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地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

13D打印技术概述

3D打印技术发明于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电子制图、远程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忆材料熔化,并按照电子模型图的指示一层层重新叠加起来,最终把电子模型图变成实物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环境污染小、提高材料的使用率等特点。有关专家表示,这种技术代表了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3D打印机的应用对象非常广泛,应用范围最广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概念模型;二是结构和外观的测试或者实验;三是一些功能性的测试;四是直接制造。

2教学实施过程及应用

目前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笔者以“城市地理学”教学为例,总结利用3D打印技术开展地理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3D打印模型了解城市的特点,依据城市3D打印模型了解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可以运用3D打印设计软件对城市进行规划,实现城市的最优化布局。

实物测绘、软件建模教学活动遵循“提出问题、3D设计、3D打印、知识形成”的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按主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3D作品。要想完成这个项目,第一项就是建立城市3D模型,需要学生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建筑、桥梁、马路、人行道都不可以放过,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是让城市活起来的要素。小组内的成员合作讨论该城市的设计方案,对各项设施和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初步方案;之后将搜集到的数据及设置好的数据库参数输入3D打印设计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

打印3D模型学生在得出满意的三维模型后,将模型输入3D打印机中,不同的3D打印机操作过程是不同的。以RepRapProOrmerod2打印机为例,其打印格式是G文件,如果文件格式是G文件,就可直接打印;如果是STL格式,就需要转化格式,方可打印。通过“窗口”“系统设置”“扩展”“安装扩展程序”,从Slicr软件程序中选择G-code格式,将三维地形模型转化为适合RepRapPro0M2打印机识别的G-code格式,即可进行打印。在打印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可能会产生三维数据不准确,出现方向反转、产生缝隙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明白精确绘图的意义。

成品展示各小组将打印组装好的3D城市规划模型进行展示,向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汇报设计思路,阐述规划理念,说明规划中的亮点,表达设计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其余小组在听取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后提出问题,汇报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答辩。待所有小组作品汇报展示完毕后,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最初教师可让学生制作简单的社区规划图,随后可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大型的城市规划模型,让学生逐渐熟练和掌握绘图、打印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3D打印作品的水平。对于小型社区规划,教师以是否精确来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对于大型城市规划,教师要以城区布局是否合理来作为评分标准。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中去。

33D打印技术的作用和成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了解城市的体形机构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的天际线、制高点、边缘和入口、建筑物、街道、广场等,这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空间形象思维。传统的地理实践中采用的是沙盘制作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图表来设计沙盘,使学生很难直观地判断出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3D打印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总体规划指标进行分析,直观查看效果,不断调整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立体空间思维。为了验证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笔者选定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3D教育和普通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发现,3D教育下的学生立体感更强,兴趣也更浓厚。

由于城市规划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手工模型制作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一个城市不可能凭空建设出来,它总是有背景的,一项好的设计必然将背景因素考虑在内,并且对此做出处理。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制作城市全景式模型,比如可以随意转换组合的模型。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只需要通过不同的组合来改变设计规划,不需要反复从头开始。随着建筑项目进度的不断深入,3D模型的性质也变了。之前已经确定了初步的宏观想法,紧接着便要优化细节了。城市规划涵盖了商业区、居民区等多种设施,学生只需要使用3D打印机就可制作出1:1的等比例的模型。

促进学生的研讨与合作具有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3D打印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学生之间形成合作团队,自然而然地引进监督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每个个体都处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和评价之中,小组之间、小组中的个体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安全感、亲近感,师生之间更能产生一种融洽感,教师也能更直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便于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在3D模型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形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思维。

4结语

3D打印在医疗、航天航空、艺术等众多领域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中是一项新兴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在吸取国外高校3D打印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城市群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系指集中于一定地域内规模、职能各不相同,彼此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若干城市和城镇。由于对地域规模的理解不同,目前国内所指城市群有两种不同空间尺度,大者相当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is),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长三角城市群,小者如苏锡常城市群、辽中城市群等。本文所指城市群与大都市带基本同义。1957年,戈特曼率先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准确的翻译应为大都市带)。1976年,戈特曼又提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的概念。近30年来,世界大城市群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国家的人口增长重心

虽然发达国家就整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已近尾声,但人口向城市群的集聚仍在进行。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占美国人口的1/6。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这表明城市群具有较国内一般地区更为活跃的发展动力。

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群通常集聚了一国最重要的城市,因而具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如“波士华”城市群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但它在金融、贸易、运输和科技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是世界经济的枢纽。它也是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地区,拥有多所美国著名的大学,大学生数占全国的1/5。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分布在这个大都市带内。日本战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东海道城市群的作用功不可没。

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国际劳动分工

城市群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区内城市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构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如在“波士华”城市群中,纽约是核心,其经济功能突出表现在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管理中心等方面。费城重化工业发达,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城,市区人口不到60万,却拥有16所大学,波士顿大都市区有大学60所,注册学生总数达25万人,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城西郊。华盛顿是国家的首都。巴尔的摩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通过优势互补,使城市群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

核心城市地位日趋重要

城市群一般拥有数个人口达百万以上的都市区,但核心是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它们居于世界城市体系的最高层次。伴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世界城市成为人流、货币流、物质流、信息流等多种流汇集的主要节点,不仅继续成为世界金融保险商务活动的中心,而且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潮流。

宁越敏,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地理学会理事、上海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中国地理研究(英文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编委。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代表著作有《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作者)、《城市地理概论》(第二作者)、《城市地理学》(第三作者),已在国内外80多篇。

2、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建筑类专业,所属学科是工学“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空间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

3、城乡规划专业的主要领域涵盖城乡物质环境空间形态的控制与引导、土地使用与开发、道路与交通、市政与服务设施、住房与社区、生态控制与环境保护、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地域文化与城乡风貌、防灾减灾与卫生规划等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城乡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专项规划。

