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原来,借助于一种名为MyShake的应用程序,这名学生的手机“变身”为一种能监测地震的便携式地震仪。这种安装于移动设备中的传感器能记录地层的移动,它产生的地震波曲线图看上去非常像专业传感器产生的曲线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上的进步,科学家萌生了使用大众的个人移动设备监测和研究地震的想法。

一直以来,美国地质勘探局用于监测地震的仪器不仅体积大、价格贵,而且不能随处安装。比如,不能将它安装到山里,因为鸟可能飞进仪器里,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它;也不能把它安装在高速公路旁,因为来往车辆会影响它,使它发出错误的信号。幸运的是,随着地震传感器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便宜,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后,科学家实现了把更多的仪器安装在更多的地方,以形成高密度的地震监测网络,从而更准确地显示地震的发生地点,还能用于余震预警。

从2009年起,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始邀请志愿者作为“科学家”,帮助专业机构扩充地震监测网,第一批大约500个汽车电池大小的低成本地震仪被安装在了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于西雅图、洛杉机和旧金山等美国易发地震的城市区域。这种装置名为“NetQuakes”,它们没有大型的专业仪器灵敏,但仍然能够探测到里氏1~2级的地震。

不仅如此,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地震传感器也正在加入到地震监测的阵容中来,这种传感器使用一个USB接口和个人电脑相连。当一个志愿者将这种“盒子”连接上电脑并下载应用程序后,这个传感器就准备好了,它会记录它所在位置的震动并不间断地将信息传给专业人士。现在,科学家们已在洛杉矶及其附近的几百个家庭和办公室里安装了这种传感器,作为“社区地震监测网”的一部分,它们能探测到里氏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需要公众积极参与的科学项目将大大帮助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地震监测网,从而更快更准确地监测地震;这样的努力还可以树立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这种地震监测网还必将有益于地震的预警系统建设,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编外”地震仪作用大

来自“编外”地震仪的数据能帮助科学家生成一个“地震图”,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这种图以确定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通常情况下,这种图显示地震发生区域的误差大约在10~20千米以内,要想把精度定位到具体街区,那就要安装更多的地震传感器,而这也正是“社区地震监测网”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

目前,科学家正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这样的网络,这就是“Quake-CatcherNetwork”,简称QCN。它已经在全球征募了3400名志愿者,有些志愿者的传感器只是一个手指大小的U盘,而另一些自愿者则使用一种名为“运动传感器”的加速感应器。顾名思义,加速感应器根据加速度来测量运动状态。在智能手机中,它感知手机的运动,当你转动它,屏幕上会出现旋转的影像。在一部手机中,加速感应器能测到几千千米以外发生的里氏3~3.5级的地震,而在台式电脑中,这种感应器甚至能记录里氏2.5级的地震。假若人们下载了这种QCN应用程序,他们的电脑和手机就成了地震监测网的一部分,任何被传感器测到的震动都会形成一个报告并传到科学家那里。研究人员获得并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2014年,用于QCN地震监测网中的传感器被安装在了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的24所学校里。这一年恰巧是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50周年,那次地震的强度达到里氏9.2级,地面震动了5分钟,成为有地震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强震。

【摘要】针对目前变电站设备通信规约复杂繁多,且设计与制造方对通信规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数据难以集中、互操作性和共享性低,以及数据诊断后台的数据分析手段单一,无法进行有效数据融合等问题,本文研究与设计基于智能规约解析的变电站在线监测就地诊断一体终端,实现设备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传输协议的一致性检测,解决规约一致性问题。通过对多源传感器信息的整合利用,形成对被测对象或过程的最佳估计,并进行本地化诊断,整合设备的监测信息、分析结果、运行数据、环境信息,在变电站层就地实现主设备状态信息诊断。

【关键词】规约解析;信息融合;就地诊断

1引言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上涌现出各种智能化自动装置,这些装置在电网控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以至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装置之间互联变得越来越多,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监测设备不具备容错、分析处理的能力,所有的分析处理都由服务端处理,大大增加了服务端的压力。并且目前变电站监测、控制系统各自独立,监测设备的信息不关联,电网中的各种RTU智能终端、电力计量设备、传感检测单元众多,采用的传输协议不尽相同,通信规约复杂繁多,子站设备的厂家各不相同,在对同一规约的理解上也有差异,这就导致设备之间通信连接出现各种问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性低,并且单一种类的规约转换设备成本高,规约的不统一,导致监测的各类数据难以集中,数据诊断往往是在后台针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单一的分析。

针对变电站主设备的状态监测数据、运行数据就地进行集中,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利用各种传感器在性能上的差异和互补性可弥补单一传感器信息采集量不足,易受周围环境干扰等缺陷等问题。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就地诊断技术进行研究,利用智能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规约一体化技术等,通过对多源传感器信息的协同利用,形成对被测对象或过程的最佳估计,并且把诊断策略进行下放,整合设备的监测信息、分析结果、运行数据、环境信息,在变电站层就地实现变电站主设备状态信息的就地诊断,对变电站主设备的状态监测数据、运行数据就地进行集中处理和诊断,把诊断策略进行下放,整合设备的监测信息、分析结果、运行数据、环境信息,在变电站层就地实现变电站主设备状态信息的就地诊断。并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通过网络上传到变电站主站。就地诊断终端的研究充分利用监测终端的硬件资源,对采集数据进行初步的过滤、分析,从而减少因冗余、错误数据的传输而占用的带宽,降低服务端处理数据的压力,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保证电力设备正常工作,有效开展状态检修,并预估设备的损耗以建立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2终端核心技术

