、媒体的“二次传播”

有人说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洞悉时代的变化,组织与媒体都有着最敏感的神经。不论时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在尽力寻求最佳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尤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媒体驱动就是组织适应时代变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虽然对于媒体驱动现象仅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但是将有助于我们克服盲目性并作出下一步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4

②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84

③吴麟,《公众参与的“媒体驱动型”特征》[J].《学术界》,2010(4)

④林子仪,《论接近使用媒体权》[J].《新闻学研究》,1991(2):45

⑤张亚辉,《企业公关与新闻伦理》[J].《新闻爱好者》,2002(2)

⑥李静敏,《二次传播初探》[J].《新闻知识》,1991(4)

1网络信息传播

2数字鸿沟

2.1数字鸿沟———网络时代的知识沟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知识沟”理论,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日益增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数字鸿沟又被称作电子鸿沟、数码鸿沟、数字分裂等。目前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众说纷纭,如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美国商务部则认为在所有国家,有一些人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传播导致信息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加剧了知识沟现象的产生。这种网络时代的知识沟现象,就是数字鸿沟。因此,数字鸿沟指的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和分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和“知识沟”问题。

2.2我国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3消除由网络信息传播形成数字鸿沟的策略

网络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但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并不是被所有人所拥有和利用。因此,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势必造成网络信息分布的失衡现象。这种网络信息分布的严重失衡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和其他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且它所引起的贫富分化必将恶化社会关系,从而威胁社会的安全。因此,消除数字鸿沟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3.1开展信息扶贫是基础工作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信息扶贫是指政府借助推广信息技术和开展信息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信息贫困的问题,具体方式有:为贫困者提供劳务、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沟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推广适合贫困地区使用的农业使用信息技术。从2006年开始,为落实总书记要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扶贫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批示,帮助广大农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村络工程通过解决中国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网络与便民服务中心、配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解决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信息贫困入手,着力开展信息化扶贫。在西部地区和农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信息极其缺乏,影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信息扶贫工作已经开始实行,但必须从多方面和多途径加大力度做好信息扶贫工作。

3.2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重要途径

3.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传播的基石

3.4着力发展经济是消除地区数字鸿沟的抓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问题。尽管我国早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数字鸿沟仍将存在。着力发展经济,提高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强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网络设备建设,使这些地区的用户能获取网络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并逐步消除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由;隐私权;冲突;平衡

一、信息传播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可以拆分为两个词,一个是“传播”,一个是“自由”。从本质上来看,传播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而信息传播自由可视为与传播这一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相对应的一项人类基本权利。

回溯历史,信息传播自由这一理论形成于近代的西方,是西方经济政治变革的需要,也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其最初的理论依据是“意见自由市场”论,这一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信息传播自由不再只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理想模型”,在具体现实的考察中,信息传播自由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便写到:“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体现了一种法律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在定义上有着较为宽泛的内涵,它应该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艺术表现自由、游行集会自由等多种传播方式。在大众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看,信息传播自由同新闻自由是重合的,甄树青给新闻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是通过传播媒介表现出来的言论、出版自由。

二、隐私权

隐私权,指个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个人与大众无合法关联的私事,亦不得妄予公开,而其私人活动,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觉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

三、数字时代特性下的新发展与新矛盾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社交网络等新的媒介形式,以及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大加强了民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信息传播自由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扩大。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几大特性:第一,信息极大丰富;第二,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扩大,传播迅速及时;第三,人们连入互联网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参与者身份及参与行为具有广泛性。第四,“把关人”地位相对减弱。

四、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信息传播自由与信息安全

(二)知情权与隐私的公开

特别是在针对一些如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时,他们个人隐私与公开信息的界限又应该怎么划分,才可以在保护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的同时,又不损害民众的知情权,这也是二者冲突所要平衡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信息传播自由与名誉伤害

