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者:又称信源,即讯息的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受传者并非完全被动的存在,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个人、群体或组织】。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意义交换的介质】。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特点
1动态性
(1)形式上: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2)实质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
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结构性
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A.总体结构:
(2)形态上: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
B.各环节或要素的深层结构:
(1)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
(2)讯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三)传播过程模式的演进
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A.提出: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内容: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5W”:
Who(谁)、
Sayswhat(说了什么)、
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whom(向谁说)、
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
用如下图示表示:
C.意义: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为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做铺垫。
D.不足:
(1)单向直线模型
(2)缺乏反馈
(3)传受双方地位固化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A.提出:1949年,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
B.内容: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直线式的通讯模式由四个正功能单位(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和一个负功能单位(噪音)组成。
C.具体过程:信源发出讯息后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D.意义: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2)对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E.不足:
(1)该模式只是电子通信过程
(2)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3)不可照搬到人类传播中
循环互动模式
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A.提出: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
B.内容: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3)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4)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较简单化。
(2)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
2、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A.提出:1954年,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B.内容: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如下图所示: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2)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二、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A.起源
(1)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传播学理论迅速进入日本并在学界占据主流地位。
(3)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日本比较兴盛。
B.内容
(2)结合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
唯物史观视角分析:
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互相交往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可以分为两类:
(1)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
(2)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
(二)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A.内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结构:
(1)人际传播: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的精神交往纽带;
(2)大众传播: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C.研究重点: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2)传播媒介在从事营利活动的同时,与权力相融合;
(3)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
(1)唤起现代被闹剧化和娱乐内容所“麻痹”的受众的觉醒。
(2)使受众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及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
(三)系统论的演进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A.内容:
(1)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
(2)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3)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4)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B.意义:
(1)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2)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A.提出:1959年,美国学者J.W.赖利和M.W.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B.内容: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
C.本质特点:多重结构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它们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1)每一个传播者和接收者都会受到基本群体和较大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2)信息不仅仅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流动,还在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之间流动;
(3)把一种把传播过程本身放在社会系统的宏观视角下,揭示了传播过程是由个体系统、阶层或群体的中观系统,以及外在社会大系统交互影响的一种系统。
(1)忽视传播过程中的无形互动,即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2)仅仅是一个框架,并没有对框架进一步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A.提出:1963年马莱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
B.内容:加入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1)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系统模式。
(2)说明了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为后续研究的全面性做出了贡献。
D.缺陷:
(1)只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差异。
(2)不对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难以抓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