2.1智能传感器技术

2.2通信规约解析与适配

设计一体化终端各类通信规约的解析和适配是本文核心部分之一,是保障终端有效通信、信息融合、提高数据利用率的关键,具体包括IEC101、IEC102、IEC103、IEC104、CDT、DISA规约库的建立、规约解析、各规约输出模块功能研发以及仿真功能开发,在一体化终端设备中体现在三个递进步骤,首先,建立规约库,确定规约的体系及种类;然后,按照建立的规约库对报文进行解析,涉及各类通信规约库的实现以及报文判定;最后,解析出的结果,进行统一格式转化。通信规约解析与适配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通信规约解析与适配结构

2.3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一方面是对多传感单元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有效剔除噪声、提升传感监测和诊断的可靠性,作为对电网运行中的重要设备、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保障,同时也综合其他智能终端的信息,对电网运行状态有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实现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三层数据融合,通过对多传感器(多源)信息的协同利用,充分考虑商业智能、专家模型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技术的应用,切实实现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从而产生对被测对象或过程的最佳估计和就地综合诊断。

其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问题上,有许多性能上的优势,本文采用数据融合技术解决智能电网状态检测中的传感数据的综合分析。相较单一传感器而言,多传感融合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监测和诊断信息在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大容量,信息处理不同于单一的传感检测处理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信息融合方法利用多个信息源所获取的关于对象和环境的信息获得根据任务所需要的全面、完整的信息:

1)生存能力强。在有若干传感器不能被利用或受干扰,或目标及事件不在覆盖范围内时,总有某个传感器可以提供信息。

2)扩展了空间覆盖范围。通过多个交叠覆盖的传感器作用区域,扩展间的覆盖范围,总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其它传感器探测不到的地方。

4)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这是由于多传感器信息的内在冗余度和多传感器联合信息降低不确定性的特性带来的。

5)增加了系统的空间分辨能力。多个传感器可以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

6)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从而降低了测量矩阵的病态性,改善了探测的性能。

传感器网络作为数据融合的数据采集前端,以应用为目标。构建传感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很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及界面接口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把传感器网络按其功能抽象成五个层次,包括基础层(传感器集合)、网络层(通信网络)、中间件层、数据处理和管理层以及应用开发层。

3终端总体构架

3.1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嵌入式平台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研发就地诊断装置,实现数据的就地整合、综合诊断,最终实现变电站设备的状态监测、预警及分析诊断功能;研究主流厂家的通信规约,建立EC101、IEC102、IEC103、IEC104、CDT、DISA标准规约库,解决设备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传输协议的非一致性问题;实现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三层数据融合,通过对多传感器(多源)信息的协同利用,从而产生对被测对象或过程的最佳估计和就地综合诊断;终端具有自检、自诊断和数据上传功能,终端优先推送结果信息,然后上送原始数据。终端以变电站为对象,对全站所有在线监测设备进行统一集成,包括硬件集成、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在统一平台上实现站内全部监测数据的集中监测、预警、分析和就地诊断功能等功能;结合神经网络理论、灰色轨迹理论、数据库技术、模糊理论模型等各种算法,对电力设备实行故障诊断。利用各种数学模型从实现原理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出多种改进的学习算法,实现变电站内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络模型。

3.2结构设计

本文各项研究工作主要分两部分:1、规约解析与适配;2、在线监测及就地诊断一体化终端。

3.2.1规约解析与适配结构

通信规约的解析与适配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测控、保护测控装置及其他测量仪表借助传输媒介一方面上传到电力通信规约一体化集成装置,进行解析与适配,再推送到服务器提供基础数据源;另一方面通过测控、保护测控装置及其他测量仪表借助传输媒介直接上传到数据服务器,然后由数据服务器推送到电力通信规约一体化集成装置,最后形成统一基础数据源。

3.2.2在线监测及就地诊断一体化终端结构

图2智能规约解析与适配结构图

图3在线监测及就地诊断一体化终端结构图

4功能设计

图4为在线监测及就地诊断一体化终端功能框架图。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任务管理、数据处理和系统管理,其中任务管理实现对定时任务、随机任务、终端校时、远程升级、主进程监听、短信唤醒等任务的管理;数据处理主要结合传感器的规约对数据进行采集解析监测及报警,具体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解析、数据诊断、数据上传、数据存储、报警监视几个功能;系统管理分为三个模块诊断策略主要包括数据容错策略及数据分析策略,其中容错策略是数据过滤的标尺,在系统过滤数据时,根据容错策略,选择符合要求的数据,若数据误差太大,可以根据配置确认是否需要补采。数据分析策略,是对本地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处理,规约解析配置模块对多传感器的规约进行整合,统一配置。样本库、规则库配置模块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诊断的样本、规则库。

图4在线监测及就地诊断一体化终端功能框架图

5结语

参考文献

[1]王瑞雪,林其友.以太网103规约在黑龙江省保信主站和齐齐哈尔热电厂子站之间通信的工程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9).

[2]孟祥萍,李颖,孟祥印.IEC60870-5-103规约的分析和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05(02).

[3]赵庆建,郜振华,陈森发.面向对象的电力负荷监控通信规约插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4]卞绍顺,干玲.基于S7-300PLC的电力系统CDT规约的解析[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1(07).

[5]ZhaoWei,BaiXiaomin,WangWenping,etal.Anovelalarmprocess-singandfaultdiagnosisexpertsystembasedonBNFrules.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ConferenceandExhibition:AsiaandPacific.2005.

[6]毕天姝,倪以信,吴复立,杨奇逊.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系统的电网故障诊断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14).

[7]程利民,孔力,李新德.信息融合方法及应用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03).

[9]杨万海编著.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0]ZhangZ,BlumRS.Acategorizationofmultiscale-decompostion

-basedimagefusionschemeswithaperformancestudyforadigitalcameraapplication.ProceedingsoftheIEEE.1999.

