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的关注点8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生产;自主教学法;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介绍

针对学生数学、物理及电气方面基础不扎实的特点,要在开始就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兴趣,并做好心理准备。第一节课在介绍了教材内容后,讲述该课程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课堂讲述为主、学生自主讲述为辅的创新教学法。前四章常规能源发电等电力生产方面的知识由教师重点在课堂上讲述,让学生切实掌握电力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每一种常规能源发电的原理。后面第五章的未来能源发电技术的发电原理与常规能源发电基本是一样的,只是所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同而已,而且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现在研究的热点。所以针对教材上所提供的五种新能源发电,可让每个班商量讨论选定一类大家感兴趣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作为自主讲述的内容。这门课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行政班级组成,如果是两个行政班级则每班可分两组各选一种新能源发电技术讲述;如果是三个行政班级,则以班为单位各选一种新能源发电技术自主讲述。学生自主讲述的出力情况及讲课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课程期末考核成绩。

二、常规能源发电原理讲述

通过第一节课教学内容、方法的介绍,学生都心中有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在讲述电力系统及电力生产方面基础知识以及三大常规能源发电原理时,首先讲述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怎样把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就是学习的重点。电能已成为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可缺少的动力,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电力生产方面的知识以及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是完全有必要的。

了解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了该课程的必要性之后,学生对后续的授课内容兴趣明显提高了。电磁感应定律是发电的基本原理,这在初中物理课程里面已经学过。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之后,很快出现了原始的交流发电机、直流发电机和交、直流电动机,为了给用户输送电能,慢慢发展了高压直流和交流输电。以至于到现在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技术。另外,重点讲述我国的电力发展现状以及在特高压输电领域的一些世界领先技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电力生产就是要把自然界的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火力发电的原理就是把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中的化学能经过燃烧转化为高温高压水蒸气的内能,然后通过水蒸气膨胀做功推动汽轮机旋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子磁极旋转,在固定不动的定子绕组周围形成变化的磁场,从而在绕组内感应出电动势。若定子中的绕组按一定的绕线规律,与外电路形成回路,则绕组中就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在一定的电压下,电流沿输电线路将电能送往用户。水力发电是在水电站中水轮机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为推动水轮机旋转的机械能,水轮机转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而核能发电的原理与火力发电很相似,也就是说核电厂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其能量转换过程是: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三、新能源发电学生自主讲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总之,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异同

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同属于古典管理理论,Mullins2007年声称古典管理理论开启了一个采用更为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时代,而且其中的管理原理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因此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在管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管理科学理论是泰勒在他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包括四个原则:(1)开发一个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工作进行测评,以取代旧的经验方法;(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3)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科学原则去办;(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应该是相等的。一般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是同一个时代的理论产物。

一、相同的产生时代背景

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分别是在1911年和1916年提出。Robbins和Coulter在2007年论述了虽然工业革命促使了机械工业的发展,工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批量生产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很多问题,包括瓶颈期、生产效率低下、协调不力和不恰当的控制。

二、相同的理论目的

根据上述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生产效率低下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工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泰勒根据自己在钢铁厂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了科学管理四项基本原则用于改进生产效率。正如Morden2004年提出泰勒思想是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下这一问题的工作方法。一般管理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工作专门化和等级的定位促使组织效率优化。在此基础上,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解决组织效率低下以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四、理论内容的异同

2.指挥。在关于指挥方面中,泰勒将管理职责分为计划和执行两大部门,每一个部门有四名工长,而每一个工长只能负责一个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这样,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就得接受每一位工长的指挥。但在一般管理理论中,“统一指挥”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则被阐述,是指每一个雇员的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司的领导。因此,在指挥这个方面,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是相矛盾的。然而通过实践得出,一般管理理论中的统一指挥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纳,而令出多头只会是导致员工工作中的混乱。