4、主要课程:经济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美术与制图、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建筑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社区空间规划与设计、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城市遗产保护与规划、城市旅游与游憩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建设思路;体系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转变,课程网络化成为教育方式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网络化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意义与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对于深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地理学有着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等,各学科互相交叉,构地理综合体。复杂的体系结构,困扰了很多刚入门的学生,需要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将这种体系结构展示出来。

其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第一手资源虽然有着亲身体验,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为空间毕竟有限,通过间接行为空间,获取间接资源,同样很重要。

最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各种地图、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以及大量的统计数据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某一种媒体,要多种媒体结合,使用各种媒体资料。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人文地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逐步转变为课堂讲授与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扩展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思路

1运用多元化理论指导。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应在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多元理论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例如,根据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因此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况下和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时坚持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并举。其中,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对象、课程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加工教学信息,设计和组织教学环节。同时特别注意网络的教学环境和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实时互动的优势,追求创设支持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使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教学过程个性化、自主化。

3发挥网络平台教学优势。网络平台具有以下教学优势:一是直观性。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图文并茂、音画俱全的特点,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难懂难教的问题,以地图、图片、图表、视频、动画和逻辑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展现,直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互动性。网络平台具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工具,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答疑释惑。三是友好性。网络平台界面美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使师生都能够容易操作。四是创新性。在设计上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根据自身特点,自行浏览课程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互动工具就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讨论与思考等。

4展示自身学科建设成果。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一方面网络课程需要较为稳定和规范的结构,涵盖教学必须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特点及自身学科建设及教学与科研成果,设计个性化的内容,体现课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除人文地理总论以外,各分支学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与论著作为课程教学的支撑。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自创立之初,老一辈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陆续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课程网络化建设中,将教材建设成果作为一个特色模块,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研究方向和动态,方便学生查阅、比较和学习。

5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课程网络化建设不仅是以网页形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而且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网络教学的支撑环境。它可作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学生的许多学习活动都是在网络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课程网络化建设除了内容的展示,还必须增加强大的学习功能,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的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体系结构

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体系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它是网络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体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整体结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整体页面层次和各层页面中内容的组织。学生是通过访问各层次进行学习的,整体层次及各个层次页面中的具体内容及其结构必然对学生的学习直接产生影响。

人文地理网络课程结构分为四大模块,即课程模块、教学模块、互动模块和特色模块(见下表)。

特色模块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导航、实践拓展训练和中外文献选读四大特色栏目。

2实践拓展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已经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黄山与宝华山风景旅游区、庐山区域地理等实习基地。同时,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规划制图、论文写作等实践性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依托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虚拟实习”的特色栏目,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地理环境模拟实验室,增设了城市景观三维表现、数字小区三维表现、主要商业区三维表现、城市交通流三维表现与模拟等极具特色的实验项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组织者,也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共同促进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从学习策略规律思考高校课程网络化建设[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7-79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贾雪梅,杨改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若干趋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37-138

[5]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4(Z2):4-5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不足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化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征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知识的考察,考核能力要求较高。教材中,对城市化问题的介绍较为简略。本人试对其中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城市化的含义问题

1.城市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概括地讲,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一词应包括4个含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T.Friedmann)认为城市化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也是城市化

二、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问题

单就逆城市化来讲授,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引入城市化的空间进程来探讨。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可将城市化空间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变质阶段。

幻灯展示图ⅠⅡⅢⅣ后,依次讲解4个问题。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图Ⅰ)。对此含义,前面已作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郊区城市化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进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人(占全美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图Ⅱ)。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临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

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商业、事物部门,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在1950~1975年间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再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

3.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图Ⅲ)。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间,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城市人口减少1;1971~1981年间,它们的人口又分别减少了10.1和5.4。在此期间,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退休和度假城市人口增加9和2.7%。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在乡村也可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质条件;(3)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老城区地价上涨;(4)城市交通日益方便、快捷,等等。可以认为,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纵深发展。

4.再城市化

面队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的问题,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图Ⅲ)。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三、发展中国家的“假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三是城市发展不合理。前两个特点学生较易理解,对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应作详细讲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过度城市化即假城市化

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消极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区。

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但其城市化的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足。这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化不足,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依据为G.S.Tolly模型。中国、俄罗斯、东欧是城市化不足状态较为典型的地区。

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例如,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院,1995.

[2]许学强,朱剑如.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4]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5]李梦白.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国城镇,1985.

〔关键词〕CNKI;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综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38

城市作为世界经济的微观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它已成为世界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关键。城市经济空间研究的深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区的出现[1],90年代以后,伴随科技园区的兴起,其研究由经验观察向规范化发展,城市经济空间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机制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为此,我们以科技园区兴起的1990为起点,以CNKI为数据源,收集20多年的文献,旨在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探寻出破解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1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影响要素

关于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主要有地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3个视角,并且是从社会学向地理学、经济学延伸的。社会学观点认为,由于社会网络的信息流动引起了经济空间的结构变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空间的演化;城市地理学的观点认为,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城市经济空间的演化[3];经济学观点认为,城市地租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4];作为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的空间经济学观点认为,产业的集聚与产业集群的扩张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根源[5]。

在城市空间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空间结构变动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6]。城市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空间载体,其演化方式决定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7]。无论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心,其水平与方式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经济空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和其载体构成[8]。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统一在同一平台,探讨在生态环境约束下城市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特性决定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内在性质,并在理论层面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规模、方向和水平,在环境约束条件下,这些也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9]。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程度、工业化与程度化的协同程度、及其环境的约束性就构成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子系统。只从城市化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生态问题,既忽略了工业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也忽略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21产业带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空间产业经济和经济系统研究中,对场和空间理论及应用有了重要的发展。Lefebvre在《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出了有启发性的观点。首先他认为空间内含事物具有广泛性、重迭性甚至相互包容性:如经济、地理、人口、社会、生态、政治、商业、国家、洲际、全球乃至整个大自然空间等。其次空间既是可见的,如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但也可能是想象的。这就是说,空间既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10]。1990年,Sonis和Hewings提出了影响场理论以研究投入产出系统的变化[11]。1991年,Xu和Goule则提出投入产出系数梯度场[12]。一些学者还结合混沌理论去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湍流场[13]。这些都说明国外空间场理论的研究正处在一个继续扩展深化和寻求应用的新时期。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14]。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要素集聚与分离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5]。