五、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协调

隐私权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消极的隐私权,另一类则是积极的隐私权。在过往,传统的隐私权更加注重消极的隐私权利,即“不受侵扰的权利”转化为更适应网络的积极的隐私权,人们有控制自己信息传播的权利。因为人们也许是出于自愿或作为换取服务提供个人信息,但是一旦将这些信息交付给网络或媒体,他们就很难知道他的个人信息将被如何使用,且信息扩散的范围、程度如何,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它是否还具有完整性,是否被歪曲已不得而知,这时则需强调积极的隐私权。如前述欧盟颁布的“被遗忘的权利”,就是一种积极的隐私权保护方式。

隐私权和信息传播自由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在司法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欧洲大陆,法院会维持这两者的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更偏向于对隐私权的保护。但美国则不同,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影响,人们更偏向于维护信息传播自由。

但无论是哪种法律体系都希望能为信息传播自由与[私权划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界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界限都是难以判定的。平衡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的继续探索尤为重要,但同时它也需要从科技手段、社会准则、市场压力等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由多个角度切入的完善体系,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达到平衡。

[1]李伦,李军.隐私权:网络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J].道德与文明,2007(5).

[2]杨磊.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J].西部广播电视,2014(8).

[3]朱颖,陈小彪.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自由及其边界[J].网络传播研究,2007(11).

[4]邵国松.“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Keywords】UbiquitousInformationEnvironment;Undergraduate;FireEducation

0引言

泛在信息h境是图书馆界常用的术语,通常用来描述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出现之后信息无处不在、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促使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事实上,有关信息传播的领域都收到了影响,如出版行业、科普、体育等。治安和消防是高校保卫重要的两项工作[1],而随着新校区建设的,校园规模和师生规模双双扩大,消防安全成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其宣传教育工作不得不考虑到泛在信息环境带来的影响。

1泛在信息环境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1.1泛在信息环境的定义及其发展

1.2信息传播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3)信息传播秩序发生变化。第一,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马克利维所说:“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送者[9]。”第二,转播者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突破了传统只能灌输式接受的秩序。第三,各种社交工具本身也是互动平台,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双向性,是人们表达权和和反论权得以落实的表现[9]。第四,自媒体等信息传播平台进行二次、三次的传递,信息传播从大众逐步变为小众化接受,信息传播面不断扩大。

2泛在信息环境下消防教育的策略

2.1清楚认识泛在信息的影响力

2.2丰富消防教育的信息化手段

2.3加强综合素质宣教团队建设

高素质的消防教育团队是确保泛在信息环境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能够得以开展的人力保障,除了一般意义上消防安全教育业务知识要求外,还应该做到:第一,要有信息泛在的意识,即思想上不能忽视随时随地存在的信息及其传播手段,而应该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知识加以了解,才能够制定合适的宣传教育计划;第二,适当的学习新媒体平台的创建方法、内容编辑技巧、稿件搜集渠道,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消防教育工作的目标;第三,如果进行多层次多态性立体化媒体宣传教育,必然对专业人员的数量提出要求,保卫部门可以聘用学生志愿者完成简单的、易学的、次要的工作,而重要工作由专业师资完成;第四,重视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可采取外派学习、邀请专家等方式,加强理念和技能方面的升造学习,以保持队伍素质的长期先进性。

2.4保持与学校各媒体平台合作

2.5制定常态化可持续教育机制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观察,如果把视角停留在信息传播这一层面时,我们便捕捉到了仪式传播观在古老中华文明史上不断显现的浓重痕迹。在部落神、氏族神灵和图腾崇拜为基础形成的殷商社会传播结构中,巫术、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图景。《史记龟策列传》有言:“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不易之道也”。

参考文献:

①③《作为文化的传播一“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第11页。

THE END
1.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微信做题(考试必看)考试题库43、填空题 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 点击查看答案 44、多项选择题 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A、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B、设计和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活动 C、坚持社区发展和群众受益相结合 D、竞争性与制度化相结合 E、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点击查看答案 45、判...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0/4520856.html
2.公共关系单选题 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是( )。 单选题 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将公众分为( )。 单选题 著名记者、社会名流一般属于( )。 单选题 下面属于公共关系传播隐含要素的是( )。 单选题 印刷类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单选题 名人效应、权威观点、现身说法遵循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 )规律。 1 2 ...https://www.kaoshibao.com/online/paper/detail/?paperid=18118537
3.电大《公共关系学》机考题库大全组织的生存、 发展与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 ) 9 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 × ) 10 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 ) 单选题 1. 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 A. public relations B.public relation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30/09/82785916_1090552489.shtml
1.有效沟通是关键你认为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最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在当今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项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种现象通常是因为信息传递不畅或者解读方法不同所致。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沟通成为提升公众理解度、促进政策实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375973.html
2.政府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精选十篇)作为政府从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公关是政府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等各种联系形式, 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 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与公众相互理解、信任、合作的持久关系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职能。事实上, 政府公关是政府沟通和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状态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h62p49.html
3.2023年公共关系学作业4.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D)0A.广播的缺陷B.报纸的缺陷A.公关广告B.人际传播C.杂志的缺陷D.电视的优点C.网络D.大众传播E.电视的缺陷,5(b)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 10.写好新闻公报应当注意的原则是(ABDE)A.媒介公众B.政府公众A.要有新闻根据B.要突出新、近点C.要有爆炸式...https://www.yxfsz.com/view/1611212867515813890
4.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作用(通用20篇)二、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作用,而要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要以职工为中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并满足职工实际需求。职工工作情况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职工的幸福和利益尤为重要,只有...https://www.oh100.com/peixun/qiyewenhua/230254.html
5.交流沟通技巧医患之间的沟通都有哪些障碍?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可以运用哪些技巧? 医患沟通实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顺畅有效的沟通不仅能使医生顺利进行治疗,增加互动合作机会,而且还可以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相关研究就表明,医患之间充分的沟通能够减少病人术后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以病人为中心的...https://m.jy135.com/zhichang/862697.html
6.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学术期刊(已归档)由此,行政机关将原本应当形成双向沟通的“公众参与”,变为由行政机关单向发布信息的“广而告之”,进而以有限的信息限制公民深度参与行政决策。 (2)咨询(Consultation)。“咨询”指行政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询问公众对于特定行政决策的意见。“咨询”是公众合法有效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践...https://sfj.sh.gov.cn/ztzl_xsqk/20201126/0d73bdfc86c9482983166683cec40fb9.html
7.组织与公众沟通应注意【单选题】角膜的组织学特点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职业道德是人们在特定的( )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角膜位于人眼球的( )部位。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 )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完整题目与...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3667f0b63f4aa489ea223f0297efd2.html
8.医学心理学论文(13篇)而在人们的习惯性认识上,人们往往认为他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忽视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对于心理学技术而言,除少数心理治疗技术之外,绝大多数归根结底还是依靠语言来发挥作用。心理治疗作用的产生,前提是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缺乏充分的实践,不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不懂得如何去和患者沟通,不能和...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yixue/733394.html
9.深度访谈范文8篇(全文)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 然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尤其是深度访谈中, 需要访问员在短时间内与被访者进行顺畅的沟通,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就一定要克服其中的语言障碍。 在访谈中, 若访问员吐字不清或词不达意、逻辑混乱, 就会让被访者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 另外, 如果语言编码不当、遣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9wol5m4.html
10.个人职业规划swot分析范文(精选36篇)我的最大优势就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我想,这个优点会很大程度上促进我的发展,其次,个人性格上比较冷静、稳定、有耐心,这为我走教师这条路增加了很大的筹码。而且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的也还好,这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弱势因素(W) 就我自身,我想我最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提高自己面对公众的能力,应...https://m.ruiwen.com/word/gerenzhiyeguihuaswotfenxifanwen.html
1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精选25篇)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2650506.html
12.现代公共关系解析遨游学海43、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从事实出发)。 44、与公共关系部比较,公共关系公司的长处之一是(职业水准较高)45、高美誉度、低知名度属于公共关系哪一种状态(较为安全、稳定) 46、(媒介公众)是公关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 47、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大众传播) 48、(政府公众)是...https://kaoshi.7139.com/1450/02/8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