3.报酬激励。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认为报酬可以作为激励工人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但是否应设置最低工资标准却是两种理论的不同点。泰勒提出应该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若工人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照较高的工资率(125%)支付工资;若没有达到定额,就按照较低的工资率(80%)支付工资。通过执行这种薪酬制度,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其相应的报酬。高生产率意味着高工资,低生产率意味着低工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一般管理理论也认为对工人所提供的服务应给予公平的工资,但是同时还提到企业应该根据可维持员工的最低生活消费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设置报酬基本出发点。目前很多国家都设置了最低工资标准,因此在目前经济状态下,在报酬激励方面,多数公司都是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的。

5.合作。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都强调了管理层和员工合作的重要性。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了管理者应该衷心地与工人合作。泰勒曾通过描述吉尔布雷斯先生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原则。管理层应该通过观察和直接指导来对工人进行帮助以使他们能够根据科学方法完成工作。因此,在科学管理理论中,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合作是工人能否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时,在一般管理理论中,团结精神这一原则表明管理层和工人都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组织中建立和谐和团结的氛围。因此,在合作这个问题上,两种理论的看法是相同的。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人力资源理论较多,主要的理论有:道格拉斯X理论、Y理论,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奥的社会关系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简要地对这些理论进行说明:

1、道格拉斯X理论、Y理论

基于对人性的假设不同,对于不同的人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X理论的核心和中心是效率至上,认为人性是懒惰的,不喜欢劳动、厌恶工作,所以很多员工只有在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任务,这个人性假设强调人缺乏主动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不喜欢承担责任,躲避风险,总体来说劳动对他们来说是被动的。X理论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管理的理性理论,把人经济化、工具化,在此之下的管理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金钱激励,效率标准,对一般的员工实行高压政策,甚至威胁和强迫等严格的措施,很少考虑到员工的情感和非经济因素,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员工的需要,扼杀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Y理论跟X理论的理念恰恰相反,Y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积极的,喜欢劳动,把劳动当作享受,愿意承担风险,承担责任,对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因此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除了用物质的因素去满足员工的需要,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计划,在员工所处的阶段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措施,温言加大棒X理论适合员工生活水平不高的阶段,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方法不适合了,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改变假设采用Y理论。

2、梅奥的社会关系理论

梅奥等人对霍桑工厂的实践,得出了除了物质的因素,精神、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等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的发展中,梅奥本人以及同事成为行为科学的早起研究者,与科学管理时代的经纪人相比较,社会人是梅奥等人提出的新理念,社会心理因素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发展当中,员工士气的提升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非正式组织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领导要合理的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使其与正式组织相协调,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企业环境来提升劳动生产率,虽然社会关系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但是毕竟只是在对个别企业和员工的简单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复杂多变的行为特点,况且本研究仅仅是早期的研究。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需要是动机的因素,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未满足的需要对人有重要的重要的激励作用,马斯洛本人按照人的需要,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大层次:第一生存,第二安全、第三归属、第四尊重、第五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需求等不同,无论如何在某个阶段总有主导需求,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所处的阶段进行激励,但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他的局限性,他认为需要是从低到高,忽略了有时候需求具有跳跃性,高层次需求没实现,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也可能从低层次的跳跃到较高层次的需求。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三、总结

从沟通管理到传播管理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信息沟通为条件的,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有10种作用,而沟通和人际关系占3成”。

莫尔、刘易斯、沙因等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公共关系与外界公众进行双向的沟通,也可以通过企业人员与外界的接触把企业的价值体系推广到外界去,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

电子通信/传播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结构和传播环境,管理学家们开始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认识沟通的作用。

西蒙发现了传播结构的变化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主张在组织中成立一个特别的“信息联系服务中心”,以收集、传递和贮存各种情报。

德鲁克注意到现代组织与信息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知识管理”对于现代组织的意义重大。

圣吉沿着这一轨迹又向前迈进,指出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是持续学习。

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让管理学家们意识到知识网络化和组织虚拟化生存的新特点。

不难看出,尽管管理学家们对于信息传播越来越重视,但管理学视野下的沟通管理(communicationmanagement)观念在理解组织传播现象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只把传播行为视为组织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忽略了传播在整个组织中相对的独立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或许我们更应该用“传播管理”来称谓“communicationmanagement”这个概念。语词形式变化虽小,但各自的思路和框架相差甚大。随着传播学的诞生,“传播”这一极为普通平常的社会现象的独特性逐步受到学界重视,“传播”之于社会作用的基础性地位也越来越得到认同。

