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生产力学会会长乔均
乔均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其基本范畴
(一)生产性服务业面向的不是最终消费者,而主要是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等,为其提供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标准及其范畴
不同的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比较著名的有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GATT确定的服务部门分类法、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等。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越来越深,在国际供应链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总体上看,因为研发和设计问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一度处于中低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支配权。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水平,才能逐步改变这一局面,推动我国制造业逐步进入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从而能够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更大化利益。
(二)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转型
这样的判断基于我国经济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后的实际,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现代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作用;二是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三是现代金融、保险等服务是企业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四是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成果,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为例。通过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优化供应链,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增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此外,通过学习国际供应链合作经验,与顶级零部件供应商和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步提高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推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AI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带动工业化。
三、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提升自身品牌力量
(一)品牌力量的科学评价计量模式——Interbrand因子加权综合法
用这种模式计算出来的Interbrand2023中国品牌强度30强排行榜中,服务业品牌占比达三分之二,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建设银行名列前三,均为服务业品牌,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提升。
(二)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度计量评价模型(BCCI)
在对江苏品牌多年的研究中,也构建了本土的品牌力量评价模型(BCCI),通过企业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员工能力、管理能力、消费者品牌态度等6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数据的采集和推算,来确定品牌核心竞争力。该模型兼顾了传统核心竞争力强调的企业规模、企业技术和企业财务指标,同时又合理吸纳了现代品牌价值理论。依据品牌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并论证新的整合性框架,推演出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度的6维度评价模型。通过构建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测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利用模糊变换对各项品牌强度指标综合计量。
(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强度及其服务能力
从我省经济发展实际来看,近20年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江苏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建议从人才培养、业务统筹、品牌专利、业务重组等方面,用新的改革举措来加速促进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品牌的提升。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