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
建设该制度的意义在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那么,围绕这一热点事件,我们有哪些重要考点是需要准备的呢?
在这个事件中,“新闻发布制度”无疑是最核心的词汇,在咱们新传的知识点中对应的是“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这上面就可以出名解、简答、论述题。
如果你的解读就只是到了这一步,那对于热点的把握就略显稚嫩了,我们再来看这一制度的建设意义——“提高治国理政能力”“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建设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为了舆论引导、社会治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
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新传考点,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如何完善社会治理,都将是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考题。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考热点事件绝不是比拼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得最好,谁就是高分者,事实上对于热点事件的分析最终都要落到『考题』上面。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考点热词来预测下可能出的题目——
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结合新冠疫情事件,论述我国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提升策略
谈谈如何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论述公共传播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雏形阶段:新闻发言制度起步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距离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初成立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东渐,并在2003年我国抗击非典前,这一阶段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局限在中央一级部分政府部门,对待新闻发布制度仍然心有戚戚,但也由此在非典这一特殊时期,由于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公开,增加了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的困难。
二、发展阶段:新闻发言人走向前台
到2003年抗击非典后期,中央政府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意义,开始调整战略部署。从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修改保密法,指定信息公开条例,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事件、政府政务公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从2004年我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发言人。新闻发言制度发展到目前为止,多部门设立了自己的发言人,近百位新闻发言人走向前台。
三、成熟阶段: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中国结合了许多客观现实之后,发言人已经成功融入了本土化战略的进行,为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布政策而不断走向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经历了雏形阶段、成长阶段以及成熟阶段以后,在应对一系列危机公关事件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一言可以兴邦,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发布方式方法,对政府新闻注入了新闻营销的理念。
一、新闻发布会传播效力的整体分析
(一)议题设置:聚焦疫情热点问题,信息发布为公众释疑解惑
(二)舆论回应:对话姿态沟通公众形成正反馈,回应失范遭受舆论质疑
(三)传播形式:媒介技术变革提高发布会传播力,形式创新渗透民本意识
二、提升新闻发布会传播效力的策略探讨
(一)以事实和态度为首要原则,坚守“求是”与“民本”的底线思维
(二)以沟通和互动为重要抓手,健全信息发布的“对称”机制
(三)以内容和形式为突破口,创新新闻发布会的话语体系
(参考思路来自:郭致杰、王灿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提升策略》,具体分析我们上课讲解~)
舆论引导是指政府和媒体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互联网时代,当下舆论阵地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平台,传统主流媒体要想掌握舆论主导权,必须加大对舆论的引导,尤其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更应如此。
二、重视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实时更新最新信息
三、及时准确公开信息,阻止谣言产生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还要特别注意谣言的产生。在谣言源头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对事件原因、救援情况、处置办法等信息的快速发布,制止谣言产生。另一方面,在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上也要做到内容准确,对专业内容需要做出科学解释。例如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关于双黄连口服液对病毒有抑制效果,应对该结果正在”投入临床试验“进行科学解释,防止谣言产生。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则要建立好快速辟谣机制。如微博官方向所有微博用户推送每日辟谣信息汇总。
四、通过负责有效的新闻发布会提高公信力
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在既定的群体内拥有话语优势,他们的影响力在群体中甚至会大于传统媒体,能够在与一般受众的互动中左右舆论走向。因此,舆情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便于消除危机状态下公众的逆反心理。例如疫情期间凤凰网推出的《暖暖的中国》系列节目,邀请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陈铭作为第一期主讲人,讲述火神山医院建成背后的故事,运用故事和国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展现抗疫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将舆论引导向更为积极的方面。
六、做好议程设置,防止舆论失焦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的复杂事态使得舆论引导充满挑战,尤其在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更是对媒体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并从公众的角度和宏观效果进行引导布局,并要适度引导,不可过于正面宣传而忽视具体情况。掌握好“时”、“效”和“度”,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不断拓展社会治理的载体和渠道、方法和手段。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充分发挥公共传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二、提供对话平台,舒缓社会情绪
在所谓的人人媒体时代,传与受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众声喧哗。把版面、“两微一端”作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决策的平台,是新闻媒体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一条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线上空间的实时性、流动性和群集化特征,让多种声音在适切的边界中得到表达,让基于利益分化而展现的意见差异在合理的烈度范围内得到展现,让共识在分歧方的不断对话与协商中得以产生,提升社会的共治和和谐水平。
三、建设性新闻建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秩序
媒体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担当者,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上要当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不仅要监督社会,还可以提供化解矛盾的方案。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涉领域极其专业,公众往往在信息海洋中迷失。医疗健康类自媒体,通过提供关于疫情的科学信息,帮助公众习得面对疫情的正确“姿势”。如“丁香园”“八点健闻”“医学界”“腾讯医典”等医疗类自媒体在疫情中表现亮眼。以丁香园为例,其长期深耕疾病科普与公共卫生防控,在传播专业信息时遵从“循证”原则,专业度成为公共信息依赖的关键因素。
四、打造智慧媒体,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大众媒体通过融合转型,成为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综合信息的提供者、民意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强化服务能力,逐步打造新型信息服务平台,探索社会治理平台的建设,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参与者。媒体具有强大的资源链接和整合能力,可以迅速有效地凝聚起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现代社会治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社会的治理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网络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直接关涉现实社会治理,关涉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关涉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实现。而媒体往往能够在网络社会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因此必须注意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从而利用好媒体,“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上就是今天的热点解析,『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这一热点很重要,追热点一定要保持“事件分析——学术热词——考题预测”这样的姿势,才能让你不遗漏重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