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

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

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

文/赵刚宋艳孙萌

摘要:5G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广电媒体必须借助5G的传播优势,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5G条件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境,构建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新闻需求、媒介接触可能性、满足程度、媒介印象等四个维度,对中国广电新闻业态的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5G;广电新闻;转型发展;使用与满足;对策研究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牌照,5G实际应用进入倒计时。4G时代,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互联网的严重挤压。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71城市所有频道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由169分钟下滑至128分钟,全国重点城市广播听众人均收听时长由73分钟下滑至59分钟。信息技术的跃升带来媒体发展的变革,随着5G的应用与普及,4G时代所形成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广电媒体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让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够借助5G的传播优势,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

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受众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延伸,已有多位学者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andGratificationsTheory,UGT)探索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意向、行为和效果。①5G技术延时更低、速率更快、连接更广,建立在受众主动性基础上的"使用与满足"现象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视角,尝试构建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的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1.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其核心在于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受众一方,认为受众具有能动性与自主性,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如何使用媒介。②美国学者卡茨、布鲁勒等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③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完善的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④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统媒介语境下获得了大量实证支持,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该理论持批评态度,认为该理论单纯地考察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忽略了社会结构和媒介在该结构中的位置。⑤还有学者认为该理论所指的受众能动性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⑥

2.对5G时代广电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5G时代广电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技术驱动,主要从技术赋能的角度来探讨广播电视的创新发展;二是平台建设,主张广电媒体应以智慧广电为建设平台推进广电发展转型;三是内容创新,对如何利用5G进行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提出建议,同时分析5G时代电视媒体的创新方向。

二、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卡茨、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并结合5G条件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境,梳理出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中的八个要素。

其一,社会条件。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社会条件包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⑦此外,技术背景也是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社会条件解释为"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背景"。

从政治背景看,中国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致力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⑧

从经济背景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作用巨大。⑨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1%~73%之间,⑩城镇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将成为最核心的媒体场景,媒体角色需要从"资讯内容提供者"向"城市信息服务者"转变。?

从文化背景看,中国致力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从技术背景看,5G成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输出端口固定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接收终端;物联网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物理媒介,每一个智能机器都可能被媒体化、数据化,成为信息的收集端和输出端。?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将会成为日常生活的现实。

其二,受众特性。5G时代,中国受众的特性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互联网原住民开始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中国社会的"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成长时期与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相吻合,对媒体的要求更为个性化。二是老龄化趋势加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媒体行业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专门的内容与服务成为现实需要。三是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迅速壮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口。?这一群体还在迅速增长中,预示中国社会对优质新闻内容的需求将有较大增长。

其三,新闻需求。指受众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需求。

其四,媒介接触可能性。指在新闻传播中受众接触到某种媒介的概率。

其五,媒介接触。指在新闻传播中受众接触到某种媒介的行为。

其六,满足程度。指受众接触到某个媒介后的效果主观评价,即新闻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其七,媒介印象。指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新闻需求的评价。

其八,其他满足手段。指受众不接触媒介而通过其他替代性方式满足新闻需求的行为。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参见下图。

5G时代中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模型

如图所示,该模型的含义——

⑴社会条件由中国媒介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背景构成,具体包括"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媒体融合""城镇化趋势明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万物互联、万物皆媒"。

⑵受众特性由"互联网原住民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中产阶级壮大"等构成。

⑶在社会条件和受众特性基础上,受众产生新闻需求。

⑷受众在媒介接触上具有能动性,其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对媒介的印象。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受众开始媒介接触;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受众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

⑸受众在媒介接触后会对接触效果进行主观评价,即满足程度。

⑹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受众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会根据满足程度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总之,该模型对5G时代媒介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受众特性加以具体化,并可反映出受众在媒介接触上所具有的能动性,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中国5G传播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

三、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下面,本文结合上图所示模型,从新闻需求、媒介接触可能性、满足程度、媒介印象等四个维度对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1.适应新闻需求新变化,优化新闻供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这是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的受众特性要求广电媒体能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新闻信息服务。因此,广电媒体应优化新闻供给,在信息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新闻舆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

在新闻供给理念上,广电媒体应建立用户思维,从新闻信息生产者转变为新闻信息服务者,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理念转变;在新闻供给内容上,广电媒体应从"以节目定位为内容导向"向"以满足受众个人的精准信息需求为导向"转变,弱化以节目为载体的新闻内容,加大垂直化、碎片化新闻产品的供给;?在新闻供给方法上,广电媒体应从"广播式推送"向"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精确推送"转变,通过专业新闻工作者和算法工程师的协作,纠正既往新闻算法的偏见,减弱受众的"信息茧房"效应,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模型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增加媒介接触可能性,把握空间场景新变量