作者简介:

曹敏(1953),男,云南昆明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云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科学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委员会电能测量和负载控制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论文摘要:今年一系列突发事件考量了我们媒体的应急反应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最大的综合型人文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文本分析,探究在突发事件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虚拟社区采用何种传播模式实现其社会功能,并进一步探讨虚拟社区功能在当代社会的转型。

从年初怒虐南方各省的暴雪,到5月的汉川8.0级大地震,这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令人措手不及,在神州大地上不断的震鸣回响。灾难中信息的扑朔万变和生命的瞬息即逝对媒体报道的及时和准确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媒体在此次地震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回头看,正是在这次灾难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默契的完成了一次业界合作,网络的力量通过自身传播信息迅捷,和传受者互动性强的特征得到了彰显。

一、网络社区的兴起及天涯社区的强盛

国内外学者在两个层面上阐述“网络社区”的含义,即网络社区一方面是指“网络建设者利用网络为网民提供的网上交往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社区”或“网上社区”;另一方面则是指建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居民生活社区,即有社区网络依附其上的网络化社区。人们赋予网络社区这个双重含义的主要目的在干阐释未来网络社会的机理,即网上交往的空间(网上社区)再加上它为之依托的现实生活空间(网络化社区),构成未来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模式。

社区在网络交往中逐渐担当起重任,社区的出现对网络社会的形态功能活整合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明确界限的作用。

在社会学传统的概念解释中,社区是有着一定地理界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此外社会群体或组织也以其成员的身份界限为基本特点。无论是对于社区还是对于群体,界限的意义在于使其成员明确自已的身份归属,从而产生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意识,产生群体凝聚力。“网上社区”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目的。

(2)为网民提供特定的活动空间。

(3)倡导亲和的作用。

社区概念的首创者腾尼斯认为,社区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本社区成员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与世隔绝和排外的社会关系的团体。

“网络社区”一经被推出,就有着对网民的亲和与吸引的作用。

“天涯社区”(tianya.cn)创办于1999年3月,其主要受众人群受教育水平较高,职业分布涵盖教师、医生、律师、企事业公司员工、学生等。据艾瑞市场咨询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4月网络社区类网站覆盖了8753.9万中国网民。按照网络社区类网站覆盖人数来看,天涯虚拟社区为2402.1万人。

二、地展事件中夭涯社区策划及活动案例分析

天涯社区中有关地震的发帖和救灾呼吁从5月12日下午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1、交互信息,缓解灾难中人的情绪—

此时天涯社区头条是“你那里“震”了吗”在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几近中断的情况下,身处灾区的网民变成了新闻记者,网络社区成了人们了解灾情的主要媒介之一。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作为社区就是网络讨论聚集地,通过不同网站的BBS、群组、贴吧、圈子等方式,人们传递着这次事件的信息、交流着对地震发生的应变,并消除了很多人之前不正确的看法。

据天涯社区CEO邢明介绍,地震以后,天涯社区的访问量增加了至少一倍,天涯已经成为广大网友了解地震救灾情况重要平台。

2、引入新技术,开放信息平台,使信息共享专业化,发起民间救助。

天涯将原来“天涯互助”的栏目改为“坟川地震”,并放到了非常显眼的位置,鼓励网友在其中进行互助。已有很多网友通过天涯进行组织,并进人坟川灾区作为救灾志愿者。

同时,天涯来吧及时推出了“坟川地震灾区物资及志愿人员信息平台”。“天涯来吧地震救灾平台”是谷歌和天涯联合帮助汉川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一个开放信息交换平台。该平台于5月22日凌晨紧急推出“救灾物资开放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同时每天进行更新和完善。

3、开展公关策划,动员传统媒体组织募捐,举办贩灾晚会筹集善款.

天涯社区天涯音乐频道(music.tianya.cn)则发起“心系5·12地震”天涯原创祈福歌曲征集,鼓励网络乐人把原创作品或原创音乐发表到“天涯残歌台”,并附上祝福语,当原创音乐作品达到一定程度后,将进行义演募捐,优秀作品将由原单行道乐队吉他手青蛙等北京的乐手组织义演进行募捐。

此外,天涯还最先与壹基金合作开通快速捐款通道,鼓励网友募捐。

以上三类传播手段都是在其基本功能上延展出的,传播的方式可能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在论坛原有职能基础上,进行些许的延伸和内容的替换,然而传播功能中社会构建这一块却被强有力的唤醒,网络社区通过对自身的构建呼醒民众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同时这也是对社区自身精神内核的一种超越性构建。

三、总结

"5·12坟川大地震”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事件,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都用不同的方式和语序对事件作出反应以实现各类话语建构,这值得我们去进行另一番严谨而深入的开掘。

现代社会人的感知有时是麻木的,云南的一个残疾儿童的身世,可能并不会有对普通人有太大的触动,因为不幸的人处处皆有。然而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你,唤醒普通民众的公义良知,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天涯社区通过所有上述传播策略,完成了对社会道德的建构。

1.1从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2473座,其中溃坝险情水库69座,高危险情水库331座,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由此可见,水库一旦发生严重震害,不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还会引发次生水灾,其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工程抗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库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研究情况及意义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竣工后,坝高将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将升至170m,库容将从210亿m3增至339.1亿m3,加大了水库再次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库水域范围扩大,在新淹没区内具有发震构造条件的部位上,发生5级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发生后,总体上震级水平呈衰减趋势,在震情发展的预测分析上较有把握,而水库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很复杂,在震群活跃期震级往往维持在一定的水复发作,趋势判断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应急决策的难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堰城区、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对保障水库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1编制完成《丹江口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预案以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为目的,对险情监测与报告、险情抢护、应急保障等方面应急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部署,并根据水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作适时的调整,为水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应急工作提供了指导。

2.2水库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培养了大批运行、检修专业人员。2008年抗击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中,汉江集团的抢险救灾队伍分别担负了抢修郴州城区主干线“两桂”线和疏通高危险级的文家坝堰塞湖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在电力、水利应急抢险方面的技术实力。