从片段化的传播管理到“全传播链”管理

“全传播链”的理念构想是郭庆光教授率先提出的。郭庆光教授对现代企业的全产业链管理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企业组织的整个全产业链模式是由信息和传播链接起来的,没有这样全方位传播模式的支撑,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很难得到实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产业链”背后的“全方位传播链”构想。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很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真正以传播学立场看待组织的传播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全传播链”管理思想,首先将组织机构的传播活动理解为一个由众多相互影响的“链条”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主张将组织机构的整个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注重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深层意义上说,“全传播链”管理思想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之上:传播行为虽然通常与其他种种现象混合纠缠在一起,但传播活动有着自身的独特本性,遵循着自身的独特规律。

从大的范围来看,组织(包括各类机构)的传播活动大致分为两部分:对外传播和内部传播。前者面向企业组织的外部世界,通常通过大众媒介来实现,称为大众传播;后者面向企业内部员工,通常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渠道实现,称为组织传播。

传统的组织传播管理通常将这两部分分割,内部信息传递工作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办法。外部的公共信息传播又往往被分成不同的单元,人为地将组织的传播活动分割为内外两部分,很少也很难将两者相互打通,因此是一种片段化的传播管理。各部门之间尽管也会进行会商,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单打独斗,不能实质性地统一协调运作。

这种片段化的传播管理模式至少存在三大隐患:一是容易浪费资源,二是效率降低,三是增添危机隐患。各个部门为了自己的业绩(或利益)行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协调一致难免增加难度,而这种不一致本身就是危机滋生的温床。现实中,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不同部门对外传播的不同声音,也是导致误解、差错的主要原因。

“全传播链”管理理念对这些缺陷都有针对性的考虑。我们分别从它的几个关键词来做个解析。

全:“全传播链”思想强调了一个“全”字,克服了旧的传播管理思维中过分侧重于某一两个环节,而忽视整体的缺点。这个“全”字可以这样理解:横向上,从头到尾,由里到外;纵向上,从战略到战术到战役的各个层面。

传播:这是一个视角定位问题。“全传播链”思想突出了传播学本位而非管理学本位的视角定位。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更多地从传播规律出发考虑传播问题,改变单纯管理学视角中对传播规律重视不够的弊端——而这正是传统管理学对沟通问题理解得不够透彻的主要原因。

链:强调了组织传播的系统性,将组织的传播活动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可以随意割裂的孤立片段。“链”的概念重视构成组织传播活动整体的各个传播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站在整体思维的角度才能有效地串联起这一个个看似分散孤立的传播片段,使之成为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传播链条。

从危机传播应急到“全传播链”风险管理

“全传播链”思想应用到危机传播管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发展出一套全面系统的“风险传播管理”思路。既考虑到组织外部的危机传播应对,又考虑到组织内部的信心维持;既考虑到危机出现后的应急处置,又考虑到危机出现之前的风险防范;既考虑到危机发生的显明点位,又考虑到相互影响的潜在环节。这对于传统的危机传播管理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完善。

过去的危机传播管理理论有两大特点:一是偏重于对外部的危机公关,二是偏重于危机传播的应急处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主流的概念界定上得到印证。

比如,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希斯(RobertL.Heath)认为,“危机传播即是以道德的方式控制危机的高度不确定性,努力赢得外界受众的信心”。②作为较早开展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希斯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克思(KathleenFearn-Banks),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③这两个观点的侧重点都在组织之外。

国内研究者也有相似观点。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是指危机发生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媒体、公众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④方雪琴说得更详细,“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按照传播规律,利用大众传媒与公众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过程”。⑤