22环境约束

23结构有序

我国学者在对我国一些城市的经济空间扩张中认为,以中心城市结构优化与功能为战略重点,以新型工业化进程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城市结构有序演进模式[22-24]。

3城市经济空间演化机制

31集中与分散机制

32城市化引导机制

33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扩张机制

我国学者认为,城市空间扩张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我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动力源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产物,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来自空间的支撑。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是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基本动力因素之一[35]尹来盛等认为,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空间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动力。人口的增加将强化城市居民对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进而使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36]。庞瑞秋等认为,交通是联系城市和地区的主要媒介,交通方式的变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城市空间易于形成沿交通干道扩张的方式,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张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37]。

4城市经济空间演化边界

一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边界是由经济基本要素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变动边界。二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边界是由社会网络、知识、区域意识、文化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变动边界。这两者间具有相互依赖性,通常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决定了前者的边界。城市经济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经济活动的复杂经济社会系统装置,要实现发展的目的,既需要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还应该具备使这些要素有效实现投入——产出过程的能力。因此,对城市经济空间而言,能力边界最为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城市经济空间是要素、资源与能力的载体[41]。城市的要素与资源一般是指资本、技术、土地等同质的可以实现一般递增与递减的经济规律;而后者是异质性的并难以模仿的,不完全满足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因此,城市经济空间所具有的规模变化边界和整体能力变化边界就构成了现代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边界。

在我国,有关城市经济空间及其演化边界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已有部分研究涉及了该方面的研究内容[42-43]。刘兴正从范围经济的角度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经济空间由只有一种经济产业演变为多种经济产业时,其经济空间边界就得到了扩大;当城市经济空间收缩自己产业范围时,也就是缩小了它的经济空间边界[44]。我国学者的研究指出城市经济空间演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产生制约和反馈作用。还有部分学者揭示城市经济空间在其经济结构低水平下的快速扩张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环境损害成本上升[45]。

然而“低碳”时代的到来,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经济空间演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51],也为城市经济空间研究提出了新的必须考虑的约束条件。但是,现行的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理论以及发展实际,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中的线性思维仍是主流,现实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其经济空间的非生态化演化现象严重,如“城市病”的出现和蔓延等,加之城市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造成环境物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低价甚至无价的状况,现有市场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境成本[52],也使得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定量研究更为困难,从而系统完整地考虑外界的变化,从整体的角度解析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机理。

[1]李胜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2]XHYuan,XiJi,HChen,BChen,GQChen.Urbandynamicsandmultiple-objectiveprogramming:AcasestudyofBeijing[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08,13:1998-2017.

[3]SarahProut,RichardHowit.FrontierimaginingsandsubversiveIndigenousspatialitie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9,25:396-403.

[4]LXZhang,BChen,ZFYang,GQChen,MMJiang,parisonoftypicalmegacitiesinChinausingemergysynthesis[J].CommunNonlinearSciNumerSimulat,2009,14:2827-2836.

[5]MasahisaFujita,PaulKrugman,AntonyJVenables.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07.

[6]郭俊华,蔡雯,杨畅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对策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9,(6):59-62.

[7]ZFCai,LXZhang,BZhang,ZMChen.EmergybasedanalysisofBeijing–Tianjin–TangshanregioninChina[J].CommunNonlinearSciNumerSimulat,2009,14:4319-4331.

[8]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4):145-149.

[9]冯邦彦,尹来盛.城市群区域治理结构的动态演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问题,2011,(7):11-15.

[10]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rasilblackwell,inc,1991.

[11]Msonis&Ghewings.fieldsofinfluenceandextendedinput-outputanalysis:atheordticalaccount.aldersbort.aveavebury,1991.

[12]XusonglingandPeterGould.thegradfieldofinput-outputmodelsandthenatureofcoeffcients.economicsystemsresearch,1991:367-371.

[13]kbgreene.theturbulent-fieldenvironmentofsociotechin-icalsystem:beyondmetaphor.behayioralscience,1990,35:49-58.

[14]郭晶.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25-28.

[15]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0;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地理科学,2008,2(4):145-149.

[16]靳美娟,张志斌.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06,2(5):133-138;冯邦彦,尹来盛.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4):144-149.

[17]张京祥.西方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之评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9,(1):31-42.

[18]ChristopherKennedy,JohnCuddihy,JoshuaEngel-Yan.TheChangingMetabolismofCities[J].JournalofIndustrialEcology,2007,(2):43-59.

[19]Smith.DA.andMTimberlake.Citiesinglobalmatrices:towardmapingtheworldsystemscity-system[M].inPLknoxandPJTaylor(eds)Worldcitiesinaworld-syst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20]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10:39-40.

[21]张燕,徐建华.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09,(8):1328-1334.

[22]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5,5(9):841-850.

[23]刘艳军,李诚固.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J].城市规划与设计,2008,(6):52-60.

[24]延善玉坦,张平宇,马延吉,等.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J].人文地理,2007,(3):107-111.

[25]王琦.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生态成本研究综述.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2008.10.

[26]WANGQi,GUOXiao-li.StudyontheControlMechanismofEcologicalCostsbasedontheUrbanEconomicSpaceEvolutio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Management(ICEIM2011),2011.9.

[27]孙雁,刘志强,王秋兵,等.1910-2010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9):1204-1211.

[28]Gmyrdal.economictheoryandunderdevelopedregions.duck-worth,1957.

[29]Aohirschman.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58.

[30]fperroux.theconceptofgrowthpole[J].appliedeconomics,1955,(8):307-320.

[31]JohnFriedman.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aCaseStudyofVenezuela.TheMIT.Press,1966.

[32]ANSELINL.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8.