3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库的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水平为第二代,随着二期加高工程的进行,应建设和三峡同级的第四代综合观测和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对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要设专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特征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的监测研究,根据诱震预测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抗震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库的防洪安全、水库的安全调水和周边民众的生活安全,还可为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防震减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制订、完善和落实水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预案制订、完善和落实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问题:

3.2.2预防措施重点要对在强震中最易破坏的部分进行改进,或加强结构,或改变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变电站的构架、送出线路的杆塔、设备仪表的保护、闸门的启闭系统、土石坝坝坡、上坝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是变电、输电架构和送出线路的倒塌、送电中断;机电设备、仪表、通讯、备用电源的损坏;其次是边坡崩塌,交通中断;泄洪设施如闸门、启闭机的破坏,导致不能正常启闭泄洪;厂房围墙和生活设施倒塌。地震灾害发生后,关键要密切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损结构、部位及设施,及时对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除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溃坝灾害,对下游大坝造成冲击。因此,预案应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好准备确保大坝的泄洪设施安全,让大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溃坝事故。预案中还需强调,水利部门有权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情况紧急时,可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3.2.5与地方政府积极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3.3加强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紧密结合内、外部应急预案

水库的内部应急预案是针对大坝管理单位而制订,外部应急预案是针对政府和公众,对大坝上下游地区实行应急处理而制订,两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应急系统。水库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实际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会、管理、灾害、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科学,它不仅要考虑水库大坝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要重点考虑大坝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协调。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光面爆破安全监测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公路边坡施工要求越来越严格,边坡施工中如果爆破控制不当,不单对所爆破的边坡工程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对周围环境也会产生有害效应,一般的爆破危害包括:爆破震动、爆破飞石、爆破有害气体、爆破噪声等。近年来,光面爆破技术在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爆破安全的控制,目前由于未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进行分类和区分,现有的安全阈值研究尚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事实上,在爆破荷载作用下,不同地质构造岩体边坡的失稳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边坡的安全阈值也应该有所不同。本文依托黄衢高速公路边坡爆破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岩石边坡的光面爆破安全控制标准。

1边坡光面爆破的监测

1.1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爆破时的地表质点振动速度和坡体内质点振动速度的实时监测

以质点振动速度监测为主,在分析监测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回归出爆破震动衰减规律,随着爆破开挖高程的降低,对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和爆破震动衰减规律进行修正。

(2)爆破前后的声波对比测试

(3)边坡的静态变形观测

对爆破振动试验区或附件的静态预埋观测仪器(主要是采用多点位移计),进行爆破前后对比读数,该数值变化一方面可评价爆破震动造成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将其与岩体开挖卸载后引起的变形及应力变化作比较,对比分析爆破与岩体开挖卸载影响的大小及关系。

(4)爆破前后的对比宏观调查和巡视检查

除依靠目视、耳听、手摸外,还应携带一些简单工具,如钢尺、地质锤、放大镜、石芯试纸、照相机等进行宏观调查。目的是研究对边坡的保护和减振情况,以确定爆破安全控制标准,研究和掌握不同爆破条件、地形和地质情况下爆破震动衰减规律,以确定施工中的爆破参数、装药结构及起爆方式和网络,以安全监测的反馈分析为主,及时调整爆破参数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和边坡的安全。

针对黄衢高速公路边坡爆破情况,主要采用了边坡爆破质点监测和爆破前后对比调查两种手段。

1.2监测仪器与传感器选择

爆破振动测量系统主要由振动传感器,振动记录仪。电脑和输出设备四部分组成。目前爆破振动记录仪类型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爆破振动测试仪器有MNI-SEISⅡ型小型数字式爆破地震仪、DSVM系列爆破振动测试仪、INV303/306型智能信号采集处理分析系统、StrataVisorNZ地震仪、TOPBOX爆破自记仪等。经过对比这几类爆破振动测试仪器,该项目最终采用了TOPBOX爆破记录仪进行采集和处理数据,如图1所示。

传感器采用的是由四川托普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平检波器PSH-4.5B和垂直检波器PS-4.5B接受振动波形,其灵敏度为28mv/mm/s,如图2所示。

本项目采用动态测试采集分析软件CRAS进行分析处理震动信号。CRAS软件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

1.3监测测点布置

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主要分两种:

(1)固定布点法

将测点事前固定布置在边坡最不稳定地带或临近爆区的重要工业设施、民居附近,观测各个部位的爆破地震波对附近边坡和工业设施、民居的直接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这种布点法观测方便,缺点是难以获得爆破地震波前冲、后冲及侧向震动强度的对比资料。

(2)移动布点法

在每次爆破的前方、后方和侧方方向布置观测点,或者根据特殊要求布置观测点,以求出爆破地震波的衰减规律。

本次测试采用移动布点法,在边坡垂直爆区方向布置测试线。测点布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

应注意:

(1)为了深入研究爆破对边坡体不同部位的震动效应,在受影响的坡脚和坡顶处分别布置测点。

(2)爆心距的选取应使各测点的比尺距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在测试现场可能的条件下,第一测点要尽量靠近爆心,最后一个测点可根据爆破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适当选取。

(3)为了深入研究爆破对建筑物的地震效应和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效应较大的范围内,测点应适当加密。

传感器的安装比较简单,在安放时,须将测点出的比较松散的岩土体去掉,然后用石膏把传感器牢靠固定在坡体上。

2不同类型岩石边坡控制爆破振速安全值评价和安全允许距离

2.1爆破振速安全值评价

通常采用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最大值或加速度最大值与药量和距离的关系,目前国内普遍应用苏联学者萨道夫总结的经验公式,即:

式中:V――质点最大振速,cm/s;

Q――最大段药量,kg

R――爆心距,m

K、α――场地影响系数,其数值经回归求得。(α=0.5~2.8之间,平均1.51,最大/最小=5.6,K=9-630之间,平均175,最大/最小=70。)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类比选取K、α带有主观性,易造成较大误差,宜在爆破现场进行爆破试验,然后整理观测数据,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到K、α。下面根据典型监测结果来示例黄衢段高速公路不同类型岩石边坡的爆破振动速度的测试和分析。