然而,这种思路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管理方式尽管可能(只是“可能”,不是“一定”)部分地、外显地(不可能完全地,起码隐含着危机的根源和产生新危机的可能性)解决一次危机,但对将来的危机毫无防备,对危机发生的机制毫无了解。因而也谈不上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和防护力。

“全传播链”风险管理信奉危机管理的共同信念:见于未萌,止于未发。最佳的危机管理不是强有力的危机应急处置,而是使危机不发生。因此,提出了传播风险防范重于危机传播应急的观念,强调将重心前移的策略,将控制风险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而危机爆发后的紧急应对都只能是被动的,可控性极低。

“全传播链”风险管理,首先将组织内外传播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部门打通,构建一个无缺陷的传播风险防范完整网络。其次,强调从危机信息监测到预警、应急和恢复的动态过程去解读危机传播发生、发展和处理的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传播链”风险管理强调了媒介融合情形下危机“混合”的特点,对媒介化危机和危机的媒介化给予足够重视。这样的管理系统才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防范。

注释:

①郭庆光:《“全产业链”背后的“全方位传播链”》,《大众日报》,2011年11月23日

②Heath,R.L.(1999).Managementofcorporatecommunication:frominterpersonalcontactstoexternalaffairs.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

③Fearn-Banks,K.(2007).Crisiscommunication:acasebookapproach.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inc.

④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THE END
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简述如下: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 2、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 3、3、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和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化形式固定下来。 4、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5、管理和劳动分离。不...https://edu.iask.sina.com.cn/jy/3i8syFFkckZ.html
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单项选择题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E.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http://www.ppkao.com/shiti/2210576/
3.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C.理想的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E.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重点推荐指数: 答案解析 下列不属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https://www.shangxueba.cn/zj42256.html
4.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关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的答案很多朋友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小编就为介绍一下改题答案吧。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A...https://www.duote.com/tech/tiku/317355.html
5.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要,掌握养老及涉老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老年人实施整体照护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老年照护、养老护理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民政事务管理等领域的...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6.泰勒科学管理理论20220328222611.pdf内容提供方:精品资料 大小:392.57 KB 字数:约9.86千字 发布时间:2022-03-30发布于福建 浏览人气:9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泰勒-科学管理理论.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科学管理理论得简介 科学管理...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328/6222234123004130.shtm
1.自考护理学护理管理学试卷模拟题自考试题湖北成人高考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答案:C 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 A. 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 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C.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 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答案:A 13. 首次提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观点的是( ...https://www.hkcjw.com/news_25/314.html
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E.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F.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容是( ) A.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B. 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C. 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D. 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37c227ba407c4e2dba6f611e474378c8.html?fm=bdbds1d309bc45a667c3c55b5636f0cc2ce9c
3.管理学原理选择题要求指定计划时应留有余地的原理是56、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出工人的 “合理的日工作量”,这是下列哪个原理的内容 ? ? A.标准化原理 B.职能管理原理 C.工作定额原理 D.例外原理 57、3.“成为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 ,该表述体现的企业 (B) ...https://blog.csdn.net/qq_40907977/article/details/108721389
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评价8篇(全文)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 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 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 提高了生产效率,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 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 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6zdhzk0.html
5.公考笔试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管理组织决策行政理论1.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要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个彻底变革。 2.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https://www.fenbi.com/page/fenxiaozixundetail/22/58/407717833650176
6.《医药企业管理》教学大纲医药企业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医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215003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51,理论48,网络3 一、课程简介 《医药企业管理》是研究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运行机制及其管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https://www.gxtcmu.edu.cn/ggxy/jysjs1/scyxjys/jxyhygl5/yyqygl/content_29252
7.管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精析】本题考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科学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工作定额;②标准化;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④差别计件工资制;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C项计件奖励工资制是泰罗的追随者甘特提出的。 3.[答案]D 【精析】本题考查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其包括:①分工;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统一命令;⑤统...https://www.ruiwen.com/shiti/1174722.html
8.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核心知识点复习1、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https://www.oh100.com/kaoshi/zikao/fudao/37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