[33]高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撤县设区”:主动适应与被动调整[J].经济地理,2011,(4):573-577.

[34]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4):613-617.

[35]王新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J].北方经济,2009,(6):33-35.

[36]尹来盛,冯邦彦.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1):63-70.

[37]庞瑞秋,白鸿蓉,刘艳军.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轨迹、机制与调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2):143-148.

[38]Charles·Tilly.Identities,Boundaries&SocialTies(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38-141.

[39]CATHORPE,FULTON.Charterofthenewurbanism[J].Time—SaverStandardforUrbanDesign,2001,(3):10-11.

[40]Seong-HoonCho,OlufemiAOmitaomu,NeelamCPoudyal,DavidBEastwood.TheImpactofanUrbanGrowthBoundaryonLandDevelopmentinKnoxCounty[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AppliedEconomics,Dec,2007,39(3):701.

[41]PenroseET.TheTheoryoftheFirm[M].OxfordUniversityPress,1959:15-18.

[42]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3):419-424.

[43]杨振山,蔡建明,高晓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9,(8):945-955.

[44]刘兴政.城市边界——关于城市发展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07,(6):60-65.

[45]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

[46]张学勇,沈体艳,周小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形成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2,(3):28-34.

[47]常学礼,陈雅琳,崔步礼.半干旱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7,30(3):321-327.

[48]杨光梅,闵庆文.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7,30(1):141-148.

[49]乔标,方创琳,黄金川.干早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J].生态学报,2006,26(7):2183-2190.

[50]StephenBlanchetteJr..Ahydrogeneconomyanditsimpactontheworldasweknowit[J].EnergyPolicy,2008,36:522-530.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人口膨胀、失业增加、贫富悬殊、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恶化等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20世纪初,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问题,社会学家韦伯1909年发表了《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接着美国也展开了城市研究,1924年美国费特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一文,论述了城市区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城市经济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中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研究范围涉及到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企业布局、空间距离与运输成本等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国家成立了专业学术团体,大学开设城市经济学系,创办了专业刊物,出版专业书籍。1965年,美国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公开出版。70年代以来,有关城市经济的教科书、专著和文集大量出版,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使城市经济学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的经济学科。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地理学界开始重视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探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研究城市经济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其目的是在科学地总结中国和世界城市经济的基础上,阐明城市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和城乡经济关系,揭示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城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的城市经济学以研究城市内的各种市场,以及力图解决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城市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等。

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同其他专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研究过程中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有机体,综合考察其经济活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位序――规模;首位度;城市;建议

1.位序―规模法则及城市首位度的定义

1.1位序―规模法则

1.2首位度指数

省区内最大城市规模占省区城市规模的比重,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首位分布。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加上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三者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ll城市指数为l,而2城市指数为2。表明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小于这个标准,城市首位分布不明显。

2.安徽省位序规模分析

2.1行政区划

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市,全省辖16个地级市,43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6个县。

2.2安徽省人口位序―规模分析

采用地级市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对安徽省城市体系中的16个地级市做了散点图,并用直线拟合。

(2)q=0.648与q=1的理想状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单独形成理想的规模和体系。而q

(3)线性回归方程y=a+bx中,截距a的大小反应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根据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模拟直线,当取x=0时,a=lgy=2.47。该值是理想情况下首位城市合肥的非农业人口的对数。即合肥市理想人口为295.1209万人。而合肥市实际的市辖区非农业人口(259.8556万人)远远低于于理想情况下合肥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对安徽省进行首位度分析,可得以下数据:

三个数据远小于理想数值的趋势表明,安徽省的首位城市现象基本不存在。所有的城市指数严重低于理想数值,再次证明了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影响力和规模均达不到理想要求的问题。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离理想数值越来越远,则明显表现安徽省城市体系中首位度十分低,相对首位分布更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法则。

3.安徽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状及形成原因

3.1城市空间特点

城市规模先分散后集中,均衡度不断增大,规模增长加速,城市规模总体偏小,中等城市突出,城市首位度偏低,城市空间规模分布不均匀,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2城市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3.3基于安徽对初级位序-规模分布的分析

安徽省城市等级结构不完整。安徽长期是以农业为生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发展基础薄弱。原有城市规模都比较小,至2011年底全省尚无一个特大城市。近十几年来,安徽城市人口虽然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大中城市增长仍较缓慢,缺少拥有强辐射的大城市,省会合肥发育不完善,不能够对周围的城市产生足够大的辐射效果和带动效果。虽然阶级层次相对完整,但是城市发展并不完善。并且城市等级相对较低,缺少特大级别的城市,整体分布位于阶级层次的中下位。整体保持相对平衡但是缺少彼此之间足够的后劲。

4.安徽省城市发展建议

4.1加快建设特大城市

从安徽省城市体系来看目前尚无一个特大城市,城市整体规模偏小。首位城市合肥规模不大,难以发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无论是从完善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还是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加快合肥等大城市的建设都十分必要。合肥市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逐步建成具有全省意义的中心城市,争取尽早步入特大城市行列。

2、积极发展小城市

[1]许波,纪慰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城市科学,2001(2)

[2]谈明洪,吕昌河,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地理学报,2003,58(2)

关键词: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城乡规划教育;社会公正

一、城乡发展中的性别意识发展历程

人类城市空间发展史,除了物质空间的变迁之外,也是由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体验所谱写的身体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性别意识模糊阶段

长久以来的古代社会几乎是单性别空间,即男性空间。在中国古代,女性几乎与公共生活绝缘,极少参与到公共空间中,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性别格局。在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发达,公共空间形式丰富。诸如市政广场、运动场、露天剧场等,也是以男性活动为主。即使在高扬人权、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仍然没有从男性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17~19世纪的沙龙文化为欧洲女性开辟了一条介入公共空间的途径,但沙龙仍然是一种半公共空间,并且只针对少数女性。由此可知,19世纪之前中西方公共空间主要是男性支配的场所,而女性的领地是家庭。

