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CAT研究高影响力作者引用频次排序表(前10)
图2:CAT研究引文编年图
四、CAT发展的理论脉络
除了获得身份认同和强调个体差异的情感动机外,Thakerar等的研究发现适应策略的认知动机:言语沟通的调整可能是为了促进理解和提高沟通效率。因此,说话者可以评估对话者的互动需要和特点,调整说话方式,以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预测。采用趋同策略可以增加对方的可预测性,减少不确定性和人际焦虑,增进理解。
这一时期的SAT也汲取了归因理论的观点,用以解释适应策略是如何被对话者感知和评估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会对人们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和推测,可分为个人内部与外部两种原因。人们往往把某种令人满意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人格、动机、情绪和态度等),把某种不良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运气、情境等)。
图3:修正后的传播适应理论模型(Giles等)
最后是与接受有关的感知与归因(perceptionsattributions)和评估与未来意图(evaluationfutureintentions)。CAT认为,同等条件情况下,适应行为归因为内部因素作出积极评价,进而产生未来与对方积极的互动意向。此外,当说话者被认为是其所在群体的典型成员时,积极的互动意向可能推广至整个群体。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条件是不同的。例如社会规范可能决定适应行为如何被感知。违反社会规范的趋同可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过度适应。被感知并归属于内部群体比被感知并归属于群体外成员的行为更容易得到正面的评价,至少在群体间关系显著的情况下是如此。
五、CAT的应用
根据引文编年图(图2)可知,引证群落链1主要聚焦代际交流适应问题。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代际沟通被认为是涉及不同的谈话价值观、信仰、社会议程和语言代码。有研究发现,代与代之间的谈话中,老年人对于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适应行为;而年轻人对于老年人的说话方式和风格往往适应或调整过度,且这种适应行为似乎是不情愿的。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过度适应的谈话被称为屈尊式谈话,其中比较极端地表现为“婴儿式谈话”。大多数老年人对“不满被使用婴儿式谈话,原因是感觉缺乏尊重和能力”,认为是“年轻照顾者对其的年龄歧视”。这种行为是基于对西方社会中对老年人消极刻板印象(体弱、行动迟缓、缺乏吸引力等)而形成的沟通方式,屈尊式谈话不仅出现在与老年人的谈话中,还出现在与残疾人的交流中。
从引文编年图(图2)可以发现,引证群落1与群落2彼此重叠,说明CAT代际沟通的解释效用已经拓展至医疗健康领域。如Bourhis等人的研究发现,“医生、护士和患者都认为专业医护人员在进行诊治和护理时应该使用日常语言而非医学术语”;但Puia等人的研究却指出,“使用医学术语和更明确的描述可改善医护人员和患者间关于疼痛的沟通”。所以,为了保证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医护人需要找到一个沟通的平衡,既不能太强势指令,也不能太被动妥协,即“在需要照顾到患者的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保证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对老年人的适应行为不仅对信息交换有影响,对情感维度(自尊)也有影响。因此,一个CAT的衍生理论“老龄化沟通困境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