(1)B5标段

爆破台阶处于ZK33+307路段边坡第三个台阶的外侧,该台阶海拔高程为230-238m,边坡局部有大块的凸起。岩体主要为强风化严重的钙质泥岩和碳质泥岩。岩层节理发育,主要为横向急倾斜节理。

根据现场的地表状况,选取了三个测点进行地震效应振动测试。对每个测点进行测试质点的水平振动速度和垂直振动速度。其测点的布置如图5所示。测点的振动测试结果见图6。

从各测点测试数据来看,主爆引起的地震效应比光面爆破引起的地震效应要大,主爆引起的测点最大垂直振速为第一个测点的垂直振速,为15.637cm/s,最大水平振速也达到13cm/s以上。而光面爆破引起的质点振速一般小于5cm/s。

水平速度传播规律

对比公式(2)(3),震动波的能量在垂直方向上衰减速度和质点振动强度比水平方向上都大。

(2)B3标段

该标段主要为上墅组下端,岩性为浅灰色片理化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晶屑熔泥灰岩、灰绿色变质安玄言、安山岩、辉绿岩等。根据现场的地表状况,选取四个测点进行地震效应振动测试。对每个测点进行测试质点的水平振动速度和垂直振动速度。其测点的布置如图7所示。测点的振动测试结果见图8。

爆破震动传播规律为:

垂直速度传播规律

对比公式(4)(5),震动波的能量在垂直方向上衰减速度比水平方向上都大,但质点振动强度比水平方向上小。

表1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2.2爆破安全允许距离

在确定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时,首先考虑爆炸源与人员和其他保护对象之间的安全允许距离,应按爆破各种有害效应(地震波、冲击波等)分别核定,并取最大值。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可按式(6)计算。

式中―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单位为米(m);

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单位为千克(kg);

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2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表2爆区不同岩性的值

群药包爆破,各药包至保护目标的距离差值超过平均距离的10%时,用等效距离和等效等药量分别代替和值。和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值法。

对于条形药包,可将条形药包以1~1.5倍最小抵抗线长度分为多个集中药包,参照群药包爆破时的方法计算其等效距离和等效药量。

光面爆破时,飞散物对人员的安全距离应按爆破设计确定,但不应小于200m。沿山坡爆破时,下坡方向的飞石安全允许距离应增大50%。

3结语

一、建立网络化治理的群测群防宣传体系的必然性

(一)当前群测群防宣传体系的问题与困难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对地震灾害应对要求的提高,现有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操作困难,也是目前群测群防体系面临的难题。首先,群测群防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设的宣传和防范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方式革新,人口流动性强,如何利用即时信息平台、摒除谣言、准确信息、解决观测点分布及观测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成为现存群测群防宣传和防范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何保证群测群防人员为灾害防范作出的贡献与收入匹配,以稳定并不断扩大人员队伍,进而提升宣传和预防效果。其次,从地震灾害的应对要求来看,群测群防不应仅限于对遴选出的群测群防人员进行预防知识教育,而是应当以全体民众为对象,包括震前预防、震中自救、震后心理恢复等全方位的知识普及。这样才能实现全民防灾减灾,灾害损失最小化的公共价值追求。由于目前的群测群防体系通过自身的动态调整以应对上述因素的制约,地震灾害群测群防效果大打折扣,对震后救助和人民生活恢复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公民社会逐渐崛起和地震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建设一个覆盖全面、参与多元化、机动性强的地震灾害群测群防宣传网络,对改善现有宣传体系、转变公众防灾减灾思想、协助解决群测群防体系存在的问题,具有必然性、紧迫性、现实性。

(二)网络化治理:一种合作治理的创新模式

1.概念解析与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化治理由于具有促进社会组织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优势,被迅速应用到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并逐渐演化为主流的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

网络化治理的标志是依赖伙伴关系、协议和同盟完成公共事业,平衡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并提升公共价值。虽然已经过20年的研究,但学者们对于网络化治理的定义莫衷一是,认为尚未形成一个网络化治理的一般性定义。学者KeithG.Provan与AmyFish将网络化治理定义为拥有特殊资源的自然组织形成的、能够使特殊资源作用最大化的结构关系,是一种治理机制和途径。学者Scharpf与O’Toole强调了网络化治理的多元性,认为网络化治理是重新构建网络关系,动员和组织行动,达成横向的多边协调。Agranoff和McGuire的定义突出了网络化治理在管理中的优势,提出网络化治理的治理者必须具备不同于单一组织治理的能力、技术和知识。综合上述定义可知,学者们强调了网络化治理当中的必备因素:多元利益主体、网络横向和纵向的层次结构、资源利用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地震预警;物联网:信息传播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

一、物联网及其应用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2]。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用途广泛,交通、环护、公共安全、家居、消防、工业监测、护理、农业、水系监测、侦查和情报搜集、空间探索、抗震救灾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把把一种新一代的网络充分运用到各种领域当中去,就是把无线传感器布置到电网、道路、桥梁、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房屋、汽车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这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的互联网进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各自特点,对整个网络的人员、机器、设备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二、物联网在地震灾区的信息传播

三、结语

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中,在灾区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的情况下,物联网的技术平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人们通过无线网络等形式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技术支持。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将会在地震灾害预防和施救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晖.物联网标准体系研究与产业发展策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8:18-21.

[2]黄迪.物联网的应用和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2:20.