2.女性主义觉醒阶段

3.社会性别主流化阶段

二、性别盲视引发的城乡问题

1.空间不平等

空间平等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必须考虑性别差异,而不是仅仅依据所谓的原则、标准来决定,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标准本质上是男性的角度。如西方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造成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而封闭的居住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进城务工女性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居住卫生条件恶劣。

2.环境不安全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在城市物质环境中体验到了更大程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也存在于城市私密空间,即家庭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会令女性产生恐惧心理,但在某些时刻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或某些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常常会让女性感到害怕。比如,夜晚几乎使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对女性充满威胁;公园的僻静处,某些地下通道或车库,因为人烟较少,即使在白天也会让单身女性感到害怕。

3.建筑不合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女性群体,如单身女性、离异女性、单亲母亲等。此外,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女性成为老年人的主体。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城市居住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很少考虑她们的需求。家庭的空间设计也往往认为家务是女性一人的事情,而不是应该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

4.细节不注重

由于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忽视女性的孕产哺、女性的如厕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规定的女性对小孩的照顾责任等问题,则在一些细节上造成女性的空间使用困难。比如,母亲需要随时为处于哺乳期的饥饿的婴儿哺乳,或是为其换尿布,而公共建筑中缺乏服务于这种需求的空间。或是公共建筑对婴儿车来说是有障碍的(台阶、旋转门都不利于婴儿车的通过)。

三、基于性别视角的城乡规划教育改革

城乡规划的性别意识,指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审视城市环境,将性别分析、性别关怀纳入城乡规划过程,消除规划中的性别盲点。

1.城乡规划理论教学

(1)城乡规划原理

该课程主要阐明引入性别视角的背景:城市空间的差异迅速扩大,社会空间结构不断分化,出现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女性作为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尖锐地反映在女性身上,因此亟待运用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城市女性居民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学生应了解性别视角的概念、发展历程、意义和内涵,意识到城乡规划作为政策手段,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2)城市防灾学

学生应重点掌握三个知识要点。其一,自然灾害是没有性别的,但自然灾害对不同性别所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为男女具有不同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女性身体弱于男性,而是由于现有的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不利。如在性别歧视的社会里,男性可能会优先接受救助。其二,救灾中男女的需求不同。需要供给妇女特殊用品,保障女性临时安置空间的私密性等。其三,灾情统计中应分性别统计。否则无从了解弱势群体在受灾者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相较于其他人群,她们在灾害中所遭受损害的状况与程度。

(3)城市地理学

(4)城市社会学

教会学生如何从城市住房制度、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居住环境以及住房资源分配等角度,分析在现有制度体系与观念规范下,探究出一条适合女性和城市共同发展的道路。

2.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1)总体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

性别差异导致空间需求的多样化,近来出现有针对女性的医疗服务机构,如,妇女保健中心、妇科医务所、女性学校等,还有专门服务于女性的机构,如受暴女性庇护所、托儿所、预防中心等。新的空间类型必须在用地分类控制阶段就考虑仔细,及时解决不同用地的联系、用地与交通的关系等问题。

(3)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4)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

女性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她们更喜欢在公共绿地和广场这些地方逗留、聊天,这有利于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密切的社会交往的建立。因此,在做此类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学生应注意可达性、舒适性、艺术性等。而对于建筑则要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和细节空间的处理,如休闲娱乐交通空间的母婴设施,购物空间的卫生设施等。

四、结语

[1]秦红岭.城市规划中的性别意识[J].城市问题,2010(11):16-20.

[2]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城市社区研究历程

(一)第一阶段:研究水平偏低

这个时期的社区社会环境十分薄弱,制度重建。社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重新建立框架和起步的状况。研究方法以定量抽样调查为辅、定性调查为主。研究人员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并非专业出身。社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意识特别薄弱,总体研究水平低下。

(二)第二阶段:研究的初步发展

该时期的社会环境是工资与企业劳动和社保制度改革全面开始,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开始感受到经济改革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力。我国社区的研究工作慢慢进入模式化。各式各样的研究方法中,混合法占着主导地位。研究人员由基层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和做决策的人组成。队伍人员各尽职责,社区研究的社会意义大于理论意义。研究的总体水平迈进了一大步,通过研究得出的成果逐渐趋于成熟。

(三)第三阶段:社区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逐渐被重视推行,我国民政部积极探索、局部实验并在全国推行社区建设政策。社区工作的研究现状属于全方位整体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逐步深入阶段,出现了比较研究视角。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关于社区的基础理论研究,无论从各个方面,开发及创新都有重大突破,总体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困境

从总体上看来,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虽然从1980年以来,我国几乎在研究的横向和纵向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忽略了对它本质的分析及所能总结出来的规律做一个基本概括,所有研究方向过于独立,没有一个内涵上的融合,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系统体系;新领域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进展速度很慢;盲目的追求与外界接轨,不从自身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成果的形成。

关于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较薄弱。由于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初级阶段。社区一直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对象,社区经济也是他们研究的一个对象,事实证明,社区经济的研究对现实社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对社区经济的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多,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差异过大,对社区经济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较统一的认识,经济学界对社区经济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些涉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上严重滞后。

三、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一)城市社区体系的完善

以基本概念的确立为出发点,给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明确指出城市社区的研究方向,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最后形成完善的城市社区研究体系。与此同时,在平时研究中除了对对象要注意观察研究外,更应该注意从表面看到本质,从实践中提炼出基本的理论。

(二)中西方注重研究合并与融合

我国城市社区理论研究的目标,既不是西方理论的参照物,也不是检测西方理论的工具,而要结合国情,发展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城市社区理论。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又吸收西方哲学的精髓,吸收西方城市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区地理学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三)多种学科加强融合