5G条件下,信息源和信息数量极大丰富,广播电视赖以生存的频率、频道等垄断资源将遭遇降维打击,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新闻信息将会跨越更多类型和数量的媒介进行传播。面对信息传播媒介全面智能化的新趋势,广电媒体需要将新闻信息通过与空间场景相适配的智能媒介传播到受众手中,做到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

城镇化趋势使"城市交通"成为重要的媒介应用场景,广播电视与车联网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实力的广电媒体应尽快进入车联网的前装与后装内容市场,致力于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的车内音视频新闻服务;受众的个人特性会促进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虚拟设备等的广泛应用,广电媒体应抢占各种智能设备的入口,为用户提供移动化、互动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新闻信息服务。

3.提升受众满足程度,为用户提供优质新闻服务体验

5G时代,广电媒体可以从新闻服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入手,提升受众的满足程度。

所谓硬环境是指新闻服务所需的物质环境。依托5G,广电媒体能够将VR/AR、4K/8K应用于新闻业态,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参与式的新闻服务体验。所谓软环境是指新闻服务的精神环境。广电媒体拥有高水平专业记者,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广电媒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兼具机器新闻海量快速优势与人类记者新闻严谨深刻优势的新闻产品。

4.精准分析受众媒介印象,修正新闻生产传播策略

受众产生新闻需求之后,一旦其接触某一媒介的满足程度不佳,就会建立对这一媒介的负面印象,进而影响其下一次接触该媒介的可能性。为巩固现有受众,争取潜在受众,避免受众流失,广电媒体需要依托5G精准分析受众的媒介印象。

综上所述,5G技术将会重塑广电媒体新闻业态,广电媒体必须主动适应5G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趋势、新变化、新挑战,不断创新业务形态,抢占新型终端,提升用户体验,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THE END
1.传播策略分析哪些角度理想股票技术论坛传播策略分析可以从媒介选择、受众群体和传播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不同方法和工具来评估和优化传播策略的实施效果。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08130618.html
2.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九、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十、课程结构框架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思路:实现全渠道传播效果的最佳方案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市场调研和目标受众分析,整合在线和离线渠道,结合创意营销和内容营销,以及对营销活动进行测量和评估,企业可以在品牌推广和销售增长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考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思路,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http://www.a-yes.cn/zhyx/27762.html
2.媒体营销策略分析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位目标受众、多渠道传播、内容创意与传播、数据分析与优化等关键要素的有效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与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实现营销目标。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企业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4688.html
3.主流媒体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基于热门YouTube视频的定性比...摘要在跨文化语境中,视听媒介通过唤起经验和情感,搭建共通意义空间,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达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4460007367836171/
4.品牌传播方向研究的论文综述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学术指导品牌传播方向研究的论文综述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角度进行撰写:一、引言部分* 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品牌传播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品牌传播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认知、促进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意义。* 文献综述目的:明确综述旨在梳理品牌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主要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指出研究空白和未来方...http://m.editoressay.com/news/854044/
5.跨文化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分析跨文化视角下,只有不断了解国外受众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传播效力,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供需平衡,高质量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其一,重视受众理论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转变传统理念,以受众理论为立足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和发展方向,规划跨文化传播...https://wlt.hlj.gov.cn/wlt/c114253/202307/c00_31649564.shtml
6.原来这么多题都讲过,真的不会做都难!2021级「成都理工传播学...今天,小田心将对「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真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田心考研」今年“覆盖”情况进行说明。 「21级·成都理工传播学」真题简析与田心“覆盖”情况 简析主要是对题目进行简单说明和评价,”覆盖“情况主要是对今年田心考研的课程、日常推文、补充资料等的”命中率“进行说明。(以下题目皆为回忆版) ...https://www.douban.com/note/790274852/
7....问题与策略研究——从用户新媒体平台运营方三个角度分析...29王奕琳;孟凡刚;浅析电视业对科学传播效果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年01期 30吴琦来;普宏;我国“科学传播概论”类课程教学内容现状研究[J];新闻世界;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30条 1黄雁翔;聂海林;微信公众平台科学传播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从用户、新媒体平台、运营方三个角度分析[A];中...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QGKP201610001020.htm
8.软实力视角下海派纪录片的新媒体国际传播全球智库澎湃新闻2021年底,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上海解放特辑》(以下简称《上海解放特辑》)在第26届亚洲电视大奖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新媒体纪实系列片”奖,或将为海派纪录片的新媒体国际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文将以该片为例,探讨新时代海派纪录片的新媒体国际传播策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25056
9.新闻节目策划方案(精选16篇)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一是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二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2、技术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https://m.ruiwen.com/fangan/7557352.html
10.营销传播策略(精选十篇)摘要:电影产业的异军突起, 扛起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旗, 一时间国内电影院线突增, 同时私人影院、主题影院也应运而生, 成为电影文化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本文试从传播学、广告学的视域对来电电影艺术酒店进行分析, 从品牌建构、市场分析、目标定位等角度对其传播策略的制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o8qm7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