关键词:滑坡;模型;地震;分析;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某河流右岸的山前坡洪积扇后缘的斜坡上,处于冲沟出山口左侧。场地内斜坡坡面呈圈椅状,横坡由北倾南,坡角变化在20~30°间,呈多级台阶式分布,局部为2.0~8.0m的陡坎,东侧有一条宽浅型小沟发育。

1.2、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由硬塑状含砾低液限粘土构成,夹含角砾(卵石)低液限粉土及昔格达组块石透镜体,系由坡残积层()、昔格达组地层()。

1.3、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场地位于某河谷上,谷底地形起伏,覆盖层广布,在冲沟左岸沟壁见有昔格达地层出露,岩层产状。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1.4、水文地质条件

1:松散层上层滞水:上层滞水赋存于、层内,接受降水和高处基岩裂隙、孔隙水的补给,向下和向东侧小沟排泄,具含水层薄,分布零星、富水性、透水性差的特点。

2:基岩裂隙、孔隙水:赋存于昔格达组强风化带中,接受上覆地下水及后部山体同层地下水的补给,顺地形向坡下排泄,因该层裂隙不发育,孔隙连通性差,具含水层厚薄不均,富水性、透水性差的特点。

2、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2.1、计算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选取

2.1.1、数值计算模型

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计算,模型建立选用某滑坡沿主滑方向的纵剖面图,考虑边界效应的影响,建模时,坡底基础基岩向下方延伸35米,坡脚前及坡肩后基岩各向前侧、后侧延伸230米,模型厚度取40米,堆积体网格尺寸取4米,基岩网格尺寸为10米,模型长度720米,共34620个计算单元。静力计算部分即天然状态下计算边界条件:模型底面、前后左右均为固定约束,使模型为平面应变状;动力计算部分边界条件:模型底部仍设置安静边界,周围采用自由场边界。模型见图1:

图1动荷载作用下的模型

2.1.2、岩土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数值模拟中,模型按材料组成共分三组,基岩选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基岩以上滑坡体,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屈服准则采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所用岩土参数如下表:

表1岩土体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材料体积模量

(pa)剪切模量

(pa)容重(kN/m3)内聚力(KPa)内摩擦角(°)泊松比λ

基岩5.44e+094.08e+0920――――0.2

角砾土8.33e+073.84e+071810450.3

粘土5.88e+072.25e+0719.520.5450.3

2.2、计算结果分析

2.2.1、天然状态下计算结果分析

图2~图3反映的是滑坡模型在天然状态下计算的最大不平衡力收敛情况和剪应变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最大不平衡力收敛情况,见图2,最大不平衡力基本收敛,然而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出现了剪应变集中现象,最大量值为6.27,如图3所示,但并未贯穿,因此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图2天然状态下最大不平衡力收敛曲线

图3天然状态下剪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2.2.2、地震动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

图4至图5反映的是滑坡模型在小、中、大震情况下的剪应变增量和位移分布特征,以及坡面上监测点的位移时程,具体分析如下:

①小震情况下(地震加速度峰值0.033g)

由图4知,滑坡在小震情况下即在加速度峰值为0.033g的地震动荷载作用后,从滑坡坡脚处出现小范围的剪应变集中现象,最大值达到7.29×10-3;小震情况下的残余位移分布特征为残余位移分布也仅在剪应变集中区范围发生较大位移,最大值为6.2cm,其它部分位移几乎为0,说明该工点在小震情况下整体上保持基本稳定,仅坡脚处剪应变集中的小范围坡体有破坏的可能;滑坡体表面监测点a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在地震动约12s后出现了朝向临空面的水平永久位移,位移终值约3.6cm,进一步说明剪应变集中的小范围坡体可能发生破坏。

②中震情况下(地震加速度峰值0.1g)

该滑坡在中震情况下即在加速度峰值为0.1g的地震动荷载作用后,剪应变集中区呈现与小震情况类似特征,此时最大值达到1.46×10-2。残余位移分布也与小震情况类似,最大量值达到10cm左右,仍是坡脚处小范围土体发生破坏,整个滑坡保持基本稳定;监测点a位移时程在地震动约6.5s时出现朝向临空面的水平永久位移,位移终值在6.9cm左右,进一步说明剪应变集中的小范围坡体已发生破坏。

③大震情况下(地震加速度峰值0.2g)

该滑坡在大震即在加速度峰值为0.2g的地震动荷载作用后,图5剪应变增量分布特征在b-c范围贯通,且贯穿深度较浅,此时剪应变最大值达到4.7×10-1,残余位移分布特征为坡脚处剪应变集中的b-c范围坡体表层发生较大位移,位移值主要集中在到1.25-1.5m,此范围坡体发生破坏,滑坡整体上仍保持稳定;滑坡表面监测点a水平位移时程曲线,位移终值约1.47m,进一步表明该滑坡在大震作用下剪应变集中的b-c小范围坡体已发生破坏。

图4小震情况下残余位移分布特征

图5大震情况下残余位移分布特征

2.2.3、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分析与处理措施

对于小、中震情况下即发生严重灾害工点的抗震设防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应三种地震成灾模式,分别提出三种抗震措施方案规划:①在发生局部破坏坡体施加坡面加固工程;②对于剪切贯通带发生在坡体深层的工况应在上边坡坡脚处设置抗滑支挡工程,对于剪切贯通带位于坡体浅层的工况,需设置防护工程;③需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坡体的剪出口位置设置抗滑支挡工程。

在小、中震作用下沿线各工点抗震稳定性较好,仅个别工点发生轻微灾害;大震时有2处工点发生严重灾害,高边坡发生中等程度灾害。据评估结果,提出土质边(滑)坡相应的抗震措施方案规划:对于局部坡体崩塌解体的工况应用坡面加固工程;浅层坍滑破坏的边坡应用防护工程;对于整体垮塌的边坡应在边坡脚处施加抗滑支挡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种土质边坡通过人工放缓坡度的方法可较大提高边坡的抗震稳定性,且可大幅度节省投资,实际工程中可予以考虑。