城市社区是一个新鲜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很多学科领域,所以,各学科的研究人员要发挥自身的长处,通过总结归纳各个学科的优点与特点,能使城市社区研究更全面,有利于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理论观点。无数现实的例子证明,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共同参与基础上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的思想理念,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而这些理念在以前经济贫穷的时代,是很难实现的。如今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协调发展,是说经济与社会要平衡发展,而为了让我们的这一理想化社会越来越接近于现实,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社区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整体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困难的,会遇到许多阻力与挫折,因为它们力量微小,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社会工作如同一个新生婴儿一般,它的成长在最初阶段是微小的,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如果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新事物的培养发展上,它是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都是如此,它们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并最终开辟出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

[3]方明.社区研究的进展[A].陆学艺.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王颉.社区研究十年[J].社会学研究,1989,(3).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

区位的基本涵义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使得工业区位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德国的经济学家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业区位论的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劳恩哈特(W.Launhardt)。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1882年,劳恩哈特在《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的《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一文中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

1902年,劳恩哈特在《ThePrinciplesofRailwayLoc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区位三角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尼汉斯(J.Niehans)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国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对“边际革命”的贡献。

韦伯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1914年,韦伯又发表了《工业区位—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对德国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聚集以及其他若干工业区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韦伯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韦伯通过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来判断集聚的可能性。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并且提出了区位理论中的经典法则—最小费用区位法则。任美锷(1947)认为,工业区位理论以韦伯的研究“最有系统”,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经济地理学的不朽名著”。

(二)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区位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近代区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osch)。1933年,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与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利用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以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中心地区原则进行市场区域网络分析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可以通过中心性来衡量,即中心性=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量-中心地供给自身的中心商品的量。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各级中心地相互竞争,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

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遵循三个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三个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是对市场原则的修正和补充。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一种综合的、宏观的、静态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为具体解决计划、规划问题的动态平衡打下了基础(杨吾杨,1989)。

中心地理论为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理论地理学》的作者邦奇(W.Bunge)将克里斯塔勒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1940年,廖什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廖什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中心地系统—市场区位论(何炼成,2005)。廖什认为单一企业的最佳区位应该是收入和费用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廖什的理论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出发,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建立了市场区和市场网络的模型,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现代区位理论

20世纪50年代,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以被称为“区域科学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Isard,1990)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论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现代区位理论的逐渐形成。1956年,艾萨德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4年后他又出版了《区域分析方法》。艾萨德在新古典微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利用宏观均衡方法将局部静态均衡的微观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

20世纪70年代,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玛西(D.Massey)认为,空间作用离不开社会作用,没有社会意义的空间作用,根本不存在纯空间动因、空间规律、空间相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斯科特(A.Scott)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斯科特以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交易成本对空间聚集和分散的影响,揭示了现代工业的区位原则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规律。

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位理论最突出的成就当属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日本空间经济学家藤田昌久(F.Masahisa)、英国经济学家维纳布尔斯(A.J.Venables)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

199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心—模型。克鲁格曼的中心—模型将空间经济模型纳入区位论的分析框架,成功地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和区域产业集中化的内在机制,为区位论的一般均衡研究提供了微观经济学的依据。1995年,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通过构建有见地的数学模型,填补了标准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地理内容的空白。1999年,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合著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在该书中克鲁格曼等人引入了迪克希特—斯蒂格里茨模型(Dixit-StiglitzModle,简称D-S模型)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以及萨缪尔森(P.A.Samuelson)的冰山运输成本理论(IcebergCost),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条件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克服了传统区域经济学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效益不变作为研究假设条件的缺陷。

区位理论的应用

第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需要根据经济活动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要求,将经济活动落实到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分为宏观选点和微观选点。

第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通过对地理空间中的区域经济进行组织和调控,使区位条件能够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形成区域经济与空间环境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三,产业布局的优化。根据区位条件,通过产业和和生产要素在空间地域的合理流动和组配,实现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空间分布形态和地域组合的合理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根据城镇体系区位条件,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指导思想,形成与之相契合的城镇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规划。

区位理论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形成的内在机理,其对于深刻领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规律、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树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4.ThisseJ.F.LocationTheory,RegionalScience,andEconomics[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87,V27(4)

5.LaunhardtW.DieBestimmungDesZweckm?ssigstenStandorteseinergewerblichenAnlage[J].ZeitschriftdesVereinsDeutscherIngenieure,1882(26)

6.PintoJ.V.EnglishEconomists`DescriptiveAccountsofLocationTheory[J].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NorthernArizonaUniversity,WorkingPaperSeries97-03,1998(7)

7.约翰·伊特维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8.张文奎.卫勃的工业区位论简介[J].经济地理,1981(2)

9.任美锷.建设地理新论[M].商务出版社,1947

10.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译.商务印书馆,1998

11.杨吾杨.区位论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2.威廉·邦奇.理论地理学[M].石高玉,石高俊译.商务印书馆,1991

13.何炼成.中国经济发展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沃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J].生产力研究,1990(6)

15.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thetheoryofCityImageforthepurposeofanalyzingtheancientfolkhousesoftheHuBuHillinthecityofXuzhou,whichislocatedonthehillneartheOldYellowRiverCourse.Thoseurbangeographicfeatureswereansweredbyintegratedcontextstudy.Byarrangingandcombiningavarietyofelementsinthememoryoflocalresidents,thepaperattemptstorestoretheoriginalimageofHuBuHillancientfolkhouses,andpresentsthecluesfortherebuildingproject.

