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曲传播要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
1.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昆曲社会范围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昆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工具,可以起到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昆曲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综合艺术,题材范围较广,经典剧目流传颇多,且大多都是惩恶扬善、赞美忠孝的,如《清忠谱》《琵琶记》《桃花扇》等。优秀的传统剧目还可以在更高层面发挥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发挥昆曲的艺术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会悄悄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为更多普通人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热爱昆曲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二、昆曲传播要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
互联网的盛行和发展,可以说为新兴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养料,例如博客、网络杂志、TAG、WIKI、RSS等等,甚至可以说营销思维也在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的最终目标特性主要体现在差异性、沟通性、体验性和关联性等方面。
一、巧用手机移动营销与传播
二、微电影营销传播特性与效果
摘要:本文以YouTube上中国乡村短视频的文本为研究样本,采取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乡村短视频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样本短视频在叙事类型上以场景化叙事、透明化叙事为主,多运用可写性文本;在传播主体方面,打造富有亲和力的人物形象,由专业化团队运作;在传播内容方面,视频内容定位精准,文本易读,表达形式注重诉诸感性;在受众策略方面,借助文化距离激发受众好奇心,在文化接近性市场不断发力。
关键词:乡村短视频;对外传播;传播策略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与普及,短视频支农兴农触及范围更广、深度更深、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①。此外,越来越多的乡村短视频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乡村拍摄背景和各具特色的拍摄主题,吸引了大量流量。乡村网红通过流量沉淀完成变现,带动了乡村旅游、美食、农产品销售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此外,乡村短视频在传播乡村风貌、乡村文化、塑造新型农村形象的同时,也是对外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重要载体。
(一)概念界定
摘要: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党媒的舆论引导力受冲击。《人民日报》旗下的“侠客岛”账号用平民化话语塑造亲民的媒体政治形象,利用党媒的优势传递简洁有力的政治内容,以及通过家国情怀来强化政治认同,吸引力大批主流人群,成为新的主流舆论阵地,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较为成功的典范。
关键词:社交媒体;党媒;政治传播
1人格化的政治形象塑造
2传递简洁有力的政治信息
关键词:碎片化;品牌传播;营销策略
1碎片化时代含义
“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重要的特征之一,我们正处于这种碎片化时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其影响。技术的发展导致媒介的碎片化,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品牌的碎片化等一系列变化,那些原本被我们视作同一集体的分块被打得更碎。在这样的碎片化媒介环境下,由于受众接触到的是散落于各类媒体平台间的“碎片化”品牌信息,而且多为一些简单、浅显的内容,使得传播信息所承载的深层含义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品牌内涵的传播。大量的散零碎小信息铺天盖地的袭来,只能使受众不停地接受而无暇思考,阻碍了受众对信息思考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样就很难形成完整的品牌形象,品牌深层次的含义也无法有效传达给消费者。因此,企业要想把品牌传播的信息更完整、更快、更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通过以下几种营销手段可为这种困境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2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昆曲,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昆曲是经数百年时光发酵的浓醇美酒,但今天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这是一个传播制胜的时代,没有传播,昆曲就会永远尘封,越来越深地埋藏于历史,最终成为让所有有艺术感知、有历史良知的人们含泪观赏于博物馆的琥珀。艺术应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就该永远唱响于舞台,我们不能让时代湮没昆曲,而是要使昆曲适应时代,要利用时代的良好条件继承和发展昆曲。
关键词:受众;共情;纪录片;传播策略
1情感连接,精准切入
2选题深刻,内容为王
摘要:在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文化传播成为推动城市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河源市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这些宝贵的文化是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文化旅游强市相比,河源市的旅游文化传播能力处于劣势。在未来,河源市需在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优势,更好地传递河源市旅游文化的声音。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传播;河源市
旅游文化被人所塑造,并且传播于人,服务于人。旅游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位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旅游文化传播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的乐趣需求。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湘赣两省沟通的重要纽带。随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的高速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市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在旅游文化传播方面,河源市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为实现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中远期目标,河源市必须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促进旅游地文化的营销和推广。为了更好地研究河源市旅游文化宣传的现状,为业界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将从“旅游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河源市旅游文化资源概述
(一)客家文化资源
河源市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客家古邑”,拥有极其厚重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河源市的客家文化逐渐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特质文化符号。河源市境内的客家文化主要是客家传统舞蹈、客家传统戏剧、客家传统音乐、客家传统技艺、客家传统民俗等。其中不乏国家和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忠信花灯、紫金花朝戏、客家山歌、木雕工艺、龙川杂技、八音锣鼓、凤凰灯舞等[1]。
摘要:本文以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品牌传播路径与营销策略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5G时代下品牌形象的传播现状,确定乡村振兴战略下交互性、情感性、可持续性的品牌形象新定义。通过5G时代下的营销载体创新,构建人性化、全球化、生态化的品牌形象,展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5G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可持续性
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新的方式[1]。传统的品牌形象体系、传播体系及营销体系均发展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品牌运营环境的改变导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以5G移动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符合互联网营销的设计思维为指导,将虚拟的品牌形象价值转化成实际的市场经济价值,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品牌形象战略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设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广阔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15G时代下品牌形象新定义
品牌形象的定义与品牌理念的传达是乡村振兴品牌系统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传播前要先了解品牌的地域特色与资源特色,从而形成符合品牌形象的产品特色与服务特色,塑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乡村振兴品牌整体印象,与消费者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将乡村振兴品牌形象与乡村内蕴的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
1.1基于交互设计的品牌理念
关键词:修辞分析传播效果
摘要:传播效果是个复杂的领域,如果缺乏对社会权力的认识,很难对效果做深入认识。从“修辞”演变的基本方向来说,传播的致效过程几乎就是一个修辞行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一个高明的权力宣示过程问题。由于修辞素质的差异,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修辞沟”,因此,修辞沟的弥补成为致效和拆解权力的一种特殊能力。
在利益与资源争夺日益频繁、残酷的社会,在一个公共生活(如政治、社会运动等)和个人生活(如求职面试、日常购物等)越来越需要高超的讨价还价本领的时代,交流、沟通的成效更取决于修辞能力的大小、修辞资源的多寡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寡。换言之,修辞行为、修辞能力应当成为组织、群体和个人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
当代新修辞抛弃了把修辞仅仅看作是在话语的表面加上调料的陈旧观念,认为人天然就是修辞动物,修辞不仅蕴藏于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而且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新修辞学的视角把传统的政治活动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象征交流活动,推动了修辞学向传播学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