3、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性评价

论文意义在于①本文运用动力分析理论进行松散堆积体边(滑)坡、人工土质边(滑)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地震成灾模式,以此为灾势评判标准进行灾势评估。②本文提炼的地震成灾模式为松散堆积体边(滑)坡、人工土质边(滑)坡抗震措施方案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工程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③70%以上的山区公路、铁路干线为沿河线,其路基横断面形式多为半路堑和半路堤半路堑,本文从松散堆积体边(滑)坡提炼出的三种地震成灾模式和针对具体成灾模式的抗震措施方案规划对沿河线的这两种路基形式边(滑)坡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小、中、大震三种情况下,均只是滑坡坡脚处小范围坡体出现剪应变集中,此部分坡体发生较大残余位移,发生破坏;整个滑体并未出现贯通的剪应变集中带,也没有发生整体性位移。通过对地震区滑坡研究分析,高烈度地震区边(滑)坡的成灾模式和抗震措施建议对同类项目的防治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4、问题与展望

(1)用FLAC-3D对斜坡工程的数值模拟虽然采用粘性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震波在边界上的反射,但是由于其没有参数可调,所以,如果计算具体的数值时,边界究竟应该设置多远才能满足要求,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坡体材料属性、动力荷载等已知条件设计计算模型的尺寸。

(2)随着更多的公路将在山区修建,穿过高烈度地震区不可避免,震区公路抗震设防极为关键,基于地震反应分析的动力设计理论除运用于本文谈到的地震成灾模式预测和抗震措施方案制定外,进一步运用于具体抗震措施的力学设计中,有待进一步探究,它将成为今后抗震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

[1]陆少云.地震对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14,1

[2]田学伟,乔玉荣对某铁路工程滑坡治理措施的探讨[U]铁道勘察,2013,06(31)

[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北京:人民交通出版杜,1990.

关键词:预防地震;地震灾害;减缓震情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3

1前言

我国地处尴尬地带,又界于板块交界处,地震繁复并伴随更多的地质灾害导致我国的建筑物和城市生命线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众多的不利原因导致我国地震问题严重,亟待解决,预防地震,减轻灾情,为保护民众作斗争迫在眉急,更显得预防地震的意义尤为重要。

2本论

2.1我国地震的现状

2.2地震的危害

地震造成如建筑物损坏等直接灾害,导致大量历史遗迹毁灭,如2007年伊朗7.1级地震将有2000年历史的巴姆古城夷为平地,其损失无法估量的财富价值令人惋惜,而这接连不断的地震发生,震级一次比一次让人惊恐,又将会有多少财富被泯灭!随之而来的会造成多种危险性极大破坏性极强的次生灾害,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城市直下型地震引发2000多处火灾,加大了地震的破坏度,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无尽的损失。损失也许只是数字,但这一串串的数字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心酸,家破人亡,不为过。希望来的那么困难,而绝望只是一瞬间。满城的哭泣声,受灾群众听得到,救援人员听得到,我们也听到了。把预防地震记在心里,不仅仅是意义,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救援,刻不容缓也绝不能姑息。

2.3地震的预防措施

所谓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势必要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层层考虑。

(3)依据国家地震信息网内容,了解到地震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据国际GHI组织统计,20世纪前半叶一次地震平均死亡1.2万人;后半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抗震防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大震平均死亡人数降为0.2万人;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受种种限制毫无变化。数据表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抗震防灾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发达的经济条件可以在预防地震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地震信息应当被着重大力地宣传,抗震救灾的意识有所提高,提高警惕与救援能力;国家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预防地震的研究,研制更多更先进更精准的监测仪器软件;设置更多的监管职位,招收更多的人才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工程进行大力度的严谨考察检测。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更为开放更易接受吸取,确保预防地震相应知识的宣传,并进行相应的反映和回馈,促进预防地震可实施性的提升。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早已证明科技的卓越成就,研究考量地震的“场,源”关系,创新发展预防地震的新兴软件。综合国力的发展对于预防地震简直如虎添翼,有助于预防地震更有效地实施[2]。

(4)地震预防成功案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每日都有大量人员伤亡,整个城市沉浸在悲伤绝望中,有一个中学却奇迹地实现零伤亡记录――桑枣中学。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发生后,桑枣中学就开始兴起预防地震的想法,集思广益开展了防震减灾演练,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历经千辛万苦创就了这个记录。师生无一伤亡,这惊人的记录无一不证明着预防地震的重大意义。除了抗震减灾演练的预防还有预测的成功案例,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等地震都成功预测,一定程度上减缓灾情。

3结论

综上所述,预防地震的意义不言而喻,有效的预防于震情的结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无数的自然灾害中,预防地震的难度首屈一指,不管是前期预防,警示监察,防范于未然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对是排解万难的关键,每一步骤的有效实施更有助于预防地震的成功。

【关键词】危机报道玉树地震媒体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与地方电视媒体功能实现

(一)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

青海卫视没能及时播报玉树地震的新闻和信息,引起广泛质疑,其中明显存在着功能失范和功能失调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地方电视媒体功能实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是什么,具体包括些什么。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②。

对于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定位,众多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拉斯韦尔把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个方面。赖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四功能说,包括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其中娱乐功能的提出对于人们重新审视大众传播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施拉姆则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进行了总结,这其中经济功能的提出是对大众传播媒体潜力的又一次深入挖掘。总体来说,得到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的媒体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信息和监测环境,这是大众传播媒体的首要和第一位的功能;2)引导舆论和协调社会,这是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3)教育大众和传承文化;4)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5)发展经济和商业功能。

(二)当前地方电视媒体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以青海卫视玉树地震期间的报道为例,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1、环境监测功能的缺失和弱化

2、社会协调功能的弱化

3、娱乐功能放大带来的其他功能弱化

三、危机报道下大众传播媒体功能的变化和拓展

为了应对风险社会危机频发等环境的变化,以及满足风险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体与以往不同的期待,大众传播媒体在功能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拓展,以便能在新环境中顺利地发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完善环境监测功能,建立监测发展风险的功能