Keywords:ancientfolkhouses;cityimage;graintransportedtothecapitalbywater

1引言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

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户部山地势较高,可抵御洪水;其位置靠近奎河上的漕运码头,商业位置绝佳。洪灾期间大量的官署迁徙于此,逐步确立了徐州乃至苏北新的政治中心。从此富裕的市民们争相在此购地,添置产业,达官显贵们在此修建宅邸、书院、会馆、庙宇、道观。户部山顿时成了一块寸土寸金,炙手可热的土地。“穷南关,富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由这一流传至今的徐州俗语可见一斑。正是这一些列的历史事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户部山开始了长达近400年的繁荣。

3解读户部山古聚落的城市意象

3.1道路(path)

3.1.1道路布局

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上看户部山的街巷系统,如果把黑色的构筑物作为图,那么道路就可以视为白色的底。整个构图形成的“环+放射”的骨架支撑起居民们粗略的“公众意象”②(如图1、图2)。

户部山因漕运而生,因贸易而兴,所以沿街户型多为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由于中国古代日常用品除了官粮、官盐由官府统一销售之外,布料、酱油、茶叶等商铺均为私人经营,所以明清时期的户部山既汇集了官方漕运和民间贸易,又促进了萌发的手工业。

有趣的是,拿户部山和同一时期营造的北京城相比,尽管它们尺度上差异巨大,但在构图和路网组织上有相似之处;而其不同之处,户部山受山丘地形影响,形成的环近似于圆。总体格局符合《管子·乘马》中关于“自然型”城市的经营模式。而北京城位于平原,又深受《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③中关于“理想都城”规划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环近似于方。由此可推测,其一,环+放射形的路网系统在中国古代有着较高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其二,中国古代,内陆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的城市有着较为相似的心理地图。

3.1.2街巷尺度

在1998年大规模改造前,户部山的内部街巷系统非常局促,环状主干道的宽度不足2m,放射状小巷仅1m左右。经测绘,老盐店北部一带的道路最窄处,仅可供一个人通行。从现代规划理论来看,这是极不合理的道路尺度,而它恰恰是户部山当年聚集人气的魅力所在。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施行里坊制度,即城市被规划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坊四周设墙,内部由四通发达的窄巷连接,坊墙外才设街道。里坊制度虽然因为日益繁荣的小手工业经济在唐宋时期逐步瓦解,但是对后世的中国民居有深远的影响。

其二,明清时期户部山商铺的作坊不大,生产、销售周期也很短,这就意味着贮藏、运输规模都比较小。由室内贮藏和人力运输即可实现,街巷自然不需太宽。

其三,马车如法进入小巷,虽然交通效率降低了,但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由于尺度过于狭窄,巷子反而从线性空间转变为带状空间,提供给居民以驻足,聊天,甚至下棋、吃饭的场所。

3.2边界(edge)

‘“边界’是种线形要素,它们通常是两地区的边界,相互侧面的参照作用。”④

3.2.1伦理界定功能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找到了应对拥挤的机制,那就是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建立的高密度行为准则。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每种人在自己的言行规则上各行其是。作为补充,道家则留以人心灵上的桃花源。无论得失,贫富,每个人都可以保持一个自得其乐的心境。

户部山的居民既有翰林、状元,也有农工商等小户人家。在院墙之内遵循的是主从、尊卑的规则;院墙之间的街道则洋溢着自由自在的气息,流行的也是世俗的生活。

如果把户部山的文化氛围分成出世和入世,那么墙就充当了渗透儒道互补的文化边界;如果把户部山比做一个巨大的容器,那么墙就是街道和院落两个子容器的实体边界。

3.2.2区域围护功能从构造角度,户部山民居的墙体做法多用“里生外熟”,即模数为58x125x260mm青砖内外两皮。中间形成的腔体内填充土坯与废砖,墙厚可达500mm。据古建修复专家孙统义先生介绍,此做法仅见于徐州一带,所砌筑的墙体热工性好,利于防潮,且结构稳定。而这种貌似出于抵御风寒而设的厚重外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和建城2500年来挣扎在争战之中的徐州人的防御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3区域(district):

户部山的分区,可以从第五立面上所形成的肌理来认知(如图3)。1区代表大块的空地,以戏马台为主。2区代表官宦世家,院落尺度较大。如翰林府、状元府等。3区代表市井小民的院落。诸如苏家院、魏家院等。

从城市空间方面,伊利尔·沙里宁(E.Sarrian)在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死亡》中提出“城镇设计应当一开始就按三维空间的要求进行考虑”使城市设计理念从单纯的景观设计提升到了三维空间形态观念的高度。

虽然户部山古聚落的形成和规划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标高上的分区遵循着严整的规律。内圈(山顶)以戏马台为中心,供奉象征皇权的霸王项羽。中圈(山坡)以圆形的环山路相隔,分布着其乐融融的居住区。外圈(山脚)则布满商铺和作坊。户部山的地形和上述阶层金字塔完全契合(如图),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图4)。

3.4地标(landmark)

地标一:位于户部山山顶的戏马台遗迹不仅是地标,也是徐州建城数千年来,最为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古迹之一。

地标三:户部山特有的建筑“鸳鸯楼”(如图6)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巧妙的布局,为当地人所称道。由于户部山寸土寸金,不可按平地来布置房屋,只能因山造景,因地制宜,利用山坡高差,采用阶梯式的竖向布置,使各房屋相互依借。鸳鸯楼正是如此,它上下压叠,内无楼梯,楼上楼下,朝向相反。

3.5节点(node)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持征的集中点。”⑤

3.5.1广场——街道与街道的节点

如今的崔家巷和彭城路的交汇处,崔家院下院的影壁南,坐落着挂剑台广场。虽然该广场为近期所建,但其原型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这一小片空地,一方面依靠在崔家的边界上,一方面汇集了来自两个方向的人流。空地自发地演变成了广场,容纳起丰富多彩的行为,如小买卖,聊天,下棋,唱戏、看戏,官府公告等等。

3.5.2码头——街道与河道的节点

清初,徐州漕运正盛,大批漕运船只和来往商船穿梭于户部山南侧的奎河码头。根据府志记述,当年奎河上,桅杆接着桅杆,船帆连成一片,热闹非凡。而通往码头的大街上,穿梭着满载货物的马车、手推车。可见,码头不仅是水陆、陆路运输的中转点,也是城市意象理论中构筑居民心理地图的重要节点。

然而从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1662-1683)徐州段黄河决口16次。由黄河流经徐州段引出的运河,河道大面积淤积,迫使清廷更换漕运路线。经过二百多年的世迁,昔日繁忙的码头如今已无迹可寻。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孙统义高级工程师的诸多帮助,再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1]KevinLynch.ImageofCity.MITPress,1960.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E.Sarrian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死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THE END
1.内观内观,想象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感知眼睛的位置、鼻子、嘴巴的位置,感受手正在触摸着的东西。我之前刷牙的时候有些图快,最近用牙刷感知牙齿,才意识到感知这个东西,触感。在心理学上,这应该也叫做着陆效应,把感知放在自己的身上。眼睛向后缩,放松自己的身体,从外收集能量。还有,我发觉厚脸皮也是一件好事。不在乎,爱...https://www.jianshu.com/p/68c48c84afdf
2.凝视大致有几种区域限制?点击查看答案https://www.netkao.com/shiti/827103/31961308fdnyncu4v.html
3.京哈高速河北段采取限制交通措施车友交流(七)驾驶机动车运输危险化学品,未经批准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的; (八)驾驶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的; (九)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或者扣留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十)造成致人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十一)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驶的...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2982984
4.为什么苏联军队没有阻止1991年该国的瓦解1991年底,苏联不复存在。 但是即使在将近30年之后,我们也感到困惑:强大的苏军没有采取任何步骤捍卫其所服务国家的统一是怎么发生的。 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苏联武装部队为4万人提供了服务。 苏联海军和苏联海军的所有元帅,将军和海军上将,军官,准尉和准尉,工头和中士,士兵和水手宣誓就职,必须保卫苏联国家和苏联人民。 http://zh-cn.topwar.ru/173443-pochemu-sovetskaja-armija-ne-ostanovila-razval-strany-v-1991-godu.html
5.低轨卫星对地波束凝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pdf波束凝视方法、装置、存储介 质及电子设备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低轨卫星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 低轨卫星对地波束凝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 电子设备,该低轨卫星对地波束凝视方法包括: 基于波束指向角度实时调整目标波束的波束宽 度,以控制低轨卫星在相对目标地球表面位置的 过境运动过程中对地覆盖区域处于预设区域...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28/7026053150005112.shtm
1.大脑游戏,解锁智慧之门,挑战你的思维极限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锻炼我们的大脑,提高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大脑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极好的选择,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放松心情,还能在游戏中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策略规划、空间感知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大脑游戏的各种玩法和技巧。 二、大脑游戏概述 大脑游戏是一种集成了多种思维...https://m.lyguangfa.com.cn/bjhgonglue/7813.html
2.脑区身份危机:大脑不似你所想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神经科学家们的目标是将一系列认知功能与大脑分区对应起来,但近来的新研究显示,大脑区域的定义和分区方式通常是由任务背景决定的。 神经科学家是大脑的测绘员,他们负责观察并描述各个区域的特征与活动、找寻不同区域间的大道与小径,以及区分各领域的分界线。位于我们大脑前端、额头附近的区域叫做前额叶皮质,它是大脑中...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4711
3.鹰眼凝望游戏攻略视频大全——轻松掌握游戏技巧,成为顶尖玩家...想要成为顶尖的鹰眼凝望玩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游戏技巧和战术策略,通过观看攻略视频、熟悉地图和敌情、掌握角色技能和装备、制定战术和策略、多练习、社区交流等方法,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希望本文的鹰眼凝望游戏攻略视频大全能够帮助大家成为顶尖玩家!https://www.o-fancy.com/post/98676.html
4.游戏迷的福音,偷窥全攻略大揭秘!各位游戏爱好者,你们是否曾为无法窥视到游戏中的隐藏秘密而苦恼?是否在探索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偷窥之旅”,解锁那些隐藏在游戏深处的秘密!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成功“偷窥”到游戏的秘密,得了解你的游戏,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背景设定和规则,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你才能...http://m.gzcx.vip/zxgl/13445.html
5.初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5篇)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法 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写法是相通的。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https://www.searcheasy.net/shiyongfanwen/zonghecailiao/1724787560449884.html
6.城市空间资源(精选十篇)地下空间的火灾特点主要表现在封闭性上:人员车辆通行受限、通风受限、采光限制和外界救援力量的限制。地下火灾有发烟量大及充满空间时间短、温度升高快及易出现轰燃、安全疏散和扑救困难等特点。 据统计,地下商场的火灾荷载密度达25~100kgg//m2,若发生火灾会长时间燃烧。根据南方地区几个市级商店星期日人员密度的测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cfcovz.html
7.三维凝视估计,没有明确的个人校准2018眼睛凝视估计?提出了一种非侵入性和用户友好的眼睛注视跟踪系统。 ?个人眼睛参数可以与自然约束隐式校准。 ?提出硬em算法来解决有约束无监督回归问题。 ?提出的方法通过最先进的隐式校准方法实现了可比的凝视估计精度,同时限制较少,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实际应用。 https://blog.csdn.net/Yoyo211399/article/details/125072196
8.眼科手术的局部和区域麻醉全球(图3) 悬浮在轨道的前上部。 它大致呈球形,其内容物包含在三个外层或外衣内: 一种纤维外衣,包括前面的半透明角膜和周边和后面的不透明巩膜 在纤维外衣的深处,有血管的色素外衣,包括前面的虹膜和睫状体以及周围和后面的脉络膜 再深入一点,神经外衣在内部覆盖在其他两件外衣的后部,包括视网膜...https://www.nysora.com/zh-CN/topics/regional-anesthesia-for-specific-surgical-procedures/head-and-neck/ophthalmic/local-regional-anesthesia-ophthalmic-surgery/
9.必备方案策划集锦10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案策划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案策划 篇1 ...https://www.yjbys.com/cehuashu/2860780.html
10.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范文(通用9篇)目前国内外对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1.使用JAVA+VRML进行开发。Java目前已经成为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的一种规范,主要讨论对象行为。VRML 是一种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着重于虚拟场景中对象的特征。采用JAVA+VRML混合编程是实现较复杂动态场景控制等高级交互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基于VRML虚拟现实的虚拟实验在制作...https://mip.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67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