2、建立和发挥风险界定功能

3、强化社会协调功能,引入社会动员功能

4、系统化的反思总结功能

危机过后,全社会尤其是媒体都会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危机事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在风险社会中,总结反思功能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要总结反思而且要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反思,把一次危机的发生和处理放置在整个社会系统和危机发生以及应对系统当中去反思,要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去把握它,这样才能做到防止同样的危机再次发生,或当危机再次发生时,能够熟练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处理危机,把危机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四、地方电视媒体功能重构思考

要适应风险社会对媒体的要求首先要立足于发展,全面提高媒体自身实力,地方电视改善设备落后和人才匮乏的状况,提高新闻策划能力,抓住受众最关心、最欢迎的题材,制作出真正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品牌节目,进而发展自己的品牌频道。

其次,要增强地方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风险社会中,媒体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公共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素质教育,增强社会的应对能力。

总之,在危机频发的社会环境中,地方电视媒体需明确自身功能,通过恰当途径实现电视媒体全功能的重构,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④陈岳芬,《风险社会的文化特征与媒体功能之实现》[J].《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9期

THE END
1.奥美的观点II广告书频道这种 脉络知识(Context Knowledge)的建构,需要日积月累去完成我们对相关领域传播环境的深 度掌握。基于这项观点,奥美公关的整体架构势必有所改变,而在公元2000年前,我们也必 须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来完成这项改变。第二、奥美公关人的活动空间,应该准备放大,而且放大到跨国界、跨区域的范畴。今天整 个世界经济国际化...http://www.chinaadren.com/html/book/2005-2-26/2005226124300327.html
2.管理品牌资产企业战略在书中,阿克将品牌视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并品牌资产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到了1993年,另一位品牌大师凯文·凯勒又拓展了品牌资产的内涵,提出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思想,即CBBE(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模型。 品牌资产理论,从企业经营和财务的视角来看待品牌,提高了品牌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企业为何打造...https://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117271/01/
3.《超越生物中心主义:以生命和意识为中心,重构时间空间宇宙与...不过,我们还是不要走得太远。现存的现代版宇宙模型建构的方式是远离这一切的,即远离意识和生物生命。其建构的基石是时间、空间和随机性。我们已经谨慎地排除了作为实体独立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让我们同样彻底地排除随机性吧。 作为观察者,我们假设随机事件创造了大多数或所有我们看到的事物。水星上的火山口图案与豺狼...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84560.html
4.喷嚏网xMOOC与一般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无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的。以斯坦福的《人工智能》MOOC为例,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辅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cMOOC则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每1至2周探究一个专题,师生共同贡献思想,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属于知识...https://www.dapenti.com/blog/rss2.asp?name=kids
1.人才测评那么,为什么说人才测评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联呢?企业战略都需要人去完成,而当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企业制定的新战略靠以前的人才资源是难以完成的。以人才测评理论和技术为核心,包括了人才标准、人才评价、人才发展三大体系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恰好解决了企业人才问题的三个关键因素:...https://www.unjs.com/w/414525.html
2.学渣备忘录(1)——人格心理学4.人格类型理论:两种人格态度即内向和外向。四种人格功能即个体对待外部客观世界和主观内部世界的方式,分为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情感型。再加判断和直觉,即是MBTI。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追求卓越:行为的总目标。 2.自卑与补偿:人格动力。 https://www.douban.com/note/511413646/
3.营销商品软文范文(共17篇)软文营销之故事模型 利用客户心里的需求来写故事,什么意思呢,这个故事他的真正的核心,它是根据用户的想法,用户的需求来写故事,而不是写你想要故事,如果写你自己的故事的话,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不喜欢。但是你要知道软文的核心,写故事也好,其它干货也好,核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让客户跟你产生共鸣,让客户对你产生信...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728572.html
4.战略管理分析工具汇集,赵亮授课见证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SWOT分析模型简介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http://m.jiangshi.org/522669/blog_883560.html
5.关于认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2篇)(一) 、模板匹配理论 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基本思想就是刺激和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最大程度重叠。即将外界所得的信息或刺激与模板进行匹配,当刺激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模板有一个最佳的匹配时,刺激将得到识别,从而完成信息加工整体中的第一部分。 https://www.huhuixin.com/duhougan/217604.html
6.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通常包括三类能力:通用能力、可转移的能力、独特的能力。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欢迎阅读。 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1 基层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 ...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27977.html
7.企业哲学(精选十篇)据了解, “南柏经营哲学”并不是空穴来风, 更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空乏理论, 而是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经营哲学, 其“道法自然, 多维思考”的核心思想早已被广大企业家所熟悉并尊崇。多年以来, 南柏先生以及他所在的东方智慧开发研究院已经为推广和传播这套经营哲学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因为根植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nyb5wc.html
8.干货!这些线上微课,教你宅家也能搞学术!澎湃号·政务通过找出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寻求新的解释,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契机。林毅夫在《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等论文中就是通过许多西方前沿理论为什么无法预测、解释推行“休克疗法”所带来的困境,又为什么不看好中国的经济转型呢?这一问题出发,建构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17775
9.消费者网购行为分析12篇(全文)按照消费者期望满意度理论, 当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的价值大于其期望的价值时, 消费者得到了满意的感觉, 并相应的增加了再购的意愿;反之, 消费者会产生后悔的情绪, 在未来的类似决策中降低了再购的意愿。消费者的期望模型是从个人的体验角度, 准确的论述消费者的再购行为。但是, 满意解决消费者的期望价值和体验价值...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2r7q4r8.html
10.(组织设计)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学、组织学 公共组织理论与政治学 公共组织理论与公共管理学 公共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学 公共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 公共组织理论的交叉学科属性 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研究途径和内容体系 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 1.研究公共组织理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需要 2.研究公共组织理论是推动公共组织发展的...https://doc.mbalib.com/view/6f85f31a74201812e96354c2cf8d95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